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镇海区紧扣“强村富民”目标,以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为动力,走好、走实、走稳、走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道路,注重为村级集体经济“把脉开方”,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总量增长、效益增高、实力增强,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2016年,镇海区6个镇(街道)、59个村(社)农村集体总资产、村集体总收入和村均可用收入分别为26.9亿元、2.85亿元和317.66万元,与2012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8.32%、28.03%和27.65%。村年收入100万元以下村仅2个,为全市最少;村年收入1000万元以上村有5个,占镇海区村(社)总数的8.47%,居全市前三。
强化政策保障
走实发展之路
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每年安排20亩用地指标,统筹用于规划建设集体物业项目,由镇(街道)牵头实行村村联合开发集体物业项目,或在镇(街道)项目开发时按用地指标安排一定面积的物业用房给予各村。如庄市街道永旺村通过给予的土地指标建造集体厂房出租,现村年可用收入较2012年增长1.56倍。结合农业设施用房整治置换出土地,由区、镇(街道)和村按3∶2∶1的比例出资建设标准农业设施用房,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村集体按每年20元/平方米的标准出租给农业经营主体,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近100万元。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区、镇两级安排专门经费用于保障村级组织正常有效运转。2017年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经费标准提高到98.46元/人,重点扶持村补助再增加30%;卫生动态保洁经费补助标准为人均60元,区、镇两级各承担50%,再按保洁质量分三档进行补助。实施项目驱动,优先安排扶持村“一事一议”项目,对开发三产等经营项目基于投资额30%给予补助。强化税收金融支持,村级物业出租收入对地方财政贡献部分采用“先征后奖”的方式全额奖励给村,用于集体经济再发展和村庄建设,五年间奖补资金共计358.36万元。
夯实结对帮扶机制。进一步深化区领导、区级部门和企业结对重点扶持村制度,支持帮助经济较薄弱村产业发展和基础建设,实现村年可用收入目标。2017年,遴选出10个重点扶持村,由20位区级领导挂帅,28个局办和39个区内较强企业以及涉及镇(街道)结对帮扶,并全面派驻第一书记和农村工作指导员,多方参与、多方谋策、多方借力,通过项目扶持、企业捐赠、创收奖励等方法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现突破。
规范三资管理
走稳发展之路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完善制度管事、管人,近年先后出台镇海区《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货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加强农村财会队伍建设,重新修订《镇海区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农村代理会计考核办法》,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服务能力、职业素养四个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年终奖金挂钩。同时,加强票据监管工作,2016年区内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共清退票据175张,涉及金额729.94万元。
规范合同管理。专门制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合作管理办法,增强村干部合同管理意识,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保障村集体财产运营安全。2017年再次开展村级经济合同清理专项行动,重点清查低价合同、长期合同以及群众反映强烈、显失公平的合同,共审查5120份村级集体经济合同,对69份不规范合同进行整改。如九龙湖镇汶溪村,集体经济以山塘开采为主要来源,因过去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合同租期长、价格低,而且存在长期拖欠租金现象,经过规范合同,汶溪村集体资产收益明显增加。
强化监督检查。创新“三资”监管体系,全面推行“底线规则”40条,制定村小微权力清单,有效杜绝不合理支出。如蛟川街道率先采取派驻“巡察组”的形式,对下辖15个村的“三资”管理情况开展专项检查,管牢村民“钱袋子”,对发现的问题以抄告单的形式反馈给各村党组织,对违规处置集体“三资”和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进行严肃追责。通过落实整改,蛟川街道避免村级集体经济损失800余万元。
深化农村改革
走好发展之路
深化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推动股份合作制改革,明晰产权、明确义务,切实提高集体经济管理的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水平。目前除1个村经社员大会表决通过正在实施终止外,其他村已全部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该项改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了改革“红利”。2016年24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进行分红,分红总额8321.04万元,较上年增幅为189.50%。
深化新农村改造建设。以农房“两改”和小城镇综合整治工作等为载体,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助力村集体经济与生活水平共同发展。自2012年起,镇海区累计改造住房4456套,完成改造面积70.7万平方米,农民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如骆驼街道朝阳村自2013年起开展新一轮新农村改造建设活动,盘活村内闲置土地,启动解困房建设,改造一部分老厂房、老仓库,既解决农民建房困难这一问题,还间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深化信用村服务评定。健全农村信用信息评价机制,营造和谐稳定的乡村信用环境,全面提高农村小额信贷服务水平,全力构筑“三农”融资绿色通道。2017年6月起,镇海农商银行和区农合联启动整村预授信工作,优先选择有代表性的、经济实力强劲的村进驻,掌握全村基本情况和产业发展趋势,评定信用信息,确定贷款额度,信用村内符合条件农户无须抵押和担保就可以办理授信贷款。目前,已有十七房村、光明村等10余個村通过整村授信评定,贷款额度达2000万元。
拓展业态驱动
走宽发展之路
盘活存量资产优势,打好市场牌。鼓励采用单独建设、村村联建等方式,通过租赁标准厂房、街面商业用房、市场摊位、仓储设施及盘活闲置校舍、旧厂房等发展村集体物业经济,增加物业租赁收益;引导村集体将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合作开发等形式参与产业转型发展,获取稳定的收益。如蛟川街道清水浦村凭借地铁站口优势,联合村内企业创办地铁大食堂,年收入增加约10万元;中一村根据市场情况重新整修扩建中一建材市场,店铺租金提高3元/月/平方米,年收入增加20万元。
创新业态融合优势,打好农旅牌。以“全域景区化、农旅融合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依托近效乡村区位优势,依托农旅产业发展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近年来,镇海区通过政策制度兜底、招商服务提质、节庆活动宣传等全方位部署,已初步形成“两区一廊”乡村全域旅游基本格局。2016年,镇海区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303.58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15%和14.74%,营业收入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如秦山民宿村、九龙湖横溪等一批创意民宿和农家乐集聚村享誉长三角,云图原乡枕水民宿成功创建宁波市五叶级特色客栈。
稳固农业发展优势,打好产业牌。镇海区以“一带三区五基地”绿色都市农业规划为引领,推进粮食生产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加快提升农田质量,深挖农业潜力,促进原有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如澥浦镇岚山村坚持以农业为基础,自2012年起开展土地流转整理项目,整合连片规模农田,打造出中星草莓基地、金果园农场和核星蔬菜种植基地三处典型农业特色园,2016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450万元,比2012年增长4倍,力甩“贫困村”帽子。
(作者单位:镇海区农办)
责任编辑:毛思洁
2016年,镇海区6个镇(街道)、59个村(社)农村集体总资产、村集体总收入和村均可用收入分别为26.9亿元、2.85亿元和317.66万元,与2012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8.32%、28.03%和27.65%。村年收入100万元以下村仅2个,为全市最少;村年收入1000万元以上村有5个,占镇海区村(社)总数的8.47%,居全市前三。
强化政策保障
走实发展之路
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每年安排20亩用地指标,统筹用于规划建设集体物业项目,由镇(街道)牵头实行村村联合开发集体物业项目,或在镇(街道)项目开发时按用地指标安排一定面积的物业用房给予各村。如庄市街道永旺村通过给予的土地指标建造集体厂房出租,现村年可用收入较2012年增长1.56倍。结合农业设施用房整治置换出土地,由区、镇(街道)和村按3∶2∶1的比例出资建设标准农业设施用房,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村集体按每年20元/平方米的标准出租给农业经营主体,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近100万元。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区、镇两级安排专门经费用于保障村级组织正常有效运转。2017年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经费标准提高到98.46元/人,重点扶持村补助再增加30%;卫生动态保洁经费补助标准为人均60元,区、镇两级各承担50%,再按保洁质量分三档进行补助。实施项目驱动,优先安排扶持村“一事一议”项目,对开发三产等经营项目基于投资额30%给予补助。强化税收金融支持,村级物业出租收入对地方财政贡献部分采用“先征后奖”的方式全额奖励给村,用于集体经济再发展和村庄建设,五年间奖补资金共计358.36万元。
夯实结对帮扶机制。进一步深化区领导、区级部门和企业结对重点扶持村制度,支持帮助经济较薄弱村产业发展和基础建设,实现村年可用收入目标。2017年,遴选出10个重点扶持村,由20位区级领导挂帅,28个局办和39个区内较强企业以及涉及镇(街道)结对帮扶,并全面派驻第一书记和农村工作指导员,多方参与、多方谋策、多方借力,通过项目扶持、企业捐赠、创收奖励等方法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现突破。
规范三资管理
走稳发展之路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完善制度管事、管人,近年先后出台镇海区《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货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加强农村财会队伍建设,重新修订《镇海区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农村代理会计考核办法》,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服务能力、职业素养四个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年终奖金挂钩。同时,加强票据监管工作,2016年区内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共清退票据175张,涉及金额729.94万元。
规范合同管理。专门制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合作管理办法,增强村干部合同管理意识,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保障村集体财产运营安全。2017年再次开展村级经济合同清理专项行动,重点清查低价合同、长期合同以及群众反映强烈、显失公平的合同,共审查5120份村级集体经济合同,对69份不规范合同进行整改。如九龙湖镇汶溪村,集体经济以山塘开采为主要来源,因过去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合同租期长、价格低,而且存在长期拖欠租金现象,经过规范合同,汶溪村集体资产收益明显增加。
强化监督检查。创新“三资”监管体系,全面推行“底线规则”40条,制定村小微权力清单,有效杜绝不合理支出。如蛟川街道率先采取派驻“巡察组”的形式,对下辖15个村的“三资”管理情况开展专项检查,管牢村民“钱袋子”,对发现的问题以抄告单的形式反馈给各村党组织,对违规处置集体“三资”和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进行严肃追责。通过落实整改,蛟川街道避免村级集体经济损失800余万元。
深化农村改革
走好发展之路
深化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推动股份合作制改革,明晰产权、明确义务,切实提高集体经济管理的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水平。目前除1个村经社员大会表决通过正在实施终止外,其他村已全部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该项改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了改革“红利”。2016年24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进行分红,分红总额8321.04万元,较上年增幅为189.50%。
深化新农村改造建设。以农房“两改”和小城镇综合整治工作等为载体,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助力村集体经济与生活水平共同发展。自2012年起,镇海区累计改造住房4456套,完成改造面积70.7万平方米,农民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如骆驼街道朝阳村自2013年起开展新一轮新农村改造建设活动,盘活村内闲置土地,启动解困房建设,改造一部分老厂房、老仓库,既解决农民建房困难这一问题,还间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深化信用村服务评定。健全农村信用信息评价机制,营造和谐稳定的乡村信用环境,全面提高农村小额信贷服务水平,全力构筑“三农”融资绿色通道。2017年6月起,镇海农商银行和区农合联启动整村预授信工作,优先选择有代表性的、经济实力强劲的村进驻,掌握全村基本情况和产业发展趋势,评定信用信息,确定贷款额度,信用村内符合条件农户无须抵押和担保就可以办理授信贷款。目前,已有十七房村、光明村等10余個村通过整村授信评定,贷款额度达2000万元。
拓展业态驱动
走宽发展之路
盘活存量资产优势,打好市场牌。鼓励采用单独建设、村村联建等方式,通过租赁标准厂房、街面商业用房、市场摊位、仓储设施及盘活闲置校舍、旧厂房等发展村集体物业经济,增加物业租赁收益;引导村集体将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合作开发等形式参与产业转型发展,获取稳定的收益。如蛟川街道清水浦村凭借地铁站口优势,联合村内企业创办地铁大食堂,年收入增加约10万元;中一村根据市场情况重新整修扩建中一建材市场,店铺租金提高3元/月/平方米,年收入增加20万元。
创新业态融合优势,打好农旅牌。以“全域景区化、农旅融合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依托近效乡村区位优势,依托农旅产业发展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近年来,镇海区通过政策制度兜底、招商服务提质、节庆活动宣传等全方位部署,已初步形成“两区一廊”乡村全域旅游基本格局。2016年,镇海区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303.58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15%和14.74%,营业收入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如秦山民宿村、九龙湖横溪等一批创意民宿和农家乐集聚村享誉长三角,云图原乡枕水民宿成功创建宁波市五叶级特色客栈。
稳固农业发展优势,打好产业牌。镇海区以“一带三区五基地”绿色都市农业规划为引领,推进粮食生产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加快提升农田质量,深挖农业潜力,促进原有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如澥浦镇岚山村坚持以农业为基础,自2012年起开展土地流转整理项目,整合连片规模农田,打造出中星草莓基地、金果园农场和核星蔬菜种植基地三处典型农业特色园,2016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450万元,比2012年增长4倍,力甩“贫困村”帽子。
(作者单位:镇海区农办)
责任编辑:毛思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