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湖州市5所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360名学生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职业能力认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中职机械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的专业能力认知、方法能力认知和社会能力认知三个维度中,社会能力认知水平相对较高,专业能力认知和方法能力认知水平相对较低;担任学生干部、父母亲学历高和家庭月收入高的学生,其职业能力认知水平较高;低年级的学生职业能力认知水平也较高。可采取以下策略以优化学生职业能力认知:优化职业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打造职业能力创新发展的育人环境,寻找“升学”与“就业”之间的平衡点,构建职业能力均衡发展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 中职学校;机械专业;职业能力认知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14-0062-06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步入提质培优新阶段,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更加清晰,由此方能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提供人才支撑[1]。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更加关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业能力养成。职业能力由多种能力叠加、复合而成,既是职业学校学生择业的基本参照和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是职业学校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和实现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2]。目前,学界已有研究多从学业评价标准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有效培养路径等外部视角探讨职业能力的培育策略[3][4][5],却较少从学生主体认知发展的维度关注职业能力的培育。缺少了对培养主体的关注,各种培育策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就失去了保障。另一方面,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毕业生是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为“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职业能力是中职学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职业能力认知是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从事职业活动必需的,对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效率和成果会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学界较少对该群体的职业能力进行关注,他们的职业能力认知状况也有待进一步厘清。基于上述两方面原因,本研究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职业能力认知现状及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发掘问题背后的原因,以期优化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课堂教学策略,开发更具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研究假设和方法
(一)研究假设
关于职业能力的界定,学者们从内涵意蕴、人才培养、职业发展等维度进行分析,提出职业能力的不同要素组成[6][7][8]。综观已有研究,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通常被看作职业能力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1: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由专业能力认知、方法能力认知和社会能力认知三个因子构成。
国内学者对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数控、机电一体化等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了研究,发现个体、学校和家庭等因素对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产生了影响[9][10][11]。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2: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在个体、学校、年级和家庭背景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二)研究方法
1.编制量表
在参考已有职业能力相关量表的基础上,对湖州市某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30名学生进行深入访谈,结合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特点,分别从专业能力认知、方法能力认知和社会能力认知三个维度编制了《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量表》,量表共包括15个题项,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的方式,1~5分分别表示代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
2.抽样施测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以湖州市5所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学生为调研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16份,回收率为83.2%;剔除无效问卷后,保留有效问卷360份,回收有效率为86.5%。
在调研对象中,一年级学生106人,占样本总数的29.4%;二年级学生156人,占样本总数的43.3%;三年级学生98人,占样本总数的27.2%。擔任学生干部的学生69人,占样本总数的18.9%;不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292人,占样本总数的81.1%。父母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学生219人,占样本总数的60.8%;父母学历为初中以上的学生141人,占样本总数的39.2%。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下的学生112人,占样本总数的31.1%;家庭月收入在5001~9000元的学生162人,占样本总数的45.0%;家庭月收入在9000元及以上的学生86人,占样本总数的23.9%。
三、研究结果
(一)题项分析与探索性因素分析
通过题项分析检测《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量表》中每个题目的质量,并删除不符合相关标准的题目。题项分析主要采用临界比法和相关分析法。其中,临界比法是指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查看《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量表》总分高分组(前27%)与低分组(后27%)在每个题目上的差异,并删除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的题目。相关分析法是指将被试在每个题目上的得分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作为鉴别力指数,如果鉴别力指数低于0.2,则将其对应的题目删除。题项分析的结果表明,《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量表》涉及的15个题目均达到显著差异,而且每一个题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2,故保留15个题目。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目的在于抽取《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量表》中的公共因子,从而可以使用较少指标描述相对复杂的数据结构。在开展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前,需要进行KMO样本适合性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样本适合性检验表明:KMO值为0.848,非常适合做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χ?=3023.482,df=105,p=.000,总体相关矩阵有公共因子存在。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删除《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量表》中共同度小于0.2、载荷量小于0.3以及在多个因子上的载荷量大于0.4的题目。删除2个题目后剩余13个题目,总共提取出3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计解释变异量达到62.33%,每个因子在对应题目上的载荷量均大于0.5[12],见表1。 抽取的3个因子分别为社会能力认知、方法能力认知和专业能力认知。其中,社会能力认知共包含5个题目,是指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对认识、处理社会情景的能力和与别人交往的策略、技能及效果的了解情况。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能力认知还包括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塑造自我、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认知[13]。方法能力认知共包含4个题目,是指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对运用专业能力形成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了解情况,也是对学会学习、学会工作能力的认知。方法能力认知是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对职业能力关键因素的了解情况,也是对自身能否合理、科学、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与过程的主观判断要素的认知[14]。专业能力认知共包含4个题目,是指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对所具备的CAD/CAM主流软件操作使用和编程,图纸识读、材料和工具选用、工作原理分析,零部件加工、安装调试、质量检测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了解情况。专业能力认知主要体现在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中[15]。
(二)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
采用克朗巴赫α系数法检验《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量表》的内部信度。自编《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71,大于0.8;专业能力认知、方法能力认知和社会能力认知的克朗巴赫α系数分别为0.779、0.843和0.781,均大于0.7。由此可见,自编《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采用相关分析法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量表》与各因子之间呈较高水平的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787~0.854(p<0.01)之间;社会能力认知、方法能力认知和专业能力认知三个因子之间呈中等水平的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在0.435~0.587(p<0.01)之间。《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量表》与专业能力认知、方法能力认知、社会能力认知3个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0.787、0.854、0.816)高于该量表3个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0.499、0.435、0.587),表明该量表的3个因子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且能够很好地反映量表所要测量的实际内容。由此可见,自编《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见表2。
(三)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的总体状况
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的总体得分为4.09,高于临界值3,表明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的水平相对较高。在职业能力认知的三个因子中,社会能力认知分值最高、专业能力认知分值最低。一方面表明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社会能力认知水平最高,对软技能的养成与学习关注较多;另一方面表明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认知水平最低,对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强化,见表3。
(四)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的变量差异
1.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的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方法能力认知和社会能力认知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担任学生干部的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方法能力认知和社会能力认知都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见表4。
2.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在父亲学历上的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及方法能力认知在父亲学历上存在显著差异。父亲学历为初中及以上的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及方法能力认知显著高于父亲学历初中及以下的学生,见表5。
3.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在母亲学历上的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和专业能力认知在母亲学历上存在显著差异。母亲学历为初中及以上的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和专业能力认知显著高于母亲学历初中及以下的学生,见表6。
4.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的年级差异
独立样本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结果表明,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专业能力认知、方法能力认知和社会能力认知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一年级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和社会能力认知显著高于三年级,一年级学生方法能力认知显著高于二年级,见表7。
5.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的家庭月收入差异
独立样本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结果表明,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及三个因子在家庭收入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家庭月收入≥9001”的学生职业能力认知显著高于“家庭月收入5001~9000”、“家庭月收入≤5000”的学生。“家庭月收入≥9001”的学生专业能力认知显著高于“家庭月收入≤5000”的学生,“家庭月收入5001~9000”的学生专业能力认知显著高于“家庭月收入≤5000”的学生。“家庭月收入≥9001”的学生方法能力认知显著高于“家庭月收入≤5000”的学生。“家庭月收入≥9001”的学生社会能力认知显著高于“家庭月收入5001~9000”、“家庭月收入≤5000”的学生,见表8。
三、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优化策略
(一)实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研究发现,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认知水平和方法能力认知水平相对较低,这势必会对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提升造成消极影响。因此,中职学校需秉持以学生为本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实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均衡发展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一要创新“理实一体”“做中学”“小组合作”等教学理念在中职学校机械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从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训课和文化基础课中选择典型课程开展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并尝试应用于教学实践。以中職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为导向,严格遵循国家职业技能培养要求,明确职业活动学习领域,重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探究行动导向教学、小组合作教学、项目情境教学、案例研究教学、分层推进教学、开放式问题研究教学、工作页学案导学教学、导生协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九型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创设一种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互联互动的状态,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建构和技能培养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达到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二要完善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从教学理念与目标、教学内容与实施、教学考核与评价三个维度分析中职学校机械专业“九型课堂”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明晰教学设计者对教学模式所持的观念和态度,厘清教学设计者对教学目的和标准的阐释与解读,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中生成的素材和信息,按照教学内容、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核实教学模式效果,优化教学模式各要素、教学过程及结果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16]。 (二)打造学生职业能力创新发展的育人环境
研究发现,担任学生干部的机械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方法能力认知和社会能力认知水平都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这表明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获得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发展空间,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中职学校应致力于打造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创新发展的育人环境,为学生们提供更加充足的锻炼机会和更加多元的发展空间。具体而言: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时间为标准,对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在学期间的学习阶段进行合理划分,从学习动机、价值观念、核心素养和职业理念等方面对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中职学校的管理活动,扩大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范围,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在复杂情境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7]。二要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邀请机械行业相关企业的岗位能手和劳动模范担任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或辅导员,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等渗透到中职学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之中,推动企业文化进入中职学校校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养成爱岗敬业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形成校企文化共同育人的良好机制和氛圍。充分调动机械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建设符合机械专业特点的班级文化,打造班级文化发展共同体,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班级文化的建设活动,并在文化建设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寻找“升学”与“就业”之间的平衡点
研究发现,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认知、方法能力认知和社会能力认知水平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趋势,原因可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本地区推行提升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育人理念,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职业能力认知水平明显提升。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升学”导向限制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水平,并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帮助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寻找“升学”与“就业”之间的平衡点尤为重要。一要引导学生消除重“升学”轻“就业”的观念,确保职业教育的属性不偏离。“升学”与“就业”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彼此兼顾的。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直通车”和“立交桥”日趋通畅,中职学生可以通过“对口升学”“高职单招”等方式继续深造。然而,中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较少,加之传统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难免出现认知偏差。中职学校应向学生介绍最新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尤其重视“升学”相关政策的宣讲,鼓励学生重视职业能力的养成。二要关注课程设置中的“理实一体化”,加大对职业能力的考评力度。在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以及知识、技能衔接规律的基础上,适度调整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避免因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课安排分散及重视知识传承、轻视技能发展而导致的职业能力养成受限。创新职业能力评价考核方式,适当加大职业能力考评的比例,引导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构建学生职业能力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
研究发现,父母学历高的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水平相对较高,家庭月收入高的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水平相对较高,这表明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对学生职业能力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将进一步影响其职业能力的发展。因此,为具有不同家庭社会和经济背景的学生提供有利于职业能力均衡发展的保障举措尤为重要。具体而言:一要完善中职学校学生的帮扶和资助体系。充分了解来自弱势家庭学生的需求,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已有的资助和帮扶政策,制定符合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精准”帮扶和资助制度,从心理辅导、学习指导、经济资助等多个维度为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保驾护航。二要优化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团队。班主任是中职学校、学生和家长三方之间沟通的桥梁,在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中职学校班主任团队的优化需从中职学校班主任队伍组成结构入手,通过完善班主任的聘任和评价制度,打造一支在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学风和班级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等方面表现出色的班主任团队,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确立学习型班级的共同愿景,通过搭建多渠道的交流与学习平台,帮助来自弱势家庭的学生建立自信和树立目标,为职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心理基础[18]。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EB/OL].(2020-09-23)[2021-01-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9/t20200929_492299.html.
[2]赵丹丹,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12-15.
[3]蔡永鸿.基于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的学业评价标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4):60-64.
[4]薛彩龙.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模式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8.
[5]徐朔,吴霏.职业能力及其培养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36-39.
[6]赵志群.职业能力研究的新进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5-11.
[7]张弛.基于企业视角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8]刘星.职业能力导向的中职实训教学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9]王洁.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8.
[10]张洁.中职学校数控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11]孟晓红.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12]张振.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认同:结构与特点[J].职业技術教育,2019(22):28-34.
[13]杨老金.理财规划师专业能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45.
[14]童山东,任开隆.职业方法能力、训练手册(试用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8.
[1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职业社会能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
[16]张振,王琪.“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基于认知学徒制的基本思想[J].现代教育管理,2017(7):101-106.
[17]孟晓红.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18]姚立慧.中职学校创建学习型班级研究——以昆明市H中职学校班级建设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0.
Occupational Ability Cognition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Realistic Dilemma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Li Zhen, Guo Chenyue
Abstract
关键词 中职学校;机械专业;职业能力认知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14-0062-06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步入提质培优新阶段,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更加清晰,由此方能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提供人才支撑[1]。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更加关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业能力养成。职业能力由多种能力叠加、复合而成,既是职业学校学生择业的基本参照和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是职业学校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和实现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2]。目前,学界已有研究多从学业评价标准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有效培养路径等外部视角探讨职业能力的培育策略[3][4][5],却较少从学生主体认知发展的维度关注职业能力的培育。缺少了对培养主体的关注,各种培育策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就失去了保障。另一方面,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毕业生是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为“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职业能力是中职学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职业能力认知是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从事职业活动必需的,对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效率和成果会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学界较少对该群体的职业能力进行关注,他们的职业能力认知状况也有待进一步厘清。基于上述两方面原因,本研究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职业能力认知现状及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发掘问题背后的原因,以期优化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课堂教学策略,开发更具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研究假设和方法
(一)研究假设
关于职业能力的界定,学者们从内涵意蕴、人才培养、职业发展等维度进行分析,提出职业能力的不同要素组成[6][7][8]。综观已有研究,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通常被看作职业能力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1: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由专业能力认知、方法能力认知和社会能力认知三个因子构成。
国内学者对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数控、机电一体化等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了研究,发现个体、学校和家庭等因素对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产生了影响[9][10][11]。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2: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在个体、学校、年级和家庭背景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二)研究方法
1.编制量表
在参考已有职业能力相关量表的基础上,对湖州市某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30名学生进行深入访谈,结合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特点,分别从专业能力认知、方法能力认知和社会能力认知三个维度编制了《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量表》,量表共包括15个题项,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的方式,1~5分分别表示代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
2.抽样施测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以湖州市5所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学生为调研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16份,回收率为83.2%;剔除无效问卷后,保留有效问卷360份,回收有效率为86.5%。
在调研对象中,一年级学生106人,占样本总数的29.4%;二年级学生156人,占样本总数的43.3%;三年级学生98人,占样本总数的27.2%。擔任学生干部的学生69人,占样本总数的18.9%;不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292人,占样本总数的81.1%。父母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学生219人,占样本总数的60.8%;父母学历为初中以上的学生141人,占样本总数的39.2%。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下的学生112人,占样本总数的31.1%;家庭月收入在5001~9000元的学生162人,占样本总数的45.0%;家庭月收入在9000元及以上的学生86人,占样本总数的23.9%。
三、研究结果
(一)题项分析与探索性因素分析
通过题项分析检测《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量表》中每个题目的质量,并删除不符合相关标准的题目。题项分析主要采用临界比法和相关分析法。其中,临界比法是指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查看《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量表》总分高分组(前27%)与低分组(后27%)在每个题目上的差异,并删除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的题目。相关分析法是指将被试在每个题目上的得分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作为鉴别力指数,如果鉴别力指数低于0.2,则将其对应的题目删除。题项分析的结果表明,《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量表》涉及的15个题目均达到显著差异,而且每一个题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2,故保留15个题目。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目的在于抽取《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量表》中的公共因子,从而可以使用较少指标描述相对复杂的数据结构。在开展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前,需要进行KMO样本适合性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样本适合性检验表明:KMO值为0.848,非常适合做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χ?=3023.482,df=105,p=.000,总体相关矩阵有公共因子存在。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删除《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量表》中共同度小于0.2、载荷量小于0.3以及在多个因子上的载荷量大于0.4的题目。删除2个题目后剩余13个题目,总共提取出3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计解释变异量达到62.33%,每个因子在对应题目上的载荷量均大于0.5[12],见表1。 抽取的3个因子分别为社会能力认知、方法能力认知和专业能力认知。其中,社会能力认知共包含5个题目,是指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对认识、处理社会情景的能力和与别人交往的策略、技能及效果的了解情况。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能力认知还包括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塑造自我、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认知[13]。方法能力认知共包含4个题目,是指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对运用专业能力形成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了解情况,也是对学会学习、学会工作能力的认知。方法能力认知是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对职业能力关键因素的了解情况,也是对自身能否合理、科学、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与过程的主观判断要素的认知[14]。专业能力认知共包含4个题目,是指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对所具备的CAD/CAM主流软件操作使用和编程,图纸识读、材料和工具选用、工作原理分析,零部件加工、安装调试、质量检测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了解情况。专业能力认知主要体现在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中[15]。
(二)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
采用克朗巴赫α系数法检验《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量表》的内部信度。自编《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71,大于0.8;专业能力认知、方法能力认知和社会能力认知的克朗巴赫α系数分别为0.779、0.843和0.781,均大于0.7。由此可见,自编《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采用相关分析法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量表》与各因子之间呈较高水平的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787~0.854(p<0.01)之间;社会能力认知、方法能力认知和专业能力认知三个因子之间呈中等水平的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在0.435~0.587(p<0.01)之间。《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量表》与专业能力认知、方法能力认知、社会能力认知3个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0.787、0.854、0.816)高于该量表3个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0.499、0.435、0.587),表明该量表的3个因子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且能够很好地反映量表所要测量的实际内容。由此可见,自编《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见表2。
(三)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的总体状况
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的总体得分为4.09,高于临界值3,表明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的水平相对较高。在职业能力认知的三个因子中,社会能力认知分值最高、专业能力认知分值最低。一方面表明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社会能力认知水平最高,对软技能的养成与学习关注较多;另一方面表明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认知水平最低,对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强化,见表3。
(四)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的变量差异
1.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的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方法能力认知和社会能力认知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担任学生干部的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方法能力认知和社会能力认知都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见表4。
2.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在父亲学历上的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及方法能力认知在父亲学历上存在显著差异。父亲学历为初中及以上的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及方法能力认知显著高于父亲学历初中及以下的学生,见表5。
3.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在母亲学历上的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和专业能力认知在母亲学历上存在显著差异。母亲学历为初中及以上的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和专业能力认知显著高于母亲学历初中及以下的学生,见表6。
4.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的年级差异
独立样本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结果表明,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专业能力认知、方法能力认知和社会能力认知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一年级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和社会能力认知显著高于三年级,一年级学生方法能力认知显著高于二年级,见表7。
5.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的家庭月收入差异
独立样本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结果表明,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及三个因子在家庭收入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家庭月收入≥9001”的学生职业能力认知显著高于“家庭月收入5001~9000”、“家庭月收入≤5000”的学生。“家庭月收入≥9001”的学生专业能力认知显著高于“家庭月收入≤5000”的学生,“家庭月收入5001~9000”的学生专业能力认知显著高于“家庭月收入≤5000”的学生。“家庭月收入≥9001”的学生方法能力认知显著高于“家庭月收入≤5000”的学生。“家庭月收入≥9001”的学生社会能力认知显著高于“家庭月收入5001~9000”、“家庭月收入≤5000”的学生,见表8。
三、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认知优化策略
(一)实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研究发现,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认知水平和方法能力认知水平相对较低,这势必会对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提升造成消极影响。因此,中职学校需秉持以学生为本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实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均衡发展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一要创新“理实一体”“做中学”“小组合作”等教学理念在中职学校机械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从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训课和文化基础课中选择典型课程开展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并尝试应用于教学实践。以中職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为导向,严格遵循国家职业技能培养要求,明确职业活动学习领域,重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探究行动导向教学、小组合作教学、项目情境教学、案例研究教学、分层推进教学、开放式问题研究教学、工作页学案导学教学、导生协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九型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创设一种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互联互动的状态,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建构和技能培养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达到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二要完善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从教学理念与目标、教学内容与实施、教学考核与评价三个维度分析中职学校机械专业“九型课堂”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明晰教学设计者对教学模式所持的观念和态度,厘清教学设计者对教学目的和标准的阐释与解读,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中生成的素材和信息,按照教学内容、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核实教学模式效果,优化教学模式各要素、教学过程及结果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16]。 (二)打造学生职业能力创新发展的育人环境
研究发现,担任学生干部的机械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方法能力认知和社会能力认知水平都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这表明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获得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发展空间,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中职学校应致力于打造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创新发展的育人环境,为学生们提供更加充足的锻炼机会和更加多元的发展空间。具体而言: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时间为标准,对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在学期间的学习阶段进行合理划分,从学习动机、价值观念、核心素养和职业理念等方面对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中职学校的管理活动,扩大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范围,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在复杂情境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7]。二要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邀请机械行业相关企业的岗位能手和劳动模范担任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或辅导员,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等渗透到中职学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之中,推动企业文化进入中职学校校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养成爱岗敬业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形成校企文化共同育人的良好机制和氛圍。充分调动机械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建设符合机械专业特点的班级文化,打造班级文化发展共同体,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班级文化的建设活动,并在文化建设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寻找“升学”与“就业”之间的平衡点
研究发现,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认知、方法能力认知和社会能力认知水平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趋势,原因可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本地区推行提升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育人理念,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职业能力认知水平明显提升。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升学”导向限制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水平,并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帮助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寻找“升学”与“就业”之间的平衡点尤为重要。一要引导学生消除重“升学”轻“就业”的观念,确保职业教育的属性不偏离。“升学”与“就业”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彼此兼顾的。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直通车”和“立交桥”日趋通畅,中职学生可以通过“对口升学”“高职单招”等方式继续深造。然而,中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较少,加之传统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难免出现认知偏差。中职学校应向学生介绍最新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尤其重视“升学”相关政策的宣讲,鼓励学生重视职业能力的养成。二要关注课程设置中的“理实一体化”,加大对职业能力的考评力度。在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以及知识、技能衔接规律的基础上,适度调整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避免因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课安排分散及重视知识传承、轻视技能发展而导致的职业能力养成受限。创新职业能力评价考核方式,适当加大职业能力考评的比例,引导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构建学生职业能力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
研究发现,父母学历高的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水平相对较高,家庭月收入高的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水平相对较高,这表明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对学生职业能力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将进一步影响其职业能力的发展。因此,为具有不同家庭社会和经济背景的学生提供有利于职业能力均衡发展的保障举措尤为重要。具体而言:一要完善中职学校学生的帮扶和资助体系。充分了解来自弱势家庭学生的需求,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已有的资助和帮扶政策,制定符合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精准”帮扶和资助制度,从心理辅导、学习指导、经济资助等多个维度为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保驾护航。二要优化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团队。班主任是中职学校、学生和家长三方之间沟通的桥梁,在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中职学校班主任团队的优化需从中职学校班主任队伍组成结构入手,通过完善班主任的聘任和评价制度,打造一支在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学风和班级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等方面表现出色的班主任团队,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确立学习型班级的共同愿景,通过搭建多渠道的交流与学习平台,帮助来自弱势家庭的学生建立自信和树立目标,为职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心理基础[18]。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EB/OL].(2020-09-23)[2021-01-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9/t20200929_492299.html.
[2]赵丹丹,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12-15.
[3]蔡永鸿.基于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的学业评价标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4):60-64.
[4]薛彩龙.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模式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8.
[5]徐朔,吴霏.职业能力及其培养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36-39.
[6]赵志群.职业能力研究的新进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5-11.
[7]张弛.基于企业视角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8]刘星.职业能力导向的中职实训教学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9]王洁.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8.
[10]张洁.中职学校数控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11]孟晓红.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12]张振.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认同:结构与特点[J].职业技術教育,2019(22):28-34.
[13]杨老金.理财规划师专业能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45.
[14]童山东,任开隆.职业方法能力、训练手册(试用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8.
[1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职业社会能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
[16]张振,王琪.“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基于认知学徒制的基本思想[J].现代教育管理,2017(7):101-106.
[17]孟晓红.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18]姚立慧.中职学校创建学习型班级研究——以昆明市H中职学校班级建设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0.
Occupational Ability Cognition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Realistic Dilemma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Li Zhen, Guo Chenyue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