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判断,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成就的肯定,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的主要问题的科学研判,同时,也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研判,是用科学的态度看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运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本质上是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提供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序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这就是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政治、精神等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运动演变的基本规律。这一基本原理告诉人们,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在一定条件下,低一级的社会形态必然转变为高一级的社会形态,这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同样,在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认识上,这一原理也具有根本的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近40年的发展,生产力、经济基础都发生了很大的进步和重大的改变,该时代的政治、精神的历史也在进步和丰富。人民群众已经由必需的吃、喝、住、穿等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精神生活资料的追求,转化为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丰富内涵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必须从这一基础出发,由这一基础来解释和研判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和这一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和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作出概括,明确“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中心。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均收入得到了很大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也得到很大改善。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所以,党和各族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已经很大程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要,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实现了社会生产的巨大进步,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时,在阐述了“三个意味着”之后,就讲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温饱的解决和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以及即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民的需要在物质文化方面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高后,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更多方面的要求,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也在日益拓展、拓宽和增长,人民需求的质量也在升级,集中体现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但是,现阶段我国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内陆和边疆民族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还比较突出,实现平衡的政策、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发展不充分。发展的理念、发展的方式、发展的程度都还存在不先进、不科学、不充分的问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是很高,发展空间的拓展不够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正是基于这种研判,党的十九大作出新的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需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也就意味着我们在这个时代的奋斗目标、根本任务也更加明确、更加具体,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表明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了新的发展水平
党的十三大对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位和理论阐述,并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既表明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也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處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虽然经过党和人民不懈的努力奋斗,取得了惠及中国人民的显著成就,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讲:“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没有变,但要把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党和国家发展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来开展。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担当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执笔人:杨立宾)
责任编辑:章 立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研判,是用科学的态度看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运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本质上是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提供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序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这就是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政治、精神等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运动演变的基本规律。这一基本原理告诉人们,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在一定条件下,低一级的社会形态必然转变为高一级的社会形态,这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同样,在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认识上,这一原理也具有根本的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近40年的发展,生产力、经济基础都发生了很大的进步和重大的改变,该时代的政治、精神的历史也在进步和丰富。人民群众已经由必需的吃、喝、住、穿等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精神生活资料的追求,转化为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丰富内涵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必须从这一基础出发,由这一基础来解释和研判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和这一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和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作出概括,明确“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中心。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均收入得到了很大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也得到很大改善。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所以,党和各族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已经很大程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要,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实现了社会生产的巨大进步,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时,在阐述了“三个意味着”之后,就讲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温饱的解决和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以及即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民的需要在物质文化方面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高后,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更多方面的要求,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也在日益拓展、拓宽和增长,人民需求的质量也在升级,集中体现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但是,现阶段我国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内陆和边疆民族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还比较突出,实现平衡的政策、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发展不充分。发展的理念、发展的方式、发展的程度都还存在不先进、不科学、不充分的问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是很高,发展空间的拓展不够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正是基于这种研判,党的十九大作出新的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需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也就意味着我们在这个时代的奋斗目标、根本任务也更加明确、更加具体,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表明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了新的发展水平
党的十三大对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位和理论阐述,并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既表明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也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處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虽然经过党和人民不懈的努力奋斗,取得了惠及中国人民的显著成就,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讲:“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没有变,但要把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党和国家发展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来开展。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担当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执笔人:杨立宾)
责任编辑:章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