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痤疮发病机理和治疗的现代概念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h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病机理痤疮是一种多因素性疾病,其表现取决于一些发病机理。皮脂的作用、毛囊微生物、毛囊壁和机体反应等均甚重要。有痤疮组患者的平均皮脂分泌量明显地高于无痤疮组。皮脂腺的发育和皮脂分泌直接受雄激素的制约,睾酮的作用最强,但肾上腺和卵巢分泌的雄激素也可有作用。

其他文献
作者首先指出显性鱼鳞病的发病机理不明。据观察与角层脱落异常的关系较之与角化加速的关系为大。Fischer认为此病起因于维生素A的代谢障碍。已知很高剂量的维生素A可使皮肤病变好转,但效果短暂,且有效剂量不能安全地维持下去。 Stuttgen等最先研究维生素A酸对不同类型的鱼鳞病的效果。大部分病人在治疗的第二周改善,但停药后又复发。Frost等观察到板状鱼鳞病(lamellar ichthyosis)
在免疫学的范围内,为了对药物变应性的诊断,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需要是开展简单而可靠的体外试验。在以往不同时期内虽有各种试验的报导,但没有一个证明是满意的。皮肤试验,除少数的例外,都是无价值的而且也很危险,因为甚至于一个试验用的剂量都可能致命。
期刊
有一类常见皮肤损害主要以淋巴细胞致密的浸润为特点。这些细胞浸润出现于从表皮真皮交界处至皮下不同的高度,临床上常伴有各种扩散性弧形红斑或明显的红色结节。这类与皮肤淋巴细胞浸润有关的临床疾病常使皮肤病和病理学家出现认识混淆。
一般都相信灰黄霉素局部应用是无效的。但近来有报告其软膏制剂有效,已有两篇评述提出局部应用灰黄霉素可能是一种有用的治疗方法。由于发展了在人类皮肤内测量小量灰黄霉素适当的灵敏技术,已可能显示当给健康人局部应用一次含2%微粒灰黄霉素的软膏后,所产生的皮肤药物浓度比口服后所测得者高数倍。作者应用2%灰黄霉素软膏、1%发癣退霜(作为阳性对照)与软膏基质(作为阴性对照)作了双盲试验。
作者报告了一例间变性甲状腺癌的皮肤转移,并作了讨论.转移性甲状腺癌占全部皮肤转移性肿瘤的不足1%.患者为一64岁墨西哥妇女,因一个月来有晕厥及气短不断加重的病史而来急诊.诉有吞咽困难,干咳无痰以及右侧胸痛.颈部一大肿块,据说已有40多年历史,最近增大.家住甲状腺肿流行区.此肿块在儿童时期即发展.体检见患者恶病质及呼吸困难,颈部右侧甲状腺区有一直径15厘米下垂的肿瘤.
期刊
皮下脂肪典型的肉芽肿性疾病包括结节病、硬红斑和噬脂性肉芽肿。可是,有一组患者从组织学来看是肉芽肿性脂膜炎,而临床表现是混乱的。
转移因子是一种得自致敏的白细胞可透析的提取物,它能将一皮肤试验阳性的供体的细胞免疫性转移给一皮肤试验阴性的受体。例如,从一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的供体,取0.1毫升压积的白细胞所制备的提取物,注射给一结核菌素阴性的受体,该受体对结核菌素便呈阳性反应。
期刊
常规的注射器注射方法是给药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有其缺点,如疼痛,损伤组织,可能引起肝炎病毒感染,儿童对之恐惧等。故无针注射器已在皮肤科临床中用于治疗脓皮病,斑秃,麻风,梅毒和淋病。作者应用无针注射器Ⅰ,进行皮内注射,内有弹簧装置,压力范围120~150气压单位,喷口直径0.15毫米,药物贮存4毫升,一次剂量是0.1毫升。
期刊
由于麻风患者在体温较低的部位如鼻子、手指等处病变严重,故有人推测麻风菌可能适宜于低温环境下生长.选用犰狳作麻风菌接种试验的原因之一是它的体温较低,只有30~35℃,只相当于人体温度较低部位的温度.作者推测犰狳由于体温较低抑制代谢活力及细胞免疫反应,有利于建立麻风菌感染.为了考核这一假设,作者以麻风菌素或植物血凝素(简称PHA)为分裂原,探讨培养温度对犰狳或人淋巴细胞变形反应的影响,而淋巴细胞变形反
本文报告1例寻常性天疱疮患者,当用皮质类固醇和硫唑嘌呤治疗时,并发了播散性球孢子菌病而死亡。患者男,57岁,因泛发性寻常性天疱疮1年而入院治疗。入院前每周肌注氨甲喋岭25毫克,每日口服强的松龙80毫克,病情未能控制。既往史有X线检查发现肺尖纤维化,疑为结核性慢性非活动性肉芽肿病,但未找到结核菌。其一姐妹患糖尿病。入院时根据临床及活检诊断为泛发性寻常性天疱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