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旁脂肪瘤临床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析(文献综述附14例报告)

来源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70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骨旁脂肪瘤的命名、病因、临床病理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将国内文献的20例一起列入临床资料分析,包括作者14例共34例术前均行X线摄片,18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结果]本病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多见,以四肢长管状骨为好发,其次发生于扁平骨(骨盆、肩岬骨、髌骨、肋骨)、不规则骨(胸椎、腰椎、骶尾椎)、短管状骨和跗骨;本病临床误诊率为41.17%,X线误诊率26.47%,CT及MRI诊断率100%;34例均手术切除,病理报告为脂肪瘤,3例低度恶变;随访2~10年,仅1例复发并恶
其他文献
测量不同分辨率下、不同浓度氯仿气体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利用美国环境保护局(EPA)数据库中的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拟合得到不同分辨率下的氯仿浓度,以及线性拟合度和相对误差.
通过顶空气相色谱外标法快速、准确的测定粮食中残留的磷化氢含量.采用Porapak-Q填充柱,火焰光度检测器(FPD)进行分析测定.当磷化氢浓度在2.5~25.0ng/mL范围内时,呈现良好线性关系(R^2=0
采用无水碳酸钾+硼酸处理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同时测定石灰石及白云石中7种组分,筛选了不同仪器参数条件,对各组分分别选用2条相对谱线强度适中的谱线进行分析,并以
采用GC-MS分析5-氟-2-硝基苯乙醚的还原反应产物.在30.0m×250μmZB-5MS毛细管柱上,载气为He气,流量为0.8mL/min,起始柱温120℃维持3min,以20℃/min的速率升至260℃并维持10min,气
研究发现罗丹明B在碱性溶液中铂电极上有较强的电致化学发光行为.通过对不同NaOH浓度,以及对不同支持电解质的考察,确定最佳电致化学发光条件.在最优条件下,在1.2×10^-7~1.1&#21
采用嫁接法制备了一种新型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考察了固定相的液相色谱保留行为,发现该键合相具有很强的阴离子交换作用,还同时存在反相疏水作用.利用其疏水作用,可以对一些简单的
简要介绍了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和QUASAR 100KN全自动电子拉伸试验机的概况,介绍了一些典型故障的处理过程,总结出维修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