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郑家屯西坨子遗址的研究,总结了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该遗址,让其为双辽的发展贡献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双辽、了解郑家屯,了解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民。
关键词:古遗址;保护;利用
郑家屯又称双辽,是县级市,位于吉林、辽宁、内蒙古三省、区交界之处,属吉林省西部。
郑家屯西坨子遗址则位于郑家屯西郊的坨子上,当地人称西坨子。整个坨子南起鹿场,北至吉兴村,长达五六里,宽约一公里左右,北部又称吉兴坨子,南部又称谷家坨。
郑家屯西坨子为南北走向,与西辽河基本平行,距西辽河约四公里。坨西为低势低洼的碱甸草滩。遗址西南为敖宝山,系由第二世纪玄武岩构成,为突兀的小石山,高出地表约四十米左右。坨南为二公里宽的草地,隔草地与大架坨遗址相望。坨西北一公里为巨丰遗址。坨子表层为半固定状风积沙,地势起伏不平,沟壑众多。遗址主要分布在坨脊部和西部。该遗址范围广,遗物极丰富,延续时间相当长,文化内涵十分复杂。它对于研究双辽地区原始文化的类型以及与南北文化的交往,有着重要价值。同时为研究东胡、鲜卑、契丹等民族的迁徙和交融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和保护郑家屯西坨子遗址,针对这一专题,我有几点粗浅见解,请同行们指教:
一、郑家屯西坨子遗址的保护
(一)抓紧进行文物补查和考古发掘。
据双辽文物志上记载:“此遗址曾进行多次调查,由于历史调查侧重地段不同,因而命名较乱”。这说明此处遗址还没有被全面、系统、完整地进行清查。因此,需要进行文物补查和考古发掘,使遗址的内涵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更好地去研究双辽的历史。从而也能给郑家屯西坨子遗址的历史作用一个正确的评价,以便更好地进行保护和利用。
另外,双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城区建设速度极快,修路和拆迁扩建工程正在进行。西坨子遗址距城市很近,正确评价此遗址也会使政府及早做出决定,不至阻碍城市发展。
(二)健全文物保护工作体制。
通过认真研究,后仔细调查,我认为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尤其是遗址的保护工作体制还不健全,存在许多漏洞,我们应及早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工作体制,也便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
(三)大力发动群众,积极自觉保护遗址。
遗址的保护光靠我们工作人员是不够的。我们要走出去,向群众宣传文物保护的有关法律条文和意义。在群众头脑中建立文物保护意识,使群众能自觉地对文化遗址进行保护。
与此同时,我们工作人员的信息要灵通一些,工作不要拖拉。从双辽古墓葬的发现与发掘的记载中发现,群众发现上报后,好长时间才来人考察,结果古墓大多已遭到损坏,所剩文物无几。由此可见,文博工作人员要有敏锐的触角和高度的责任感,以便及时抢救文化遗产,使之不遭到破坏。
二、郑家屯西坨子遗址的利用
(一)结合遗址,发掘古镇文化内涵。
据《双辽县文物志》中记载,西坨子遗址中曾多次发现“石针、石锨、刮削器、石核等细石器标本”,“从时代上看,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此遗址文化内涵复杂,细石器和夹砂褐陶,包括凹底三角石锨、石钻、尖状器、刮削器,以及大量的蚌壳、鸟、兽、鱼壳等,都具有黑龙江昂昂溪文化的特点,与嫩江流域的原始文化有一定的联系,而磨制石器、之字纹陶片、泥质红陶、彩陶等,又明显地受辽宁、赤峰红山文化的影响。此遗址具有嫩江流域与辽西两种原始文化的内涵和因素。另外发掘的滚轮压印纹陶片和磨光暗条纹,网状纹陶片具有鲜卑文化的特点,属东部鲜卑文化,年代约在汉至南北朝之间。
“遗址中的辽金遗存则表明,继鲜卑之后,契丹人、女真人也曾在这里生活过”。 悠久的历史,多民族的融合与发展,造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古镇的骄傲,也是双辽人的骄傲,我们应利用这个遗址来更深一层地发掘古镇文化。
(二)利用遗址对青少年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对于青少年一代,关于双辽的历史了解甚少,我们应充分利用遗址给我们留下的原始文化、遗物举办一些教育性强的周期性展览,夏令营、知识竞赛等,不但使年青一代了解自己家乡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为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艰苦奋斗的好思想、好品质,从而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不再让遗址、遗物埋藏在地下或仅是文物产品。
郑家屯西坨子遗址是历史的足迹,是双辽的文化宝藏,我们应该正确发掘它,揭开它最后一层面纱,把它灿烂的一面展现给世界人民,让人民了解双辽、了解郑家屯,了解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民。
作为文物工作者,我们也应大力倡导合理利用和保护郑家屯西坨子遗址,让双辽的历史揭开光辉的一页!
关键词:古遗址;保护;利用
郑家屯又称双辽,是县级市,位于吉林、辽宁、内蒙古三省、区交界之处,属吉林省西部。
郑家屯西坨子遗址则位于郑家屯西郊的坨子上,当地人称西坨子。整个坨子南起鹿场,北至吉兴村,长达五六里,宽约一公里左右,北部又称吉兴坨子,南部又称谷家坨。
郑家屯西坨子为南北走向,与西辽河基本平行,距西辽河约四公里。坨西为低势低洼的碱甸草滩。遗址西南为敖宝山,系由第二世纪玄武岩构成,为突兀的小石山,高出地表约四十米左右。坨南为二公里宽的草地,隔草地与大架坨遗址相望。坨西北一公里为巨丰遗址。坨子表层为半固定状风积沙,地势起伏不平,沟壑众多。遗址主要分布在坨脊部和西部。该遗址范围广,遗物极丰富,延续时间相当长,文化内涵十分复杂。它对于研究双辽地区原始文化的类型以及与南北文化的交往,有着重要价值。同时为研究东胡、鲜卑、契丹等民族的迁徙和交融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和保护郑家屯西坨子遗址,针对这一专题,我有几点粗浅见解,请同行们指教:
一、郑家屯西坨子遗址的保护
(一)抓紧进行文物补查和考古发掘。
据双辽文物志上记载:“此遗址曾进行多次调查,由于历史调查侧重地段不同,因而命名较乱”。这说明此处遗址还没有被全面、系统、完整地进行清查。因此,需要进行文物补查和考古发掘,使遗址的内涵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更好地去研究双辽的历史。从而也能给郑家屯西坨子遗址的历史作用一个正确的评价,以便更好地进行保护和利用。
另外,双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城区建设速度极快,修路和拆迁扩建工程正在进行。西坨子遗址距城市很近,正确评价此遗址也会使政府及早做出决定,不至阻碍城市发展。
(二)健全文物保护工作体制。
通过认真研究,后仔细调查,我认为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尤其是遗址的保护工作体制还不健全,存在许多漏洞,我们应及早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工作体制,也便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
(三)大力发动群众,积极自觉保护遗址。
遗址的保护光靠我们工作人员是不够的。我们要走出去,向群众宣传文物保护的有关法律条文和意义。在群众头脑中建立文物保护意识,使群众能自觉地对文化遗址进行保护。
与此同时,我们工作人员的信息要灵通一些,工作不要拖拉。从双辽古墓葬的发现与发掘的记载中发现,群众发现上报后,好长时间才来人考察,结果古墓大多已遭到损坏,所剩文物无几。由此可见,文博工作人员要有敏锐的触角和高度的责任感,以便及时抢救文化遗产,使之不遭到破坏。
二、郑家屯西坨子遗址的利用
(一)结合遗址,发掘古镇文化内涵。
据《双辽县文物志》中记载,西坨子遗址中曾多次发现“石针、石锨、刮削器、石核等细石器标本”,“从时代上看,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此遗址文化内涵复杂,细石器和夹砂褐陶,包括凹底三角石锨、石钻、尖状器、刮削器,以及大量的蚌壳、鸟、兽、鱼壳等,都具有黑龙江昂昂溪文化的特点,与嫩江流域的原始文化有一定的联系,而磨制石器、之字纹陶片、泥质红陶、彩陶等,又明显地受辽宁、赤峰红山文化的影响。此遗址具有嫩江流域与辽西两种原始文化的内涵和因素。另外发掘的滚轮压印纹陶片和磨光暗条纹,网状纹陶片具有鲜卑文化的特点,属东部鲜卑文化,年代约在汉至南北朝之间。
“遗址中的辽金遗存则表明,继鲜卑之后,契丹人、女真人也曾在这里生活过”。 悠久的历史,多民族的融合与发展,造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古镇的骄傲,也是双辽人的骄傲,我们应利用这个遗址来更深一层地发掘古镇文化。
(二)利用遗址对青少年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对于青少年一代,关于双辽的历史了解甚少,我们应充分利用遗址给我们留下的原始文化、遗物举办一些教育性强的周期性展览,夏令营、知识竞赛等,不但使年青一代了解自己家乡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为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艰苦奋斗的好思想、好品质,从而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不再让遗址、遗物埋藏在地下或仅是文物产品。
郑家屯西坨子遗址是历史的足迹,是双辽的文化宝藏,我们应该正确发掘它,揭开它最后一层面纱,把它灿烂的一面展现给世界人民,让人民了解双辽、了解郑家屯,了解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民。
作为文物工作者,我们也应大力倡导合理利用和保护郑家屯西坨子遗址,让双辽的历史揭开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