数学兴趣培养之我见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j1990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
  因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搞好数学新教材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联系生活,引趣
  社会生产和人的需要是产生兴趣的源泉,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有一个思想上的基础.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教材的特点(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讲述数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价值和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白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和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教材中的每一章引言课,教师都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引入新的课题.
  二、注重直观,诱趣
  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数学上,他们比较喜欢认识具体和形象的事物.重计算,轻概念,重记忆,轻理解.如用“字母表示数”,由于字母在表示数字上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具有“代”和“变”的抽象性,他们原有的对数的认识就感到不太适应,所以教师根据这一思维特征对数学概念的引入法则的说明,特别注意加强直观形象和具体的教学,把教学内容处理成符合学生原有认识上的东西,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数轴”概念的教学,教师是拿着实物温度计上课,温度计上有刻度,根据温度计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测量不同的温度.与温度计类似,我们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刻度,标出读数和方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那么这样的直线叫什么?于是引出了数轴的定义,这样的讲解生动具体,使学生看有实物,想有形象,记有特征,不但使他们学得有感、记得牢固,而且使他们理解得也较为准确和深刻.
  这样处理教材的例子是相当多的,任课老师充分利用,可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应注意直观形象教学的局限性,不能监用,要特别注意类比的事物与新的概念法则间的内在联系,慎重考虑他们之间比较的科学性.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趣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人自发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意向.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生的好奇往往是表现在对一些新鲜事物、自己不懂的东西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他们总爱问个为什么,或者异想天开,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这是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是兴趣的先导.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教师把一些教学内容转化为有趣的问题,吸引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做这样一个游戏:让同学每人都默记住一个数,先将这个数乘上5倍,再将所得结果加上25并除以10,最后将结果告诉老师,那么老师即能猜出你默记的哪个数.为什么?许多学生觉得老师很神,此时教师将其中的奥妙是解了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讲给学生,他们恍然大悟,对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兴趣更浓了.
  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有趣味的数学典型故事和游戏,教师可用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使他们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教师经常在教学中安排一些小竞赛
  例如,在讲“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后,教师将相同类型的课后练习题一次布置给学生,只要求他们列出应用题的方程,看谁列得既快又对,教师作为平时成绩给予打分,对答得快和对的学生进行鼓励.
  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培养学生学习上的争强好胜心,决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提出思考问题,并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创造和谐课堂.
  3.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对待学生作业,教师应及时批改,通过迅速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教师应重视用课外时间因材施教,让优生和学困生在数学上都有所进步,培养数学优生,成立数学竞赛辅导小组,每周活动一次,出一些有趣味的习题,让学生解答.教师应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心和赞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得到心理的尊重和满足,逐渐对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
其他文献
日常语言中经常“苦涩”连用。其实“苦”和“涩”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苦”是一种纯粹的味觉,由舌头上的味觉细胞感受到,而“涩”一般是指某些物质在口腔内产生的发干、收缩的感觉。能导致“涩”味的物质很多,最常见的一种叫作“单宁”。它在很多植物性的食物中都有,最典型的是红葡萄酒和茶。许多没有成熟的果实中含有大量单宁,比如柿子。我们用“青涩”来形容不成熟,倒是很具有生物学的知识基础。  我们知道什么东西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