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追随者口中的“埃里克王”,以色列的未冕之王;也是仇敌齿间的阿里埃尔,黎巴嫩难民营血案的屠夫。无论他在以色列甚至全世界代表哪个身份,他们都已在历史的长河中随风而逝。
在这个犹太王国中,他永远是个性鲜明的风云人物。他那穿梭在武士、农民、政客间的多重形象,不仅标识着以色列的现代历史,同时在以色列社会激起截然相反的评价:人们对他的感情可以是狂热的爱慕,抑或是尖锐的仇恨,但永远不会是漠然!
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几乎都有沙龙的“赫赫战功”。但是,沙龙也因为其强硬的立场和鲜明的个性——尤其他动辄诉诸武力的做法——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几次大战结束,媒体送给沙龙一个绰号——“战争机器”。
沙龙的戎马生涯
阿里尔·沙龙1928年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10英里外沙龙山谷的卡法尔·马拉尔“莫沙夫”的一个犹太农民家庭,这是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的最早的“莫沙夫”(犹太人建立的一种以私人租地耕作制基础上的农业合作社)之一。沙龙家原姓施恩内曼,后来才改以家庭所在地的沙龙山谷为姓氏。
沙龙自幼便十分好斗。6岁就带着大棒保护果园,从此棒不离身,以棒护身或恐吓同伙,被称为“大棒小子”。
中学时,沙龙加入了“加德纳”(以色列国防军的前身——“哈加纳”的外围准军事组织)。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的决议,以色列国宣告成立,阿以武装冲突全面爆发。正在希伯莱大学学习农业的沙龙立即放弃学业,正式加入了以色列国防军,由此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时年19岁。
沙龙从参军之日起,即显得与众不同。他行为怪僻,喜怒无常,狂妄自大,冷漠无情,但那些富有军事经验的指挥人员则立即发现,这个青年身上蕴藏着特殊的军事天赋。
1947年,阿拉伯人频繁攻击犹太人定居点,以色列军则以牙还牙,对阿拉伯人展开报复性攻击。沙龙在这种袭击和伏击作战中,如鱼得水,凶猛异常,很快就被提升为排长,并得到了他在军队的第一个绰号——“让阿拉伯人害怕的战士”。
1948年5月,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称之为“独立战争”)。“独立战争”后,在北部军区的边境地带,阿拉伯军队经常越境进行袭击、伏击作战,而以色列军队只是沿边境设防,疲于应付。沙龙则不同,他的观念是:以血还血,对阿拉伯人进行更加残酷的报复。因而,每当阿拉伯人袭击事件发生,不管上级是否下达命令,只要是在自己防区,沙龙总是立即反击,而其在反复性袭击中所表现出的闪电般的速度和精确、猛烈的打击力度,令各级指挥员耳目一新。
沙龙的军事才华不仅得到了直接上司肯定,也开始引起高级军事首长的注意。1950年他进入军校,与教官拉宾建立了友谊。而当他毕业后到北部军区任职时,另一位在沙龙军事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人物出现了,这就是被誉为“独眼英雄”的北部军区司令达扬。有一次,两名以色列士兵被约旦军团抓走,达扬在闲谈时说:“如果能抓捕两名约旦军团士兵进行交换就好了。”第二天早晨,当达扬上班时,沙龙已经带着两个约旦俘虏在等候他。达扬非常惊讶,从此记住了沙龙的名字。
1953年,以色列总参谋部决定组建一支训练有素的突击队,专门担负越境袭击任务,并提名沙龙出任突击队长。沙龙在军队中招募了50名桀骜不驯但身怀绝技的志愿者,塑造出了以色列国防军第一支特种部队,并将它定名为“第101部队”。这个名称出自犹太圣经,意味着“以血还血、以牙还牙”。不久,“第101部队”扩编为一个伞兵加强营,作为报复阿拉伯人袭击行为的一把利刀。沙龙因而得以放手大干,率队在埃及、叙利亚、约旦境内实施了一系列突袭行动,每次行动都是动若闪电,出手即胜,当然也伴随着对平民的残忍屠杀。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即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作战骁勇的沙龙指挥以军伞兵部队攻占了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米拉通道,为以军最终占领西奈半岛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由于他在战争期间屡次违反军令,使得以军领导层对他大为反感,以致连续好几年他都无法升迁。
1967年5月,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关闭蒂良海峡,封闭了以色列的出海口。战争阴云笼罩中东,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沙龙指挥以军再次夺回西奈半岛上米拉通道的控制权,并乘胜攻占了苏伊士运河走廊。使得全世界军人不得不对以色列国防军刮目相看。在这场战争中功勋卓著的沙龙则变成了犹太民族的“战神”。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好战的沙龙忍不住再次披挂上阵,在西奈半岛前线指挥以军作战。在这次战争中,沙龙指挥2.7万名以军士兵跨过苏伊士运河攻入了埃及境内,在12万埃及大军中纵横驰骋,迫使埃及宣布停战,一举扭转了战局,为他的军旅生涯画上了一个尚算圆满的句号。沙龙终于转入政界发展。
沙龙以立场强硬而闻名。然而,几乎所有了解他的人都认为,无论在战场、政界还是谈判桌上,他既激进,又精明,既强硬,又圆熟。
得寸进尺的政治家
1977年至1981年期间,沙龙再次当选以色列议会议员,并正式加入了利库德集团。在此期间,沙龙被以色列前总理贝京任命为农业部长,并出任移民安置委员会主席,他策划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大量修建犹太人定居点,使得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的犹太人定居点的数量很快翻了一番,沙龙此举的目的是试图阻断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巴勒斯坦自治领土之间的联系,使巴勒斯坦难以存活。
1981年,沙龙又开始被第2个总理任期的贝京任命为国防部长。1982年,多年来难改好战脾气的沙龙采取冒险行动,出兵黎巴嫩,打算将黎巴嫩境内的所有巴勒斯坦难民赶入约旦境内,结果导致了当年黎巴嫩境内萨布拉和查蒂拉两个巴勒斯坦难民营大规模屠杀惨案的发生,数以百计的巴勒斯坦妇女和儿童倒在了以色列士兵的枪口下,使得以色列政府遭到国际社会的同声谴责。1983年,以色列议会调查委员会经过调查,认为身为国防部长的沙龙对这两起巴勒斯坦难民营屠杀事件负有直接责任,沙龙因此被迫引咎辞职。
1984年至1990年以色列工党和利库德集团联合政府执政期间,沙龙先后被任命为工业和贸易部长、建设和住宅部长。在1990年至1992年任建筑和住宅部长期间,沙龙想方设法在约旦河西岸大兴土木修建犹太人定居点,以安置前苏联解体后大量涌入以色列的前苏联犹太移民。
1998年沙龙被任命为外交部长。1999年利库德集团在大选中败北,同年9月沙龙被选为利库德集团新任领导人。
一些以色列政治评论家认为,纵观沙龙的军事生涯和政治生涯,沙龙的性格特征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得寸进尺。巴拉克上台后大刀阔斧采取了一些措施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和以巴和平进程,这使得沙龙极为不安,在以色列议会和媒体上想方设法予以阻挠和破坏。2000年9月28日,沙龙破坏以巴和平进程的行动发挥到了极致——在保镖的护卫下强行访问被巴勒斯坦人视为“尊贵禁地”的耶路撒冷圣殿山地区,从而引发了最新一轮持续数月仍无终止迹象的以巴流血冲突,导致将近400人死于非命。
对于中东和平进程,沙龙一直坚持“以和平换和平”的立场,反对“以土地换和平”的立场。在战场上多次与阿拉伯国家交手的沙龙眼中,所有阿拉伯国家都对以色列的安全构成了威胁。他坚决反对“在以色列领土上建立一个自治的巴勒斯坦国家”。沙龙对尽可能多地修建犹太人定居点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心,他认为,如果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安置200万以上的犹太定居者,以色列才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保障。沙龙一向以自己从未与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握过手为“荣”,并且在接受美国《纽约客》杂志采访时公然斥骂阿拉法特为“骗子和刽子手”。
不过,以巴奥斯陆和平协议签署后,沙龙还是采取了较为务实的态度,承认自己“无法改变历史”,接受巴勒斯坦终将建国的现实。为了尽可能赢得以色列民众的支持,沙龙一再强调他是希望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和平相处”的。
沙龙一直对美国热心于插手巴以和平进程感到怀疑,认为美国的如意算盘就是迫使以色列退回到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边线。沙龙还对美国过多地干涉以色列国内事务感到反感,调侃说美国人不要太将以色列人当做“自家人”了,并呼吁以色列人在美国人面前不要“像要饭的那样低三下四”,反对以色列经济过于依赖于美国的援助,主张以色列经济尽可能独立自主地发展壮大。沙龙对美国的敌视态度,使得美国历届政府以及大多数的美国政界人士,不管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对沙龙难以心存好感。1991年沙龙访问美国时,美国政府官员甚至拒绝在白宫会见沙龙,使得沙龙大丢脸面。但有趣的是,对美国政坛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的富有的犹太人集团,却是沙龙的铁杆支持者。
对于沙龙的上台,国际社会普遍对这位生性好斗、喜欢冒险的以色列“战鹰”持不信任态度,许多关心中东和平进程的人士担心沙龙上台会对中东的紧张局势火上浇油,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将远比他作为将军、议员和部长带来的后果更为严重。“对于中东地区任何一位阿拉伯人、任何一位穆斯林来说,这只意味着一件事,”巴勒斯坦谈判代表埃雷卡特说,“那就是以色列通往和平的大门关上了。”
在沙龙的人生哲学中,只有胜利、前进,绝无退却、妥协。然而,这位“铁腕”人物也有他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叱咤风云的沙龙曾经历过两次婚姻,先后娶了一对姐妹,像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他也有个温暖的家。
沙龙情史
1947年,以色列国成立的前一年春天,因父亲病重,19岁的沙龙从服役的检查站回到家中,承担起灌溉果园的工作。一天下午,从园外传来女孩们的笑声。沙龙知道园外的土地属于一所农业技校,那里的学生大部分来自欧洲,多为劫后余生的犹太人后裔。沙龙透过枝叶向外张望,一位姑娘牢牢吸引住了他的目光。“天哪,她真漂亮,我在特拉维夫也从未见过如此貌美的女孩。”这个姑娘就是沙龙的第一任妻子——戈莉。
没过多久,沙龙碰巧被任命为农校的教官,负责男生的军事训练。一天训练休息时,沙龙看到了戈莉。他毫不迟疑,径直走到她面前:“嗨,你好,我叫阿里埃勒,我曾见过你。”一句直截了当的开场白拉开了两人的爱情序幕。
不久,这对恋人搬进了简陋的新房。沙龙白天在学校学习;晚上他回到家,妻子已经准备好了晚餐。这段离开战火、重回课堂、又有娇妻相伴的日子是沙龙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光。
然而,随着阿以争端加剧,1953年7月,沙龙奉命组建专门执行反恐任务的“第101部队”。对戈莉来说,这意味着将长期独守空房,整日提心吊胆。但戈莉是个自制力很强的女孩,她没有阻拦丈夫重赴战场。沙龙走马上任后,训练士兵、执行任务几乎占去了他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能与妻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
1962年,戈莉不幸遭遇车祸去世。沙龙把妻子安葬在特拉维夫郊外的军人公墓。送葬那天,他把一张纸撕成碎片,撒入墓穴,那是他早年写给戈莉的一首情诗。妻子去世后,最令沙龙放心不下的是5岁的儿子格尔,当格尔知道再也见不到妈妈后,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无奈之下,沙龙只好请戈莉最小的妹妹莉莉搬来同住,照顾格尔。莉莉可以说是在沙龙身边长大的,对这位姐夫非常崇拜。16岁那年,她曾到沙龙的伞兵营服过兵役,更对他的强悍作风印象深刻。姐姐的去世使莉莉很痛苦,却同时燃起了她内心的情愫。莉莉待格尔胜似亲生母亲,没多久,小家伙又活泼起来,沙龙自然也很喜欢这个妹妹。1963年秋天,沙龙和莉莉结为夫妻。
婚后不久,沙龙即被任命为北部军区司令。由于没了后顾之忧,沙龙全力以赴投入到新工作中。1965年,事业受挫的沙龙不得不回到家中等待新的分配,莉莉陪他走过了这段低谷时期。6个月后,沙龙的小儿子诞生了,他和莉莉拥有一个热闹的大家庭的梦想开始实现。
长期在军中服役使沙龙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极为有限。戈莉在世时,他很少有时间回家,好在戈莉性格坚强,并不太依赖沙龙。但莉莉和姐姐不同,她温柔多情,非常依恋丈夫,给他留下许多甜美回忆。
1967年,以埃边境局势紧张,战争一触即发,沙龙受命率其预备师驻守边境。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夜,沙龙在巡视部队后提笔给莉莉写了封家书。在信中,他嘱咐莉莉照顾好自己和孩子:“我再次告诉你,我爱你,喜欢你的一切。我会好好照顾我自己,因为我知道在我们温馨的家中有许多美好的事情等待着我。”寥寥数语,充满着对妻子的想念,谁能想到,这些话竟是出自威风八面、说一不二的沙龙将军之口呢?
几十年间,莉莉伴随沙龙一起经受战争的血雨腥风,见证政治舞台的尔虞我诈,但她却没能看到丈夫登上以色列最高权力宝座的那一刻。2000年,莉莉身患癌症离开人世。
第二年,沙龙成功当选以色列总理,这位强人在发表胜利演说时讲道:“不管是困难还是开心的时刻,都有莉莉陪伴着我,全心全意支持我。但在这一刻,当以色列人民给予我信任、让我领导这个国家的时候,她却没有站在我身边,我只能思念她。”
在这个犹太王国中,他永远是个性鲜明的风云人物。他那穿梭在武士、农民、政客间的多重形象,不仅标识着以色列的现代历史,同时在以色列社会激起截然相反的评价:人们对他的感情可以是狂热的爱慕,抑或是尖锐的仇恨,但永远不会是漠然!
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几乎都有沙龙的“赫赫战功”。但是,沙龙也因为其强硬的立场和鲜明的个性——尤其他动辄诉诸武力的做法——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几次大战结束,媒体送给沙龙一个绰号——“战争机器”。
沙龙的戎马生涯
阿里尔·沙龙1928年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10英里外沙龙山谷的卡法尔·马拉尔“莫沙夫”的一个犹太农民家庭,这是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的最早的“莫沙夫”(犹太人建立的一种以私人租地耕作制基础上的农业合作社)之一。沙龙家原姓施恩内曼,后来才改以家庭所在地的沙龙山谷为姓氏。
沙龙自幼便十分好斗。6岁就带着大棒保护果园,从此棒不离身,以棒护身或恐吓同伙,被称为“大棒小子”。
中学时,沙龙加入了“加德纳”(以色列国防军的前身——“哈加纳”的外围准军事组织)。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的决议,以色列国宣告成立,阿以武装冲突全面爆发。正在希伯莱大学学习农业的沙龙立即放弃学业,正式加入了以色列国防军,由此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时年19岁。
沙龙从参军之日起,即显得与众不同。他行为怪僻,喜怒无常,狂妄自大,冷漠无情,但那些富有军事经验的指挥人员则立即发现,这个青年身上蕴藏着特殊的军事天赋。
1947年,阿拉伯人频繁攻击犹太人定居点,以色列军则以牙还牙,对阿拉伯人展开报复性攻击。沙龙在这种袭击和伏击作战中,如鱼得水,凶猛异常,很快就被提升为排长,并得到了他在军队的第一个绰号——“让阿拉伯人害怕的战士”。
1948年5月,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称之为“独立战争”)。“独立战争”后,在北部军区的边境地带,阿拉伯军队经常越境进行袭击、伏击作战,而以色列军队只是沿边境设防,疲于应付。沙龙则不同,他的观念是:以血还血,对阿拉伯人进行更加残酷的报复。因而,每当阿拉伯人袭击事件发生,不管上级是否下达命令,只要是在自己防区,沙龙总是立即反击,而其在反复性袭击中所表现出的闪电般的速度和精确、猛烈的打击力度,令各级指挥员耳目一新。
沙龙的军事才华不仅得到了直接上司肯定,也开始引起高级军事首长的注意。1950年他进入军校,与教官拉宾建立了友谊。而当他毕业后到北部军区任职时,另一位在沙龙军事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人物出现了,这就是被誉为“独眼英雄”的北部军区司令达扬。有一次,两名以色列士兵被约旦军团抓走,达扬在闲谈时说:“如果能抓捕两名约旦军团士兵进行交换就好了。”第二天早晨,当达扬上班时,沙龙已经带着两个约旦俘虏在等候他。达扬非常惊讶,从此记住了沙龙的名字。
1953年,以色列总参谋部决定组建一支训练有素的突击队,专门担负越境袭击任务,并提名沙龙出任突击队长。沙龙在军队中招募了50名桀骜不驯但身怀绝技的志愿者,塑造出了以色列国防军第一支特种部队,并将它定名为“第101部队”。这个名称出自犹太圣经,意味着“以血还血、以牙还牙”。不久,“第101部队”扩编为一个伞兵加强营,作为报复阿拉伯人袭击行为的一把利刀。沙龙因而得以放手大干,率队在埃及、叙利亚、约旦境内实施了一系列突袭行动,每次行动都是动若闪电,出手即胜,当然也伴随着对平民的残忍屠杀。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即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作战骁勇的沙龙指挥以军伞兵部队攻占了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米拉通道,为以军最终占领西奈半岛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由于他在战争期间屡次违反军令,使得以军领导层对他大为反感,以致连续好几年他都无法升迁。
1967年5月,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关闭蒂良海峡,封闭了以色列的出海口。战争阴云笼罩中东,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沙龙指挥以军再次夺回西奈半岛上米拉通道的控制权,并乘胜攻占了苏伊士运河走廊。使得全世界军人不得不对以色列国防军刮目相看。在这场战争中功勋卓著的沙龙则变成了犹太民族的“战神”。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好战的沙龙忍不住再次披挂上阵,在西奈半岛前线指挥以军作战。在这次战争中,沙龙指挥2.7万名以军士兵跨过苏伊士运河攻入了埃及境内,在12万埃及大军中纵横驰骋,迫使埃及宣布停战,一举扭转了战局,为他的军旅生涯画上了一个尚算圆满的句号。沙龙终于转入政界发展。
沙龙以立场强硬而闻名。然而,几乎所有了解他的人都认为,无论在战场、政界还是谈判桌上,他既激进,又精明,既强硬,又圆熟。
得寸进尺的政治家
1977年至1981年期间,沙龙再次当选以色列议会议员,并正式加入了利库德集团。在此期间,沙龙被以色列前总理贝京任命为农业部长,并出任移民安置委员会主席,他策划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大量修建犹太人定居点,使得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的犹太人定居点的数量很快翻了一番,沙龙此举的目的是试图阻断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巴勒斯坦自治领土之间的联系,使巴勒斯坦难以存活。
1981年,沙龙又开始被第2个总理任期的贝京任命为国防部长。1982年,多年来难改好战脾气的沙龙采取冒险行动,出兵黎巴嫩,打算将黎巴嫩境内的所有巴勒斯坦难民赶入约旦境内,结果导致了当年黎巴嫩境内萨布拉和查蒂拉两个巴勒斯坦难民营大规模屠杀惨案的发生,数以百计的巴勒斯坦妇女和儿童倒在了以色列士兵的枪口下,使得以色列政府遭到国际社会的同声谴责。1983年,以色列议会调查委员会经过调查,认为身为国防部长的沙龙对这两起巴勒斯坦难民营屠杀事件负有直接责任,沙龙因此被迫引咎辞职。
1984年至1990年以色列工党和利库德集团联合政府执政期间,沙龙先后被任命为工业和贸易部长、建设和住宅部长。在1990年至1992年任建筑和住宅部长期间,沙龙想方设法在约旦河西岸大兴土木修建犹太人定居点,以安置前苏联解体后大量涌入以色列的前苏联犹太移民。
1998年沙龙被任命为外交部长。1999年利库德集团在大选中败北,同年9月沙龙被选为利库德集团新任领导人。
一些以色列政治评论家认为,纵观沙龙的军事生涯和政治生涯,沙龙的性格特征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得寸进尺。巴拉克上台后大刀阔斧采取了一些措施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和以巴和平进程,这使得沙龙极为不安,在以色列议会和媒体上想方设法予以阻挠和破坏。2000年9月28日,沙龙破坏以巴和平进程的行动发挥到了极致——在保镖的护卫下强行访问被巴勒斯坦人视为“尊贵禁地”的耶路撒冷圣殿山地区,从而引发了最新一轮持续数月仍无终止迹象的以巴流血冲突,导致将近400人死于非命。
对于中东和平进程,沙龙一直坚持“以和平换和平”的立场,反对“以土地换和平”的立场。在战场上多次与阿拉伯国家交手的沙龙眼中,所有阿拉伯国家都对以色列的安全构成了威胁。他坚决反对“在以色列领土上建立一个自治的巴勒斯坦国家”。沙龙对尽可能多地修建犹太人定居点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心,他认为,如果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安置200万以上的犹太定居者,以色列才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保障。沙龙一向以自己从未与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握过手为“荣”,并且在接受美国《纽约客》杂志采访时公然斥骂阿拉法特为“骗子和刽子手”。
不过,以巴奥斯陆和平协议签署后,沙龙还是采取了较为务实的态度,承认自己“无法改变历史”,接受巴勒斯坦终将建国的现实。为了尽可能赢得以色列民众的支持,沙龙一再强调他是希望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和平相处”的。
沙龙一直对美国热心于插手巴以和平进程感到怀疑,认为美国的如意算盘就是迫使以色列退回到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边线。沙龙还对美国过多地干涉以色列国内事务感到反感,调侃说美国人不要太将以色列人当做“自家人”了,并呼吁以色列人在美国人面前不要“像要饭的那样低三下四”,反对以色列经济过于依赖于美国的援助,主张以色列经济尽可能独立自主地发展壮大。沙龙对美国的敌视态度,使得美国历届政府以及大多数的美国政界人士,不管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对沙龙难以心存好感。1991年沙龙访问美国时,美国政府官员甚至拒绝在白宫会见沙龙,使得沙龙大丢脸面。但有趣的是,对美国政坛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的富有的犹太人集团,却是沙龙的铁杆支持者。
对于沙龙的上台,国际社会普遍对这位生性好斗、喜欢冒险的以色列“战鹰”持不信任态度,许多关心中东和平进程的人士担心沙龙上台会对中东的紧张局势火上浇油,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将远比他作为将军、议员和部长带来的后果更为严重。“对于中东地区任何一位阿拉伯人、任何一位穆斯林来说,这只意味着一件事,”巴勒斯坦谈判代表埃雷卡特说,“那就是以色列通往和平的大门关上了。”
在沙龙的人生哲学中,只有胜利、前进,绝无退却、妥协。然而,这位“铁腕”人物也有他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叱咤风云的沙龙曾经历过两次婚姻,先后娶了一对姐妹,像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他也有个温暖的家。
沙龙情史
1947年,以色列国成立的前一年春天,因父亲病重,19岁的沙龙从服役的检查站回到家中,承担起灌溉果园的工作。一天下午,从园外传来女孩们的笑声。沙龙知道园外的土地属于一所农业技校,那里的学生大部分来自欧洲,多为劫后余生的犹太人后裔。沙龙透过枝叶向外张望,一位姑娘牢牢吸引住了他的目光。“天哪,她真漂亮,我在特拉维夫也从未见过如此貌美的女孩。”这个姑娘就是沙龙的第一任妻子——戈莉。
没过多久,沙龙碰巧被任命为农校的教官,负责男生的军事训练。一天训练休息时,沙龙看到了戈莉。他毫不迟疑,径直走到她面前:“嗨,你好,我叫阿里埃勒,我曾见过你。”一句直截了当的开场白拉开了两人的爱情序幕。
不久,这对恋人搬进了简陋的新房。沙龙白天在学校学习;晚上他回到家,妻子已经准备好了晚餐。这段离开战火、重回课堂、又有娇妻相伴的日子是沙龙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光。
然而,随着阿以争端加剧,1953年7月,沙龙奉命组建专门执行反恐任务的“第101部队”。对戈莉来说,这意味着将长期独守空房,整日提心吊胆。但戈莉是个自制力很强的女孩,她没有阻拦丈夫重赴战场。沙龙走马上任后,训练士兵、执行任务几乎占去了他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能与妻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
1962年,戈莉不幸遭遇车祸去世。沙龙把妻子安葬在特拉维夫郊外的军人公墓。送葬那天,他把一张纸撕成碎片,撒入墓穴,那是他早年写给戈莉的一首情诗。妻子去世后,最令沙龙放心不下的是5岁的儿子格尔,当格尔知道再也见不到妈妈后,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无奈之下,沙龙只好请戈莉最小的妹妹莉莉搬来同住,照顾格尔。莉莉可以说是在沙龙身边长大的,对这位姐夫非常崇拜。16岁那年,她曾到沙龙的伞兵营服过兵役,更对他的强悍作风印象深刻。姐姐的去世使莉莉很痛苦,却同时燃起了她内心的情愫。莉莉待格尔胜似亲生母亲,没多久,小家伙又活泼起来,沙龙自然也很喜欢这个妹妹。1963年秋天,沙龙和莉莉结为夫妻。
婚后不久,沙龙即被任命为北部军区司令。由于没了后顾之忧,沙龙全力以赴投入到新工作中。1965年,事业受挫的沙龙不得不回到家中等待新的分配,莉莉陪他走过了这段低谷时期。6个月后,沙龙的小儿子诞生了,他和莉莉拥有一个热闹的大家庭的梦想开始实现。
长期在军中服役使沙龙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极为有限。戈莉在世时,他很少有时间回家,好在戈莉性格坚强,并不太依赖沙龙。但莉莉和姐姐不同,她温柔多情,非常依恋丈夫,给他留下许多甜美回忆。
1967年,以埃边境局势紧张,战争一触即发,沙龙受命率其预备师驻守边境。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夜,沙龙在巡视部队后提笔给莉莉写了封家书。在信中,他嘱咐莉莉照顾好自己和孩子:“我再次告诉你,我爱你,喜欢你的一切。我会好好照顾我自己,因为我知道在我们温馨的家中有许多美好的事情等待着我。”寥寥数语,充满着对妻子的想念,谁能想到,这些话竟是出自威风八面、说一不二的沙龙将军之口呢?
几十年间,莉莉伴随沙龙一起经受战争的血雨腥风,见证政治舞台的尔虞我诈,但她却没能看到丈夫登上以色列最高权力宝座的那一刻。2000年,莉莉身患癌症离开人世。
第二年,沙龙成功当选以色列总理,这位强人在发表胜利演说时讲道:“不管是困难还是开心的时刻,都有莉莉陪伴着我,全心全意支持我。但在这一刻,当以色列人民给予我信任、让我领导这个国家的时候,她却没有站在我身边,我只能思念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