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的语文课程不仅是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德育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地、创造性地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范例课文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标本,又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经典教材。教学中,只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涵,有目的地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两篇很好的范例。
一是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文中的小弗朗士为什么会在最后一课中那么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呢?那是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即将做亡国奴,再也没有机会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了。试想,一个不能熟练掌握自己祖国语言文字的人是多么的悲哀,一个连自己的母语都讲不好的人,他的内心应该是多么的悔恨!小弗朗士虽然热爱自己的祖国,也想学好法语,但是他没有机会了。我们的同学也经常高呼自己爱国,可是汉语学得像外语,其他的学科也一塌糊涂,将来拿什么报效国家呢?不能凭自己所学为国出力,那么热爱祖国岂非一句空话?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初一的学生可以明白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从而去努力学习树立报国之志。
第二例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鲁迅先生早年求学日本,原想医学救国,但是课间放电影的事件严重挫伤了他的民族自尊心,这也使他认识到:要想改变国家羸弱的命运,不让我们的民众被人家拿去做砍头的材料,就只有用文艺唤醒国民,改变国民的精神,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并且为之奋斗终生,鲁迅先生的民族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同样,课文内容学生不难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现在,我们的国家之比于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即便是小小的日本还居然强占我们的琉球群岛和钓鱼岛,那么我们的责任是什么呢?学生通过讨论明确:首要的任务是学习鲁迅先生的民族精神,掌握本领,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二、环保教育的渗透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门话题。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科学管理,更要依靠不断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当是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一篇很好的环保范例文章。原先牛羊遍地、绿树成荫的湖泊为什会消逝呢?是什么原因让美丽的湖泊变成了沙漠?学习课文以后学生明白,是人为的原因使这美丽的生命之湖悄然逝去。进一步让学生讨论:如果从现在开始,我们每个人不注重环境保护,仍然肆意破坏,那么不久的将来消逝的就不仅仅是一个罗布泊,那会是什么呢?是长江!是黄河!那时候,哪里还有我们的生存之地?
另一篇科幻小说《喂 出来》也是环保教育的经典。文中写道,人们将形形色色的垃圾全都倾倒在一个无底洞里,后来一声巨响,所有的垃圾又回归人类生活的世界,那将是一场怎样的灾难?结合实际让学生观察讨论,看看我们周围的白色垃圾,反省反省我们堆放垃圾的行为习惯。如果从现在开始。我们没有环保意识,不注重保护我们有限的生存空间,那么将来,当垃圾堆放到我们门口的时候,人类也为自己掘好了坟墓。
三、团队意识奉献意识教育的渗透
如今的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父母无微不至的精心呵护,使他们如同生活在温室摇篮里。他们的行事往往是以自我为圆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半径画圆,他们大都表现得过度张扬、骄纵任性,缺乏与大众合作的团队意识,缺乏一种勇于牺牲的奉献意识。初中语文课《羚羊飞渡》是难得的好教材。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我们不妨让学生讨论:当这群羚羊陷入绝境的时候,是谁为了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为年轻的羚羊铺就一条通向新生的生命之桥?
启发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需要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必要时需要我们有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
四、感恩意识教育的渗透
四川省巴中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人民“做朴实、吃苦、感恩的巴中人”,在全市掀起了“感恩 奋进”的思想热潮,各个学校纷纷以此为契机,在思想品德和德育教育中着力渗透。在学习散文《散步》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恰当的运用教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
教材中写道,一家人在散步过坎的时候,“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慢慢的、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仿佛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的世界。”对这句话的理解,要让学生明白,作者肩负的不仅仅是承上启下的使命和责任感,同时还有对父母深深的感恩情愫。然后让学生讨论:父母为了他们的责任和使命,已经一天天老去,当这根意味着责任和使命的接力棒传递到我们手中的时候,你会怎么做?你又能为父母做点什么?即便是你将来能为父母提供安乐的晚年生活,对父母的恩德你也难回报万一!所以要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生活!
五、忧患意识教育的渗透
孟子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学习课文后学生可能明白:一个人在忧患意识中生存壮大,在安逸享乐中萎靡死亡。这时候不妨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农场主养了很多羊,后来发现每天在山坡上无忧无虑吃草的羊一个个莫名其妙的死去。有人建议在农场周围的山坡上放养几只狼。此后每当羊听到狼嚎,就没命的奔跑。再后来,羊群长得膘肥体壮。请问:这是为什么?
启发学生讨论明白: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如果我们始终生活在父母编织的摇篮中,不去经历风雨,脑子里面缺乏一种忧患意识,那么以后这个世界将会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我们终将会被时代淘汰!
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不仅应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更应该注重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范例课文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标本,又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经典教材。教学中,只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涵,有目的地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两篇很好的范例。
一是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文中的小弗朗士为什么会在最后一课中那么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呢?那是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即将做亡国奴,再也没有机会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了。试想,一个不能熟练掌握自己祖国语言文字的人是多么的悲哀,一个连自己的母语都讲不好的人,他的内心应该是多么的悔恨!小弗朗士虽然热爱自己的祖国,也想学好法语,但是他没有机会了。我们的同学也经常高呼自己爱国,可是汉语学得像外语,其他的学科也一塌糊涂,将来拿什么报效国家呢?不能凭自己所学为国出力,那么热爱祖国岂非一句空话?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初一的学生可以明白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从而去努力学习树立报国之志。
第二例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鲁迅先生早年求学日本,原想医学救国,但是课间放电影的事件严重挫伤了他的民族自尊心,这也使他认识到:要想改变国家羸弱的命运,不让我们的民众被人家拿去做砍头的材料,就只有用文艺唤醒国民,改变国民的精神,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并且为之奋斗终生,鲁迅先生的民族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同样,课文内容学生不难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现在,我们的国家之比于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即便是小小的日本还居然强占我们的琉球群岛和钓鱼岛,那么我们的责任是什么呢?学生通过讨论明确:首要的任务是学习鲁迅先生的民族精神,掌握本领,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二、环保教育的渗透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门话题。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科学管理,更要依靠不断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当是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一篇很好的环保范例文章。原先牛羊遍地、绿树成荫的湖泊为什会消逝呢?是什么原因让美丽的湖泊变成了沙漠?学习课文以后学生明白,是人为的原因使这美丽的生命之湖悄然逝去。进一步让学生讨论:如果从现在开始,我们每个人不注重环境保护,仍然肆意破坏,那么不久的将来消逝的就不仅仅是一个罗布泊,那会是什么呢?是长江!是黄河!那时候,哪里还有我们的生存之地?
另一篇科幻小说《喂 出来》也是环保教育的经典。文中写道,人们将形形色色的垃圾全都倾倒在一个无底洞里,后来一声巨响,所有的垃圾又回归人类生活的世界,那将是一场怎样的灾难?结合实际让学生观察讨论,看看我们周围的白色垃圾,反省反省我们堆放垃圾的行为习惯。如果从现在开始。我们没有环保意识,不注重保护我们有限的生存空间,那么将来,当垃圾堆放到我们门口的时候,人类也为自己掘好了坟墓。
三、团队意识奉献意识教育的渗透
如今的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父母无微不至的精心呵护,使他们如同生活在温室摇篮里。他们的行事往往是以自我为圆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半径画圆,他们大都表现得过度张扬、骄纵任性,缺乏与大众合作的团队意识,缺乏一种勇于牺牲的奉献意识。初中语文课《羚羊飞渡》是难得的好教材。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我们不妨让学生讨论:当这群羚羊陷入绝境的时候,是谁为了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为年轻的羚羊铺就一条通向新生的生命之桥?
启发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需要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必要时需要我们有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
四、感恩意识教育的渗透
四川省巴中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人民“做朴实、吃苦、感恩的巴中人”,在全市掀起了“感恩 奋进”的思想热潮,各个学校纷纷以此为契机,在思想品德和德育教育中着力渗透。在学习散文《散步》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恰当的运用教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
教材中写道,一家人在散步过坎的时候,“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慢慢的、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仿佛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的世界。”对这句话的理解,要让学生明白,作者肩负的不仅仅是承上启下的使命和责任感,同时还有对父母深深的感恩情愫。然后让学生讨论:父母为了他们的责任和使命,已经一天天老去,当这根意味着责任和使命的接力棒传递到我们手中的时候,你会怎么做?你又能为父母做点什么?即便是你将来能为父母提供安乐的晚年生活,对父母的恩德你也难回报万一!所以要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生活!
五、忧患意识教育的渗透
孟子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学习课文后学生可能明白:一个人在忧患意识中生存壮大,在安逸享乐中萎靡死亡。这时候不妨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农场主养了很多羊,后来发现每天在山坡上无忧无虑吃草的羊一个个莫名其妙的死去。有人建议在农场周围的山坡上放养几只狼。此后每当羊听到狼嚎,就没命的奔跑。再后来,羊群长得膘肥体壮。请问:这是为什么?
启发学生讨论明白: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如果我们始终生活在父母编织的摇篮中,不去经历风雨,脑子里面缺乏一种忧患意识,那么以后这个世界将会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我们终将会被时代淘汰!
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不仅应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更应该注重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