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自然中,“雨”、“水”、“风”产生的声音很容易引发人们内心共鸣、最能令人心旷神怡,合理地创造水景,巧妙地运用风、雨之声可以创造出极富魅力的声音,能营造出超然脱俗的声景意境。本文主要探析了园林声景设计,对如何营造超然脱俗的声景意境提出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声景意境;声景设计;风声;水景;雨声
就中国古典园林而言,将声景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在传统造园体系中未曾出现。但其作为一个思想实体和意义域,在园林实践中却是存在的。不但文献典籍中有关园林声景的思想见解相当丰富,已经作为对象存在的园林景观中,以声音美为主题的景观佳构也不胜枚举。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这种声景思想在知识前提、理论预设以及实践目标等层面,均表现出与西文现代声景理论明显的差异性,只有深入到园林艺术自身的发展脉络,才能把握其本质形态。大自然中,“雨”、“水”、“ 风”产生的声音很容易引发人们内心共鸣、最能令人心旷神怡,合理地创造水景,巧妙地运用风、雨之声可以创造出极富魅力的声音,能营造出超然脱俗的声景意境。
1水应用
水在园林设计中是不可缺少的的一种要素,有了水,园林就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水景根据其特征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流”、“落”、“滞”、“喷”,而除了“滞”以外,其他三种类型都是“动”水,水的不同运动形成了不同的音响,都会形成或叮咚、或潺潺、或哗哗、或汹汹的声景。因此,在园林设计及建设中,注重对“动”水的造景作用,不但可以营造引人入胜的视觉景观,而且可以创造出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的声音景观。
其一,“流”是水景中一种最为常见的形式,无论江、河、溪流等都是流动的,这种流动给人以生生不息的力量。
水底防渗处理是防止水流失的重要途径,在不造成水与底完全隔绝,从而使水底生物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整个水系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情况下,应当对水底做适当的防渗处理,这样能较好的防治景观水的流失,使流动水量不会大量减少和水流速度不会快速减慢,从而使水的流动时程更长,水流声景的效用也相应得到更好地展现。目前较好的新型环保生态符合防渗材料———钠基膨润土防水毯能较好地实现生态防渗效果。该防渗材料由两层土工合成材料间夹封优质防渗钠基膨润土,通过集束针刺复合而成,吸水后高度膨胀,形成不透水的凝胶防渗体,具有永久的防水性能。
其二,“落”是水景的另一种重要形态,落是由高差决定的,从自然的瀑布演化而来。在园林景观中,利用现有的地形高差或是人为制造高差都能产生模拟自然的瀑布、叠水的效果,落水可以依据水量的不同创造出不同的效果:小水量的落水,可以依墙壁缓缓地滑落,像窃窃私语,给人以宁静的动感;悬空设置的大水量落水,可以起到震撼人心的声响效果。另外,“滴”水设计可以巧妙地运用于洞体风景、室内风景之中,制造出独特的空旷神秘感。
其三,“喷”是当今园林水景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手法,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一种形式。喷分为小涌泉、喷泉、射流等多种形式。小的涌泉,水声不大,是一种声音效果较为恒定的喷涌方式;喷泉和射流比较富于变化,水流速度的急、缓,水量的大、小,高度、角度的变化等等都能产生不同的水声效果。
2风运用
风是流动的气流,风声是人们经常听到的自然声音之一,其大小和周边的环境不同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如春风拂面,鸟语花香,给人一种愉悦的感受。正如朱庆馀的诗句“野船着岸入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竹叶有声疑露雨,浪花无际似潇湘”描述的美景和流露的喜悦之情。而萧瑟秋风,落叶飘零,则给人一种凄凉的感受。在中国造园艺术中也经常借自然风声与墙体、松林、竹林等园林要素相结合产生的洞音、松涛之声、竹籁之声等来营造和传递不同的意境。如在扬州个园东南小庭院的南墙上开有直径约一尺有余的二十四个圆孔,每当阵风掠过,利用狭巷高墙的气流变化,发出箫箫鸣声,再与色泽洁白、体态浑圆的宣石、被誉为“岁寒三友”之一的腊梅相配,形成冬山中“北风呼啸雪光寒”的独特意境。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建筑群,即因近有古松,远有岩壑,风入松林而发出瑟瑟的涛声以得名的,鉴于这种意境,康熙曾赋诗云“:云卷千松色,泉如万赖吟”。苏州沧浪亭的“翠玲珑”,北边修竹掩映,苍翠丛密,风来戛击有声,有似于丝竹管弦之盛,正如室内联曰:“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此外,拙政园的“听松风处”、正在湘潭营建的白石公园中的“听风亭”等都是以风声营造和传递意境的。
其一,风声与植物。公园中真正成景的风声是风吹树叶发出的或重或轻的沙沙声。聆听风声一般也发生在春夏秋三季。
日本研究者发现,针叶林必须在强风下才能发出声响,而阔叶林只需微风就能发出声响,竹林比阔叶林更容易发出声响,而且竹林发出的声响比起阔叶林发出的声响更能映衬环境的寂静;此外,针叶林中的鸟声没有阔叶林中的鸟声频繁。因此,在城市公园中营建听风环境,首先应选择叶片大,叶柄长的落叶阔叶林或竹类植物,如杨树、紫竹等,除了春夏季节能够提供足够荫凉,便于听风,秋季落叶在风的作用下还可以形成另一种声景。
其二,风声与园林建筑。园林建筑的设计营建中可运用园林声学创造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如,扬州个园的冬山庭院为了渲染北风呼啸、白雪皑皑的寒冬意境,特意在庭院的南墙上开了一系列的小圆孔,每当微风掠过,发出的声音的确宛如呼啸的北风;很多古典式园林建筑的屋檐下悬挂了各式风铃,当风吹过,风铃之声清脆悦耳,能营造奇异的意境;现代园林很多设计了大型风车,当风吹过,风车转动,风发出的呼呼声响和风车转动的轴承音响很好地结合,给人以特殊的感受。
3雨运用
苏州拙政园便是以雨声取境的佳例。拙政园有两处著名的雨境景观,一处是“听雨轩”,一处是“留听阁”。听雨轩前有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每逢雨夜,既有“听雨入秋竹” 、“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的雨打竹叶、荷叶之声,又有“芭蕉叶上潇潇雨,梦里犹闻碎玉声”的雨打芭蕉之声。留听阁左侧池塘中种满了荷花,荷花生长期间其叶、蕾、花、果皆有姿有态,春末点点绿钱、盛夏满池华盖,秋意浓浓时,即便秋塘残荷败叶,若在阁中听雨,便有秋天雨打枯叶残花的另一种残缺美的意境,故此阁取意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
其一,雨声与植物。“雨打芭蕉淅沥沥”“留得残荷听雨声”“听雨入秋竹,留僧覆旧棋”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分别描述了雨在芭蕉、荷花和竹子上的声音,或潇潇或沥沥或点滴在心,充满雅致的韵味。因此,园林中应设计通透玲珑的园林建筑,或轩或亭,在窗台下,廊架前种植叶片肥硕的植物,比如以上三类植物,或是芋科、莲科的植物,周围布置密度高的树木,静静地倾听雨的声音。
其二,雨声与水景。公园内的大水面和池塘在迎接春季阵雨或其他季节大雨时,水面形成片片涟漪,伴随雨点落下的声音,会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效,十分淋漓畅快。因此,在湖面和池塘边修建水榭,便于游人欣赏大雨和急雨的声音。
其三,雨声与园林建筑。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特有的青瓦屋檐在雨天能形成大片的珠帘,屋檐上劈啪的雨点声也是一景,雨停后,雨水顺屋檐滴落庭院显得清新自然。在园林建筑设计中,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和结构上如果能尽可能发挥出“雨声”的效果,定能营造良好的“雨中”“、雨后”声景效果,增加雨中游园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李成.声景观设计初探[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25(1):46-48.
[2]王万珍.关于风景园林中水环境设计的探索[J].政府法制,2007,3(上):36-37.
[3]袁晓梅,]中国古典园林声景思想的形成及演進[J].《中国园林》 2009年07期
【关键词】声景意境;声景设计;风声;水景;雨声
就中国古典园林而言,将声景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在传统造园体系中未曾出现。但其作为一个思想实体和意义域,在园林实践中却是存在的。不但文献典籍中有关园林声景的思想见解相当丰富,已经作为对象存在的园林景观中,以声音美为主题的景观佳构也不胜枚举。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这种声景思想在知识前提、理论预设以及实践目标等层面,均表现出与西文现代声景理论明显的差异性,只有深入到园林艺术自身的发展脉络,才能把握其本质形态。大自然中,“雨”、“水”、“ 风”产生的声音很容易引发人们内心共鸣、最能令人心旷神怡,合理地创造水景,巧妙地运用风、雨之声可以创造出极富魅力的声音,能营造出超然脱俗的声景意境。
1水应用
水在园林设计中是不可缺少的的一种要素,有了水,园林就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水景根据其特征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流”、“落”、“滞”、“喷”,而除了“滞”以外,其他三种类型都是“动”水,水的不同运动形成了不同的音响,都会形成或叮咚、或潺潺、或哗哗、或汹汹的声景。因此,在园林设计及建设中,注重对“动”水的造景作用,不但可以营造引人入胜的视觉景观,而且可以创造出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的声音景观。
其一,“流”是水景中一种最为常见的形式,无论江、河、溪流等都是流动的,这种流动给人以生生不息的力量。
水底防渗处理是防止水流失的重要途径,在不造成水与底完全隔绝,从而使水底生物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整个水系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情况下,应当对水底做适当的防渗处理,这样能较好的防治景观水的流失,使流动水量不会大量减少和水流速度不会快速减慢,从而使水的流动时程更长,水流声景的效用也相应得到更好地展现。目前较好的新型环保生态符合防渗材料———钠基膨润土防水毯能较好地实现生态防渗效果。该防渗材料由两层土工合成材料间夹封优质防渗钠基膨润土,通过集束针刺复合而成,吸水后高度膨胀,形成不透水的凝胶防渗体,具有永久的防水性能。
其二,“落”是水景的另一种重要形态,落是由高差决定的,从自然的瀑布演化而来。在园林景观中,利用现有的地形高差或是人为制造高差都能产生模拟自然的瀑布、叠水的效果,落水可以依据水量的不同创造出不同的效果:小水量的落水,可以依墙壁缓缓地滑落,像窃窃私语,给人以宁静的动感;悬空设置的大水量落水,可以起到震撼人心的声响效果。另外,“滴”水设计可以巧妙地运用于洞体风景、室内风景之中,制造出独特的空旷神秘感。
其三,“喷”是当今园林水景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手法,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一种形式。喷分为小涌泉、喷泉、射流等多种形式。小的涌泉,水声不大,是一种声音效果较为恒定的喷涌方式;喷泉和射流比较富于变化,水流速度的急、缓,水量的大、小,高度、角度的变化等等都能产生不同的水声效果。
2风运用
风是流动的气流,风声是人们经常听到的自然声音之一,其大小和周边的环境不同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如春风拂面,鸟语花香,给人一种愉悦的感受。正如朱庆馀的诗句“野船着岸入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竹叶有声疑露雨,浪花无际似潇湘”描述的美景和流露的喜悦之情。而萧瑟秋风,落叶飘零,则给人一种凄凉的感受。在中国造园艺术中也经常借自然风声与墙体、松林、竹林等园林要素相结合产生的洞音、松涛之声、竹籁之声等来营造和传递不同的意境。如在扬州个园东南小庭院的南墙上开有直径约一尺有余的二十四个圆孔,每当阵风掠过,利用狭巷高墙的气流变化,发出箫箫鸣声,再与色泽洁白、体态浑圆的宣石、被誉为“岁寒三友”之一的腊梅相配,形成冬山中“北风呼啸雪光寒”的独特意境。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建筑群,即因近有古松,远有岩壑,风入松林而发出瑟瑟的涛声以得名的,鉴于这种意境,康熙曾赋诗云“:云卷千松色,泉如万赖吟”。苏州沧浪亭的“翠玲珑”,北边修竹掩映,苍翠丛密,风来戛击有声,有似于丝竹管弦之盛,正如室内联曰:“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此外,拙政园的“听松风处”、正在湘潭营建的白石公园中的“听风亭”等都是以风声营造和传递意境的。
其一,风声与植物。公园中真正成景的风声是风吹树叶发出的或重或轻的沙沙声。聆听风声一般也发生在春夏秋三季。
日本研究者发现,针叶林必须在强风下才能发出声响,而阔叶林只需微风就能发出声响,竹林比阔叶林更容易发出声响,而且竹林发出的声响比起阔叶林发出的声响更能映衬环境的寂静;此外,针叶林中的鸟声没有阔叶林中的鸟声频繁。因此,在城市公园中营建听风环境,首先应选择叶片大,叶柄长的落叶阔叶林或竹类植物,如杨树、紫竹等,除了春夏季节能够提供足够荫凉,便于听风,秋季落叶在风的作用下还可以形成另一种声景。
其二,风声与园林建筑。园林建筑的设计营建中可运用园林声学创造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如,扬州个园的冬山庭院为了渲染北风呼啸、白雪皑皑的寒冬意境,特意在庭院的南墙上开了一系列的小圆孔,每当微风掠过,发出的声音的确宛如呼啸的北风;很多古典式园林建筑的屋檐下悬挂了各式风铃,当风吹过,风铃之声清脆悦耳,能营造奇异的意境;现代园林很多设计了大型风车,当风吹过,风车转动,风发出的呼呼声响和风车转动的轴承音响很好地结合,给人以特殊的感受。
3雨运用
苏州拙政园便是以雨声取境的佳例。拙政园有两处著名的雨境景观,一处是“听雨轩”,一处是“留听阁”。听雨轩前有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每逢雨夜,既有“听雨入秋竹” 、“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的雨打竹叶、荷叶之声,又有“芭蕉叶上潇潇雨,梦里犹闻碎玉声”的雨打芭蕉之声。留听阁左侧池塘中种满了荷花,荷花生长期间其叶、蕾、花、果皆有姿有态,春末点点绿钱、盛夏满池华盖,秋意浓浓时,即便秋塘残荷败叶,若在阁中听雨,便有秋天雨打枯叶残花的另一种残缺美的意境,故此阁取意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
其一,雨声与植物。“雨打芭蕉淅沥沥”“留得残荷听雨声”“听雨入秋竹,留僧覆旧棋”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分别描述了雨在芭蕉、荷花和竹子上的声音,或潇潇或沥沥或点滴在心,充满雅致的韵味。因此,园林中应设计通透玲珑的园林建筑,或轩或亭,在窗台下,廊架前种植叶片肥硕的植物,比如以上三类植物,或是芋科、莲科的植物,周围布置密度高的树木,静静地倾听雨的声音。
其二,雨声与水景。公园内的大水面和池塘在迎接春季阵雨或其他季节大雨时,水面形成片片涟漪,伴随雨点落下的声音,会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效,十分淋漓畅快。因此,在湖面和池塘边修建水榭,便于游人欣赏大雨和急雨的声音。
其三,雨声与园林建筑。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特有的青瓦屋檐在雨天能形成大片的珠帘,屋檐上劈啪的雨点声也是一景,雨停后,雨水顺屋檐滴落庭院显得清新自然。在园林建筑设计中,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和结构上如果能尽可能发挥出“雨声”的效果,定能营造良好的“雨中”“、雨后”声景效果,增加雨中游园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李成.声景观设计初探[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25(1):46-48.
[2]王万珍.关于风景园林中水环境设计的探索[J].政府法制,2007,3(上):36-37.
[3]袁晓梅,]中国古典园林声景思想的形成及演進[J].《中国园林》 2009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