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所安唐诗英译中留白手法的使用研究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c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留白是诗歌创作中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法。宇文所安在诗歌翻译时,充分运用留白手法,最大限度地传译出唐诗的风格与意境,也有机地平衡了译文的“存真”与“易读”;留白手法在诗歌翻译中的广泛使用不仅可以使译文读者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也提升了诗歌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宇文所安 唐诗英译 留白
  一、引言
  “留白”雅称“余玉”,本是绘画术语,是中国画的一大技法,指中国画构图中的无墨处。画家在作画时刻意留出必要的空白,产生一种“空灵”之美,给欣赏者留下无限想象和思索的空间。正如著名思想家王船山在《诗绎》中所言:“无字处皆其意也。”书法作品中的“飞白”,绘画作品中的“留白”,文学作品中的“空白”,经典乐曲中的“余白”,都是艺术中的至高境界,这种以无胜有、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显示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智慧和美学思想,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留白可以营造出很强的空间感,还可以赋予创意以广袤深远的意境,更可以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唐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强调的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诗人历来将“言外之意”“象外之旨”作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留白技法对实现这一目标起了关键作用。它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匠心独运,更留下空白的余地让读者去想象,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文学审美的艺术性。在诗歌英译过程中,如何运用留白手法成功地传达原诗的风格与意境是诗歌翻译的重点和难点。在众多的诗歌译作中,传统的诗歌翻译侧重于词语语法层面上的翻译,缺乏对诗歌意境及读者审美能力的关注。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诗歌翻译中意象和意境的再现,而不仅仅是诗义的传达。正如蒋坚松在其英译本《菜根谭》的后记里所提出的那样,翻译要充分重视“作者倾向”,表达时要敢于“以模糊对模糊,以朦胧对朦胧”①,讲究的是风格一致。此外,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理论思想及审美角度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诗歌汉英翻译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随处可见,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产生诸如文字、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缺失,这便使得留白手法在诗歌翻译中成为一种必然。本文在西方接受美学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留白”策略,对宇文所安的唐诗英译进行分析研究。
  二、唐诗英译中留白的必然性
  (一)留白与诗歌的内在关联
  诗歌是一种语言高度凝练的艺术形式,它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极为丰富的情感,或创造具有象征意义的审美意象,达到“一语百义”的表达效果,这就必须有舍有弃,虚实相生,诗歌的“留白”艺术便成为一种必然。在唐诗中,诗人们经常运用留白手法来构造诗的意象,寥寥数笔却能在读者心中勾勒出无数画面,言近旨远,含蓄隽永。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仅二十字,却意境深远。前两句,诗人运用极其朴素的语言,短短十个字就形象而又概括地把万里江山引入读者的视野,读来使人如临其地,心旷神怡。后两句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广阔的视野,看似平铺直叙,实则含义深远,耐人寻味。读者在读此诗时可以领略诗人的博大胸怀,亦可作为自己向上进取、步步高升的勉励。由此看出,留白是诗歌的重要特征,因此,古诗英译中译者就应尽量保持这一特征,这无疑是对原文的一种“信”。
  (二)留白与接受美学的内在关联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具有召唤结构,具有未定特性,呈现出多层面和开放式的图式结构。在读者未阅读之前,文本当中是存在大量的空白和未定,而不同的读者对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填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是原作的读者。作为特殊意义的读者,译者的最终目的不是阐释、理解原文,而是要将他阐释的原文用另一种语言符号传达出来。他以读者身份对原作的解读并不能影响或代替目的语读者对译作的解读。换言之,译作仍需具有未定性,应当由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学识素养、审美观念等对作品进行解读,译者不能以自己的理解来代替读者重构文本。译作具有与原作类似的未定性不仅是对原作的“信”,而且也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了真实的重构文本的机会和广阔的阅读、想象空间。
  留白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未定性。读者可根据自身经历及情感体验对诗歌中的意象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即接受美学中所描述的“读者与文本中丰富的空白相互激荡,高度发挥想象力”。因此,译者应尽量保持原诗的留白特征,以最大限度地展现原诗的艺术价值。
  三、唐诗英译中“留白”的应用价值
  (一)追求审美效果
  留白是中国诗、书、画推崇的艺术手段,其终极追求是“境生象外”。艺术留白,正如“断臂的维纳斯”,因残缺、空白而激发了欣赏者的想象力,给人们提供了更大的审美空间。译者在诗歌翻译时要尽量保留原作的留白,使读者在解读过程中,让“意”与“象”发生撞击与强化,从而引领读者去探求诗歌丰富的审美内涵。以唐朝诗人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为例: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诗人并没有详细描述早寒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但选择了“木落”“雁南渡”“北风”等具有典型性的意象来点明季节。宇文氏在翻译时直接保留了诗中的留白手法,译作:“Trees shed their leaves, the geese cross south, and the north winds bring cold to the river.”②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江上寒冷。读者置身于这样一幅场景中,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也许会感到寒冷,也许会感到凄凉,甚至感到悲哀。“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被译为:“Tears for home have been spent in travels; I watch a lone sail at the margin of sky.”③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无比辛酸。“tears”是情,“sail”是景,情景交融,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透过译文,读者可仔细揣摩诗人的心情,亦可结合自身,想象另一种空间和意境。最后一联译为:“Having missed the ford, if you should ask——level lake and vast floods in the evening.”④黄昏时分,滔滔江水,漫漫无边,加上天色昏暗,这种景色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境,此句从字面义到蕴含义构成了诗的留白,该归隐还是从政,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填充空白。这种留白给读者提供了积极参与的机会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激励读者在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过程中不断探求“象外之象”,细细品味诗歌因留白而产生的自由、空灵、博大之美。   (二)追求言外之意
  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往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感经常是虚无缥缈,飘忽不定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诗人经常会采取“以实写虚”的方式抒写情感,正如刘熙载所言:“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⑤从而达到“意在言外”的表达效果。以李白的《乌夜啼》为例: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宇文氏将此诗译为:
  The Crows Cry by Night
  Besides the walls in yellow clouds,
  the crows are ready to roost,
  Back they fly with a Caw, caw, caw,
  and cry out on the boughs.
  Weaving brocade upon her loom,
  a girl from the river of Qin
  speaks beyond a window of gauze
  green like sapphire mist.
  Then, downcast, she stops her shuttle,
  recalling the man far away,
  and stays in her chamber all alone where her tears fall like rain.⑥
  宇文氏翻译此诗时,直接保留了原诗中的留白。起首两句:“Besides the walls in yellow clouds, the crows are ready to roost, Back they fly with a Caw, caw, caw, and cry out on the boughs.”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阳西下,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哑哑地啼叫,令人感到烦乱不已,心绪惆怅。在这黄昏时刻,乌鸦尚知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何时才能归来呢?这两句描写了环境,渲染了气氛,让译语读者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体会到了那种思念的愁绪,同时保留了汉语言的文化意蕴,给读者留下“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
  中间两句:“Weaving brocade upon her loom, a girl from the river of Qin speaks beyond a window of gauze green like sapphire mist. ”这里的“a girl from the river of Qin”读者可以理解为秦川女,亦可理解为唐时征夫的思妇。诗人不对秦川女做任何容貌服饰方面的描写,只让你在暮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因为在本诗中要让读者感受的是她的内心情感而非外貌。译文中采用了模糊限定词“like”,完美演绎了原诗的留白意蕴,也给读者保留了一定的发挥自己想象和审美的空间。
  最后一句译为:“and stays in her chamber all alone where her tears fall like the rain.”此句直接移植原文的比喻,摒弃解释性翻译,对“tears fall like the rain”的原因没有解释,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想象,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象外之境。
  四、结语
  诗歌的艺术“留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它能极大地扩展诗歌的内容和空间,吸引读者不断探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诗歌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在诗歌这样的模糊语境中, 文本对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召唤,不同经历的读者可能会获取不同的感受。诗歌译者作为先于目的语读者的特殊读者,不能以自己对原作的理解去完全填补文本中的空白,而应尽量保留原诗的空白,待读者自己去理解与体会。留白式的翻译不是直接把原诗的文字进行白描式的翻译,而是利用自己对原诗的理解,把原诗中意象组合所产生的意境经过翻译形成了具有独特整体氛围感觉的艺术形象,外在的意象与内在的意境相互契合,创构出诗歌所具有的一种完形,给目的语读者留下“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再则,在翻译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留白策略,借以表达一种空灵、含蓄之美,给欣赏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和余地,这亦是对读者极大的尊重。因此,研究留白策略也可为中国古诗英译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和视角。
  ① 蒋坚松:《菜根谭》,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②{3}④{6} Stephen Owen.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
  ture: Beginning to 1911.New York: Norton 1996.
  ⑤ 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模糊思维和宇文所安唐诗译介研究”(SK2015A
  7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刘泽青,硕士,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刘永亮,硕士,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编 辑: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
其他文献
这是一个炎热的夏季,蝉在树上叫个不停,我在家中悠闲地上网,这时一个头像突然闪了一下。他的心一阵惊喜:是朋友小明(化名)!  小明:华联附近刚刚开了一家双星专卖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我在十字路口老地方等你,不见不散啊!  我打下“OK”两个字,来不及关电脑,就急急往外跑。“要下雨了!你要去哪?”妈妈问我。我来不及回答,顺手抓一把伞就下了楼,妈妈的声音被远远的落在后面。  街道上,我一路小跑。这时,天
看电影时,我常为演技精湛的演员喝彩;考试时,我总为名列前茅的同学喝彩;奥运塞场上,我默默为祖国的运动健儿喝彩……生活中,仿佛一直在为别人喝彩,而自己呢?从不敢为自己喝彩!  我不是神童,也不是天材,更不是妈妈故事中的白雪公主。我深信自己只是一个各个方面都平淡无奇的丑小鸭——哪怕再努力,也变不成自己向往的白天鹅。  同样读书,同学打满分,我却勉强达到优秀;同样学习,同学次次上学校的百名榜,而我只能在
小时候,我在村里上小学,父亲锄草施肥,天天在庄稼地里劳作。那天,父亲从农田浇水归来,把我叫到跟前,说:“我来教教你。”   我“噗哧”笑出声来,心想,父亲大字不识,怎能教我?父亲端坐在那里,指着我的铅笔,一本正经地说:“把你写字的铅笔拿过来。”我真不知父亲要说些什么,疑惑地把一支铅笔递过去。父亲稍一停顿,接着朗朗地问;“你知道这支铅笔有几种用途吗?”我眨巴着眼瞧着父亲,一出口就答道:“写字呗
摘 要:“庖丁解牛”是《庄子》一书中有名的寓言,但却被贴上了“消极避开矛盾”的标签,使其价值顿失。若把它放在《庄子》全书中去观照,便会发现庄子其实是在借“庖丁解牛”来告诫人们如何才能使生命葆光不竭并真正有所作为。  关键词:神 因其固然 无厚 有间  一、误读与曲解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因其生动、完整,又寓意极深,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已然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典故,也被援引入各版中
摘要:《寒夜》是巴金后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控诉国民党统治下黑暗社会现实的同时,也是巴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对文化与人生思考探索的形象化总结。本文从知识女性受到重视个人价值的西方文化影响为视角,深入探讨小说表现出的人在困境中的思想行为表现,分析引入中国后的西方文化对人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关键词:巴金 西方个人主义 困境 思想行为 影响  20世纪30年代巴金在著名长篇小说《家》中承
摘要:《屋顶丽人》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之一,该故事关注父权制度下女性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发表于1963年,尽管该作品本身并没有引起特别的轰动和反响,但它依旧是一篇堪称经典的展现两性之间紧张关系以及女性试图以沉默来抗衡父权社会的佳作。本文将从女性主义出发,以凝视理论来探讨故事中的两性关系,进而窥探当时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分析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所承受的压迫并寻求消弭男性权威的方法。  关键
【中考试题】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华社联合国2015年2月26日电 第69届联合国大会26日召开全会,一致通过关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决议。该决议决定联大将于5月召开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别会议,认可各会员国对反法西斯战争有各自的胜利纪念日,决议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人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用,网络剧逐渐兴起并成为青年观众普遍接受和喜爱的一种新的影视作品创作形式。从2012年情景喜剧《屌丝男士》的火暴,到2014年的《暗黑者》《匆匆那年》、2015年的《盗墓笔记》《太子妃升职记》,再到2016年的《最好的我们》《余罪》,2017年的《秦明法医》《无间道》等很多优秀网络剧应运而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本文以犯罪悬疑剧《余罪》为切入点,从叙事模
摘 要:弗洛伊德用“厄勒克特拉情结”即“恋父情结”来解读存在于父女之间的一种复杂情感。《心经》与《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两个故事中的女儿都表现出明显的恋父情结。父母在女儿社会化进程中的消极行为,是导致恋父情结产生的主要原因。作家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矛盾的全面揭示和细致刻画,揭示了这种不伦之恋的悲剧性质,引发读者对于人性以及对于社会伦理和情感禁忌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厄勒克特拉情结” 《心经》 《
摘 要:卡尔维诺《不存在的骑士》以中古时期的骑士罗曼史为背景,建构了传统的“崇父、审父”模式与现代的异化父子模式,他进行了一次父与子主题的跨时空实验,并生发出对整个西方文明的思考。  关键词:卡尔维诺 《不存在的骑士》 父子 身份认同 制度  父与子主题是文学中的永恒主题,这一主题有一大类的重心是在子辈的成长,通过子对父的想象与追寻,子辈探索自我的特性,确定自我认同。在《不存在的骑士》{1}中,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