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gens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她如此出类拔萃
  
  妈妈是一年前走的。她走得很平静,在88岁的高龄。
  好几位妈妈的好友都写了纪念文章,可是我一直没写。在我心中,妈妈就是一个妈妈,她和所有的妈妈一样慈祥,像所有的妈妈一样爱孩子,也像所有的妈妈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小毛病,比如说过度节俭。直到最近,我在做性别研究时,重新翻出当初对妈妈做访谈时留下的录音记录,才突然间意识到,妈妈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多么的出类拔萃。
  李小江做中国妇女的口述史,曾邀我访问妈妈。我当时很忙,此事就拖了下来,现在我很后悔。妈妈这批当年怀着满腔热血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恰恰是中国妇女几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新人,正是这些参加革命的女性或女性职业革命家为中国女性参与社会生活开了先河,也为男女平等的意识形态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起了最关键的作用。
  妈妈是裹过脚的人,在河南农村,姑娘脚大是嫁不了好婆家的,幸亏裹得不是太小。妈妈就是用这双“解放脚”跟那批热血青年一起唱着歌一步一步走到延安去的。
  妈妈和爸爸是自由恋爱的,这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凤毛麟角。听妈妈说,她30年代末在抗大时认识了爸爸。有一次,她和爸爸一起踩着石头过河,走不稳,爸爸拉她,就在双手接触的一刻,他们爱上了对方。我觉得他们真的很浪漫。这大概就是我长大后喜欢浪漫爱情的源头吧。爸爸跟着解放大军初进城时,风流倜傥,像很多男人那样,有点花心,对一些漂亮的女同事有点过于热情。闲话传到妈妈耳朵里,妈妈一点不像旧式妇女那样哭天抢地、痛心疾首,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我的感觉就像清晨散步。她对自己充满自信,对与爸爸的关系充满自信。
  妈妈从1946年人民日报创建时就到了报社,一直工作到退休。我在访问妈妈时问她,如果要在工作和家庭中选择一样她选哪个,妈妈没好气地说:都是革命干部,不工作干什么?女人回家的说法对于她来说简直就是笑谈。
  妈妈很长时间担任人民日报农村部主任。她这辈子主要和农村问题打交道。
  妈妈对农民的感情表现在对她的保姆上。保姆是个安徽农妇,为了让她多挣钱,妈妈允许她闲着的时候到别处打工。妈妈还无偿接待她的儿子女儿亲戚,以致每礼拜我回家看妈妈,保姆那屋总是人声鼎沸。春节、劳动节、妇女节,妈妈还要给保姆发节日奖金。报社北边的农贸市场一开张,妈妈就成为那里的常客,再不去国营商店买东西了,好像那个农贸市场就是“农民富起来”的象征,就连沙发、写字台之类她都请街上游动的农民木匠打,钱不少给,但打出来的沙发硌屁股。我隐隐觉得妈妈是在为当年“割资本主义尾巴”不许农民搞副业忏悔、做补偿呢。
  妈妈在用钱上走两个极端:对自己竭尽克抠之能事;对他人却大方得要命。她吃饭之简单是出了名的。听报社的人说,报社食堂一点儿破菜汤一个馒头就是她的一顿饭。妈妈住的地方也没有正经装修过,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外地亲友来京看望她时惊为“贫民窟”。可是妈妈给希望工程捐钱却不吝惜。有一回,河南老家的村里来信劝捐修小学校,妈妈一次就寄去1万元。农村老保姆退休她坚持要给退休金,念她在我家照顾父亲和她多年,妈妈给了她两三万元的退休金。而她留给我们4个孩子的“遗产”总共才几万元。
  有一次我代表妈妈看望她的老友、前农委主任杜润生,他用一支大粗碳素笔颤巍巍写了“农民喉舌”4个大字,让我带给妈妈。这确实是对妈妈一生的恰当的总结。
  妈妈一生淡泊,远离诱惑。自从她看了电影《巴顿将军》,就对里面的一句话念念不忘:一切富贵荣华都是过眼烟云。我一再从妈妈那里听到这句话。
  妈妈对于“名”也很淡漠。妈妈在写作上有很高的抱负,这是我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才知道的。那次访谈,有一个问题是问及什么是她心中理想的女性,妈妈却所答非问地说了一句:我写的那些都远远不是我想写的。我知道,这就是报社的老人纷纷出版自己的作品集时妈妈从来不动心的原因——她所写的东西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她最想写的,也远远没有达到她心目中的高度。
  由于妈妈外表过于朴实,从来不会梳妆打扮,竟致被人误作文盲老太太。有一次,妈妈到报社前面的小书店去买书,那个小年轻的售货员问她:老太太,你识字呀?妈妈笑眯眯地说:识得几个,识得几个。这个小青年万万想不到,站在他面前的这位老奶奶岂止是识字,还是一位以文字为生的人呢。
  妈妈生命中最精彩的一笔是捐献遗体。她在遗嘱中提出:死后不开追悼会,不搞告别仪式,遗体捐献供医学研究之用。爸爸当初也是捐献了遗体的。这是他们两人商量好的。在一个有着活人要靠死人的亡灵保佑的传统观念和习俗的文化当中,此举绝对是惊世骇俗的。那些斤斤计较墓地排列顺序的人也无法理解他们的境界。在我心中,妈妈此举是以自己的肉身为标枪,向人世间的虚名浮利做了英勇、美妙而彻底的一击,以此为她作为一个女战士纯洁高贵的一生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其他文献
他是市场改革取向的最早倡导者和坚定支持者    这是一个大师相继凋零的季节。2005年7月22日,薛暮桥——一位经济学界备受尊重的百岁老人在京悄然谢世。而此前100多天,薛暮桥刚被授予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同获此殊荣的有马洪、刘国光和吴敬琏。  对于百岁老人来说,这迟来的荣誉或许并不重要,它更多的是表达了经济学界对于老人的敬意。  青年学者赵晓曾将中国经济学家分为四代,其中第一代包括卓炯、顾准
期刊
最近,在北京大山子798艺术区,3818库画廊内,一个漫画展悄然展出。展览的内容很新颖,包括用油画和雕塑做成的漫画,还有flash动画。名字起得也有趣——《低和浅的游戏:漫画一代的崛起》。策展人朱其解释说:“就是用低俗、肤浅的文化素材作为躯壳来进行自我表达。这一代人的成长背景,使得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态度都呈现一种游戏的状态。”  “他们”主要指的是1970年代后期出生的人(以下简称“70后”),这
期刊
周星驰这次到汕头大学,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来去都低调得很。在他和李欧梵对谈的讲座前后,本刊记者瞅准时机,对他进行了简短采访。  人物周刊:听说 《功夫》放映时受到了很大欢迎,这部电影与您以前的电影有什么不同?  周星驰:它是动作片,功夫动作片,这是我第一次自己去拍。在电影节有好的反应,我当然非常开心,但我还是要看普遍大众对它有什么反应。  人物周刊:拍功夫片是你小时候的理想?  周星驰:因为我
期刊
对话时间:2004年10月22日下午  主讲人:周星驰    李欧梵(原哈佛大学教授)   地点:汕头大学  主持人:胡兴荣(汕大新闻学院教授)  胡兴荣:最近香港大学举办了一场名为“漫游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座谈会。今天我们把座谈的地点从香港搬到汕头来。继续上一场的精彩对话。唯一的差别是李教授今天会用普通话来进行,而周星驰先生应观众的要求,会用粤语来进行。(全场鼓掌欢呼)同时,大家
期刊
2004年10月15日,歌手那英为足球运动员高峰顺利生下儿子。那英产子期间,“三岁男童王圣元状告高峰索要抚养费”一案正吵得沸沸扬扬,男童母亲王纳文于10月13日举行了新闻发布会,称孩子是高峰的,要用法律的手段为儿子讨个说法,并要求高峰履行做父亲的义务。  今年7月,原告的代理人在法院起诉高峰,称原告为原告母亲王女士与高峰的非婚生子,但被告从未尽过父亲的责任,现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向原告支付抚育费67万
期刊
我现在每周上四天课,每天平均要写5千字。上课、写作成为我生活的主要部分。我在敲键盘时,大拇指需要戴上创可贴。因为敲空格键太多,不戴要起水泡  当我看见外面阳光很好,如果这个时候能到外面去散散心,那一定很愉快。但我又因为写作不能去,心中就很苦闷  有两天,一天写了超过1万字。但此后的一周我就不想动笔了,看到键盘就想砸  在2004年10月8日之前,没有人知道陈思宇是谁。  这一天,成都的报纸上同时出
期刊
人物周刊:据我们搜索资料所知,在大陆,您是第一个提出“技术官僚代替人文官僚”具有历史合理性的人,您能不能从正面谈谈这一观点?  朱学勤:所谓正面谈,最好的办法是打开历史的纵深:第一纵深从湘军起事,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基本是军事官僚即武人集团掌控政权。在这一纵深里,原有的文官传统被挤到后台,只能因势利导,以意识形态牵制、抵消、控制武人集团的极端暴力倾向,民谚曰:“软绳捆硬柴”,如曾国藩的儒家伦理,
期刊
别看我生长在那个家庭,耳濡目染,受环境的熏陶,我对说书厌烦,人前出丑,呲牙咧嘴。不喜欢,讨厌。转了八圈还是干了这个,这是天意还是什么,解释不清   拍了几部电视剧,耽误了两年。转了个圈回来还说评书,只有说评书,我心有底    单田芳艺术公司    1994年,我退休了,就来了北京。天子脚下,大邦之地,藏龙卧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看的,听的,那是什么样。辽宁没法比。  到北京来,不是
期刊
他放弃赚钱的律师职业,回归当年的誓愿——研究中国农民  他和贫寒无所依的农民泪眼相对;他和一呼百应的“农民领袖”结为好友;他记录下“上访代表”的冤情中的每一个点滴;他与县乡干部们掏心窝子说话一起喟叹;同时,他也亲眼目睹了底层社会黑恶之徒的横行    于建嵘完全不是人们通常印象中的学者模样。  头发蓬乱,衣着随便,特别爱说话,一坐下来,就会聊个没完,所以嗓子总是哑的;又爱笑,未曾开口就笑眯眯的,一双
期刊
摄魂之相     哲学家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在他的《真理与方法》里说过一句话:如果一个人的存在需要不断地展示自己,那他就不属于他自己了。这准确地预示了传媒时代的生存方式。比如一个偶像明星需要不断地上电视通告,开演唱会,出写真集,尤其是需要大量派发肖像海报。他露面的频率不能过少——那意味着他的星运开始下降、收入减少、FANS流失。至于以什么方式出现,那并不重要。王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