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食堂用餐的主体是学生,他们大部分处于生长发育期,需要摄入大量的营养,但机体抵抗力较成人弱,是食物中毒易感人群,是需要重点保障的对象,其中尤以幼儿园小朋友、小学生、中学生更为突出。一个学校少则有几百个学生,多则几千上万个学生,这些学生在一起用餐或者分批用餐。通常学校食堂每餐供应的菜肴品种比较有限,其使用的原料是同一种原料、同一批原料,在同一场所由同一批人加工制作。与社会餐饮相比,学校食堂用餐聚集性较强,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其波及面较广。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关系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关系社会和谐与稳定,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做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对871所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现状调查进行分析研究。
调查的方法
根据经济状况、学校类别进行分层抽样的方法。
调查的对象
本次共参与调查的学校共871所,其中按地理位置来分,农村学校507所,占58.21%,城市学校364所,占41.79%;按学校类别来分,大学14所,占1.61%,高职高专20所,占2.30%,高中37所,占4.25%,初中103所,占11.83%,小学232所,占26.64%,幼儿园465所,占53.39%,重点抽查了幼儿园和初中学校食堂。
调查的内容
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学校食堂是否应具备食品安全功能用房(包括更衣室、粗加工间、切配间、烹饪间、备餐间、餐饮具清洗消毒间、食品库房);基本设施设备(包括冷藏设施、留样设施、蔬菜清洗池、荤菜清洗池、餐具清洗池、餐具消毒设施、餐具保洁设施、三防设施);从业人员管理(是否有碍食品安全的习惯和行为、是否穿戴整齐衣帽、直接售卖食品的人员是否带口罩、培训及健康体检)及问卷调查(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食品无害化操作技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及档案。
调查的结果
871所学校中有741所学校食堂有有效经营许可证,占85.07%;130所无许可证的学校食堂中,农村有91所,主要集中在小学(22.35%)和幼儿园(13.73%)。针对学校食堂是否应具备食品安全功能性用房的调查情况来看,有54.99%的被调查学校功能性用房不全,为479所,不合格学校主要集中在城、乡幼儿园。针对学校食堂是否有冷藏设施,有13.2%的学校没达到要求,為115所,不合格学校主要集中在城乡小学和幼儿园。针对学校食堂是否有蔬菜清洗池、荤菜清洗池和餐饮具清洗池的调查来看,有28.13%的学校没有达到要求,为245所,其中农村学校170所。针对学校食堂三防设施是否齐全、无破损,有14.47%的学校没有达到要求,为126所,主要集中在城乡幼儿园。针对学校食堂是否有餐饮具消毒保洁设施调查来看,39.49%的学校没达到要求,为344所,不同层级的学校都不同程度存在这个问题。针对学校食堂原材料采购是否索票验证调查来看,58.67%的学校存在索证资料不齐全,为511所,不同层级的学校都存在这个问题。针对从业人员的管理(是否有碍食品安全的习惯和行为、是否穿戴整齐衣帽、直接售卖食品的人员是否带口罩、培训及健康体检)的调查,有48.22%(420所)的学校没有达到要求,未达到要求的学校中城市学校占223所,占这一项调查总数的53.10%。针对是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及档案的调查,有31%(270所)学校没达到要求,农村学校为187所,占这一项调查的68.26%。
学校食堂餐饮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
学校食堂建 设布局不合理,缺少必备的功能性用房或者功能分区。(1)餐饮加工没有成熟的标准生产工艺,基本流程大多是从原始的原材料直接加工成菜品,主要经过原料处理、粗加工、切配、蒸炒、备餐等过程。学校食堂加工区面积的不足会导致不能合理分区,甚至没有分区,食品粗加工、切配、蒸炒、备餐、器具处理等多种工序间形成交叉污染。(2)同时面积不足也直接导致相关卫生设施设备的缺乏,如冷藏设施、水池、操作台不够,易为细菌滋生、病毒传播创造条件,有发生食源性疾病的隐患。最近几年的检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村学校食堂存在食堂操作间面积不足,功能布局不合理,功能区划分不明显,基础设施设备差的问题。如学校食堂缺少餐饮具消毒间、单独备餐间、员工洗手更衣间、学生就餐场所洗手干手设施等。
学校食堂硬件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设备不达标。必备的加工设施设备是保证食品原料从生到熟无害化加工的前提条件,学校食堂应该具备和经营规模相匹配的食品加工设施设备,充分利用这些设施设备进行原料处理、食品清洗切配,蒸炒消毒,备餐出菜,食品存储,防止污染、器具消毒保洁等一系列加工程序,这些设施设备数量不足会导致重要的工序不能做足,甚至忽略。比如:冷藏设施容积不够会导致食物生熟混放甚至不进冰箱保存;消毒设施的不足会导致餐饮具消毒保洁不严,甚至不消毒;食品库房无通风设施,缺少码架导致食品摆放未隔地离墙分类摆放等。这些问题会导致食物加工贮存过程中造成交叉污染,这是导致食品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相对缺乏。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卫生知识和技能是餐馆业食品安全质量的软件前提,也应该与其经营的类型和规模相匹配。目前大多数学校食堂从业人员是从社会聘请的临时工,年龄普遍偏大,存在文化程度低,素质不高,流动性大的特点,体现在缺乏法律意识,不注意个人卫生及业务水平,未参加健康体检就上岗的现象。多数餐饮业的自身管理工作水平不高,经现场抽样回答发现,80%的管理工作人员和60%的从业人员具备基本的食品安全意识;管理人员安全卫生知识知晓率为67%,食品无害化操作技能掌握率为50%;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知晓率为60%,食品无害化操作技能掌握率60%。一旦放松这种针对性很强的培训,由于餐饮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相对不高,流动性强,管理难度大,数据会很快将呈下降趋势。
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制度执行不好,食品原料品质令人担忧。(1)餐饮服务是食品链条的终端环节,来自种植养植、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问题原料会流入消费领域。食品原料品种繁多,来源复杂,不易控制。(2)当前,环境和工业污染、非法人为添加、假冒伪劣原料等因素都要对流入学校食堂食品原料的品质构成威胁。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制度,是《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的制度,也是目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原料品质的管理手段,但目前执行起来难度很大。(3)检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食堂都能够提供食品原料采购的流水票据,但能提供原材料生产厂家资质证明文件或者批次检验报告单的很少,不能有效保证原料品质。采购市场情况复杂,生产者没有很好地执行批次检验制度,不能按规定提供检验报告,中间商不守法经营,不提供正规票据,给假劣和质量缺陷原料进入学校食堂提供了机会。 思考和建议
提高学校对学生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进一步强化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中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必须设立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员、并以文件明确,食品安全管理员定期接受培训;在设立校医或保健老师的学校应充分发挥校医或保健老师的作用,积极参与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和培训档案等,从业人员按规定进行晨检,不带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上岗。
加大对学校食堂建设和基本设施设备的经费投入。学校食堂的基本建设,要在学校规划、建设(包括改建、扩建)过程中统筹考虑食堂设施和条件的改善,严格按照食品安全管理有关要求,设置食品原料处理、食品加工、贮存等场所,配备相应的冷藏、清洗消毒、防蝇防鼠、洗手等设备或设施,改善食堂卫生条件,最大限度地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同时,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学校食堂须经过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预防性监督和指导。
规范食品原料的采购与使用,探索建立食品原料电子化采购索证仓储管理系统。鼓励学校食堂实施大宗食品的集中采购制度,严把原材料质量关和索证关,有效保证食品原材料的质量和食品安全,降低食堂经营成本。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对供货商信誉评价、供货商资质查询、索证索票、保质期到期预警、库存量管理、成本控制等功能,收到了有效加强食品索证索票管理、科学控制成本的良好效果,为学校食堂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培训,做到食品安全宣传培训经常化、制度化;规范从业人员操作行为,普降低操作不当引起的食物中毒,杜绝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害因素。
全面推进学校食堂“透明厨房”建设。过在学校食堂逐步安装、推广电子监控设备,在学校食堂的库房、初加工、烹饪、餐具清洗消毒、备餐等关键场所安装摄像头,将监控视频直播到电视上,或加工间使用透明玻璃墙,将厨房加工现场展现给学校食堂的管理人员以及就餐学生,通过远程即时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质量,并对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形成一定威慑,从而更好地落实食品安全岗位责任,确保学生饮食安全。
开展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示范创建工作。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还比较低,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这样就直接制约了学校食品安全标准的提高空间,不能够使学校从根本上防范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开展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创建工作,有效规范学校食堂餐饮安全管理,充分发挥示范学校食堂的引领带动辐射作用,提高学校食堂餐饮安全保障水平,确保师生饮食安全。
常态化管理和重点时段监管将结合,降低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风险。根据学校食堂自身特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认真做好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许可审查及日常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开展经常性的风险排查工作,完善风险防范措施,特别是一些源发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将风险降低到最低,严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夏秋季及“三考”等重点时段,组织开展隐患排查,依照法规程序开展运用评估,综合法律技术等手段實施监管。
调查的方法
根据经济状况、学校类别进行分层抽样的方法。
调查的对象
本次共参与调查的学校共871所,其中按地理位置来分,农村学校507所,占58.21%,城市学校364所,占41.79%;按学校类别来分,大学14所,占1.61%,高职高专20所,占2.30%,高中37所,占4.25%,初中103所,占11.83%,小学232所,占26.64%,幼儿园465所,占53.39%,重点抽查了幼儿园和初中学校食堂。
调查的内容
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学校食堂是否应具备食品安全功能用房(包括更衣室、粗加工间、切配间、烹饪间、备餐间、餐饮具清洗消毒间、食品库房);基本设施设备(包括冷藏设施、留样设施、蔬菜清洗池、荤菜清洗池、餐具清洗池、餐具消毒设施、餐具保洁设施、三防设施);从业人员管理(是否有碍食品安全的习惯和行为、是否穿戴整齐衣帽、直接售卖食品的人员是否带口罩、培训及健康体检)及问卷调查(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食品无害化操作技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及档案。
调查的结果
871所学校中有741所学校食堂有有效经营许可证,占85.07%;130所无许可证的学校食堂中,农村有91所,主要集中在小学(22.35%)和幼儿园(13.73%)。针对学校食堂是否应具备食品安全功能性用房的调查情况来看,有54.99%的被调查学校功能性用房不全,为479所,不合格学校主要集中在城、乡幼儿园。针对学校食堂是否有冷藏设施,有13.2%的学校没达到要求,為115所,不合格学校主要集中在城乡小学和幼儿园。针对学校食堂是否有蔬菜清洗池、荤菜清洗池和餐饮具清洗池的调查来看,有28.13%的学校没有达到要求,为245所,其中农村学校170所。针对学校食堂三防设施是否齐全、无破损,有14.47%的学校没有达到要求,为126所,主要集中在城乡幼儿园。针对学校食堂是否有餐饮具消毒保洁设施调查来看,39.49%的学校没达到要求,为344所,不同层级的学校都不同程度存在这个问题。针对学校食堂原材料采购是否索票验证调查来看,58.67%的学校存在索证资料不齐全,为511所,不同层级的学校都存在这个问题。针对从业人员的管理(是否有碍食品安全的习惯和行为、是否穿戴整齐衣帽、直接售卖食品的人员是否带口罩、培训及健康体检)的调查,有48.22%(420所)的学校没有达到要求,未达到要求的学校中城市学校占223所,占这一项调查总数的53.10%。针对是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及档案的调查,有31%(270所)学校没达到要求,农村学校为187所,占这一项调查的68.26%。
学校食堂餐饮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
学校食堂建 设布局不合理,缺少必备的功能性用房或者功能分区。(1)餐饮加工没有成熟的标准生产工艺,基本流程大多是从原始的原材料直接加工成菜品,主要经过原料处理、粗加工、切配、蒸炒、备餐等过程。学校食堂加工区面积的不足会导致不能合理分区,甚至没有分区,食品粗加工、切配、蒸炒、备餐、器具处理等多种工序间形成交叉污染。(2)同时面积不足也直接导致相关卫生设施设备的缺乏,如冷藏设施、水池、操作台不够,易为细菌滋生、病毒传播创造条件,有发生食源性疾病的隐患。最近几年的检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村学校食堂存在食堂操作间面积不足,功能布局不合理,功能区划分不明显,基础设施设备差的问题。如学校食堂缺少餐饮具消毒间、单独备餐间、员工洗手更衣间、学生就餐场所洗手干手设施等。
学校食堂硬件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设备不达标。必备的加工设施设备是保证食品原料从生到熟无害化加工的前提条件,学校食堂应该具备和经营规模相匹配的食品加工设施设备,充分利用这些设施设备进行原料处理、食品清洗切配,蒸炒消毒,备餐出菜,食品存储,防止污染、器具消毒保洁等一系列加工程序,这些设施设备数量不足会导致重要的工序不能做足,甚至忽略。比如:冷藏设施容积不够会导致食物生熟混放甚至不进冰箱保存;消毒设施的不足会导致餐饮具消毒保洁不严,甚至不消毒;食品库房无通风设施,缺少码架导致食品摆放未隔地离墙分类摆放等。这些问题会导致食物加工贮存过程中造成交叉污染,这是导致食品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相对缺乏。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卫生知识和技能是餐馆业食品安全质量的软件前提,也应该与其经营的类型和规模相匹配。目前大多数学校食堂从业人员是从社会聘请的临时工,年龄普遍偏大,存在文化程度低,素质不高,流动性大的特点,体现在缺乏法律意识,不注意个人卫生及业务水平,未参加健康体检就上岗的现象。多数餐饮业的自身管理工作水平不高,经现场抽样回答发现,80%的管理工作人员和60%的从业人员具备基本的食品安全意识;管理人员安全卫生知识知晓率为67%,食品无害化操作技能掌握率为50%;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知晓率为60%,食品无害化操作技能掌握率60%。一旦放松这种针对性很强的培训,由于餐饮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相对不高,流动性强,管理难度大,数据会很快将呈下降趋势。
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制度执行不好,食品原料品质令人担忧。(1)餐饮服务是食品链条的终端环节,来自种植养植、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问题原料会流入消费领域。食品原料品种繁多,来源复杂,不易控制。(2)当前,环境和工业污染、非法人为添加、假冒伪劣原料等因素都要对流入学校食堂食品原料的品质构成威胁。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制度,是《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的制度,也是目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原料品质的管理手段,但目前执行起来难度很大。(3)检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食堂都能够提供食品原料采购的流水票据,但能提供原材料生产厂家资质证明文件或者批次检验报告单的很少,不能有效保证原料品质。采购市场情况复杂,生产者没有很好地执行批次检验制度,不能按规定提供检验报告,中间商不守法经营,不提供正规票据,给假劣和质量缺陷原料进入学校食堂提供了机会。 思考和建议
提高学校对学生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进一步强化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中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必须设立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员、并以文件明确,食品安全管理员定期接受培训;在设立校医或保健老师的学校应充分发挥校医或保健老师的作用,积极参与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和培训档案等,从业人员按规定进行晨检,不带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上岗。
加大对学校食堂建设和基本设施设备的经费投入。学校食堂的基本建设,要在学校规划、建设(包括改建、扩建)过程中统筹考虑食堂设施和条件的改善,严格按照食品安全管理有关要求,设置食品原料处理、食品加工、贮存等场所,配备相应的冷藏、清洗消毒、防蝇防鼠、洗手等设备或设施,改善食堂卫生条件,最大限度地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同时,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学校食堂须经过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预防性监督和指导。
规范食品原料的采购与使用,探索建立食品原料电子化采购索证仓储管理系统。鼓励学校食堂实施大宗食品的集中采购制度,严把原材料质量关和索证关,有效保证食品原材料的质量和食品安全,降低食堂经营成本。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对供货商信誉评价、供货商资质查询、索证索票、保质期到期预警、库存量管理、成本控制等功能,收到了有效加强食品索证索票管理、科学控制成本的良好效果,为学校食堂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培训,做到食品安全宣传培训经常化、制度化;规范从业人员操作行为,普降低操作不当引起的食物中毒,杜绝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害因素。
全面推进学校食堂“透明厨房”建设。过在学校食堂逐步安装、推广电子监控设备,在学校食堂的库房、初加工、烹饪、餐具清洗消毒、备餐等关键场所安装摄像头,将监控视频直播到电视上,或加工间使用透明玻璃墙,将厨房加工现场展现给学校食堂的管理人员以及就餐学生,通过远程即时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质量,并对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形成一定威慑,从而更好地落实食品安全岗位责任,确保学生饮食安全。
开展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示范创建工作。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还比较低,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这样就直接制约了学校食品安全标准的提高空间,不能够使学校从根本上防范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开展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创建工作,有效规范学校食堂餐饮安全管理,充分发挥示范学校食堂的引领带动辐射作用,提高学校食堂餐饮安全保障水平,确保师生饮食安全。
常态化管理和重点时段监管将结合,降低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风险。根据学校食堂自身特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认真做好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许可审查及日常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开展经常性的风险排查工作,完善风险防范措施,特别是一些源发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将风险降低到最低,严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夏秋季及“三考”等重点时段,组织开展隐患排查,依照法规程序开展运用评估,综合法律技术等手段實施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