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班化课堂教学指在较少班额(不超过30人)的教学班级之内,按照其特有的内在价值和教育教学规律采取的一种新型的班级教育形式。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笔者在近年的小班化教学中,致力于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认可。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小班化课堂;有效提问;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能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理体验,能吸引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地去预习、复习或者拓展加深。它应该是互动对话的、师生协作的、深度思维的课堂。小班化课堂更是为这种对话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因为常规的班级由于人数的制约,可能一节课并不能提问到每一个学生;而小班化课堂,由于学生数的减少,使这种问题得以轻松解决。然而,笔者通过近年的课堂教学发现:目前我们的小班化课堂提问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教师认识的误区
(一)满堂灌输,不给学生发问或回答问题的机会
无数研究表明:问题对于学习很重要。好的课堂应该是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向前发展。初中生往往好奇心比较重。如果老师习惯于满堂讲授,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或回答问题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也就会失去了好奇心,就会疏于或者懒于回答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约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力,真正的好课应该是学生带着好奇心——问题走进教室,而后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究求知的欲望。
(二)泛泛而问,问题缺乏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许多老师上课,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发问,但大多数问题是没有价值的提问,或者是简单的是非问。学生只要肯定或否定即可,不需要动脑筋考虑。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单一、肤浅,认识变为“非黑即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
二、如何做到有效提问?
(一)要善于提分层次的问题
班级中学生的学习程度和能力水平总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在课前设计课堂问题时,应该兼顾各种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在小班化班级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不失时机地给各种层次的学生创造“出头露面”的机会,即使答错了,也热情鼓励,以保护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说语文课堂教学中,每次学习新课前都会要求学生自主预习,那么,在检查预习情况的提问中,若是比较基础的提问,就应当尽可能提问语文能力较低、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因为这样一是可以对他们起到督促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的作用,二是也可以让他们体验到“付出就会有回报”的成功喜悦,促使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变;如果是为复习巩固旧知,可以有意识地提问中等程度的学生,因为他最能代表一般同学所掌握的水平;如果提问是为巩固当堂所教(学)的新知识,则可提问学习程度较高的同学,因为他们的正确回答能起到表率作用,有利于其他同学对当堂知识形成正确的理解。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讨论老师的提问,而不是做一名课堂上的看客——这样的提问才会更有效。
(二)要善于提探究性问题
“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七年级《散步》一文的教学中,当教师问“这个题目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来确定的,你觉得这个题目好吗?”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好”,那么,这个提问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提问。此时,教师如果直接追问学生“为什么好”,那么学生的回答必定是唾手可得的,不需要进行什么思考。如果老师换一个角度提问,发出“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题目,并说说你的理由”的追问,学生此时就表现得非常活跃,常常会说出自己的很多想法。此时,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就会得到几种有效的拟题方法:以核心人物拟题,以人物的特点拟题,以时间变化擬题,以地点拟题……同时学生在归纳的过程中也会体会出不同拟题方法的妙处。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不仅品尝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也获得了新知。并且,这些新知是由学生自己主动探究而来,印象更加深刻,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成为双赢的课堂。
(三)要鼓励学生提问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必备的,它源于教师课前精心深入的研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我认为,除此之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因为学生的提问必然要基于学前的思考,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学习的深入。当然,把学生培养成提问者需要耐心和时间。我曾经在教学中尝试着这样做过。初一入校时,我告诉他们要注意在课堂上我是怎样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并且明确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至少要每人提出两个问题。之后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一些浅显的问题就会当场由其他同学回答解决,而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老师就把它作为课堂学习的主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探究解决。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解决,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兴趣会更浓厚。如果老师再适时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给能够提出好问题的同学一定的奖励,学生们提问的劲头会越来越高涨,提出的问题的质量也会越来越高。当然,老师在课前准备时要对课堂主问题有所预设。好的课堂提问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易及难、由文及心,不仅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而且引起心灵的感应。做好问题的导向和筛选工作,这对任课教师自身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帮助他们构思好的问题。不久就会出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可喜局面,教师也会从学生的问题和回答里面学到不少东西。这应该就是达到了理想的课堂教学效 果——教学相长。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不难看出,大部分成功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提问开始,我却认为课堂教学也应该以问题结束,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学习中延伸到课外学习,让问题伴随其终生,让学习伴随其终生。
作者简介:宋艳红,女,1968年生,河南省信阳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育教学。
(编辑:张晓婧)
【关键词】小班化课堂;有效提问;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能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理体验,能吸引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地去预习、复习或者拓展加深。它应该是互动对话的、师生协作的、深度思维的课堂。小班化课堂更是为这种对话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因为常规的班级由于人数的制约,可能一节课并不能提问到每一个学生;而小班化课堂,由于学生数的减少,使这种问题得以轻松解决。然而,笔者通过近年的课堂教学发现:目前我们的小班化课堂提问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教师认识的误区
(一)满堂灌输,不给学生发问或回答问题的机会
无数研究表明:问题对于学习很重要。好的课堂应该是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向前发展。初中生往往好奇心比较重。如果老师习惯于满堂讲授,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或回答问题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也就会失去了好奇心,就会疏于或者懒于回答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约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力,真正的好课应该是学生带着好奇心——问题走进教室,而后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究求知的欲望。
(二)泛泛而问,问题缺乏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许多老师上课,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发问,但大多数问题是没有价值的提问,或者是简单的是非问。学生只要肯定或否定即可,不需要动脑筋考虑。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单一、肤浅,认识变为“非黑即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
二、如何做到有效提问?
(一)要善于提分层次的问题
班级中学生的学习程度和能力水平总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在课前设计课堂问题时,应该兼顾各种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在小班化班级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不失时机地给各种层次的学生创造“出头露面”的机会,即使答错了,也热情鼓励,以保护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说语文课堂教学中,每次学习新课前都会要求学生自主预习,那么,在检查预习情况的提问中,若是比较基础的提问,就应当尽可能提问语文能力较低、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因为这样一是可以对他们起到督促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的作用,二是也可以让他们体验到“付出就会有回报”的成功喜悦,促使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变;如果是为复习巩固旧知,可以有意识地提问中等程度的学生,因为他最能代表一般同学所掌握的水平;如果提问是为巩固当堂所教(学)的新知识,则可提问学习程度较高的同学,因为他们的正确回答能起到表率作用,有利于其他同学对当堂知识形成正确的理解。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讨论老师的提问,而不是做一名课堂上的看客——这样的提问才会更有效。
(二)要善于提探究性问题
“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七年级《散步》一文的教学中,当教师问“这个题目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来确定的,你觉得这个题目好吗?”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好”,那么,这个提问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提问。此时,教师如果直接追问学生“为什么好”,那么学生的回答必定是唾手可得的,不需要进行什么思考。如果老师换一个角度提问,发出“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题目,并说说你的理由”的追问,学生此时就表现得非常活跃,常常会说出自己的很多想法。此时,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就会得到几种有效的拟题方法:以核心人物拟题,以人物的特点拟题,以时间变化擬题,以地点拟题……同时学生在归纳的过程中也会体会出不同拟题方法的妙处。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不仅品尝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也获得了新知。并且,这些新知是由学生自己主动探究而来,印象更加深刻,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成为双赢的课堂。
(三)要鼓励学生提问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必备的,它源于教师课前精心深入的研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我认为,除此之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因为学生的提问必然要基于学前的思考,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学习的深入。当然,把学生培养成提问者需要耐心和时间。我曾经在教学中尝试着这样做过。初一入校时,我告诉他们要注意在课堂上我是怎样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并且明确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至少要每人提出两个问题。之后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一些浅显的问题就会当场由其他同学回答解决,而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老师就把它作为课堂学习的主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探究解决。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解决,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兴趣会更浓厚。如果老师再适时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给能够提出好问题的同学一定的奖励,学生们提问的劲头会越来越高涨,提出的问题的质量也会越来越高。当然,老师在课前准备时要对课堂主问题有所预设。好的课堂提问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易及难、由文及心,不仅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而且引起心灵的感应。做好问题的导向和筛选工作,这对任课教师自身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帮助他们构思好的问题。不久就会出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可喜局面,教师也会从学生的问题和回答里面学到不少东西。这应该就是达到了理想的课堂教学效 果——教学相长。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不难看出,大部分成功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提问开始,我却认为课堂教学也应该以问题结束,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学习中延伸到课外学习,让问题伴随其终生,让学习伴随其终生。
作者简介:宋艳红,女,1968年生,河南省信阳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育教学。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