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与科技专业在经历了第一个四年发展阶段后,驻足反思,针对其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并尝试提出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一方面采用“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形式,加强锻炼学生展示设计各方向的能力;另一方面,努力尝试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以项目带动教学,探索出符合本专业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一体化;艺术与科技专业;教学改革
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召开,大力推进了各地会展经济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为了迎合高速发展的会展行业,教育部于2011年新增本科专业——艺术与科技,各地高校于2012年开始陆续招生,迄今已有4届学生。其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艺术与科技专业已培养出第一批优秀的展示设计人才。伴随着应用型理念的推广,艺术与科技专业在过去四年的教学环节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与时代发展需求不适应、教学环节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借鉴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作者尝试探索适合艺术与科技专业特色的一体化教学新模式。
1 艺术与科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与科技专业以培养展示设计类人才为主要目标,学生毕业后多安排于展示设计公司、会展策划公司以及相关会展行企业等。在本专业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四年的专业课学习中掌握空间设计、会展专题等多重知识点,了解展示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使学生能在展示设计的过程中,从空间、声光电、平面以及推广等多重要点综合考虑,最终让学生对展示设计能力掌握得更加全面深入。然而,本专业的重点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打造无限的展示效果,在学生培养时,主要围绕“空间”开始设计构思,配以相对应的会展专题、会展理论等知识点,完成整套展示设计课程体系。
1.1 深化“空间”概念的理解
“空间”的概念在展示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展示空间来说,主要分为室内展厅空间和独立特装展馆空间。在进行展示设计时,需要学生在设计初期对所做方案有空间上的概念认知,可以将平面构思转化为立体结构,并保证结构与结构之间的衔接工艺,注重会展空间结构本身所处环境与其结构的特例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进行展示设计时对空间塑造能力的把握。而展示设计在满足空间划分、空间展示需要后,还需要在特定空间内满足人机互动、重点商品展示等特殊环节。教师在讲授理论课和进行实际设计案例时,需要不断强调、深化“空间”的概念,要求学生把会展的空间塑造形式及表现手法等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能够独立完成前期空间划分、界定、分区等设计环节。
1.2 加强“声光电”概念的认识
展示设计中空间的灵动性多是从声光电方面进行把握,在进行展示设计时,如何将声光电加以搭配使用,使空间细节更为完善,需要学生从初期的概念上有直观的认识。学生在初次接触时,由于声光电的设计不同于单纯的空间设计,学生多会感到无从下手,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于空间中光线的照射范围及空间照度的把握不够。由于展示设计中对于光线的要求比一般室内家装或工装设计更为复杂、多样,其重点在于展厅与环境的灯光效果表现、展示画面灯光效果、重点展示区的曝光效果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解的只是書本上概念性的知识,在面对实际案例的时候,由于对照度强弱的不理解,无法做到对于不同空间进行不同照度的选择。在整体教学中,必须强化声光电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对展示空间氛围营造的表现力。
1.3 强化思维方式的互动与转化
在展示设计初期,学生主要考虑的是空间环境、文化因素等诸多限制条件。在展示设计过程中,由于没有太多的硬性外部条件限制,诸如景观中的地势地貌、建筑中的力学结构等,学生可以在会展场所给予的空间内按照相关设计文本的要求,更多地调动自己的感性思维,设计满足使用者个性化要求的展厅环境。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展示设计与空间设计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与联系,促使学生形成理性与感性思维的互动与转化。
2 艺术与科技专业一体化教学内涵与模式构建
一体化的艺术与科技专业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展示设计开展的一系列能力训练,将艺术与科技专业中各课程一体化设计,整合所有课程的关键知识点,将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一体化。说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学做一体、项目带动。一体化教学是教师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进行结合,采用应用型为主的知识点引导,将理论思维训练为主替换成能力训练为主,以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交叉来完成整套课程的能力培养;以项目带动为训练课题,拓充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以此来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体化的艺术与科技专业课程安排时,应打破传统授课中课程之间的严格“界限”,将课程库构建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具体方式如下:第一,调整理论环节。以此前学生掌握的艺术与科技专业知识为基础,立足“空间”概念,加强空间设计与展示设计之间的理论联系。“空间”概念是建立展示设计整个脉络的关键点。教师在教授“会展专题设计”的系列课程时,必须抓住展示设计中空间的概念,引导学生寻求展示设计和空间设计的契合点,实现两者知识的融合。但是在空间设计时,又需要通过空间的处理、尺度的把握、设计的方法等方面的多重结合。因此,在初始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此前积累的空间设计概念为基础,强化学生对空间设计的理解,从空间设计初步到空间设计专题,提高空间设计能力。第二,改革实践环节。在艺术与科技专业中,实践教育环节是整个课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其目的在于锻炼学生自主实践操作能力。教师通过课题设定,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完成包括展厅、展馆设计、公共文化展示场所设计、舞台美术设计等。设计题目由小到大,由简至难,深入浅出。在现在的一体化教学设计中,强调以项目带动,已经不单单是教师自主定题,而更多的是以社会真实案例来教学,以交叉循环教学方式,强化理论实践的结合。通过课程设计的调整与改革,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体验展示设计的全过程,强化二者设计环节的联系。在此过程中,通过实地调研、课堂讨论、课题训练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展示设计作品中的实践环节,让学生了解设计项目如何实现从图纸到结构到最终成型的不断实践深化的过程。
3 结语
为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项目贯穿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不仅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知识的运用,也是把设计理论精髓较好地运用到展示设计中的一大体现。在当下岗位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快速融入社会,占领一席之地将变得非常迫切。鉴于此,高校学生在离开学校后,如何快速地与市场接轨,以足够的设计经验、完善的设计方法去迎合市场,将成为各高校实践型专业的研究方向。所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项目带动学做一体的教学形式,将对学生设计水平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晓丹,金莹,吕达猛,史芳.一体化与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以建筑学专业室内设计教学改革实践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6):92-93.
[2] 武艳霞,王淑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学周刊,2014(11):81.
关键词:一体化;艺术与科技专业;教学改革
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召开,大力推进了各地会展经济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为了迎合高速发展的会展行业,教育部于2011年新增本科专业——艺术与科技,各地高校于2012年开始陆续招生,迄今已有4届学生。其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艺术与科技专业已培养出第一批优秀的展示设计人才。伴随着应用型理念的推广,艺术与科技专业在过去四年的教学环节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与时代发展需求不适应、教学环节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借鉴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作者尝试探索适合艺术与科技专业特色的一体化教学新模式。
1 艺术与科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与科技专业以培养展示设计类人才为主要目标,学生毕业后多安排于展示设计公司、会展策划公司以及相关会展行企业等。在本专业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四年的专业课学习中掌握空间设计、会展专题等多重知识点,了解展示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使学生能在展示设计的过程中,从空间、声光电、平面以及推广等多重要点综合考虑,最终让学生对展示设计能力掌握得更加全面深入。然而,本专业的重点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打造无限的展示效果,在学生培养时,主要围绕“空间”开始设计构思,配以相对应的会展专题、会展理论等知识点,完成整套展示设计课程体系。
1.1 深化“空间”概念的理解
“空间”的概念在展示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展示空间来说,主要分为室内展厅空间和独立特装展馆空间。在进行展示设计时,需要学生在设计初期对所做方案有空间上的概念认知,可以将平面构思转化为立体结构,并保证结构与结构之间的衔接工艺,注重会展空间结构本身所处环境与其结构的特例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进行展示设计时对空间塑造能力的把握。而展示设计在满足空间划分、空间展示需要后,还需要在特定空间内满足人机互动、重点商品展示等特殊环节。教师在讲授理论课和进行实际设计案例时,需要不断强调、深化“空间”的概念,要求学生把会展的空间塑造形式及表现手法等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能够独立完成前期空间划分、界定、分区等设计环节。
1.2 加强“声光电”概念的认识
展示设计中空间的灵动性多是从声光电方面进行把握,在进行展示设计时,如何将声光电加以搭配使用,使空间细节更为完善,需要学生从初期的概念上有直观的认识。学生在初次接触时,由于声光电的设计不同于单纯的空间设计,学生多会感到无从下手,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于空间中光线的照射范围及空间照度的把握不够。由于展示设计中对于光线的要求比一般室内家装或工装设计更为复杂、多样,其重点在于展厅与环境的灯光效果表现、展示画面灯光效果、重点展示区的曝光效果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解的只是書本上概念性的知识,在面对实际案例的时候,由于对照度强弱的不理解,无法做到对于不同空间进行不同照度的选择。在整体教学中,必须强化声光电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对展示空间氛围营造的表现力。
1.3 强化思维方式的互动与转化
在展示设计初期,学生主要考虑的是空间环境、文化因素等诸多限制条件。在展示设计过程中,由于没有太多的硬性外部条件限制,诸如景观中的地势地貌、建筑中的力学结构等,学生可以在会展场所给予的空间内按照相关设计文本的要求,更多地调动自己的感性思维,设计满足使用者个性化要求的展厅环境。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展示设计与空间设计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与联系,促使学生形成理性与感性思维的互动与转化。
2 艺术与科技专业一体化教学内涵与模式构建
一体化的艺术与科技专业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展示设计开展的一系列能力训练,将艺术与科技专业中各课程一体化设计,整合所有课程的关键知识点,将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一体化。说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学做一体、项目带动。一体化教学是教师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进行结合,采用应用型为主的知识点引导,将理论思维训练为主替换成能力训练为主,以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交叉来完成整套课程的能力培养;以项目带动为训练课题,拓充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以此来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体化的艺术与科技专业课程安排时,应打破传统授课中课程之间的严格“界限”,将课程库构建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具体方式如下:第一,调整理论环节。以此前学生掌握的艺术与科技专业知识为基础,立足“空间”概念,加强空间设计与展示设计之间的理论联系。“空间”概念是建立展示设计整个脉络的关键点。教师在教授“会展专题设计”的系列课程时,必须抓住展示设计中空间的概念,引导学生寻求展示设计和空间设计的契合点,实现两者知识的融合。但是在空间设计时,又需要通过空间的处理、尺度的把握、设计的方法等方面的多重结合。因此,在初始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此前积累的空间设计概念为基础,强化学生对空间设计的理解,从空间设计初步到空间设计专题,提高空间设计能力。第二,改革实践环节。在艺术与科技专业中,实践教育环节是整个课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其目的在于锻炼学生自主实践操作能力。教师通过课题设定,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完成包括展厅、展馆设计、公共文化展示场所设计、舞台美术设计等。设计题目由小到大,由简至难,深入浅出。在现在的一体化教学设计中,强调以项目带动,已经不单单是教师自主定题,而更多的是以社会真实案例来教学,以交叉循环教学方式,强化理论实践的结合。通过课程设计的调整与改革,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体验展示设计的全过程,强化二者设计环节的联系。在此过程中,通过实地调研、课堂讨论、课题训练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展示设计作品中的实践环节,让学生了解设计项目如何实现从图纸到结构到最终成型的不断实践深化的过程。
3 结语
为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项目贯穿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不仅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知识的运用,也是把设计理论精髓较好地运用到展示设计中的一大体现。在当下岗位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快速融入社会,占领一席之地将变得非常迫切。鉴于此,高校学生在离开学校后,如何快速地与市场接轨,以足够的设计经验、完善的设计方法去迎合市场,将成为各高校实践型专业的研究方向。所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项目带动学做一体的教学形式,将对学生设计水平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晓丹,金莹,吕达猛,史芳.一体化与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以建筑学专业室内设计教学改革实践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6):92-93.
[2] 武艳霞,王淑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学周刊,2014(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