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古茶场见证茶史荣耀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nzh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国茶文化“活化石”——玉山古茶场,在沉寂了数百年之后被人们发现。玉山古茶场位于著名的产茶县浙江省磐安。磐安产茶历史悠久,据传晋代名士许逊学道于吴猛,后举孝廉,感晋室纷乱,弃宫东归,周游江湖,以传播道教文化游历于玉山,喝到此地特制茶而流连忘返,他见茶树遍布山野,茶农为茶叶堆积成山卖不出而愁,就住下来,一心为茶农解忧去愁。一面研究改进茶叶加工方法,研制了“婺州东白”优质名茶,接着派道徒带上该茶四处施茶,送各个道观中品茶游说。
  从此,四方茶商纷纷来此收购。“婺州东白”由此誉满神州。在唐代就被列为贡茶,在唐代十四个贡茶品目中列第十品目,在唐代陆羽专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就有记载。许逊逝世后。玉山茶农在茶场山麓建立茶神庙纪念他的功绩。把他尊为当地“茶神”,并尊为“真君大帝”,每年设春社、秋社祭祀,并把每年开春采摘的第一株茶叶供奉给许逊,茶场庙至今香火不断。
  宋代以来,在茶神庙旁设置的茶叶交易市场随着茶园的发展也出现了较大变化。官府在“茶场”专门设官监之,有了专门的官方管理机构,其使命便是“以进御命”称之为“茶纲”。即负责选送最好的茶叶供奉皇室和朝廷御用,属于“宫茶场”性质。玉山古茶场由此产生。
  历史上。唐朝设贡茶点采集贡茶,宋代设立榷茶制。在此“设官监督之”,明代时设巡检司。对其茶场实施管理,在清代。茶场由东阳县衙派人管理。到清代晚期,茶场的交易已不仅是茶叶,白术、粮食也归入市场进行交易。现存茶场中的成丰二年(公元1852年)“东阳县正堂”立的“奉渝茶叶洋价称头碑”(已失)、“奉渝白术洋价称头碑”、“奉渝禁粮价称头碑”就是见证。
  玉山古茶场现存建筑为清朝乾隆辛丑年(公元1781年)重修。虽历经沧桑,但较好地保留了历史原貌。主要包括茶场庙、茶场管理用房和茶场三大部分。
  茶场庙为祭祀茶神的地方;茶场为茶叶交易场所;茶场管理用房则为管理茶叶交易和茶叶储存用房。此外,在古茶场对面的山上,还有“茶场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加工的场所。玉山古茶场共占地343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2平方米,茶场庙占地169.20平方米,由牌坊式门楼、天井、庙宇三部分组成,庙宇雕梁画栋,图文并茂,独具地方文化特色;茶场管理用房由门楼、天井、办公场所组成;茶场由门楼、大小天井、二进正楼、厢房组成,占地782,2平方米。大四合院为二层楼房,形式为光马楼。建筑按交易市场布局,厢房住人、储物,正楼品茶,是全国唯一现存古代茶叶交易市场。
  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学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国家文物局和建设部的古建筑家吕济民、谢振生、许力等专家考察论证后,一致认为像这样具有古代市场功能的古建筑在国内十分罕见,特别是有关茶叶市场的古建筑更是独此一家,堪称是我国茶业发展史的一块“活化石”。玉山茶场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古建筑领域里的一项空白,这对研究我国古代市场建筑尤其是茶叶市场建筑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雾锁千茶树,云开万壑葱,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伴随着岁月沧桑,古茶场犹如一杯酽酽的陈茶,为我们的茶文化历史增添了厚重和久远。
其他文献
武夷山素有茶树品种王国的美誉,品种的优良成为武夷岩茶优良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武夷岩茶繁多的品种有的是历史上保存流传下来的,有的则是近代人选育培植的。武夷山历代的茶师、茶农,从武夷原始“菜茶”品种的有性群体中,经过反复选育,积累了名目繁多的优秀名枞。历史上武夷岩茶的五大名枞: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半天腰、水金龟,都是从“菜茶”中分离出并经过选育的优良茶种。除此之外,武夷山还有数不胜数的花名品种。 
期刊
安溪铁观音在逐渐被大江南北的茶客接受并喜欢之后,也根据各地域茶客口感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类型的铁观音产品,其中多以清香型为主。而从去年开始,几乎被人们遗忘的浓香型铁观音又卷土重来,相比清香型铁观音的清爽,浓香型略带火候的香气和回味无穷的韵味,也迅速成为一些老茶客的最爱。  为了让读者对清香型和浓香型茶叶有一个更直观和全面的认识,本期鉴茶栏目把视角对准了在茶客中颇有口碑的溪香茶庄。并邀请陈郁榕老师和几
期刊
所谓石雕茶盘,便是用那些色彩黝黑、纹路深邃的各色石头为素材,再加上崭新手法的浮雕手法,主要目的是为凸显出茶道的意境及品茶的诗情画意,对喜爱茶艺的民众而言,艺术极品的石雕茶盘,不但值得观赏,拥有一方茶盘与三五好友沏上一壶上品茶畅谈人生,更是人间一大章受。    石与茶的渊源    石不能言,却自然造物,茶出山涧,承天地雨露,饮者益知。  说起石与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先民有一种原始的烹饪方法
期刊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茶艺和评茶培训的教师,经常遇到一些习茶初学者提出一些关于茶叶香气的相关问题。今天应《海峡茶道》约稿,采拮典型的相关问题,予以解答,以便习茶者理解和掌握。由于阐述角度不同,或认识局限,许多方面不能尽善尽美,不当之处还请高士雅正。    绿茶的香气从哪来?    绿茶香气的主体成分是芳香物质,其含量虽少,但构成香气成分的种类较多,其中,有的是鲜叶中原有的,有的则是在制茶过程中形成的。低
期刊
对于爱喝茶的人来说。常会遇到茶叶出现受潮、杂味、臭菁味等难题。此时将茶叶丢弃吗?还是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或预防方法?其实完全可以利用家庭中现有的厨具将茶叶简单复焙(烘焙),你也可以亲手来做。动起来,这些烘焙的过程一点也不复杂,并且乐在其中。  先介绍一个电饭煲简易烘茶法:先洗净电饭锅至无味。等干后倒茶叶于瓷盘或直接放入电饭锅内。开关切至“加温”位置,锅盖拿去。放层绵纸遮掩(有利于茶叶内水分的排出),适
期刊
江苏宜兴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产区,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人类祖先就发明了陶器。经过了历朝历代的变迁,而今的宜兴丁蜀镇窑场方圆数十里,仍然是家家做坯,处处皆窑,遍地产陶。随着紫砂壶工艺的不断更新,技艺的不断完善,在宜兴,烧制紫砂壶的窑炉也经历了龙窑、倒焰窑到隧道窑的演变。其中龙窑使用时间最长(宜兴羊角山早期紫砂窑址就是一条宽1米左右、长10余米的龙窑),所用的燃料是茅草、松柴。据考古发掘
期刊
迷恋“丰派艺文”,“子恺漫画”百看不厌,《缘缘堂随笔》百读不厌;尤其是丰老那幅成名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更成了平生之最爱。  记得前年夏天,与友人冒着酷暑。驱车数百公里,在浙江上虞地面几经辗转,终于在一片苍茫的暮色中,寻访到了昔年丰子恺先生任教过的春晖中学,并且在心仪已久的丰氏旧居“小杨柳屋”前,白马湖畔的依依垂柳边,领略夜幕下的湖光山色。在仿佛至今仍墨香犹存的静穆氛围中。感受着先贤们经久
期刊
壶的保养便称为养壶,养壶的目的在于使其能够涵香纳味,并使壶能焕发出本身浑朴的光泽。一把新壶从泡第一次茶就开始和你结缘了,你就得细心地呵护它。紫砂壶天生就具有吸水性。倘若长时间泡养。让其允吸茶汤,便能使壶色光泽古润。如果养壶的方式得当,养出来的壶便能晶莹剔透、珠圆玉润,这就是最佳的艺术效果。  想养好壶。首先要选择质地上乘的紫砂壶,那些低劣、残缺之壶养得再好,终究也是残缺。养壶还有外养与内养之说。只
期刊
他的行迹总是捉摸不定,因为他总是在找茶、品茶的路上,能够和他面对面静静地饮茶非常不易。他的头衔很多,能耐很大,茶人所知就是一个“全球十大杰出普洱茶人”,实际上按他所说这只是他的“第四职业”。2007年3月。他的一句“普洱茶已经成为期货、股票”一语惊天下。  结识石昆牧,总是掺杂着很多的情愫,他既有年轻时尚的狂野不羁,又是内敛深厚的行业高手。跟他谈茶、喝茶。轻松愉悦中你可以深刻感受他学者的气息,一种
期刊
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台湾推广茶艺文化的民间组织相继成立,其中位于台北地区由天仁集团附设之陆羽茶艺中心开始对外招生。稍后并成立“泡茶师检定考试”,陆续培育多位致力于台湾茶文化推广的泡茶师,直至现今仍持续运作,泡茶师检定考试及格人数也愈来愈多。  为了推广茶文化,这些泡茶师们提着茶具,开始到处设起茶席。设置茶席的经验一久。自然就对周边器具摆设及展现理念开始注意及讲究。陆羽茶艺中心有鉴于此并为提供相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