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毛虫是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昆虫的统称,又名毛虫、火毛虫,共有30余种,我国分布有27种,是松毛虫种类最丰富的国家,食害松属、柏属、杉属等针叶树种,是我国森林害虫中发生量大、危害面广的主要森林害虫。其中以马尾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为典型代表,给林业生产、生态安全、居民生活等造成严重的影响。
马尾松毛虫生物学特性
马尾松毛虫属于完全变态类昆虫,1个世代经过卵、幼虫、蛹(茧)、成虫4个发育阶段。成虫对紫外线敏感,幼虫通常喜食老叶,成虫通过飞翔、幼虫通过爬行扩散,主要以幼虫在寄主植物的树皮缝隙中越冬。湖南地区一年发生一至三代,湘西南山区一年1~2代,湘北2代,湘中、湘南2~3代。其中,在湖南省主要发生2代,少数发生3代。发生3代的概率不超过30%,而在湘北则只有3%左右。
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
马尾松毛虫主要为害马尾松,亦为害黑松、湿地松、火炬松。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林地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凡是针阔叶树混交林,松毛虫危害较轻,灾害一般发生在海拔600米以下纯马尾松林,虫源地地形特征较为明显,一般分布在山区与丘陵区过渡地带,河流、公路两侧、水库和城镇周围的纯马尾松林,上年度防治效果差或漏防的松林等地区。
灾害发生的时间因地而异,湘北、湘东、湘中和湘南(松毛虫一年发生2-3代区)以6月下旬至7月上旬(1代松毛虫)成灾为主,4月下旬至5月上旬(越冬代)次之,9月(2代)成灾频率最少,10月以后(3代幼虫)不成灾;湘西(松毛虫一年1代发生区)以5月下旬至6月中旬(越冬代)成灾为主,10月(1代幼虫)次之。凤凰、吉首、古丈、张家界等湘西地区松毛虫与松毒蛾混合发生成灾。(1)始发期:丘陵区,阳光充足,植被少,较干燥的10年生左右较稀疏的纯松林,虫口密度小(未达到防治指标),幼虫生长健壮,平均蛹重一般在2克以上,松林看不出危害状况。(2)增殖期:蛹重增加,雌性比增大,虫口密度急剧上升(达到或超出防治指标),发生面积扩大,但危害不显著,在环境条件适宜时,经过1~2代转入下一阶段。(3)高峰期:虫口密度大,危害严重,有的松树针叶被吃光,此期一般维持1-2代。(4)衰退期:松树针叶被害程度在85%以上,食物不足,雌性比下降,蛹瘦小,天敌兴起。虫口数量急剧下降,留下的少数松毛虫,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又是为下一轮发生创造条件,完成一个周期一般是3~5年。
马尾松毛虫危害的影响
松林资源遭受马尾松毛虫危害后,初龄幼虫群聚为害,松树针叶呈团状卷曲枯黄,4龄以上食量大增,将叶食尽,形似火烧状,轻者影响松树材积生长、松脂和种子产量,严重时可致使松树大片死亡,从而导致林相遭受严重破坏,松林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净化空气能力削弱,生态效益显著降低,使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和物种的多样性遭到破坏,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成严重威胁。
综合防控措施
一是加强虫情监测调查,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利用无人机等高新技术和人工踏查,及时上报病虫信息。根据病虫信息,组织技术人员实地调查,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具体防治技术措施。二是加强营林措施,改善林分生态环境。在马尾松纯林利用森林抚育时进行补植一些阔叶树种,营造针阔混交林,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尽量选择松阔混交,合理规划造林和抚育管理,提高生态环境稳定性。三是物理防治。利用成虫的趋光性,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在有条件时可结合人工摘除卵块,以降低下一代虫口密度。四是生物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天敌种类繁多,每个虫态都有天敌寄生或捕食,如寄生蜂、寄生蝇、蚂蚁、螳螂、猎蝽,食虫鸟类和病菌、病毒等,对马尾松毛虫的抑制作用都很大。五是化学防治。松毛虫防治原则上不建议使用化学农药喷雾、喷粉、喷烟等,在大发生初期防治小面积虫源地时,可适当选用广谱性药剂,以迅速压低虫口密度。松毛虫灾害是森林重要的生物灾害之一,灾害发生面积大,损失严重,是阻碍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松毛虫的综合防控能力、提高社会的宣传和保护力度等措施对于保护森林资源安全、维护生态多樣性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