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低年级学生应该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学生达到这一水平的基本路径有: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重视基本的口算;从书写开始严格训练。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计算
《新课标》指出:低年级学生应该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这要求虽然简单,但要让学生理解透、运用好,教师的方式方法尤为重要。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如何能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做到快速而准确,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解决的数学难题。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达到这一水平呢?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真正形成计算的技能呢?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动手操作,获得数的概念,领会计算方法
要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不能离开学生的动手操作,这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理解算理,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例如,“9加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9加4”,出示10格的盒子,其中已经装了9个皮球,盒子的外面有4个皮球。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摆,知道为了能很快清楚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只要把盒子外面的4个皮球,拿出一个放在盒子的空格里,凑成10个,盒子外面的皮球由于拿走1个,还剩下3个,即把4分为1和3。进而说出9个和1个凑成10个,10个再加剩下来的3个就是13个,接着列出算式。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这样使学生在“动一动、画一画、摆一摆”中充分感知“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再相加”的计算过程,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大量事实说明,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错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计算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看”、“听”、“想”、“算”,再检查。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其计算习惯的培养,即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对题目要仔细认真地看清,如数字、运算符号、运算顺序等,并运用正确的运算方法进行计算;学生要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列竖式计算时,数位一定要对齐,数字间要有空隙,进位或退位时数学标记不能少;学生要养成自觉验算的检查习惯。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例如,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抄错符号。因此,做题前,先要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字和每个符号,决不抄错题目,这是正确计算的前提。确定运算步骤。低年级学生很容易不是加法忘了进位,就是减法忘了退位;或者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当除法做。因此在确定运算步骤后,要认真地进行计算。
要想会算而且算得快、算得好,理解算理是教学的关键。而理解算理主要靠激发学生要算、想算、怎么算的意识。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那就是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例如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可以设置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发现。首先在引入环节设置情境,小兔子要请客,它为好朋友准备了两盒牛奶,第一盒里有9瓶牛奶,第二盒里有8瓶牛奶,小兔子一共准备了几瓶牛奶?小朋友你能帮小兔子算一算吗?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的引入,学生会感到很有意思,愿意帮助小兔子算一算,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在学生考虑了一会儿后,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
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有多少瓶牛奶吗?
这时学生就会深入思考该怎么办,于是凑十法就自然而然地被学生发现了,即从第二盒中拿出一瓶放在第一瓶中,第一盒凑成十,加上第二盒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或者从第一盒中拿出两瓶放到第二盒中,第二盒凑成十,加上第一瓶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很快并且很直观地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这时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进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而理解算理更有益的地方还在于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三、重视基本的口算,加快笔算速度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笔算,低年级的最基本口算是100以内加减法和一位数乘法。我们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的训练方法:如低年级的口算可以采用开火车、找朋友、对口令、抢答等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口算。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坚持做到课前三分钟口算练习,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开展竞争,形成技能开展竞赛符合儿童年幼好胜、不甘落后、喜欢表扬的年龄特点,竞赛中,通过竞争可以促使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常见的竞赛形式有:夺红旗、数学接力计算、抢答等。这样的竞赛题有利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四、严格训练,从书写开始
因为良好计算习惯从书写开始的,而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内逐步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会终生受益。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与老师的教学息息相关,所以在计算教学中,需要教师严要求、多鼓励。从低年级开始,就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仔细观察,用心记忆;书写工整,准确计算,细心审题,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对答案。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计算后要检查。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的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口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总之,计算能力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基础,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复杂又细致的工作,只有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注意启发和引导,才能使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计算
《新课标》指出:低年级学生应该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这要求虽然简单,但要让学生理解透、运用好,教师的方式方法尤为重要。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如何能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做到快速而准确,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解决的数学难题。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达到这一水平呢?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真正形成计算的技能呢?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动手操作,获得数的概念,领会计算方法
要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不能离开学生的动手操作,这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理解算理,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例如,“9加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9加4”,出示10格的盒子,其中已经装了9个皮球,盒子的外面有4个皮球。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摆,知道为了能很快清楚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只要把盒子外面的4个皮球,拿出一个放在盒子的空格里,凑成10个,盒子外面的皮球由于拿走1个,还剩下3个,即把4分为1和3。进而说出9个和1个凑成10个,10个再加剩下来的3个就是13个,接着列出算式。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这样使学生在“动一动、画一画、摆一摆”中充分感知“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再相加”的计算过程,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大量事实说明,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错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计算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看”、“听”、“想”、“算”,再检查。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其计算习惯的培养,即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对题目要仔细认真地看清,如数字、运算符号、运算顺序等,并运用正确的运算方法进行计算;学生要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列竖式计算时,数位一定要对齐,数字间要有空隙,进位或退位时数学标记不能少;学生要养成自觉验算的检查习惯。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例如,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抄错符号。因此,做题前,先要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字和每个符号,决不抄错题目,这是正确计算的前提。确定运算步骤。低年级学生很容易不是加法忘了进位,就是减法忘了退位;或者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当除法做。因此在确定运算步骤后,要认真地进行计算。
要想会算而且算得快、算得好,理解算理是教学的关键。而理解算理主要靠激发学生要算、想算、怎么算的意识。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那就是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例如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可以设置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发现。首先在引入环节设置情境,小兔子要请客,它为好朋友准备了两盒牛奶,第一盒里有9瓶牛奶,第二盒里有8瓶牛奶,小兔子一共准备了几瓶牛奶?小朋友你能帮小兔子算一算吗?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的引入,学生会感到很有意思,愿意帮助小兔子算一算,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在学生考虑了一会儿后,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
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有多少瓶牛奶吗?
这时学生就会深入思考该怎么办,于是凑十法就自然而然地被学生发现了,即从第二盒中拿出一瓶放在第一瓶中,第一盒凑成十,加上第二盒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或者从第一盒中拿出两瓶放到第二盒中,第二盒凑成十,加上第一瓶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很快并且很直观地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这时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进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而理解算理更有益的地方还在于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三、重视基本的口算,加快笔算速度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笔算,低年级的最基本口算是100以内加减法和一位数乘法。我们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的训练方法:如低年级的口算可以采用开火车、找朋友、对口令、抢答等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口算。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坚持做到课前三分钟口算练习,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开展竞争,形成技能开展竞赛符合儿童年幼好胜、不甘落后、喜欢表扬的年龄特点,竞赛中,通过竞争可以促使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常见的竞赛形式有:夺红旗、数学接力计算、抢答等。这样的竞赛题有利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四、严格训练,从书写开始
因为良好计算习惯从书写开始的,而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内逐步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会终生受益。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与老师的教学息息相关,所以在计算教学中,需要教师严要求、多鼓励。从低年级开始,就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仔细观察,用心记忆;书写工整,准确计算,细心审题,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对答案。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计算后要检查。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的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口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总之,计算能力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基础,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复杂又细致的工作,只有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注意启发和引导,才能使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