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开放”政策取还是舍?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umi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阅读,门户开放,理解,思维含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09—0026—05
  
  上学期讲授《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之前进行集体备课,青年教师问“门户开放”政策讲不讲。我回答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下文简称《课标》)的规定办。于是大家翻阅《课标》。但《课标》对“近代列强侵略”只作了粗略的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并没有明确哪几件大事。再对比其他版本教材,发现对“门户开放”政策的处理方式差异很大,我校使用的“人民版”花了400余字进行了表述,而“人教版”和“岳麓版”在必修教材中只字未提。《课标》的“粗略”和教材的“差异”给大家带来很大的困惑,“门户开放”政策取还是舍?由此我们高一备课组开展过一次读书备课活动,主要有三个环节:1 阅读相关书籍文章;2 深入理解“门户开放”政策;3 决定取舍和设计相关教学问题。在此对备课组的备课活动做个回顾和反思。
  
  一、关于读什么书?
  
  首先应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历史问题——“门户开放”政策怎么理解?二是教学问题——“门户开放”政策讲还是不讲,怎么讲?第一个问题是前提,只有全面理解“门户开放”政策,才知道之于教学的意义,第二个问题才会有明确的答案;第二个问题是核心,历史教学不同于历史研究,历史教师必须把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阅读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共同基础,诚如郭富斌老师所言,“教师阅读的边界就是教学的边界,阅读的高度就是教学的高度”。
  大家从多个视角对“门户开放”政策进行了发散性讨论,认为它:属于外交历史,属于中国近代历史,属于美国历史,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研究者的眼光里有不一样的认识。由此确定了如下阅读书目:
  1 陈帼培主编《中外旧约章大全》阅读其中关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照会的文本资料,掌握客观的历史,形成直观的感受。
  2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本书被人称为“最引人入胜的中国近代史”,设有“门户开放”取代“列国瓜分”专题,论述了美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原因、目的、影响等问题。另外,阅读本书,可以品味唐先生清新洒脱的观点,感受其犀利活泼的语言,体验“口碑史”的述史方法。
  3 余志森《美国通史一崛起和扩张的年代》本书从美西战争讲起,到20世纪20年代末大危机发生,着重叙述了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社会发展、美西战争及对外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20年代繁荣等重大事件。阅读本书,可以了解美国由美洲、而亚洲、而欧洲、而世界的扩张历程,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待“门户开放”政策。
  4 中国知网有关“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文章中国知网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期刊信息资源平台,登陆中国知网,阅读中文核心期刊中有关“门户开放”政策的重要文章,了解学术界关于“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观点及其演变趋势。
  大家讨论了教学的相关问题。是否将“门户开放”政策纳入教学,如何讲授,都应该从“有效性”原则出发。于是决定再读一本书:
  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本书通过若干案例“点通”“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技能,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一本好书,适合教师的阅读口味,可以借鉴其中某些案例,将“门户开放”政策转化为相应的教学内容。
  
  二、怎样理解“门户开放”政策的“客观”历史
  
  19与20世纪之交,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争论声音很大,但它终究是曾经“客观”存在的历史。经过阅读研讨,大家梳理了学者们的主流意见,基本上弄清了美国实施“门户开放”政策的“来龙去脉”。
  1 “门户开放”政策是“智者”的选择。到19世纪晚期,英国、法国、俄国等欧洲国家在中国已经拥有了很大的势力。长期以来,美国推行“孤立主义”政策,将注意的重点放在美洲,在侵略中国问题表现出“追随欧洲”的倾向。就在美国忙于美西战争之时,欧洲列强和日本开始了对中国的瓜分。无论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是在中国的利益争夺,美国相对说来都是“迟到”者。如何参与在中国的竞争呢?美国政界和商界曾经进行过辩论,一是占领领土并实行政治和经济控制,一是寻求“门户开放”并进行经济渗透。美国人选择了后者。
  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确实是基于对自我、列强和中国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的明智选择。美国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积聚了强大的经济优势,但军事力量相当有限,以致于“当时钢铁大王卡尼基曾讽刺说:我们的海军和陆军只能做一件事——沾点小便宜或是被任何一个列强轻而易举地击垮”。等美国忙完美西战争,列强在中国已经形成瓜分格局,“各种复杂的因素交织成纵横交错的牵制网”,不承认列强的既得利益可能带来巨大的矛盾,而效仿其他国家,依靠军事占领一小块土地也解决不了大市场的问题。面对在华列强的整体状态,“保全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当然成了美国实现利益的最冠冕堂皇又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对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角逐,清政府当权者李鸿章等人也曾有“以夷制夷”的幻想,试图维持在华各国力量“均势”,谋求自身的生存。美国人的做法与中国当权者的内心似乎存在一种契合。
  与发动战争占领土地,获取港口进行商品输出的传统殖民主义不一样,美国率先推行一种超越地区界限,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渗透的手段的“新殖民主义”,这确实是一着妙棋!
  2 “利益均沾、机会均等”是美国的根本用意。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在华原有的“均势”状态被日、德等新兴力量打破。此时美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参议员洛奇在国会发表了题为“我们搞错了的政策”的演说,宣称“作为大国之一,合众国决不能在前进中落伍”。对西班牙战争胜利后,美国更感觉到“必须在远东事务中扮演一个主要角色”。于是适时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美国人要扮演的绝不是救世主的角色,“说穿了,中国的完整这个原则只是一种策略,用来防止像俄国那样的其他国家攫取如满洲这样的中国领土而把我们(美国)排除在外”。
  从表面上看,“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对列强的一项多边政策,事实上也是一项侵略中国的双边政策。所谓“机会均等”是美国要与列强均等地享有在中国的特权。鸦片战争以来,美国与中国签订了《望厦条约》《天津条约》,原有的特权要维护,而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自然还要享受他国从中国取得的各种特权。有学者认为片面最惠国待遇、关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河航运等才是‘门户开放’政策的肉体。所以,唐德刚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门户开放’和它(指美国)原先搞‘门户关闭’的所谓‘门罗主义’一样,都是‘扩张主义’的一部分”。
  3 “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结果存在“双重功效”。马克思在对英国侵略印度问题的分析中曾 经提出过“双重使命”的经典论述,受其启发,大家发现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也存在“双重性”。一方面看,美国运用“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迅速扩张势力,冲进了侵略中国的“领军方阵”,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成了影响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主要国家之一。另一方面看,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客观上有利于缓解列强的矛盾与争夺,阻止了中国被完全瓜分的悲惨命运。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正是中华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刻,是由某帝国独占,还是列强共占?是列强瓜分完全殖民,还是维持晚清统治半殖民?美国的政策在客观上帮助中国回答了"20世纪初向何处去”的问题。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最终确立了所谓的“维护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的方案,即利用中国反动势力作为代理人统治中国的方式。唐德刚先生分析民族这段历史时,带着庆幸的口气说:“门户开放……在列强中却反映出一个‘均势’的局面。任何列强在诸列强的相互牵制之下,为非作歹,都要三思而后行。……否则,如中国真的被列强瓜分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也就搞不起来了!”美国从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结果“客观上抑制或延缓了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美国人“种瓜”既“得瓜”又“得豆”,可谓取得双重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人“种瓜”所得的“豆”绝不是有意作为。梳理推行“门户开放”政策推行的半个世纪,美国始终坚持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在列强态度承受的空间里,做着能做的事情,若碰到困难时就绕道走。1905年面对日俄在中国东北的战争,西奥多·罗斯福说:“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是一件大好事,我希望它将来会是一件行之有效的事,只要它能得到普遍的外交协议的维护;但是……只要有一个强国决心置‘门户开放’政策于不顾……‘门户开放’政策也就烟消云散了。”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占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中国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美国却拒绝干涉日本的侵略行动,反对“国联”派调查团前往满洲。胡佛总统说,“九国公约(1922年美国重申在中国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原则的一个条约)……仅仅是道德的工具”旧。总统一语道破了“天机”,美国人根本不愿意为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把自己卷入不必要的纠纷。说到底,“门户开放”政策还是美国侵略中国、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
  
  三、怎样理解“门户开放”政策
  的“主观”历史’
  
  从美国提出第一个“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至今已有110年历史。110年客观存在的历史就是110年主观认识的历史。
  20世纪初,中国学术界没有专门对“门户开放”政策进行评价,但一些现象还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认知。当时精英阶层如康有为、梁启超、张之洞、李鸿章等,通过对列强侵华政策的比较,感觉到“英美对华政策比较温和开明,不像德俄那样穷凶极恶”嘲㈣,甚至还幻想在处理对外事务时,援引他们的帮助来牵制其他列强。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术界开始关注并研究“门户开放”政策。仇华飞先生经过梳理,认为美国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是正义的象征,有利于打破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在多个危机时刻帮助中国维护了主权,制约了日本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另一种观点则特别强调政策损人利己的本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非常重视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中美关系研究专家汪熙教授在开放之初,撰文认为“门户开放”政策“从本质上说是美国谋求保障和扩大在华经济和政治利益的政策”,但“在客观上对抑制或延缓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也起过一定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汪教授的观点曾受到强烈质疑,向荣、杨令侠等人坚决反对“抑制延缓说”。90年代后期以后,詹庆华、杨天宏等学者避开了关于“抑制延缓”的争论,开始探讨“门户开放”政策的来由、发展等问题,从更广阔的视野展开了学术研究。邓华认为从美国实用主义价值观的角度分析,更容易理解“门户开放”政策出笼的灵活性,内容的随机性和执行的随意性。另外,学术界还出现了比较另类的观点,北明认为“英文世界内几乎所有有关资料都明确支持一个结论:门户开放政策是守护中国利益的政策”。综合起来看,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的学术研究受“左”倾思想影响的痕迹比较明显,关于“门户开放”政策对华影响的争论非常激烈,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际眼界的拓展,学者们的研究领域逐步拓宽,理解上的共性有所增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的观察者对“门户开放”政策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当然,研究者的人生阅历和学术文化背景也对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
  大家深深地感受到过往的一些研究和评价,存在着视野狭窄的问题,今天应该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对国际关系和“门户开放”政策进行新的理解和诠释。国际关系中,任何外交政策都是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与其争论“门户开放”政策是否具有侵略性,不如多研究美国与其他国家政策的差异性及其原因;与其总是以“受伤者”的心态控诉近代列强侵华的罪行,不如多研究和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处理国际问题的方法;在历史研究和教学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历史意识和世界意识。
  
  四、如何处理“门户开放”政策的教学
  
  经过广泛地阅读和深入地研讨,大家觉得可以将“门户开放”政策放在“近代列强侵略”的问题中进行讲授,并利用这一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开展适当的价值观教育。
  1 知识维度。相对于列强的几次大规模战争和不平等条约,“门户开放”政策显然不是1840-1900年列强侵华事件中的重点。大家认为一定要从整体上引导学生把握近代列强侵华史,理解“门户开放”政策在其中的历史价值。近代列强对华侵略大致上经历了三个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晚期,是列强打开中国门户,输出商品,利益竞逐时代;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是列强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时代;20世纪初至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主要是帝国主义利用中国反动势力,间接统治和侵略中国的时代。“门户开放”政策显然是西方列强侵华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对那时列强侵华政策的走向具有引导作用。于是备课组决定设置下面三个问题,让学生站在近代历史百年的高处,理解“门户开放”政策的历史影响。
  (1)19世纪末列强本想瓜分中国,结果怎样?以《辛丑条约》内容作出说明。
  (2)列强侵华方式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试从中国、美国和列强整体三个方面做出说明。
  (3)20世纪上半期,美国与中国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关系分别如何?
  2 思维能力维度。历史思维能力是通过历史的材料,以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引导学生认知历史和现实的一种能力。赵亚夫先生 认为历史学中“蕴涵着太多可供思维与智慧创生、发展的资源”,历史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将他们培养成为“会思想的苇草”,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两个方面,从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创造性、深刻性出发,中学历史教学应将培养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放在更关键的位置。受赵先生思想的启发,大家决定不直接认定“门户开放”为侵略性政策,而是提供有关材料让学生思考:
  (1)与其他列强相比,美国向中国渗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2)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具有侵略性质吗?
  (3)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为什么会表现出时代、国别和人物的差异?请举例说明。
  经过比较和分析、抽象与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活动,让学生认识美国对外扩张的方式与其他国家有较大的差异,原因是其自身、中国和国际三个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门户开放”是“损人利己”还是“利人利己”,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教师们觉得关于“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始史料”和“撰述史料”非常丰富,有利于培养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3 价值观维度。价值是人类对于自我发展的本质认知,价值观教育应该是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门户开放”政策既属于中国近代历史的范畴,又有浓厚的世界意味,大家认为可以适当引导,培养学生相关的历史意识和世界意识。
  近代百年美国始终未占领中国的土地,绝非单一的实力原因,其实还纠结着其独特的精神文化。中美关系研究专家王楫思认为:“美国外交思想的最大特点是现实利益考虑与意识形态考虑之间的矛盾交织。”从意识形态或理想主义出发,很多美国人认为应该在国际政治中主持正义,为民主、自由和法制而战。现实主义者反对过分强调道义原则,应从国家利益、安全考虑问题。美国外交常常就是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矛盾中进行选择,这一点既可以成为理解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因,也可以成为解读今天美国外交的一种“世界意识”。
  
  五、反思
  
  反思这次集体备课活动,笔者对阅读与备课的问题有了更加通透、坚定的认识。
  《课标》“粗略”规定和教材“差异”表述的知识点很多,教师不能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课标》强调“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这样看来,《课标》正是通过“粗略”的规定,为教师选择课程资源提供更开阔的空间。胡军哲在品读了任世江老师《编余杂俎——历史课程研究》一书后,进一步得出结论:“对于学校历史教育而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课程理念的关键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我与胡老师心有戚戚,认定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课程资源,就可以纳入教学内容。
  “有效教学”是当前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教师还必须注意选择匹配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有效课程资源”。问题之一,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有作用的材料很多,但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和客观可能性进行恰当的取舍,并非“韩信将兵,多多益善”。问题之二,引进的课程资源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改造和设计,并非“瞎子吃肥肉,块块是好的”。
  的历史教学应有一定的宽度、深度和高度。“宽度”指引用课程资源的类型、数量和质量,“深度”指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和思维培养的力度,“高度”指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领的海拔。历史教师只有进行广泛阅读,拥有厚实学养,课堂上才会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达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的境界。
  
  [责任编辑:王雅贞]
  参考文献:
  [1]夏辉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9)
  [2]余志森,美国通史-崛起和扩张的年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逻辑学》课上,教授给学生出了道题:“一位聋哑人到五金商店买钉子,先把左手作持钉状,捏着两个手指放在柜台上,然后右手作捶打状。售货员先递过锤子,聋哑人摇了摇头,指了指
讲解与示范在体育教学中是不可分割的,两者互相依存,互相结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正确运用讲解与示范,能够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理解,帮助小学生做好体育训练活动,在讲解与示
本报讯报道1月11日,浪潮电脑联合上游供应商英特尔、产业终端的全国连锁网吧发展机构零度矩阵,以完整产业链的形式推出了网吧行业发展新模式——网吧生态链。据介绍,网吧生态
在开展修旧利废工作中,发现 X195柴油机正时齿轮室盖损坏很多,而且多在凸轮轴调整螺钉孔处,呈放射性裂纹。其原因主要是使用中安装调整不当。1.凸轮轴轴向间隙调整螺钉未锁紧
各位代表:为了满足居住在家老年人的社会化服务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的质量,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1月10日获悉,LG电子继L1980U、L1780U之后,再次推出80系列新品——8ms17“液晶显示器L1780Q。L1780Q具有纤巧的外观,它的顶端最薄处仅有20.3mm;通过双转轴式支架设计实现了底
浙江戏曲舞台的衍变和建构探微(上)谢涌涛浙江城乡至今还残存或保留着不少古戏台,在水乡大都称为“万年台”,它应该是值得重视并研究的一宗戏曲建筑文化遗产。这种建筑与一般古建
我们在Ⅰ号泵检修中,发现21起由于放油螺塞顶死传动盘等零件引起的飞车事故。调速器放油螺塞(标准的为M8×10)过长或密封垫圈漏装、垫圈厚度太薄,均会使螺塞顶在传动盘等零件
小学门口,一个低年级女生追问一个低年级男生:“你到底爱不爱我?”那男生无奈答道:“我妈一天给我 Primary school entrance, a lower grade girl to ask a lower grade boy
期刊
建筑主体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介绍了建筑主体工程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及防治的要点,以期对今后的建筑主体工程施工带来参考作用。 The construct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