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文言文成了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致使初中文言文教学陷入了困境。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走出困境呢?本文从以下四方面探讨。
【关键词】文言文 兴趣教学 策略
初中的文言文,对于现代学生来说的确是块“难啃”的骨头,课文长,不好理解,篇目多,容易混淆。然而在文言文教学中只重灌输不注重学生个人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做法还是普遍存在的。上课时老师一字一句地翻译,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学生充当的是记录员。学生对文言文越来越没有兴趣,有的甚至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读起来乏味。这种现象严重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那么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走出困境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参与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文言文与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词语、词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和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重视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缩小。
1.以故事传说导入课文。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想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2.以成语、名句导入课文。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义、引申义及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成语如:温故知新、愚公移山、因势利导等,正是这些有生命的词语能有效地鼓舞学生求知的热情。
二、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文言文教学应该 “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讲什么,如何讲很值得一提。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语(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做到因文施教。 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可直述规律,如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词性的变化,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如何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使之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读书,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的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为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话用等卡片,摘抄一些词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反复诵读,读出美感
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读多读熟了,就能增强语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古诗文的语言规律,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为此每教一篇文言文,都应采取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激励学生反复诵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说话能力,读出“文言之味”。诵读的过程是由口入心的过程,就是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例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的“使人谓”、“寡人”等词语,足见秦王对安陵君态度的轻傲,要读得稍重些:“安陵君其许寡人”,体现秦王的盛气凌人,要读得缓慢而重浊,表达出表面上是询问、歧视语气,骨子里是威逼、强迫的语气,不易不行,非易不可。通过阅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到课文的人物性格和中心意思。
四、重视积累迁移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学文言文要让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工具书,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要重视方法指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应该指导学生背诵精彩的句段篇,增加语言的积累。这一步骤,可以根据课堂板书引导学生当堂背诵全文。课后再让学生以课文为中心,精心阅读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相类似的小文章,并进行及时点评。
总之,文言文同现代文一样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言文教学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文言文将不再是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
(作者单位: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初级中学)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文言文 兴趣教学 策略
初中的文言文,对于现代学生来说的确是块“难啃”的骨头,课文长,不好理解,篇目多,容易混淆。然而在文言文教学中只重灌输不注重学生个人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做法还是普遍存在的。上课时老师一字一句地翻译,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学生充当的是记录员。学生对文言文越来越没有兴趣,有的甚至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读起来乏味。这种现象严重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那么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走出困境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参与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文言文与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词语、词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和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重视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缩小。
1.以故事传说导入课文。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想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2.以成语、名句导入课文。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义、引申义及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成语如:温故知新、愚公移山、因势利导等,正是这些有生命的词语能有效地鼓舞学生求知的热情。
二、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文言文教学应该 “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讲什么,如何讲很值得一提。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语(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做到因文施教。 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可直述规律,如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词性的变化,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如何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使之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读书,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的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为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话用等卡片,摘抄一些词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反复诵读,读出美感
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读多读熟了,就能增强语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古诗文的语言规律,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为此每教一篇文言文,都应采取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激励学生反复诵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说话能力,读出“文言之味”。诵读的过程是由口入心的过程,就是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例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的“使人谓”、“寡人”等词语,足见秦王对安陵君态度的轻傲,要读得稍重些:“安陵君其许寡人”,体现秦王的盛气凌人,要读得缓慢而重浊,表达出表面上是询问、歧视语气,骨子里是威逼、强迫的语气,不易不行,非易不可。通过阅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到课文的人物性格和中心意思。
四、重视积累迁移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学文言文要让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工具书,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要重视方法指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应该指导学生背诵精彩的句段篇,增加语言的积累。这一步骤,可以根据课堂板书引导学生当堂背诵全文。课后再让学生以课文为中心,精心阅读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相类似的小文章,并进行及时点评。
总之,文言文同现代文一样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言文教学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文言文将不再是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
(作者单位: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初级中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