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猪养殖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为持续做大做强生猪产业,在各地市相继建立生猪生态养殖小区,以实现生猪养殖产业由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转变。文章自以可持续发展,兼顾各方效益;切合区位优势,提前做好规划;综合自身实力,准备好养殖条件;完善治污设施,减少污染面影响;确保猪种质量,保证产出效益;加强饲喂管理,营造好的养殖环境;做好防疫保健,增强猪群抗病体质等几个方面,就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应注重的几个问题做概述,为规划建设好生猪生态养殖小区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借鉴。
关键词:生猪养殖;生态小区;饲养管理
将生猪养殖产业做大做强,增强生猪养殖产业的竞争力。当前,各地市相继建立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实现了生猪养殖产业由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转变。为持续做好生猪生态养殖小区的规划建设,如下几点问题务必要得到重视:
1 以可持续发展,兼顾各方效益
生猪生态小区的建设规划,应始终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综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将养殖小区与转移劳动力就业,改善民生,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起来,重点突出区内污染物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突破环境制约因素。
2 切合区位优势,提前做好规划
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应切合自然地理区位优势,本着“集中规划、连片建设”的要求,做好生态养殖小区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区内的供水、供电、用水、交通、防疫等方面,确保养殖小区远离生态禁养区,避开水源保护地、风景名胜区、人口密集地等等,不要与农田保护区相冲突,注意符合环境保护、卫生防疫要求。同时,交通便利、通讯方便、水电供应方便。
3 综合自身实力,准备好养殖条件
规划生猪生态养殖小区,作为养殖业主务必要了解自身势力,具备好这几方面条件:
第一,自愿投资,自担风险,对养猪有积极的热情。第二,具备一定技术条件,掌握一定管理能力。第三,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除有固定资产投入,还有一定的流动资金。
在综合经济势力的基础上,依据条件储备规划建好猪场。
4 完善治污設施,减少污染面影响
污染问题是制衡生猪规划化发展的关键,由此,本着治污为先的原则,小区选址应在高燥处,注意排水,合理通风,做好保暖,达标防疫要求。同时,按小区4000m3的标准,配齐粪污处理设施。针对粪污的处理,应按干粪、污水、雨水相分离的技术路线,注意综合治理,确保达到卫生防疫法要求的基础上,做好粪污无公害排放,以降低养殖面污染,为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5 确保猪种质量,保证产出效益
良种是养猪高产的基础,关系到猪场市场竞争力。当前,主推瘦肉率高的三元优质肉猪或PIC配套杂交猪,有着不错的市场效益。由此,响应市场需求,应做好猪种统一调配,严禁以劣充优,避免假冒劣种进小区。同时,加强种猪场管理,制定严格种猪要求,健全种猪档案,严把种猪质量鉴定,确保进猪场猪种质量。严格种猪质量问责,签订种猪质量终身承诺,做好售后跟踪服务。
6 加强饲喂管理,确保生猪效益产出
为了增加生猪食欲、更好吸收饲料中的营养,必须对猪饲料进行合理配置。进行饲料配置时,可根据生猪不同生长期的营养标准,以及生猪体重及其它生理指标等,在饲料中添加数量适宜的营养物质及维生素、氨基酸等,为生猪提供营养全面、适口的饲料。
在集约化、规模化的生猪养殖期间,应采取限制饲喂的方法,即采取定时定量投放饲料的方法。定量提供按照营养标准配置的饲料,每天早上和晚上各饲喂一次。在进行限制饲喂的同时,配合进行自由采食的饲喂方法,以其对营养进行有益的补充,可直接生食的饲料投放在食槽中,让生猪随时进行采食。
7 做好防疫保健,增强猪群抗病体质
生猪生态养殖小区的规划建设,除考虑市场风险因素外,最大的风险可控因素莫过于动物病害,由此任何时期都不能放松对动物疫病的防控。
7.1 规范引种是前提
规范引种,禁止多种猪场引种,以避免病原体混合感染,威胁到猪群健康。做好产地检疫,引种隔离检疫,配用血清学检测,剔除蓝耳病、猪瘟、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等阳性病例,确保种源的健康。
7.2 防疫接种是保障
配备专业兽医人员,根据疾病防疫要求,严格防疫接种程序,做好疫苗接种工作。仔猪20日龄,做好副寒弱毒苗接种。仔猪25~30日龄,做好猪瘟兔化弱毒苗、口蹄疫灭活苗接种。仔猪50~60日龄,做好猪三联苗接种。初产母猪,配种前,做好乙型脑炎、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兔化弱毒苗接种。经产母猪,春秋季,做好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的免疫接种。成年公猪,做好猪瘟三联苗、口蹄疫苗的接种。接种同时,建立免疫档案,配齐防疫设施。
7.3 改善环境是基础
猪场力求清洁、卫生、干燥,加强通风管理,温湿度适宜,确保充足光照。配合全进全出,做好场内消毒。日常消毒,每周1次,用卫康、消毒威、百毒杀等喷施。此病流行期,消毒1次/d。人员消毒,多用聚维酮碘水溶液。消毒药剂,广谱、高效、稳定、安全、药效持久。
7.4 适时驱虫是关键
卫生防疫工作中,驱虫管理是很关键一环。一般,仔猪50~60日龄,多用伊维菌素,驱除体内外寄生虫。育肥猪4月龄,多用左旋咪唑驱虫1次。怀孕母猪,分娩前1~2周,伊维菌素驱虫1次。种公猪,每年春秋季,驱杀体内外寄生虫1次。
参考文献
[1] 史卫平.我国生猪标准化养殖模式和技术水平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8,34(6):178.
关键词:生猪养殖;生态小区;饲养管理
将生猪养殖产业做大做强,增强生猪养殖产业的竞争力。当前,各地市相继建立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实现了生猪养殖产业由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转变。为持续做好生猪生态养殖小区的规划建设,如下几点问题务必要得到重视:
1 以可持续发展,兼顾各方效益
生猪生态小区的建设规划,应始终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综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将养殖小区与转移劳动力就业,改善民生,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起来,重点突出区内污染物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突破环境制约因素。
2 切合区位优势,提前做好规划
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应切合自然地理区位优势,本着“集中规划、连片建设”的要求,做好生态养殖小区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区内的供水、供电、用水、交通、防疫等方面,确保养殖小区远离生态禁养区,避开水源保护地、风景名胜区、人口密集地等等,不要与农田保护区相冲突,注意符合环境保护、卫生防疫要求。同时,交通便利、通讯方便、水电供应方便。
3 综合自身实力,准备好养殖条件
规划生猪生态养殖小区,作为养殖业主务必要了解自身势力,具备好这几方面条件:
第一,自愿投资,自担风险,对养猪有积极的热情。第二,具备一定技术条件,掌握一定管理能力。第三,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除有固定资产投入,还有一定的流动资金。
在综合经济势力的基础上,依据条件储备规划建好猪场。
4 完善治污設施,减少污染面影响
污染问题是制衡生猪规划化发展的关键,由此,本着治污为先的原则,小区选址应在高燥处,注意排水,合理通风,做好保暖,达标防疫要求。同时,按小区4000m3的标准,配齐粪污处理设施。针对粪污的处理,应按干粪、污水、雨水相分离的技术路线,注意综合治理,确保达到卫生防疫法要求的基础上,做好粪污无公害排放,以降低养殖面污染,为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5 确保猪种质量,保证产出效益
良种是养猪高产的基础,关系到猪场市场竞争力。当前,主推瘦肉率高的三元优质肉猪或PIC配套杂交猪,有着不错的市场效益。由此,响应市场需求,应做好猪种统一调配,严禁以劣充优,避免假冒劣种进小区。同时,加强种猪场管理,制定严格种猪要求,健全种猪档案,严把种猪质量鉴定,确保进猪场猪种质量。严格种猪质量问责,签订种猪质量终身承诺,做好售后跟踪服务。
6 加强饲喂管理,确保生猪效益产出
为了增加生猪食欲、更好吸收饲料中的营养,必须对猪饲料进行合理配置。进行饲料配置时,可根据生猪不同生长期的营养标准,以及生猪体重及其它生理指标等,在饲料中添加数量适宜的营养物质及维生素、氨基酸等,为生猪提供营养全面、适口的饲料。
在集约化、规模化的生猪养殖期间,应采取限制饲喂的方法,即采取定时定量投放饲料的方法。定量提供按照营养标准配置的饲料,每天早上和晚上各饲喂一次。在进行限制饲喂的同时,配合进行自由采食的饲喂方法,以其对营养进行有益的补充,可直接生食的饲料投放在食槽中,让生猪随时进行采食。
7 做好防疫保健,增强猪群抗病体质
生猪生态养殖小区的规划建设,除考虑市场风险因素外,最大的风险可控因素莫过于动物病害,由此任何时期都不能放松对动物疫病的防控。
7.1 规范引种是前提
规范引种,禁止多种猪场引种,以避免病原体混合感染,威胁到猪群健康。做好产地检疫,引种隔离检疫,配用血清学检测,剔除蓝耳病、猪瘟、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等阳性病例,确保种源的健康。
7.2 防疫接种是保障
配备专业兽医人员,根据疾病防疫要求,严格防疫接种程序,做好疫苗接种工作。仔猪20日龄,做好副寒弱毒苗接种。仔猪25~30日龄,做好猪瘟兔化弱毒苗、口蹄疫灭活苗接种。仔猪50~60日龄,做好猪三联苗接种。初产母猪,配种前,做好乙型脑炎、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兔化弱毒苗接种。经产母猪,春秋季,做好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的免疫接种。成年公猪,做好猪瘟三联苗、口蹄疫苗的接种。接种同时,建立免疫档案,配齐防疫设施。
7.3 改善环境是基础
猪场力求清洁、卫生、干燥,加强通风管理,温湿度适宜,确保充足光照。配合全进全出,做好场内消毒。日常消毒,每周1次,用卫康、消毒威、百毒杀等喷施。此病流行期,消毒1次/d。人员消毒,多用聚维酮碘水溶液。消毒药剂,广谱、高效、稳定、安全、药效持久。
7.4 适时驱虫是关键
卫生防疫工作中,驱虫管理是很关键一环。一般,仔猪50~60日龄,多用伊维菌素,驱除体内外寄生虫。育肥猪4月龄,多用左旋咪唑驱虫1次。怀孕母猪,分娩前1~2周,伊维菌素驱虫1次。种公猪,每年春秋季,驱杀体内外寄生虫1次。
参考文献
[1] 史卫平.我国生猪标准化养殖模式和技术水平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8,34(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