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目的:对剖宫产术后DIC的防治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间收治的剖宫产术后DIC患者17例,依据患者的病情积极为患者实施病因治疗与抗凝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相应的支持疗法,为其补充凝血因子。结果:本次研究中的17例患者,有2例患者由于广泛性出血导致心肺衰竭死亡,剩下15例患者全部治愈,17例胎儿中,有1例新生儿由于肺炎死亡,有5例为死胎,有11例胎儿存活,其中1例患者为颅内出血,但是通过治疗以后治愈。结论:对于剖宫产术后出现DIC的患者,积极对患者实施抗凝与病因治疗,对于其治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DIC;防治
产妇在行剖宫产术的过程中,其子宫壁处于血窦开放状态,会导致羊水进入到母体循环中,如果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出现胎儿窘迫,对羊水造成严重污染,一旦其沿着子宫切缘或者胎盘的剥离面开放的血窦进入到母体循环中,就会导致过敏与栓塞的出现,凝血系统被激活之后,就会导致出现DIC,本文就主要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间的17例剖宫产后DIC的防治予以分析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间收治的剖宫产术后DIC患者17例,其中有6例患者DIC是由于羊水栓塞所导致的,可以将其发病原因主要归结为剖宫产术,其中有2例患者死亡。除了原发疾病具有的症状之外,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栓塞、休克与出血,其中有16例患者表现为子宫大出血。
1.2 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的17例患者实施相关治疗时,主要应用的是病因治疗与抗凝治疗的治疗方法,并给予患者补充凝血因子及相关的支持疗法,具体的防治方法表现为:(1)对于重度妊高症并且伴随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治疗过程中,在实施解痉、降压、扩容及纠酸治疗的同时,对其凝血象予以纠正,然后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范开展剖宫产术,对于重症型的胎盘早剥病例,在给予患者输液及对症治疗的同时,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测定,如果检测结果发现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则给予患者50毫克的肝素静推,并要另外应用50毫克的肝素加入到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静滴,在维持4到6个小时之后,对患者实施剖宫产术;(2)肝素抗凝治疗,在确诊患者患有DIC之后,或者是患者出现了羊水栓塞症状,应该立即为患者实施肝素静脉给药,首次给予患者50毫克的肝素静推,并要另外应用50毫克的肝素加入到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静滴,在维持4到6个小时滴完,在试管凝血过程中,对滴入量进行适当调整,将凝血时间控制在18分钟到半个小时,一旦患者的流血停止,应该立即停用肝素,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对患者的肝素用量合理控制,防止出现肝素用量过高的情况;(3)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输血过程中都应用的是新鲜血液,患者的平均用量为2270毫升;(4)在患者抗凝治疗过程中,积极应用抗纤溶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碱性药物或者是低分子右旋糖酐来药物予以辅助治疗。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选取的17例剖宫产术后DIC患者,有2例患者由于广泛性出血导致心肺衰竭引发死亡,剩下的15例患者在实施肝素治疗之后全部治愈,有1例患者三次开腹切除子宫,有9例患者二次开腹。17例产妇的胎儿中,有6例胎儿死亡,其中1例是由于新生儿肺炎死亡,有5例为死胎。
3 讨论
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致病因素多种多样,由于妊娠期的妇女血液处于高凝低纤溶状态,一旦出现妊高症,就会导致其血液改变的加剧,所以正常或者异常分娩都可以导致出现DIC,尤其是在剖宫产手术中,很容易导致发生DIC。
在实施剖宫产手术的过程中,患者的血管处于开放状态,羊水在子宫中收缩或者放松的过程中,很容易进入到母体中,所以在实施剖宫产术时,应该将切口选择没有收缩能力的子宫下段,应用横切口实施钝性分离,以便于有效减少血管损伤,在剖宫产术后DIC的治疗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本次研究中,对17例剖宫产术后DIC患者实施了肝素治疗,并配合相应的抗休克治疗,使得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出血量也明显减少,17例患者中,仅有两例患者由于广泛性出血死亡,总的来说治愈率较高,所以,临床治疗过程中,积极做好剖宫产术后DIC的防治工作非常的必要。
参考文献
[1]黎霞.对剖宫产术后便秘的防治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12):5482-5483.
[2]陈小玲,韦妙成.剖宫产术后盆腹腔粘连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J].海南医学,2013,24(22):3314-3316.
[3]沈兰.33例剖宫产术后近期并发症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25(5):891-893.
[4]宋杰,王黎洲,李兴,蒋天鹏,吴晓萍,周石.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对防治产后出血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5):418-420.
【摘要】目的:对剖宫产术后DIC的防治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间收治的剖宫产术后DIC患者17例,依据患者的病情积极为患者实施病因治疗与抗凝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相应的支持疗法,为其补充凝血因子。结果:本次研究中的17例患者,有2例患者由于广泛性出血导致心肺衰竭死亡,剩下15例患者全部治愈,17例胎儿中,有1例新生儿由于肺炎死亡,有5例为死胎,有11例胎儿存活,其中1例患者为颅内出血,但是通过治疗以后治愈。结论:对于剖宫产术后出现DIC的患者,积极对患者实施抗凝与病因治疗,对于其治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DIC;防治
产妇在行剖宫产术的过程中,其子宫壁处于血窦开放状态,会导致羊水进入到母体循环中,如果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出现胎儿窘迫,对羊水造成严重污染,一旦其沿着子宫切缘或者胎盘的剥离面开放的血窦进入到母体循环中,就会导致过敏与栓塞的出现,凝血系统被激活之后,就会导致出现DIC,本文就主要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间的17例剖宫产后DIC的防治予以分析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间收治的剖宫产术后DIC患者17例,其中有6例患者DIC是由于羊水栓塞所导致的,可以将其发病原因主要归结为剖宫产术,其中有2例患者死亡。除了原发疾病具有的症状之外,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栓塞、休克与出血,其中有16例患者表现为子宫大出血。
1.2 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的17例患者实施相关治疗时,主要应用的是病因治疗与抗凝治疗的治疗方法,并给予患者补充凝血因子及相关的支持疗法,具体的防治方法表现为:(1)对于重度妊高症并且伴随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治疗过程中,在实施解痉、降压、扩容及纠酸治疗的同时,对其凝血象予以纠正,然后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范开展剖宫产术,对于重症型的胎盘早剥病例,在给予患者输液及对症治疗的同时,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测定,如果检测结果发现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则给予患者50毫克的肝素静推,并要另外应用50毫克的肝素加入到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静滴,在维持4到6个小时之后,对患者实施剖宫产术;(2)肝素抗凝治疗,在确诊患者患有DIC之后,或者是患者出现了羊水栓塞症状,应该立即为患者实施肝素静脉给药,首次给予患者50毫克的肝素静推,并要另外应用50毫克的肝素加入到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静滴,在维持4到6个小时滴完,在试管凝血过程中,对滴入量进行适当调整,将凝血时间控制在18分钟到半个小时,一旦患者的流血停止,应该立即停用肝素,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对患者的肝素用量合理控制,防止出现肝素用量过高的情况;(3)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输血过程中都应用的是新鲜血液,患者的平均用量为2270毫升;(4)在患者抗凝治疗过程中,积极应用抗纤溶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碱性药物或者是低分子右旋糖酐来药物予以辅助治疗。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选取的17例剖宫产术后DIC患者,有2例患者由于广泛性出血导致心肺衰竭引发死亡,剩下的15例患者在实施肝素治疗之后全部治愈,有1例患者三次开腹切除子宫,有9例患者二次开腹。17例产妇的胎儿中,有6例胎儿死亡,其中1例是由于新生儿肺炎死亡,有5例为死胎。
3 讨论
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致病因素多种多样,由于妊娠期的妇女血液处于高凝低纤溶状态,一旦出现妊高症,就会导致其血液改变的加剧,所以正常或者异常分娩都可以导致出现DIC,尤其是在剖宫产手术中,很容易导致发生DIC。
在实施剖宫产手术的过程中,患者的血管处于开放状态,羊水在子宫中收缩或者放松的过程中,很容易进入到母体中,所以在实施剖宫产术时,应该将切口选择没有收缩能力的子宫下段,应用横切口实施钝性分离,以便于有效减少血管损伤,在剖宫产术后DIC的治疗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本次研究中,对17例剖宫产术后DIC患者实施了肝素治疗,并配合相应的抗休克治疗,使得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出血量也明显减少,17例患者中,仅有两例患者由于广泛性出血死亡,总的来说治愈率较高,所以,临床治疗过程中,积极做好剖宫产术后DIC的防治工作非常的必要。
参考文献
[1]黎霞.对剖宫产术后便秘的防治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12):5482-5483.
[2]陈小玲,韦妙成.剖宫产术后盆腹腔粘连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J].海南医学,2013,24(22):3314-3316.
[3]沈兰.33例剖宫产术后近期并发症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25(5):891-893.
[4]宋杰,王黎洲,李兴,蒋天鹏,吴晓萍,周石.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对防治产后出血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5):418-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