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的贫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ky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外地人的话来说,就是北京人特别能“耍嘴”。北京话呢,一般来说该叫“臭贫”吧,北京人爱耍嘴,好“臭贫”?
  也许我自己是北京人,也许没有太长时间居住在其他地方的缘故,当我头一次听人家对我们如此评价的时候,并未太在意。可是说的人多了,最近文章上也看到了,这才着实吃了一惊。能举个例子吗?我小心翼翼地问。
  等到我弄明白了他们大致的意思,心里多少也轻松了些。外地人所说的北京人的“耍嘴”、“油腔滑调”、“云山雾罩”、“尖酸刻薄”等等,固然都有来由,可是仔细分析一下,真正“纯北京”的恶习并不突出,还有些属于误会,更有些属于地域性的偏见或者说误解。
  首先来说,能“侃”善“聊”,喜“摆龙门阵”,能“聊天”,好“谝传”,爱“唠嗑”,并非北京人的专利。若干年前,我在成都的一家担担面馆等人(那时候四川还没发展到全省皆涮呢),看着旁边几个口若悬河的人就感觉有些奇怪:大半是受了古龙武侠小说“蜀中唐门”的影响,真以为四川人大都缄默而凶悍呢。那时候三峡才开始动工,话题就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地方发展规划、水土保持功在千秋等等,不小心我插了句嘴,不料没遭白眼,跟前倒多了杯“大曲”,好在等的人没到,于是也就加入进去了。后来由澜仓江聊到湄公河,苏联援建埃及的大坝到以色列与阿拉伯的水之争,四川人的能聊算是领教了。
  此外亲身经历的还有天津,还有哈尔滨、牡丹江。都说东北人豪爽好客,可我以为他们的能“侃”会逗笑,天生的乐观幽默的特点至少不比豪爽来得差,要不怎么出了赵本山跟雪村呢。假如你在那里的城乡接合部碰上了个见过世面的赶大车的,再假如你一不留神让他欣赏上了或者一不留神话里伤着他了,那就听吧,我敢担保,北京胡同里的“片儿汤话”大师,仨绑一块儿也不是对手!
  话虽是这么说,北京人的擅长“神哨”并且历史悠久也是事实。过去就不提了,那时候的“小道消息”、政治幽默大都出自北京。而现在,北京人,或者说相当部分的北京人,“懂”政治,关心时事,好发宏论,擅分析时局,喜针砭时弊,还多少对历史有些研究,也是事实。如果我们稍微注意一下没准儿就会发现,各地的“神聊”、“胡侃”、“山哨”各有特色,其他地方的内容、范围就不一一说了,可北京人偏重于政治、文化大概是不会错的。
  北京人的风趣调侃以及某些语言习惯,让某些不习惯或本来就心存戒心的外地人听来,往往会产生误会,甚至令人生厌。饭馆里同样一句“来了您呐”,有的人就可能感到亲切友好,有的人可能就感觉对方是在表示“又来了一个挨宰的”所发出的欢呼;“慢走了您呐”,也许是客气,可没准儿是“快滚吧”的艺术化。相声大师也是语言大师侯宝林模仿让自行车撞了的人:“你给你爸请大夫把我撞药铺来干吗呀?”我相信,这样的“贫”并不是所有的人,包括北京人所能够理解、欣赏的。
  同样是骑自行车发生碰撞,萧乾先生有过记述,说有一回雪后路滑差点儿撞倒了人,对方当然要有所表示:“嗨,别在这儿练车啊!”
  这句话究竟包含着什么样的意思?我相信不同的人一定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的。即便是“老北京”,感觉也不一定相同,有的就会感觉受到侮辱而有的则会产生惭愧,而有的则可能绷不住自己也笑出来!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发生了这样的尴尬或小小的意外,“受害者”是怎么表示的呢?最文明的上海人也许自己反倒说声“对不住”,然而这里面丝毫没有这句歉词的本来含义,也许让人感觉一丝冷漠尖刻;广州人一定先看看衣兜儿里最新式的手机有没有受伤,头也不抬接着走路;天津就略微复杂了,多半朝对方打量打量:“嘛呀这是我说,这大活人没瞧见?”然后根据对方态度,或者是“您呐没嘛事儿吧?走吧爷们儿,没嘛没嘛!”也许就“下来吧您呐,我骨头都折了。”
  知道文学大师刘心武是怎么给“老北京”划线儿的吗?
  就政治地位来说,不属于干部范畴;就经济地位来说,属于低薪范畴;就总体文化水平来说,属于低文化范畴;就总体职业特征来说,大多属于城市服务性行业,重工业中技术性较差,体力劳动成分较重的范畴;就居住区域来说,大多还集中在北京城内那些还未及改造的大小胡同和大小杂院之中;就生活方式来说,相对而言还保留着较多的传统色彩;就总体状况的稳定性而言,超过北京城其他居民。
  应该说刘大师的划分是相当精准的,尽管现在情况比较当初已经有了一些变化,但在他发表看法的时候这样的划分无疑是对的。总体来说,“老北京”基本等同于“下层老百姓”。为什么“老北京”就一定是在“下层”以及是怎么下去的我们先不管,可是就算一百八十个不情愿,我们还是得承认,我们真的是在“下边儿”。
  下层、下等、下属、下策、下九流、下三烂……什么东西一跟“下”连上边儿就不太妙,你听见有谁说“上贱”吗?于是乎凡“下”必然是肮脏污秽没起色的。这其中,隐隐约约地似乎还隐藏着一个涵义,就是指有些充满诱惑可又见不得人,难上台面可又难以割舍的东西,比如说“地下”的什么什么。
  实际上,所谓的“下层百姓”里也分级,按照传统的(当然是错误的)观点,最不可救药的就是“车、船、店、脚、牙”,“没罪也该杀”吗。
  “车、船、店、脚、牙”,为什么如此可恨我们还是先不说,可要命的是,外地人到北京,最先接触的恰好正是这些人。北京人呢,据我考证,可能是时代变迁的缘故,对“车船店脚”没怎么在意,甚至有些“优良传统优良品质”都丢了,唯独这“牙”继承了甚至发扬光大起来了。所以,来北京的外地人,就算感觉车好乘了,旅馆饭店的服务质量提高了可依旧觉得北京人的油腔滑调说话损惹人讨厌,大半与碰到了太多的“牙”们有关。大到专业“中介”、“职介”,“中间商”,小到“商务代表”,旅馆饭店向导,车票、机票、门票、诊号贩子和五花八门的“托儿”,就全是“牙”。
  既然说到这儿了,我还是忍不住找补一句,尽管“牙行”的人一般操的是“纯正的北京话”,但是一,就目前的趋势来看,北京人正在逐渐从这一“领域”撤除;二,其他各城市也同样有这情况发生,也有一些“地面儿上的人物”在呼风唤雨,可之所以没有太一致地遭到谴责,是不是有些程式化情绪化的东西在起着作用?比如说北京人本不该如此,尤其不应如此等等。因此,北京人在感到难堪的同时也应该感到荣幸,因为一是人家指出的讥笑的嘲讽的正是我们该指出该讥笑该嘲讽的地方,二是要明白没有人会对一堆狗屎加以讥笑和嘲讽的,这里面或多或少有那么一点儿恨铁不成钢的味儿;同时必须意识到,有些时候我们洋洋得意的样子真的很难看,我们用流畅圆润的口音损了人,挤兑了人,占了人的便宜的时候,正好像在脑门儿上贴了张条儿,上面写着两个字:“下贱”。
其他文献
朋友在市区开了间艺术花铺,不足一年,生意红火。两年后,为了扩展经营范围,他又在另一条街道开了间连锁店。  连锁店开业前,朋友向社会公开招聘一名插花兼经营的小姐。招聘广告张贴后,前来应聘的人很多。经过面试,最终留下了3名年轻的女孩,一个是家境贫寒的应届毕业生,一个是工作不久就下岗的女孩,另一个是腿有点儿跛的残疾女青年。   这3个女孩都长得如花一样的美丽。朋友对她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准备再让她
期刊
在国内,看惯了年轻人争相读大学,到德国却发现,这里的年轻人似乎更青睐职业学校。过了些日子,就发现职业教育繁荣的好处,因为凡“德国制造”的东西,都有着好品质,这不能不说是职业教育的功劳。   先说3个小故事吧。笔者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市买了一支圆珠笔。这笔摔在地上不下十次,但依然可以使用。可笔者在国内的经验是,圆珠笔大体上摔不过一两次,笔芯就会报废。   第二,在德国的各个城市旅行,当地的房价基本上都维
期刊
父亲一个人在家,有了问题想不明白,就打电话给我。冬天的时候他问我,安安,你谈恋爱的时候是不是也没有嗅觉和知觉?对于这样奇怪的问题,我知道不需要回答,只要回问他怎么突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就可以了。然后他的兴致便会突然地提上去,讲起他一个人逛街,看到沿着小城冬天都会发臭味的护城河旁,有一对情侣,竟是相依偎着坐了3个多小时,你说他们不觉得那儿臭也感觉不到冷吗?   不知道为什么,听到最后我总会无一例外地朝
期刊
她为他收拾杂乱的房间,发现了一件东西:印有他和一个女孩子名字的钢笔,是放在他书桌的一个抽屉里,用一个很漂亮的锦盒装着。他说,那是初恋女友的东西,他和前女友已经没了任何联系,但他只是保留着想做个纪念,没有其他的意思。她不能接受他的解释,她说:“你为什么不扔了它?证明你余情未了,那么我在你心中是什么位置呢?”  他微叹:“很重要的位置!”   她点头,不再和他争吵。可是,她很想他把那支笔扔了,但她没有
期刊
天气预报所指的气温是指在离地面1.5米高度的位置上所观测的气温,以℃表示。   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候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暖,还跟经济盛衰、经商成败有关。   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气温变化1
期刊
当今社会呈多元化趋势,资本的力量和观念早已深刻影响了男女婚恋观,昔日之“郎才女貌”已被今日之“郎财女貌”替代。男人的“才”与“财”,一字之差,却与时俱进,富有时代气息;而女人的“貌”,也渐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容相去甚远,然底蕴十足的女子亦可谓之美貌。  有篇文章提到,在纽约曼哈顿,至少坐拥一千万美金才算中产阶级。如果你不信,那就看看曼哈顿的房价吧。哪怕是最便宜的Co-op(合作公寓),都得五
期刊
罗杰·科恩伯格睁开迷糊的双眼,他看到父亲异常兴奋,他12岁的头脑一片混乱,因为自己很少在半夜被叫醒。父亲阿瑟是个内敛而深沉的人,科恩伯格经常看到他在洛杉矶家里的书房中深夜研读。但这一次父亲没有保持一贯的严肃,他刚刚得到来自瑞典的通知,告知他获得了195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科恩伯格回去继续睡觉,心想这是大人的事情,但父亲为此表现出的兴奋之情令他无法入眠。数十年之后,当他接到同样的电话,事实上
期刊
记得什么人说过:“房间里若没有书,就仿佛一个人失去了灵魂。”也许,是一则推销书的广告这样写过。纵使是广告,若说得精辟,也不妨另眼看待。  我在巴黎的时候,去过一些作家和教授的家里。他们各自家里都有些什么摆设,似乎已在记忆中淡漠了,唯对他们的书,我始终记忆犹新。我曾略微仔细地看过一位作家的书房。他的书中有一套最新的20卷本大百科全书,还有所有法国大作家的全集,当然也有莎士比亚等人的全集,此外,他还有
期刊
忘了第一次见到这东西是在什么时候,只记得较深刻的一次印象是在大学宿舍,外屋来了几个推销诗集的,其中一个还递名片,名字前有4个黑宋:“青年作家”。当时见识少,惊讶得直咧嘴——原来还有人把这称谓印在片子上,看来不止是“经理”们!那是“80年代”后期,名片不是谁都有资格掏的。  大学刚毕业那一两年,好像名片开始疯狂普及了。一边向对方递片子,一边嬉皮笑脸嘴里唠叨着“骗(片)一把”,就是那阵儿兴起来的。那时
期刊
现代社会有3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  消费主义以品牌为噱头,以时尚为药效,将人卷入无休止的购买与淘汰的恶性循环中,恋物成瘾;   性自由以人性为噱头,以性爱为药效,不断释放暧昧与激情的烟幕弹,纵欲成瘾;   成功学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投机成瘾。  3粒毒药中,以成功学危害最大——它以教育之名,行“毒”化社会气氛、“毒”化人心、破坏多元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