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匆匆流放夕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yutao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滑铁卢战争二百周年,从六月十八日到二十一日,在比利时举行了盛大纪念活动。以英国为首的盟国兴致很高,要振兴作为胜利者的声誉—将拿破仑误为得胜者的人太多了!根据官方实地调查:百分之八十的游客相信是拿破仑打赢了滑铁卢这场仗。游客在礼品店里,只买拿破仑的纪念品,威灵顿的没人要;来到滑铁卢的人,都喜欢买一顶拿破仑的三角帽戴上。滑铁卢镇上的居民还开辟了一条“拿破仑大道”,沿途十多个景点,说是拿破仑在那里指挥过军队、住宿过,或者是曾经落脚的地方。而威灵顿呢,连他当年的司令部在哪里,大家都说不知道,无心过问。你叫英国人怎么不捶胸口!太不像话了,误会必须纠正过来!
  之前,就有英国女皇到滑铁卢走访威灵顿的后人,现在查理也跑到那里去,与他们共商大计,改变现状。其实每年英国人都不缺少动作,一队队人马扮成当年的公仔兵,打着战旗,一程来一程往,左转,右转,拐弯,打圈,敲锣鼓,打炮,摹拟当年两军交锋的情景。今年这个整数周年,越发隆而重之,参加表演的人数达五千,动用了三百匹马,一百尊大炮,二点五吨炸药,来自三十多个国家的公仔兵,在四十公顷土地上闹个不亦乐乎,耗资七百万欧元。欧洲国家一些头面人物出席了纪念活动。法国则是另一种态度,咱们要纪念胜利,可多着呢,奥斯特里茨、里沃利、勒拿……十个指头都不够用。二○○五年的时候,就没有拿破仑进入奥地利二百周年的纪念活动。奥斯特里茨一场仗,导致奥匈帝国解体,改变了欧洲的命运,历史上也是一件大事。面对法国人的低调,纪念活动的主办人说:“大家都希望总统或总理来参加,这又有什么敏感不敏感的呢,历史就是历史,不可能改变的嘛,这又不是个什么主题,只是纪念活动罢了,说句实话,这类事情经常会有的。”
拿破仑画像
(雅克·路易·大卫作,1812)
威灵顿画像

  如果那个美丽的误会,一误就是两百年,拂之不去,比起大张旗鼓来振兴胜利者的声望,不更加有意思吗?拿破仑的名气太大了?大家习惯以胜利者来接纳他?不过,胜利与失败不能说明一切,“成败不足以论英雄”,有些得胜者反而被人唾弃,成为反面人物,皆因他们只有破坏没有建设。拿破仑以南征北战起家,而大家看重的,是他在现代历史上首创了民法,为法国制定的《拿破仑法典》,给欧洲国家带来了现代的法治和立法观念,事无巨细,尽入法典。这些体现基本价值的东西,才是历史淘汰不了,浪涛磨洗不去的。而几天的纪念活动,主办方虽然带有明确目的,到头来只是将当年的烟硝弥漫、血沃大地的“两军蹙兮生死决”的场面,变成半娱乐式的表演而已。时间有功,雨果笔下“阴惨的平原”上的胜利与失败,光荣与屈辱,随着时日过去而逐渐褪色,二百年后,几近抹平,至少在大家的意识中如是。百分之八十的人认为拿破仑是赢家,与其说是误会,不如说是心愿,是想当然。
  因着这次的纪念活动,你连想起几年前的五月,跟朋友结伙去参观厄尔巴岛,拿破仑的第一次流放地。我们上岸的Ferrio港,刚好是“折翼坠地的苍鹰”于一八一四年五月四日登上小岛的地方。时间和地点的凑巧不算什么;那天骄阳似火,气温达三十摄氏度,五月在欧洲是乍暖还寒的季节,三十度可谓天气特热,但也不算奇怪;当你去到“米利尼宫”,以意大利文命名的Palazzina de Mulini时,觉得稀奇古怪,也可笑,这样一座单薄的平房,像拿破仑这样的大帝,怎可以接受它作为皇宫?虽然不以法文命名为Palais,而是以意大利文命名为Palazzina。这也成不了话题;只是当你进入到他的博物馆,看过他当年的卧室,再穿过一道门进入到与卧室相连的房间,你发现这间房并非是习惯上的会客室或卫戍室之类,而是一间图书室,这就有点出人意外。在那样的落魄时刻,谁还有心思去弄这么一个图书室?你印象中的确有过这么一件事,他流放前夕发生的与书籍有关的故事。就来了一阵意识流……
滑铁卢镇上的拿破仑雕像

  一八一二年的冬天于拿破仑是残酷的季节,更甚于惠特曼的残酷的五月。他的“苍鹰”队伍从莫斯科大撤退,穿过茫茫雪原和哥萨克骑兵的沿途袭击,留下了无数的尸骸,狼狈逃回法国。次年连续几场仗,也是节节败退。一八一四年三月三十日,以俄国为首的盟军迫近巴黎;三月三十一日,沙皇亚历山大與普鲁士皇在沙皇的卫队簇拥下进入巴黎。哥萨克骑兵趾高气扬,在香榭丽舍大街扎起了营,耀武扬威。四月六日,拿破仑签署了退位书。一直到二十日,在枫丹白露皇宫与他的卫队告别之前,尽管沙皇让他继续保留皇帝的称号,准许他到自己选择的厄尔巴岛去统治,但,到底从欧洲大陆的主人,变成了一个可笑的副省长。到“仓皇辞庙”的时候,他想的是什么?可能什么也没有想。连皇后玛丽·露易斯与他的儿子罗马皇三月二十九日离开巴黎时,也没有去跟他们告别,或者没有机会,甚至没有可能。因为奥地利皇日夜兼程亲自赶到巴黎,要将女儿露易斯和她的儿子接回奥地利,非常温情,却斩钉截铁地阻止他们母子跟随拿破仑一起流放。也许出于亲情,也可能出于报复,奥地利皇借此发泄当年所受的屈辱,帝国被砸得七零八落,还要卑屈地赔上一位欧洲最显赫皇朝的公主—他的金枝玉叶。现在我就来把我的女儿和孙子,你的妻子和儿子,带回家去。所以,国家的大事小事,直至夫妻儿女间的私事,已轮不到他这个台下的大帝来管了,他全部心思只集中到一件事情上:亲自到图书馆选择一批书,准备跟随行李一起送到流放地。这件事情,图书馆管理员雷马尔(Charles Rémard)有这样的记载:   在枫丹白露皇宫的两个图书馆,尤其是在拿破仑的办公室,他亲自选了六百九十五部书,准备带到厄尔巴岛去。自从一八一二年四月他逊位后,在那里过了九天。
  看来拿破仑没有征求管理员的同意,也没有通过他去将书籍取出,只按照自己的意思去选取。所谓“在拿破仑的办公室”,应该是指与办公室相连的图书室。为这件事,雷马尔于四月十四日写信给国家图书馆总管巴尔比耶(Barbier),可以看到他在拿破仑面前的无奈:
  先生,我已经郑重地通知了你,他来过这里取走一批书,好像已经选定了,但后来又选了别的书,其中有莫尼特(Moniteur)的藏书,有法律通告,有伏尔泰的书籍以及好几本地图集。我只能向你重复,先生,我不能反对这一切,我只想人家永远不要让我来对这个掠夺行为负任何责任。皇上到最后时刻,都以绝对主人的态度在这里行事……
  因着那回“掠夺”,今天我们去到厄尔巴岛,才有机会看到他当年带到岛上的部分书籍。他在小岛登岸后,最初在市政府的套间落脚,那是作家雨果的父亲—雨果将军曾经住过的地方。既然他拥有一个小朝廷,地方不够使用,需要更大的活动场所,遂将原来的炮兵和军事工程指挥官的住所米利尼改建扩大,跟随他一起流放的妹妹宝莲娜出资,以四个月时间,将只有两层的建筑物改为拿破仑流亡政府的王宫,以意大利文命名为“米利尼宫”。楼上是礼宾厅,楼下辟有他的办公室、卧室、副官大厅。卧室与图书室相连,中间隔着一道门。后来王宫辟为博物馆之后,依然保持当年的原样。一八一五年三月,他将所有书籍赠送给当地市政府,然后秘密离开厄尔巴岛返回巴黎,就有“百日政变”,就有盟军进入滑铁卢,就有他带兵去迎战,就有滑铁卢之战,就有今天的纪念。那批赠书,现在只挪回二百七十四册,放在图书室的书柜里。
  拿破仑是个爱书、好读书之人,从小就博览群书,在阅读上花了大量时间。最初出于个人兴趣,从文学书籍开始,《堂吉诃德》、高乃依、拉辛的悲剧等古典名著打开了他的文学视野。他大抵醉心于古典作家,喜欢壮丽、伟大、高贵的故事,如荷马、普罗塔克、孟德斯鸠,对伏尔泰也相当着迷。他还收集有关科西嘉岛的书籍,有意介入科西嘉的独立运动。后来进入军事学校,日子并不如意。在大家眼里,这个来自科西嘉的穷小子,首先是个土佬,个子矮小,衣着寒酸,甚至打补丁,这样一副穷酸相,混在衣冠楚楚的贵族子弟当中,就不得不听刺心刺耳的嘲讽和冷言冷语。但这个矮子绝非是个好惹的,他天性好斗好胜,就有大打出手的时候,被惩罚、被关进禁闭室就难免了。平常日子总是感到不自在,显得阴沉、忧郁,唯有逃到阅读中寻找寄托。他在笔记本中写道:
  为了不招惹我的同窗,我像一只熊那样生活,总是独自一人躲在一间小小的房间里,与书为伍,书成为我唯一的朋友。我尽量节省,当我积蓄了两个六镑的居埃,我开心得像孩子似的,走去主教府附近那间书店,带着丑陋的欲望盯着那些书架,在我的钱包容许我买到手之前,我长久地垂涎欲滴,这就是我青年时代的快乐和放肆。
  军事学校期间,他的阅读范围扩展到军事、艺术、历史、政治、经济、数学,做了大量的笔记和综合概括,还对作者提出批评,有的评语十分激烈。他读书的着眼点,主要是实用价值。
拿破仑在丹枫白露宫设立的图书馆

  进入政治舞台后,读书依然是他的个人爱好,更多是为应付战争和行政管理等各方面的需要。他想知道一切,了解一切,书籍就给他提供知识,使他思考,给他启发。他也读《圣经》,在某些句子下面划上横杠,他相信自己在工业、商业、科学上的理解和实践会更明智。一七九八年七月他远征埃及,带了一百二十名学者随行,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埃及。他把他们放在远征队伍的中间,给他们“虎贲严驾护”,皆因他懂得重视知识,尊重学者,为大家所称颂,经常被国内外学者提及。到了埃及才知道这个古老的国家贫穷入骨,夺无可夺,除非夺金字塔。没有东西可拿走,就留下些东西吧。这批学者就为埃及创立了埃及学,将埃及的历史推上了千把年。从埃及远征回来后,拿破仑在马尔美松宫设立了一个拥有六千册图书的图书馆。同时发指令杜热丽、枫丹白露、狄阿侬、圣克卢(Saint-Cloud)、孔皮埃涅(Compiegne)、朗布耶(Rambouillet)等皇宫建立图书馆。这些在皇宫内先后建立的图书馆,模式大抵跟马尔美松宫的一样。几间图书馆的书籍总数迅速达到六万册。对图书的归类及排列,他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就像管理他的军队。最重要的是,方便寻找。他所有的住所都拥有两个图书馆,一个跟别人共用,另一个独自使用,总是与他的办公室相连,都是有关历史、立法、军事的书籍。有谓,“一个图书馆就是一幅自画像”,这个热衷于南征北战的人,也懂得以书籍和图书馆来描画自己的形象。
  跟随他到厄尔巴岛的书籍总共十多箱。书籍封面的颜色以石榴红、莲叶绿为主,用彩色字母或图案装饰封面,书籍所涉及的知识包罗万象,法律、哲学、军事、历史、经济、科学、宗教、数学、伦理道德、旅行扎记,沃邦(Vauban)的军事建筑,荷马的《依里亚特》,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维吉尔(Virgile)和奥维德(Ovide)的诗歌。自然科学方面,有化学、地形学、园艺、果树,如《植物系统》(Système des plantes),甚至比沙(Bichat)的《解剖概述》,拉普拉斯(Laplace)的《天体机械论》(Traite de mécanique Céléste),在他倡导下编成的七大卷《埃及概况》(Description de l'Egypte)等等。于他不能或缺的还有狄德罗、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拉法叶特夫人全集、塞维尼(Sévigné)夫人书信集、弗朗沙一世的传奇、编年史、猎奇性的著作,直至由仆人所写的路易十四。其中的一百九十六部书是一七八九年至一八一三年他最爱读的书。对这些书籍的熟悉,一如熟悉自己的手掌。那回他进入图书馆和个人阅览室时,是口授所有书名,由他的副官马尔尚(Marchand)记录下来,按书单去选取的。跟随行李运到岛上的,还有旧杂志,记载他的各场战役的胜利公报,等等。
  一經在岛上安顿停当,拿破仑马上着手整理他的图书馆,将书籍的数量逐渐增加,从利沃尔纳(Livourne)和热那亚的书商那里订购,他的法国枢机主教舅舅费什(Fesch),给他寄来了百多部有关神学、宗教、法律、历史、科学、艺术的书籍,藏书数量迅速增加到两千三百七十八册,全不像一个败退下来,已经穷途末路的败兵皇帝,而是正在努力学习,充实自己,酝酿着走向万里前程的人。你惊诧于一个从战场上冒出,在南征北战的烟硝中崛起的军头,怎可能也是个出色的读书人;一个爱枪炮的人,怎可能也是一个珍本的爱好者。
  无论处于火箭般蹿升,或成为阶下囚的时刻,当他进入书中世界,就成为一个孤独者,被外界遗弃的人。那时候,他只跟书本对话,书就对他产生作用,改变一下他的什么,造就一下他的什么,给他一点灵感、启发,或行动上的依据。所以,这个从战火中走上政治舞台的人,一朝大权在握,依然是个文明人,并不依靠枪炮或以变相的暴力来统治,而是行风气之先,为法国制定了一部完善的、沿用至今的法典,为法国的法治打下了坚固的根基。而个人风范方面,无论作为大帝或阶下囚,行藏举止皆恰如其分,显示出其驾驭人生的能耐,胜既为王,败不为寇,同样得大家的称颂和尊敬。而滑铁卢的失败,反而增添了他的名声,抢尽了胜利者的风头。都说拿破仑是个难以揭晓的谜团,可否从书籍对他的造就上头来探索一下?
  二○一五年七月二日
其他文献
苏珊·桑塔格认为摄影师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尔(Robert Mapplethorpe)的作品具有某种“大写的形式”,反映出拍摄对象的本质或者本真的状态。梅普尔索普尔的摄影集《某些人》(Certain People)因此包含双重意义:既指某类特定的人,也指人物身上自信、有把握,清楚明确的特质。  只要稍加训练,任何摄影师都可以选定某类人,并诱导出拍摄对象身上的自信。但在桑塔格看来,梅普尔索普尔从未打算
期刊
“何为好诗”是困扰很多人的一个问题。由此大家对于文学中最复杂的文本的鉴赏、判辩、批评常常会引起很多的疑问、出入甚至矛盾,这个问题的来源和发展不但关乎大众的审美能力,更牵涉到一个民族对诗的创作能力。  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历士多德开始,就已开始有对文化等级与层次的思考。海德格尔对于这种思考作过一番总结。他认为人的文化最基本的可分两类:一类是知识性关联下的智慧性文化,一类是算计性关联下的技艺性文化。(
期刊
前卫派与科技  记得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写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虽不能确定具体年代,大约是西欧式现代社会开始前的事了。阿拉伯的富豪为了装饰宅邸,从中国和欧洲请来有名的画家,并把一间大房间相对的两面墙壁给他们一比高低。当问及要花多少时间的时候,中国人说要三个月,而欧洲人却说随时都可以。富豪觉得不可思议,但还是决定等上三个月。终于到了约定的日子,三个人和随从站到了墙壁前。中国画
期刊
一、谁在牵动命运的丝线?  大英博物馆的古希腊展区收藏着一组名为“命运三女神”的雕塑残片—克洛索(Κλωθ?)、拉克西丝(Λ?χεσι?)和阿特洛波斯(?τροπο?)三姐妹。克洛索被称为“命运的纺线者”,据说她负责将生命线缠到纺锤上;拉克西丝则是命运的决策者,她负责用尺来丈量丝线的长度;而阿特洛波斯是命运的终结者,也就是剪断生命线的人。这三位“女神”原本是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东面人字形山墙上的雕塑
期刊
经董乐山先生介绍,我认识了刘迺元先生。认识他,才知道“迺”是“乃”的异体字。  大约在一九九○年秋天,董乐山打来电话:“我这里来了一个朋友,想认识你,你现在有空来一下吗?”我说,好的。我们相距很近,从金台西路报社到团结湖公园,不到两公里,骑上车,直奔他家。  走进董家,一位个子高大的先生站起来迎接我。说“站起来”其实不准确,他艰难地支撑着站起来,我伸出手去握,握住的却是指头弯曲、手掌变形的手。两手
期刊
余国藩教授  余国藩教授(Anthony C. Yu, 1938-2015)于后辈学者常表现出长者之爱,我便是其中一位受益者。  多年前,从余英时老师口中,初次获悉他的大名。英时师对他的西方学问推崇备至,又对他的《西游记》英译赞不绝口。由于英时师罕见如此称誉一位学者,所以我对“余国藩”这三个字,便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英时师和他虽属同姓,并无同宗之谊;但两老相知相得,情同手足。  记得英时师举了一段译
期刊
倪墨炎先生的遗著《真假鲁迅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是一部用心之作。作者提出“還我真鲁迅”的口号,坚决反对在鲁迅研究领域中一度出现的“假、大、空、霸”的学风。他的学术成果应予珍视,他终其一生孜孜矻矻为鲁迅研究工作付出的努力是值得欢迎的。  但《真假鲁迅辨》也偶有疏失之处。  倪墨炎先生认真严肃地将是否尊重历史和尊重鲁迅原著提到“真”和“伪”的高度,那么,在引用鲁迅作品的时候,就应该一
期刊
《世说新语》记载了与“酪”有关的几个小故事,最有名的或许是如下一则:“王武子有数斛羊酪,指示陆机曰:‘卿江东何以敌此?’机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莼羹”“鲈鱼脍”,为后世诗文中江东美味的常典,而乳酪则几乎无人谈起。究其原因,乳酪本是源于胡人的食物,后来渐渐淡出了汉人的食谱,在文化上几乎没什么表现。不过如果我们回到中古的历史现场,便可以发现乳酪一度进入上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一不留神成为了
期刊
今天,当我们享受二十世纪革命的成果,或者沉浸在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念中重新审视革命,反思革命在追求公平正义过程中的严酷与不公正性,甚至以为在商业化大潮中总算松一口气,可以说“告别革命”的时候,却突然意识到,无论正着说还是反着说,革命如同梦魇,不仅缠绕着亲历者,也在他们一代又一代后人中被不断地反复解读,反复定义,期待还历史一个更为公正合理的答案。反映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
期刊
《1966 —1970 暗淡岁月》陈思和著上海书店2013年版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在叶子铭老师门下读研究生的时候,陈思和已是著名的青年学者。学生时代读陈思和的文章,大概是我们那一代青年学子共有的学术经历,他的一些深具启发性的学术观点,也就成为我们那一代“后备学人”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术指南。现在我们都知道,陈思和特别强调文本细读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陈思和学术研究的另一个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