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7.25.108
摘 要:在介绍山西煤炭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利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一系列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最终就产业集群、循环经济规模、生态环境、技术创新这些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探讨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利于提高煤炭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煤炭产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煤炭产业 可持续发展 产业集群 循环经济 生态环境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9(a)-0108-02
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我國煤炭产业初期的粗放发展模式,使得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枯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山西煤炭产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导致出现“因煤而困”的现象。山西煤炭产业的发展机制不完善,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不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且对煤炭产业的发展方向造成了困扰,优化产业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显得尤为迫切。因此,本文立足于山西煤炭产业的现状,研究其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山西乃至全国煤炭产业的持续稳健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1 山西省煤炭产业现状
山西作为我国煤炭生产大省,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资源占有很大比重。作为山西的支柱产业,山西煤炭产业是拉動山西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并且为国家能源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煤炭黄金十年过去之后,山西省GDP总量日趋下滑,其GDP增速由2014年的4.9%降至2015年的3.1%。山西煤炭产业现在不健康的发展影响着山西经济的发展状况,与此同时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资源开采过程当中的不安全性以及煤炭产业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产业布局的不合理使得山西产业发展面临更多的矛盾,产业的转型发展和升级迫在眉睫。自供给侧改革提出以来,山西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在不断推进中,截止到2016年10月底,山西完成关闭退出25座煤矿的任务,退出产能2325万t,全省煤矿企业库存3084万t,较年初库存量减少1906万t,下降38.19%。尽管山西煤炭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但山西省的诸多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中,能够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煤企数量依然为数不多。这种极小的覆盖面,目前还不能适应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发展模式。
2 山西煤炭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集群度不高,产业链短
山西作为全国产煤大省,2015年煤炭产量9.75亿t远高于神华集团的4.74亿t,但对全国煤炭市场定价的影响力却低于神华集团,市场话语权弱,产煤第一大省的地位与煤炭市场话语权严重不匹配,而且神华单井平均规模690万t/年,山西却不足185万t/年。山西省的同煤集团、潞安集团、阳煤集团、晋煤集团和焦煤集团所属332座煤矿产量之和与神华集团74座煤矿持平[1]。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山西煤炭资源的整合还没有彻底到位,煤炭产业集中度低且人均效率低,市场竞争主体过多,造成了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产生不正当竞争。同时煤炭行业集中度低、产出过于分散,影响了山西煤炭企业的盈利能力,制约了山西煤炭业的发展,导致了煤炭产业链条较短。尽管近年来煤炭企业非煤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整体发展非煤产业和延长产业链条的规模和质量都还不够高。
2.2 循环经济的规模不够大,资源利用率低
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源在观念的转变和技术的进步,而目前,山西实行循环经济的企业很少,无法以集团的形式形成规模从而达到规模效应。山西多年来对煤炭落后的观念,也影响到了政策的实施,尽管政府有政策支持,但有些企业甚至对发展循环经济拒绝或是持有观望的态度,导致出现了“政府热,企业冷”的矛盾局面。而且,山西煤炭企业局限于煤炭储量大的优势中,大部分都是简单开采,没有整体的规划布局,重复的投入和建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生产效率低、人才利用不合理、盲目进行大规模生产却不进行市场调研,导致煤炭经济发展出现质量低,资源配置效率低、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等问题。整体来看,山西省的循环经济规模较小,对循环经济的理解还不到位,存在质量发展不高等问题,循环经济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2.3 重经济轻环境,生态破坏严重
山西煤炭企业由于追求经济利润,忽视循环利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没有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仅造成粗放的生产方式,而且导致巨大的地下、地上生态的破坏。煤炭的过度开采会降低下下水位,影响地下水的走势,且煤炭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也造成了水污染,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因采煤破坏地表及地下水资源,直接影响到30多个县,300多个村庄,26万余人,导致30多万亩水地旱化,直接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煤炭开采造成的塌陷区,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塌陷区不仅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引发地质灾害,居住的人员也需进行迁居转移。山西省因采煤造成的采空区面积近5000km2(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其中沉陷区面积约3000km2(占采空区面积的60%),受灾人口约230万人[2]。严重的生态破坏影响了民众的健康,企业发展也受到负面影响。
2.4 缺乏技术人才,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山西煤炭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多数员工所受教育程度不高,决定了他们接受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不强,因此只能从事简单的资源开采,这种状况直接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与转型。山西省对专业院校及人才的投入资金较少,也导致了相关院校对于科研的热情不高,这就使专业人才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山西整体经济环境较差,工资待遇不够高,人才流出严重,出现了煤炭行业科研创新力度不够,技术薄弱的现状。省内的人才缺失也体现为煤炭企业投入研究的人才不多,且研究不均衡,大部分煤炭企业由于规模等原因,只一味进行原煤的开采,而技术设备的不更新浪费资源的同时也降低了经济效益。一味开采不创新,也是煤炭产业不健康发展的原因之一。 3 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 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煤炭产业链
应支持国有重点、骨干煤矿等对中小煤矿联营、兼并、控股、改购,支持和鼓励国有控股大集团、大公司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等方式,并购企业可以使煤炭企业和煤炭企业之间的,也可以是与煤炭相关企业的合并。优化煤炭工业资源配置,建立煤电、煤焦、和煤电运输一体化经营联盟,延长煤炭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首先,大力发展以煤炭深加工为主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把煤礦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尽可能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和原料,从而提高煤炭的生产结构。综合利用煤炭资源,推进煤炭基地与火电基地协同发展。其次,要优化煤炭出口结构和煤化工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山西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开发具有特色的新型煤化工产业,整体上改变现在煤化工产业的局面,从而提高山西煤炭市场竞争力。
3.2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不应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应从经济、环境和社会3个方面综合进行考虑,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环境污染以及一体化整合为主要内容,以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强有力的政策为支撑,以市场机制为依托,从根本上改变煤炭产业现在的经济增长模式,找到合适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规划好未来发展方向,形成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模式,使整个产业摆脱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技术是保证资源高效利用的根本,政府应加大对煤炭企业技术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企业应利用先进开采技术,提高煤矿资源的回收率,提高原煤的利用率,增加煤炭的附加值。使产业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使整个产业健康运行。
3.3 构建低碳发展机制,改善生态环境
对积极配合开展低碳项目的煤炭企业,政府部门通过制定相应的税费政策进行扶持,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应着手建立完善的信贷和融资机制,拓展企业贷款和融资渠道,扫清煤炭企业发展低碳项目过程中出现的资金障碍。同时,对煤炭行业碳排放量和排放标准做出准确的界定,完善行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机制和考核制度,使行业碳排放有标准可依,增强全行业低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价值取向,促进煤炭行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在煤炭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坚持谁开发,谁治理原则,明确各方的生态保护职责,建立相应的生态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要加大矿业生态环境信息披露力度,建立相应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地方政绩考核内容列表中,并通过建立相应的煤炭市场机制和奖惩制度来与之配套。
3.4 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加强企业创新能力
重视人才教育,加大培育投入,提升本地区人才的开发与储备,建立健全体系化人才工作机制,制定吸引人才的相关制度政策,用以吸引专业人才,在人力资源上保证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需的智力支持。建立专业类的院校,用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各煤炭企业也应对员工定期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业务素质[3]。此外,要通过业绩考核确保收入和绩效挂钩、薪酬与研究内容挂钩。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执行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评选奖励制度,通过采取提高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分配重要的工作等措施留住人才。以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勇于创新研发煤炭新项目,开发煤炭附加产品,增加科学技术在煤炭开采中的应用,加强煤炭安全技术的创新,开发研制先进的煤机装备来满足煤炭资源清洁化生产以及综合加工和利用的要求。
4 结语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势下,煤炭产业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同时也是实现矿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有力保障。实现煤炭资源的可持续性,有利于优化山西省的经济结构,增加社会总效益,改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企业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 卜昌森.卜昌森首次系统阐述对山西煤炭产業发展的思考-山西煤炭产业存在五大问题.[EB/OL].(2016-11-21).http://www.sxsafety.gov.cn/articles/ch00025/201611/21685.shtml.
[2] 王必英.山西采煤塌陷对土地的破坏及防治对策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5):97-99.
[3] 曹海霞,王宏英.新形势下山西煤炭产业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煤炭,2015(1):6-10.
摘 要:在介绍山西煤炭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利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一系列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最终就产业集群、循环经济规模、生态环境、技术创新这些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探讨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利于提高煤炭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煤炭产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煤炭产业 可持续发展 产业集群 循环经济 生态环境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9(a)-0108-02
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我國煤炭产业初期的粗放发展模式,使得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枯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山西煤炭产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导致出现“因煤而困”的现象。山西煤炭产业的发展机制不完善,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不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且对煤炭产业的发展方向造成了困扰,优化产业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显得尤为迫切。因此,本文立足于山西煤炭产业的现状,研究其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山西乃至全国煤炭产业的持续稳健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1 山西省煤炭产业现状
山西作为我国煤炭生产大省,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资源占有很大比重。作为山西的支柱产业,山西煤炭产业是拉動山西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并且为国家能源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煤炭黄金十年过去之后,山西省GDP总量日趋下滑,其GDP增速由2014年的4.9%降至2015年的3.1%。山西煤炭产业现在不健康的发展影响着山西经济的发展状况,与此同时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资源开采过程当中的不安全性以及煤炭产业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产业布局的不合理使得山西产业发展面临更多的矛盾,产业的转型发展和升级迫在眉睫。自供给侧改革提出以来,山西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在不断推进中,截止到2016年10月底,山西完成关闭退出25座煤矿的任务,退出产能2325万t,全省煤矿企业库存3084万t,较年初库存量减少1906万t,下降38.19%。尽管山西煤炭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但山西省的诸多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中,能够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煤企数量依然为数不多。这种极小的覆盖面,目前还不能适应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发展模式。
2 山西煤炭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集群度不高,产业链短
山西作为全国产煤大省,2015年煤炭产量9.75亿t远高于神华集团的4.74亿t,但对全国煤炭市场定价的影响力却低于神华集团,市场话语权弱,产煤第一大省的地位与煤炭市场话语权严重不匹配,而且神华单井平均规模690万t/年,山西却不足185万t/年。山西省的同煤集团、潞安集团、阳煤集团、晋煤集团和焦煤集团所属332座煤矿产量之和与神华集团74座煤矿持平[1]。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山西煤炭资源的整合还没有彻底到位,煤炭产业集中度低且人均效率低,市场竞争主体过多,造成了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产生不正当竞争。同时煤炭行业集中度低、产出过于分散,影响了山西煤炭企业的盈利能力,制约了山西煤炭业的发展,导致了煤炭产业链条较短。尽管近年来煤炭企业非煤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整体发展非煤产业和延长产业链条的规模和质量都还不够高。
2.2 循环经济的规模不够大,资源利用率低
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源在观念的转变和技术的进步,而目前,山西实行循环经济的企业很少,无法以集团的形式形成规模从而达到规模效应。山西多年来对煤炭落后的观念,也影响到了政策的实施,尽管政府有政策支持,但有些企业甚至对发展循环经济拒绝或是持有观望的态度,导致出现了“政府热,企业冷”的矛盾局面。而且,山西煤炭企业局限于煤炭储量大的优势中,大部分都是简单开采,没有整体的规划布局,重复的投入和建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生产效率低、人才利用不合理、盲目进行大规模生产却不进行市场调研,导致煤炭经济发展出现质量低,资源配置效率低、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等问题。整体来看,山西省的循环经济规模较小,对循环经济的理解还不到位,存在质量发展不高等问题,循环经济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2.3 重经济轻环境,生态破坏严重
山西煤炭企业由于追求经济利润,忽视循环利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没有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仅造成粗放的生产方式,而且导致巨大的地下、地上生态的破坏。煤炭的过度开采会降低下下水位,影响地下水的走势,且煤炭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也造成了水污染,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因采煤破坏地表及地下水资源,直接影响到30多个县,300多个村庄,26万余人,导致30多万亩水地旱化,直接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煤炭开采造成的塌陷区,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塌陷区不仅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引发地质灾害,居住的人员也需进行迁居转移。山西省因采煤造成的采空区面积近5000km2(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其中沉陷区面积约3000km2(占采空区面积的60%),受灾人口约230万人[2]。严重的生态破坏影响了民众的健康,企业发展也受到负面影响。
2.4 缺乏技术人才,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山西煤炭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多数员工所受教育程度不高,决定了他们接受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不强,因此只能从事简单的资源开采,这种状况直接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与转型。山西省对专业院校及人才的投入资金较少,也导致了相关院校对于科研的热情不高,这就使专业人才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山西整体经济环境较差,工资待遇不够高,人才流出严重,出现了煤炭行业科研创新力度不够,技术薄弱的现状。省内的人才缺失也体现为煤炭企业投入研究的人才不多,且研究不均衡,大部分煤炭企业由于规模等原因,只一味进行原煤的开采,而技术设备的不更新浪费资源的同时也降低了经济效益。一味开采不创新,也是煤炭产业不健康发展的原因之一。 3 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 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煤炭产业链
应支持国有重点、骨干煤矿等对中小煤矿联营、兼并、控股、改购,支持和鼓励国有控股大集团、大公司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等方式,并购企业可以使煤炭企业和煤炭企业之间的,也可以是与煤炭相关企业的合并。优化煤炭工业资源配置,建立煤电、煤焦、和煤电运输一体化经营联盟,延长煤炭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首先,大力发展以煤炭深加工为主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把煤礦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尽可能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和原料,从而提高煤炭的生产结构。综合利用煤炭资源,推进煤炭基地与火电基地协同发展。其次,要优化煤炭出口结构和煤化工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山西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开发具有特色的新型煤化工产业,整体上改变现在煤化工产业的局面,从而提高山西煤炭市场竞争力。
3.2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不应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应从经济、环境和社会3个方面综合进行考虑,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环境污染以及一体化整合为主要内容,以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强有力的政策为支撑,以市场机制为依托,从根本上改变煤炭产业现在的经济增长模式,找到合适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规划好未来发展方向,形成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模式,使整个产业摆脱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技术是保证资源高效利用的根本,政府应加大对煤炭企业技术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企业应利用先进开采技术,提高煤矿资源的回收率,提高原煤的利用率,增加煤炭的附加值。使产业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使整个产业健康运行。
3.3 构建低碳发展机制,改善生态环境
对积极配合开展低碳项目的煤炭企业,政府部门通过制定相应的税费政策进行扶持,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应着手建立完善的信贷和融资机制,拓展企业贷款和融资渠道,扫清煤炭企业发展低碳项目过程中出现的资金障碍。同时,对煤炭行业碳排放量和排放标准做出准确的界定,完善行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机制和考核制度,使行业碳排放有标准可依,增强全行业低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价值取向,促进煤炭行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在煤炭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坚持谁开发,谁治理原则,明确各方的生态保护职责,建立相应的生态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要加大矿业生态环境信息披露力度,建立相应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地方政绩考核内容列表中,并通过建立相应的煤炭市场机制和奖惩制度来与之配套。
3.4 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加强企业创新能力
重视人才教育,加大培育投入,提升本地区人才的开发与储备,建立健全体系化人才工作机制,制定吸引人才的相关制度政策,用以吸引专业人才,在人力资源上保证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需的智力支持。建立专业类的院校,用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各煤炭企业也应对员工定期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业务素质[3]。此外,要通过业绩考核确保收入和绩效挂钩、薪酬与研究内容挂钩。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执行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评选奖励制度,通过采取提高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分配重要的工作等措施留住人才。以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勇于创新研发煤炭新项目,开发煤炭附加产品,增加科学技术在煤炭开采中的应用,加强煤炭安全技术的创新,开发研制先进的煤机装备来满足煤炭资源清洁化生产以及综合加工和利用的要求。
4 结语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势下,煤炭产业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同时也是实现矿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有力保障。实现煤炭资源的可持续性,有利于优化山西省的经济结构,增加社会总效益,改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企业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 卜昌森.卜昌森首次系统阐述对山西煤炭产業发展的思考-山西煤炭产业存在五大问题.[EB/OL].(2016-11-21).http://www.sxsafety.gov.cn/articles/ch00025/201611/21685.shtml.
[2] 王必英.山西采煤塌陷对土地的破坏及防治对策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5):97-99.
[3] 曹海霞,王宏英.新形势下山西煤炭产业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煤炭,2015(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