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总结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导入方式如:口号导入、影视片段导入、实物导入、史料导入、故事导入、歌曲导入等促使学生爱学历史,如何学好历史。结合现阶段我的教学实际进行阐述。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导入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增強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为历史教师的必修课。而高效实用的导入方式就成为一节成功历史课的关键。下面我将以自己的教学案例作如下分析:
一、口号导入
口号导入,是指在要教学的课程中,发生重大历史事件时,主人翁提出的口号,说的话,提的精神至今一直影响人们,一直鞭策人们。
如: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陈胜、吴广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中的口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等,从这些口号中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更好的学好该课程,如何更好记住该课程。
二、影视片段导入
影视片段导入,选择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历史题材的影视,剪辑 3-5 分钟与课堂教学内容直接关联的视频,在课前播放,让学生观看,教师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
在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的第 11 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可以播放影视剧《开天辟地》中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及会议中途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的的片段。教师设计问题:中共一大为什么要秘密召开?为什么会中途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中共成立有什么特殊意义?在新人教版第9课《秦统一中国》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影视《大秦帝国》中的秦王嬴政出征前的讲话。接着可以提问学生:秦王嬴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做了哪些惊天动地的事?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内容。
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把学生带入到紧张的场景中,又思考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重点内容在导入时也体现出来,一举多得。
三、故事导入
历史教学与故事密不可分,甚至有人误认为历史就是故事。把故事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很好,把经典故事作为导入更好。既可引到学生进入课题,又大大加深记忆,一举多得。
在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 7 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统一》中就可以用“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导入。“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民信之,卒下令。”(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师生齐读后将大意告诉学生:商鞅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人们都知道了左庶长言出必行,最终发布法令。通过这个故事学生记住了商鞅,教师设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为什么要徙木立信呢?他的改革如何,成功没有?”带着这些问题思考课堂内容,必定事半功倍。讲三国历史时可用“三顾茅庐”;两汉可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秦汉可用“背水一战”“破釜沉舟”“霸王别姬”;两晋可用“闻鸡起舞、草木皆兵”;清朝用“文字狱”等典故。这些典故的应用既提高学生对史学的认识、又巧妙地引入教学内容,同时传承中华优秀典故。感受一言一语都是悠悠历史的凝练,字字句句都是华夏智慧的结晶。
四、歌曲导入
歌曲导入,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最接近的古今中外的歌曲通过多媒体形式,让学生聆听、思考,进一步说感受,顺利引入历史教学内容。
在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 11 课《汉武帝的“大一统”》中,就可以用影视剧《汉武大帝》主题曲“最后的倾诉”;隋唐时期就可以用《隋唐英雄传》的主题曲“少年游”;《中英鸦片战争》就可以歌曲《是你林则徐》的导入;《红军建军与万里长征》可以用“十送红军”;《改革开放的展开》可以用“春天的故事”导入。歌曲的导入调动课堂氛围,让学生最快融入历史教学情境中,思路紧跟教师的引导,内心受到强烈震撼。既能直观导入,又升华了情感。
五、史料导入
史料导入,是把与课堂内容最有效最贴近的史实材料(如:古文、古诗词、表格数据)收集整理,在课前通过纸质或电子版形式展现给学生。师生齐读并找出教师设问的内容,加以分析,结合教学设计,概述课堂教学内容。
在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的第 10 课《经济重心南移》中,教师先准备以下材料:
材料一:《史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材料二:《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问题: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中江南是什么样的?《宋书》中江南状况有如何?
课堂上教师展示以上材料,师生齐读加以分析。材料分析清楚后,实则已经把江南经济重心移的过程进行概述,之后就结合教材内容逐一讲述,探究出现的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把不出声的史料用来辅助教学内容,有史有据。学生信服,强化记忆。并把江南的“落后、发展、繁荣”有序地阐述,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整体认知,对深入探究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六、实物导入法。
实物导入,是把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直接和关联的实物带到课堂,让学生实物观察,感受、触摸、体会,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作详或略的介绍的一种方法。在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第 1 课《中英鸦片战争》中,就可以提前想办法找到罂粟果(或罂粟花),在课前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讲解教师在寻找过程中的如何困难,国家现在对罂粟种植的处罚制度等。继而设问:这么好看的罂粟花国家为什么会限制种植?它对人体有什么样的危害?中英两国为何因此发生战争?这样把学生引入到教学中来。在八年级下册的第 1 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教师可以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国旗,请几个学生到讲台将国旗展开,同时播放国歌。学生可以起立观察、走近触摸,感受一下经过英雄们、烈士们用鲜血染红的国旗。伴随着国歌国旗师生齐回顾中国近代百年的血泪、屈辱历史。饱经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进行抗争;日本妄图吞并中国,乃至全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挽救了中国,保住了亚洲;国民党叛变革命,杀戮人民,再次让中国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新中国来之不易,和平来之不易。让学生在珍惜和平安定幸福生活的氛围中重回到 60 年前的开国盛典中。
实物导入,直观,生动,可信,学生可以亲身感受体验,没有生硬的跳跃、更没有牵强附会,进入历史教学内容就是那样地自然而然。最大程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愿望。
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除上述导入外还有幽默导入、情景剧导入、人物传记导入等多种方式。导入方式因内容、教师、学生、环境的不同而选择也不同,无论何种选择,都是便利教学,能在最短时间内最大化地提高学生兴趣,最大化地创设激动人心的氛围,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让学生爱学、乐学、好学历史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导入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增強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为历史教师的必修课。而高效实用的导入方式就成为一节成功历史课的关键。下面我将以自己的教学案例作如下分析:
一、口号导入
口号导入,是指在要教学的课程中,发生重大历史事件时,主人翁提出的口号,说的话,提的精神至今一直影响人们,一直鞭策人们。
如: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陈胜、吴广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中的口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等,从这些口号中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更好的学好该课程,如何更好记住该课程。
二、影视片段导入
影视片段导入,选择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历史题材的影视,剪辑 3-5 分钟与课堂教学内容直接关联的视频,在课前播放,让学生观看,教师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
在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的第 11 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可以播放影视剧《开天辟地》中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及会议中途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的的片段。教师设计问题:中共一大为什么要秘密召开?为什么会中途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中共成立有什么特殊意义?在新人教版第9课《秦统一中国》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影视《大秦帝国》中的秦王嬴政出征前的讲话。接着可以提问学生:秦王嬴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做了哪些惊天动地的事?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内容。
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把学生带入到紧张的场景中,又思考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重点内容在导入时也体现出来,一举多得。
三、故事导入
历史教学与故事密不可分,甚至有人误认为历史就是故事。把故事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很好,把经典故事作为导入更好。既可引到学生进入课题,又大大加深记忆,一举多得。
在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 7 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统一》中就可以用“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导入。“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民信之,卒下令。”(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师生齐读后将大意告诉学生:商鞅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人们都知道了左庶长言出必行,最终发布法令。通过这个故事学生记住了商鞅,教师设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为什么要徙木立信呢?他的改革如何,成功没有?”带着这些问题思考课堂内容,必定事半功倍。讲三国历史时可用“三顾茅庐”;两汉可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秦汉可用“背水一战”“破釜沉舟”“霸王别姬”;两晋可用“闻鸡起舞、草木皆兵”;清朝用“文字狱”等典故。这些典故的应用既提高学生对史学的认识、又巧妙地引入教学内容,同时传承中华优秀典故。感受一言一语都是悠悠历史的凝练,字字句句都是华夏智慧的结晶。
四、歌曲导入
歌曲导入,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最接近的古今中外的歌曲通过多媒体形式,让学生聆听、思考,进一步说感受,顺利引入历史教学内容。
在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 11 课《汉武帝的“大一统”》中,就可以用影视剧《汉武大帝》主题曲“最后的倾诉”;隋唐时期就可以用《隋唐英雄传》的主题曲“少年游”;《中英鸦片战争》就可以歌曲《是你林则徐》的导入;《红军建军与万里长征》可以用“十送红军”;《改革开放的展开》可以用“春天的故事”导入。歌曲的导入调动课堂氛围,让学生最快融入历史教学情境中,思路紧跟教师的引导,内心受到强烈震撼。既能直观导入,又升华了情感。
五、史料导入
史料导入,是把与课堂内容最有效最贴近的史实材料(如:古文、古诗词、表格数据)收集整理,在课前通过纸质或电子版形式展现给学生。师生齐读并找出教师设问的内容,加以分析,结合教学设计,概述课堂教学内容。
在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的第 10 课《经济重心南移》中,教师先准备以下材料:
材料一:《史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材料二:《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问题: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中江南是什么样的?《宋书》中江南状况有如何?
课堂上教师展示以上材料,师生齐读加以分析。材料分析清楚后,实则已经把江南经济重心移的过程进行概述,之后就结合教材内容逐一讲述,探究出现的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把不出声的史料用来辅助教学内容,有史有据。学生信服,强化记忆。并把江南的“落后、发展、繁荣”有序地阐述,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整体认知,对深入探究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六、实物导入法。
实物导入,是把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直接和关联的实物带到课堂,让学生实物观察,感受、触摸、体会,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作详或略的介绍的一种方法。在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第 1 课《中英鸦片战争》中,就可以提前想办法找到罂粟果(或罂粟花),在课前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讲解教师在寻找过程中的如何困难,国家现在对罂粟种植的处罚制度等。继而设问:这么好看的罂粟花国家为什么会限制种植?它对人体有什么样的危害?中英两国为何因此发生战争?这样把学生引入到教学中来。在八年级下册的第 1 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教师可以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国旗,请几个学生到讲台将国旗展开,同时播放国歌。学生可以起立观察、走近触摸,感受一下经过英雄们、烈士们用鲜血染红的国旗。伴随着国歌国旗师生齐回顾中国近代百年的血泪、屈辱历史。饱经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进行抗争;日本妄图吞并中国,乃至全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挽救了中国,保住了亚洲;国民党叛变革命,杀戮人民,再次让中国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新中国来之不易,和平来之不易。让学生在珍惜和平安定幸福生活的氛围中重回到 60 年前的开国盛典中。
实物导入,直观,生动,可信,学生可以亲身感受体验,没有生硬的跳跃、更没有牵强附会,进入历史教学内容就是那样地自然而然。最大程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愿望。
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除上述导入外还有幽默导入、情景剧导入、人物传记导入等多种方式。导入方式因内容、教师、学生、环境的不同而选择也不同,无论何种选择,都是便利教学,能在最短时间内最大化地提高学生兴趣,最大化地创设激动人心的氛围,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让学生爱学、乐学、好学历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