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腰椎间盘突出症几种诊断方法的评价
【机 构】
:
解放军第一医院,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730042 西安,兰州军区总医院B超室,730042 西安,兰州军区总医院B超室,730042 西安,兰州军区总医院放射科,730042 西安,兰州军区总医院放射
【出 处】
:
中华骨科杂志
【发表日期】
:
1992年12期
其他文献
选用21只雄性家猫。于L3部位用自制压迫器在脊髓腹侧给以20g致伤力10分钟。治疗组伤后每次肌注0.01%尼莫地平1.5ml共3次。所有动物均在伤后6小时处死。伤段标本应用Bruker ESP 300电子自旋共振(ESR)检测自由基信号相对强度。结果显示损伤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组与损伤组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超氧阴离子及其诱发的脂质过氧化可致脊髓继发性
本文应用电视X线动态摄影和计算机图形重建技术,建立了数字化X线电视分析系统,可对脊柱的总体和各活动节段作非侵入性动态检测。通过20例正常人测定,提供了一组下颈椎伸屈活动参数值。以同法检测颈椎病和强直性脊椎炎病人各5例,证实本法对疾病定位、病变程度和邻近节段代偿性变化的评定,在精度、可重复性、无创伤性和可分节段检测等方面具有独特优点。
为探讨椎间盘胶原类型与分布以及胶原与椎间盘突出症有关的潜在因素,本实验以电泳和梯度层析法对正常和退变椎间盘胶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正常人椎间盘含有Ⅰ型和Ⅱ型胶原,它们的分布呈明显特征性移行变化:纤维环外层以Ⅰ型胶原为主,由外向内Ⅰ型胶原逐渐减少,Ⅱ型胶原逐渐增多,靠近髓核以Ⅱ型胶原为主;髓核中心为Ⅱ型胶原。突出椎间盘纤维环Ⅰ型胶原与Ⅱ型胶原比例升高,且突出髓核中有Ⅰ型胶原出现。
用30只家兔分3组。左侧髋取带臀中肌蒂髂骨块,右侧髋取游离骨块,用医用硅胶膜包裹后固定于皮下。术后1,2,3周取材。以细胞酶学、组织形态学、放射性核素测定等方法,观察肌蒂移植骨的存活能力、范围和成骨活动。结果:(1)带肌蒂移植骨的存活能力明显优于游离骨块;(2)肌蒂髂骨块可从肌蒂获得营养,有效地保持了邻近肌蒂的外侧皮质和松质骨的存活,而内侧皮质存活欠佳;(3)在机械性损伤、血供减少等因素刺激下,骨
期刊
用成年雄性猕猴4只,经前路行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术。术后定期行X线摄片,取手术部位组织行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检查。本实验观察到,髓核切除术后,可引起椎间隙变窄和椎间关节及小关节退行性改变。作者认为,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可引起和加重手术部位椎间关节的退行性改变,并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远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