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政府和有关各方采取了许多措施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还面临着不少困难。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各地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应该从提高就业信息的有效性、提高就业素质的匹配性和提高就业观念的务实性等方面下功夫。
一、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有效性
就业信息包括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和高校毕业生的求职信息,是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必要条件。如果就业信息缺乏有效性,例如,就业信息不充分、信息质量无保证、信息交流不顺畅等,就会影响高校毕业生与工作岗位之间的配置,从而产生摩擦性失业。所谓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缺乏流动性,信息交流不完全以及市场组织不健全所造成的失业。要减少这种现象的产生,就要努力提高就业信息的有效性。
1、丰富信息的数量。就业信息的数量越丰富,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可选择的余地就越大,就业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一方面,应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的就业信息。另一方面,各地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应建立起覆盖全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大平台,将各高校毕业生的个人信息汇集到这个平台上。同时,各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的信息也都在这个平台上发布。这样,有利于提高匹配效率和降低搜寻成本。
2、 提高信息的质量。一是要全面,包括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和高校毕业生的求职信息,信息要素应齐全,即对方想要了解的信息都能得到满足;二是要准确,即信息的内容真实、清晰;三是要及时,即信息的发布和更新要及时,确保在时效期内;四是要作必要的整理和分类,以便搜寻和匹配。
3、 增强信息交流的效果。首先,信息的交流要快捷和通畅,保证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都能获得充分的信息。要选择好信息交流的渠道和方式,同时,要加强信息交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提高信息的匹配性,让信息搜寻者能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特别是人力资源服务网站,应努力增强搜索引擎功能。要根据人力资源服务网站搜索信息的要求和特点来设计搜索引擎,并不断改进和优化,使之具有强大的功能,确保能根据信息的要素搜索或过滤出搜寻者所需要的人才或职位的信息,获得信息交流的预期效果。
二、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素质的匹配性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办学模式和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重视;学生没有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等等。这些问题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素质与就业岗位素质要求不匹配,造成教育发展滞后型的结构性失业,即由于教育体制落后、教育结构不合理导致劳动者素质不能及时得到提高或劳动者学非所用使劳动力供给结构满足不了需求结构的要求而引起的失业。因此,应着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素质与就业岗位素质的匹配性。
1、掌握就业素质要求。现在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高校毕业生时,已不仅仅关注其专业基础知识,而是同时看重思想道德修养、解决问题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多种素质。有的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根据胜任素质的理念,建立了各种职位的胜任素质模型,以此作为甄选求职者的标准。高校和大学生要适应这种就业形势的变化,通过开设就业讲座、就业咨询、请用人单位入校宣讲、让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通用性素质要求,并注意掌握自己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的专用性素质要求。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高校与用人单位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对大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进行素质要求分析,建立就业素质模型,作为大学生提升素质的目标。
另一方面,大学生要确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和提升计划。首先做好自我评价,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其次进行职业因素分析,分析职业的各种因素,包括各类职业内容、特点、素质要求等;第三是根据个人评价与职业因素分析结果,选择确定未来的职业;第四是根据未来职业的素质要求,结合自身在应对未来职业要求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制定提升就业素质计划。
2、提升就业素质水平。大学生明确了自己的提升就业素质计划,就要根据计划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自己。如: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条件来充实自己;积极参加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多争取和创造机会到企业或其他单位实习;有选择地参加相关的培训或讲座等等。总之,要有目标、有计划地提升自己的就业素质水平,使之与用人单位的职位要求相匹配,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三、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务实性
目前,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不正确,主要表现在: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定位过高;不能清醒地判断就业环境,盲目乐观。因此,选择地区只考虑大城市、发达地区,不考虑小城市、欠发达地区;选择单位只考虑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企业,不考虑中小企业、基层单位;选择岗位只考虑薪酬待遇,不考虑职业发展等等。这就导致就业门路狭窄,就业困难,很有可能造成就业观念滞后性的结构性失业。
因此,要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务实性。
1、正确认识自我优劣。要客观分析自己的就业条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的就业素质、可使用的资源等等。通过分析认识自己在人力资源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
2、正确认识就业环境。要正确认识就业环境,首先要分析人力资源市场的总体供求状况。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状况没有改变,就业问题仍是我国在较长时期内需要解决的难题。其次,要分析高校毕业生这一群体的就业状况。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信息,2010年高校毕业生为631万人,就业率达90.7%,这就意味着有近6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去年没有就业。今年预计高校毕业生为660万人,加上往年毕业尚未就业的150万人,总共超过80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仍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第三,要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去向。近两年来,高校毕业生到各类非国有企业以及灵活就业的占比约70%;到国有企业的占比约10%;到事业单位的占比约10%,其中约60%是到县以下事业单位,主要是中小学和医疗卫生单位;到党政机关的占比约1%,自主创业的占比约0.5%。可见,非国有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第四,要分析有意向就业的具体职业的高校毕业生供求状况。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对高校毕业生群体以及个体的就业环境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可以判断出其中的机会和挑战。
3、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通过对自身和环境的分析,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就业环境的机会和挑战,就可以确定符合实际的就业目标,制定适合的就业策略,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综上,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有效性,解决就业信息交流的效果问题;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素质的匹配性,解决高校毕业生适销对路问题;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务实性,解决妨碍就业的思想问题。这三项对策得到实施,必然会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为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创造成功就业的机会。
(作者单位:中国广西人才市场)
一、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有效性
就业信息包括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和高校毕业生的求职信息,是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必要条件。如果就业信息缺乏有效性,例如,就业信息不充分、信息质量无保证、信息交流不顺畅等,就会影响高校毕业生与工作岗位之间的配置,从而产生摩擦性失业。所谓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缺乏流动性,信息交流不完全以及市场组织不健全所造成的失业。要减少这种现象的产生,就要努力提高就业信息的有效性。
1、丰富信息的数量。就业信息的数量越丰富,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可选择的余地就越大,就业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一方面,应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的就业信息。另一方面,各地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应建立起覆盖全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大平台,将各高校毕业生的个人信息汇集到这个平台上。同时,各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的信息也都在这个平台上发布。这样,有利于提高匹配效率和降低搜寻成本。
2、 提高信息的质量。一是要全面,包括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和高校毕业生的求职信息,信息要素应齐全,即对方想要了解的信息都能得到满足;二是要准确,即信息的内容真实、清晰;三是要及时,即信息的发布和更新要及时,确保在时效期内;四是要作必要的整理和分类,以便搜寻和匹配。
3、 增强信息交流的效果。首先,信息的交流要快捷和通畅,保证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都能获得充分的信息。要选择好信息交流的渠道和方式,同时,要加强信息交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提高信息的匹配性,让信息搜寻者能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特别是人力资源服务网站,应努力增强搜索引擎功能。要根据人力资源服务网站搜索信息的要求和特点来设计搜索引擎,并不断改进和优化,使之具有强大的功能,确保能根据信息的要素搜索或过滤出搜寻者所需要的人才或职位的信息,获得信息交流的预期效果。
二、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素质的匹配性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办学模式和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重视;学生没有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等等。这些问题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素质与就业岗位素质要求不匹配,造成教育发展滞后型的结构性失业,即由于教育体制落后、教育结构不合理导致劳动者素质不能及时得到提高或劳动者学非所用使劳动力供给结构满足不了需求结构的要求而引起的失业。因此,应着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素质与就业岗位素质的匹配性。
1、掌握就业素质要求。现在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高校毕业生时,已不仅仅关注其专业基础知识,而是同时看重思想道德修养、解决问题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多种素质。有的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根据胜任素质的理念,建立了各种职位的胜任素质模型,以此作为甄选求职者的标准。高校和大学生要适应这种就业形势的变化,通过开设就业讲座、就业咨询、请用人单位入校宣讲、让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通用性素质要求,并注意掌握自己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的专用性素质要求。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高校与用人单位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对大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进行素质要求分析,建立就业素质模型,作为大学生提升素质的目标。
另一方面,大学生要确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和提升计划。首先做好自我评价,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其次进行职业因素分析,分析职业的各种因素,包括各类职业内容、特点、素质要求等;第三是根据个人评价与职业因素分析结果,选择确定未来的职业;第四是根据未来职业的素质要求,结合自身在应对未来职业要求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制定提升就业素质计划。
2、提升就业素质水平。大学生明确了自己的提升就业素质计划,就要根据计划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自己。如: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条件来充实自己;积极参加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多争取和创造机会到企业或其他单位实习;有选择地参加相关的培训或讲座等等。总之,要有目标、有计划地提升自己的就业素质水平,使之与用人单位的职位要求相匹配,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三、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务实性
目前,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不正确,主要表现在: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定位过高;不能清醒地判断就业环境,盲目乐观。因此,选择地区只考虑大城市、发达地区,不考虑小城市、欠发达地区;选择单位只考虑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企业,不考虑中小企业、基层单位;选择岗位只考虑薪酬待遇,不考虑职业发展等等。这就导致就业门路狭窄,就业困难,很有可能造成就业观念滞后性的结构性失业。
因此,要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务实性。
1、正确认识自我优劣。要客观分析自己的就业条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的就业素质、可使用的资源等等。通过分析认识自己在人力资源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
2、正确认识就业环境。要正确认识就业环境,首先要分析人力资源市场的总体供求状况。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状况没有改变,就业问题仍是我国在较长时期内需要解决的难题。其次,要分析高校毕业生这一群体的就业状况。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信息,2010年高校毕业生为631万人,就业率达90.7%,这就意味着有近6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去年没有就业。今年预计高校毕业生为660万人,加上往年毕业尚未就业的150万人,总共超过80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仍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第三,要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去向。近两年来,高校毕业生到各类非国有企业以及灵活就业的占比约70%;到国有企业的占比约10%;到事业单位的占比约10%,其中约60%是到县以下事业单位,主要是中小学和医疗卫生单位;到党政机关的占比约1%,自主创业的占比约0.5%。可见,非国有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第四,要分析有意向就业的具体职业的高校毕业生供求状况。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对高校毕业生群体以及个体的就业环境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可以判断出其中的机会和挑战。
3、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通过对自身和环境的分析,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就业环境的机会和挑战,就可以确定符合实际的就业目标,制定适合的就业策略,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综上,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有效性,解决就业信息交流的效果问题;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素质的匹配性,解决高校毕业生适销对路问题;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务实性,解决妨碍就业的思想问题。这三项对策得到实施,必然会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为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创造成功就业的机会。
(作者单位:中国广西人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