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尖子生成绩下滑……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am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得患失,烦恼无穷
  崔昊今年17岁,是上海市长宁区某重点中学的高二男生。他在妈妈夏女士的陪同下走进我的心理咨询室,刚坐下他就用近乎耳语的声音对我说:“我害怕一周后的期末考试,因为我肯定考不好,我脑子笨,比不过同学,对不起父母,我太笨了……”他话语重复率很高,沮丧和自责的语气有点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经夏女士再三阻止,他才停下来,低眉顺眼地僵坐在椅子上。
  夏女士告诉我,她和丈夫长期两地分居,崔昊从小随父亲在贵州省毕节市生活,高一下半学期才转到上海读书。在毕节,崔昊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深受老师的喜爱。“这次转学,学校校长和班主任做了许多工作,想留住崔昊,说崔昊可能是未来的毕节高考状元,起码,考上一本是没有问题的。”但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夏女士还是给崔昊转学到了上海。
  从西南偏远地区的小城来到大都市上海,不适应环境是可以理解的,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崔昊在上海读书半年多,仍没有适应新环境,考试成绩不断下滑,在班里只能勉强处于中游水平。
  “刚来的时候,第一次月考我总分名列班里第12名。我非常难过,因为我从来没有拿过这么差的名次。我暗暗发誓,一定更加努力地学习,用更好的成绩证明自己……”崔昊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渐渐哽咽了。
  夏女士接过儿子的话头,继续介绍情况:“可是没想到,功夫居然负了有心人,崔昊的成绩不升反降,一路滑到了班里的第30名左右。崔昊整天不开心,好像自信心也没有了。是不是,儿子?”
  崔昊痛苦地点点头,说:“我经常暗自重温在毕节时的风光,希望重拾信心,把学习成绩提上去,但是没有效果。我想回毕节上学,可那是不现实的,户口都已经落在了上海,所以只能硬撑。”
  夏女士说:“其实我的日子也不好过。以前同事、朋友都知道我儿子在毕节是学习高手,大考没出过年级前三,都等着看他在上海扬名立万呢,结果倒好,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弄得我很没面子,跟同事聊天都不敢聊到孩子,一聊到孩子我就借故离开。我帮崔昊分析考试失利原因,调整学习方法,制订超越同学的计划,但收效甚微。唉!我无计可施了,只能求助于您。”
  这是一对焦虑的母子,而且母子俩的焦虑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看来,要解决问题,必须双管齐下。
  在接下来与夏女士的单独交流中,我首先告诉她,尖子生成绩下滑并不少见,每到大考前,来咨询的中学生格外多,其中不乏尖子生。这是因为,尖子生一直生活在被肯定和被赞扬的环境中,抗挫能力并不强,心理更脆弱,患得患失,一旦考试没能达到预期,极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导致烦恼无穷。“崔昊来到一个新环境,难免有心理压力,或许是班里高手太多,或许是老师教学方式不同,或许是人际关系陌生而感到孤独,或许这些因素都多少存在,造成了考试成绩不理想。其实,班里第12名的成绩不算差,他对自己的期望明显过高了。”
  夏女士承认:“是的,这孩子把弦绷得太紧了。有一次,我无意中看了一眼他的日记,整整一页横七竖八地写满了‘我怎么那么笨’这句话,看得我心疼不已。”
  “那就要适当给孩子减减压。”我说,“孩子学习压力过大,会出问题的。前不久我接待过一个尖子生,因为成绩下滑总觉得没面子,害怕被同学笑话,于是铆足了劲学习,结果,不仅成绩没提高,还出现了一到学校就胸闷、头痛、紧张等现象。”
  “没错没错,崔昊也有这些症状!哎呀,您快说说,怎样给孩子减压见效快?”夏女士慌了神,格外用力地抓住我的手。
  就事论事,合理归因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认识问题,而认识问题的关键是找到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在心理学上,这叫合理归因。
  我对夏女士说:“崔昊学习成绩下滑,尽管是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因素影响的结果,但关键是孩子如何正确地看待成绩下滑这一事实。”见她不解,我解释道,“一般来说,孩子的学习动机分成两种,一种是学习目标取向,另一种是成绩目标取向。前者以学到知识、提高技能为动机。在这样的动机驱使下,遇到成绩下滑,孩子会把失败原因归结到‘努力不够,要再多花点时间’这类可控因素上。而成绩目标取向的孩子,遇到成绩下滑则倾向于用好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一旦没考好,很容易归结到‘能力差、脑子笨’这样的不可控因素上。这种对自我的否定会导致不良情绪,从而产生心理问题。可想而知,成绩目标取向的孩子很难提高成绩,于是恶性循环,容易酿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可是,崔昊过于关注成绩的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呢?”夏女士问。
  “这就需要我们做长辈的多反思了。”我说,“当下成人社会过于关注经济价值和物质利益,家庭教育难免被裹挟其中,以考试成绩这一把尺子衡量孩子的好坏。在这种不科学、不健康的大环境里,在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里,几代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给了孩子太多的保护,认为‘你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一切便好’。用这种观念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要么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这两类孩子表面上看行为方式大相径庭,但心理素质都很脆弱,缺乏对挫折的最基本的承受力。要知道,人在漫长的一生中要面临各种各样的挫折、困难,孩子在逆境中的反应方式决定了他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是一项重要内容。不客气地说,您在这方面有所欠缺。”
  “岂止是欠缺呀,从结果看,我这个妈妈简单不称职!”夏女士痛心疾首地说,“可我还是不懂,我究竟错在什么地方?”
  “这是一个好问题,让我们看看孩子错误的归因习惯是怎样形成的。”我说,“孩子出生以后,遭遇的第一个挫折也许是摔倒。这时,父母通常是马上抱起哇哇大哭的孩子,一边哄一边说:地板真是太坏了,把我们宝宝摔倒了。看,父母把孩子不善于掌握平衡归因到不可控因素上,告诉孩子是地板在捣鬼,这显然是荒谬的。孩子上学以后,考试成绩好,父母喜形于色,夸孩子:‘你真聪明!’如果孩子考得不好,便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笨啊!’聪明和笨都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很难改变,常被指责为‘笨’的孩子,哪来的自信心改变自己呢?”   夏女士频频点头,说:“那么,正确的归因是什么?”
  “很简单,就是就事论事。”我说,“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要把原因归结到可控因素上。比如,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要夸奖孩子‘你很努力’,而不是‘你真聪明’;孩子考试失利时,不要指责‘你真笨’,而要说‘这次复习不够充分,继续努力’。从小接受这种教育观念的孩子,自然知道成绩好坏是由自己的努力与否决定的,当考试受挫时,会通过主观的努力来加以改变。当然,家长需要改变的还有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体系。家长是面镜子,不管孩子的学习动机是哪一种,家长对待考试成败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孩子对考试成绩的态度。家长放轻松,其实就是在给孩子减轻压力。”
  夏女士叹了一口气,说:“话是这样说,实际能做到的家长能有几个?明年孩子就要参加高考了,成绩好坏决定孩子的命运,哪个家长能不操心?家长心中的压力可能比孩子还要大,有劲儿使不上啊,所以有时真恨不得替孩子上考场。”
  “这正是我们接下来要重点探讨的问题。”我说,“家长的过度焦虑其实是干涉孩子的学习内政,是尖子生成绩下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明确责任,袖手旁观
  夏女士瞪大眼睛,问:“我关心孩子的学习难道也错了?莫非不闻不问才是正道?我知道有些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孩子庸庸碌碌,一事无成,因为他们缺少父母的爱。”
  “爱孩子与过度焦虑不是一个概念。”我说,“首先,说到底,学习是孩子的事,家长可以支持,但不可能代劳,所以,应该把学习这件事全权交给孩子去做。这是明确责任,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原则。其次,无论孩子的成绩好坏,父母都要信任孩子、关注孩子、支持孩子,因为父母爱孩子是无条件的。如果孩子从小养成了拿好成绩来换父母的爱的习惯,那么当他成绩不如意的时候,他就会特别恐慌,害怕失去父母的爱。所以,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父母要有平常心,不妨逍遥一些,做出‘袖手旁观’的姿态,孩子就安心了。”
  夏女士说:“不瞒您说,崔昊在他爸爸身边的时候学习成绩非常好,现在随我生活,成绩严重下滑,我无法向他爸爸交代。我不止一次梦到他爸爸埋怨我,怪我不会带孩子,是个不合格的妈妈。您说,我能不焦虑吗?”
  “我完全理解,但您的焦虑必须克服,否则会转嫁给崔昊,不能帮到孩子,反倒是帮倒忙。您心理焦虑的根源在于把孩子的考试成绩当成自己的面子。”我进一步分析道,“这是很普遍的心理机制,即我们都习惯性地把自己关注的那个人的事情,一定程度上看成是自己的事情。比如,丈夫升职加薪,妻子会非常高兴,妻子被朋友夸赞,丈夫会非常得意。同理,孩子考试成绩好,父母也会感觉光荣。这种心理机制的内涵是,我的丈夫(妻子、孩子)是我的一部分,他好,就是‘部分的我’好,他糟,就是‘部分的我’糟,我又怎能不为他的事情着急呢?”
  “这也是人之常情嘛。”夏女士说。
  “人之常情未必合理,如果带来麻烦,人之常情也要自觉改变。”我说,“理想的亲密关系,需要双方在各自拥有独立人格的基础上享受彼此的依恋。这是和谐、幸福的秘密,夫妻关系如此,亲子关系也如此。其实,父母对孩子的过度焦虑是没有必要的,孩子与生俱来的生命力促使他上进,没有孩子甘于落后。打败别人,在竞争中获胜,这种胜出的快感连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何况是上了学懂了道理的大孩子们呢?每当考试成绩公布,知道自己成绩不好,落后于同学,孩子怎么会不着急呢?一定会的。”
  “不一定吧?”夏女士反驳道,“崔昊的同学,就有对糟糕成绩无所谓的。”
  我说:“没错,有这样的孩子,但这恰恰说明他的成长环境有严重问题,严重到孩子的天性被剥夺了。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考试成绩不好,他一定会感到沮丧。可是每当孩子拿着糟糕的成绩单回家,发现父母比他还紧张,他会想:原来这是父母应该着急的事情啊!时间久了,孩子的这种‘不关我事’的感觉就会固化,最终发展到对考试成绩无所谓。这是一个悖论,但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
  夏女士默然。半晌才说:“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袖手旁观’,真的可行吗?”
  “我来讲一个小故事吧,或许对您有所启发。”我笑道,“有一个男孩,从小不喜欢吃饭,似乎得了厌食症,所以身材瘦小。全家人为他吃饭的问题大伤脑筋,整天琢磨着应该给孩子吃点什么以及怎么吃最有营养,什么招数都使过了,可就是不见效。孩子3岁以后,问题更严重了,妈妈、姥姥每顿饭都要举着饭碗追孩子喂饭,而爸爸常常为制止骚乱大发雷霆,惹得孩子眼泪汪汪。总之,一家人天天为孩子吃饭的事不得安宁。孩子上学以后,大家忽然发现孩子吃饭没有问题了,小家伙顿顿胡吃海塞,一点儿也不厌食。他的妈妈聊天时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我回答:因为你们一家人全都开始关注孩子的学习了,吃饭变成了他自己的事,他自然就能好好吃了。这个故事有趣吧?遗憾的是,很多孩子常常要等到父母开始为他的婚姻焦虑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学习是他自己的事。”
  夏女士目瞪口呆,喃喃地说:“看来,我需要调整教育策略了。”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女儿被同桌逼出“抑郁症”  2016年5月的一天,女儿晓雅放学回到家,脸色很难看。我心里咯噔一下,关心地问她:“怎么了?身体不舒服吗?”晓雅摇了摇头,沉默了一会儿,突然带着哭腔说:“老妈,你说我咋这么倒霉,调座位偏偏和她调到一起,以后我该怎么办?”  晓雅的诉说让我松了一口气,原来是因为调座位闹得不开心。这种事情差不多每个人在求学生涯中都遇到过,不是什么大事儿。于是,我笑着问她:“这次你的同桌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