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石雕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903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tone is the most lasting material over the long history. Not to mention the stone utensils of the primitive, even in civilization, the arts of stone carving has been paid special attention for more than 3000 years. The relics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we see in India now are really precious. Stone carving in India has a long span from B.C. till now, and it spread a vast area, varied in different states with various religious themes.They mixed and interlaced each other, thus It’s hard for people esp. those from out of India to identify which deities belong to which religions among these stone carvings.
  
  印度是南亚的一个大国,与中国相邻。喜马拉雅山脉把我们两国在地域上隔开,世界屋脊难以翻越。两千年来,虽然艰难险阻限制了交通往来,但还是不能够完全阻断人民间的友好交流。佛教从诞生不久就传入了中国。在古代那么落后原始的条件之下,唐玄奘还是敢于充满信心地甘冒千辛万险赴西天取经。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不管信佛的还是不信佛的,他都是伟大的英雄。他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艺术,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于印度,过去我只依稀地知道,它是唐三藏为取真经所向往的西天,是佛教的故乡。那里气候炎热,人们皮肤黝黑,妇女都是把一条叫纱丽的长布裹在身上。此次得以亲身去到印度,当然享受着现代的陆上交通工具,也近似玄奘在广阔的印度国土走了一个大圈。虽不能尽览印度的文化遗址,也饱览了存留至今的许多珍贵文物,接触着基层社会,不断增进着对印度的深入了解。
  几千年的印度文明,受着漫长的历史岁月的磨砺。已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怎么能看到它呢?经过在印度各地的游历考察,我感到印度历史与文明的最大载体,就在印度的石雕上。
  石头是最耐久的,天地与之共存。不说原始人的石凿器,即使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注重美、注重艺术的石雕也超过三千年。现在我们仍能在印度看到两千多年前的遗物,极其珍贵。
  历史的印度历经磨难,曲折沧桑。佛教在这里诞生,发展,兴盛,却又在这里灭绝。在印度本土产生的宗教还有婆罗门教、耆那教和印度教,中世纪末期又随穆斯林的入侵带来了伊斯兰教。长长的历史中,权力的纷争,王朝的代谢交替,不断的战争杀伐,宗教也随之跟着当朝的统治者的感情偏好而兴亡。每种宗教都遭遇到兴盛与灭杀,而慈善的宗教情怀在对待异教时会变得无比地凶残。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的大量艺术文物被无情地毁灭,使现今遗存的石雕更显得珍贵无比。在二十世纪,印度独立后和我们中国一样,也是一个在迅速发展中的国家,也经历着现代工业化革命和社会变革的阵痛。他们没有忘记,承载着几千年历史和文明的石雕被很好地保护起来了。能收集到的石雕放进了博物馆,各地的古代石窟也得到了很好的管理和维护,使我们得以亲眼目睹这些古代宝物。
  印度石雕的年代跨度很大,从公元前到现在;地域跨度大,南北东西各个邦国都有;宗教跨度也大,各种宗教都有所表现,又杂揉在一起,有的是互相融会交织。尤其对于非印度的外国人,初识印度石雕,就分不清哪个是某教某神。
  桑吉佛教遗址,于公元前三世纪由孔雀王朝阿育王建立。阿育王皈依佛教,虔心向佛,他又掌握着统治印度的权力,这个时期是佛教的大发展时期,在印度各地普建佛塔。桑吉是现存最大最著名的地方。当初曾建立了八座,现在还遗存三座。其中的桑吉大塔,呈圆型覆钵式,底层直径36.6米,塔高16.5米,用来珍藏佛祖舍利。后来在顶上增修了方形平台和三层华盖,底下又加修了基坛和围栏,在南、北、东、西建了四座陀兰那(牌坊)。牌坊上是精致的石雕。石坊的形制是三道横楣,两根直柱。石坊的正反两面,柱子的四面,通体都覆满了雕刻。坊顶和横楣间,底楣下方与柱子间的斜撑托柱,也都安放了立体的石雕,使整个石坊由有着实底的浮雕和在楣与柱间放置立体石雕而形成的透雕相交织,艺术形式感觉丰富多彩,让牌坊看起来非常华丽而又活跃。由横楣与直柱的构成而自然分割出的小块画面,则雕刻了佛陀的诞生、悟道、传道和涅槃,及降魔故事,胜利与欢庆的场面等等。牌坊上的雕刻还运用了莲花、菩提、法轮、宝塔等替代物的象征手法。对称的斜撑托柱所雕刻的药叉女则是最婀娜多姿的舞蹈形象。
  
  阿旃陀石窟佛教遗址,开凿于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它在印度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敦煌石窟。在一条风景秀美的新月形的山谷里,半山的位置上,沿着山势一字排开,绵延550米,共有二十九个洞窟,存留下大量的壁画和石雕。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伽蓝大精舍高百余尺,中有石佛像,高七十余尺。上有石盖七重,虚悬无缀,盖间相去各三尺余。闻之耆旧曰,斯乃罗汉愿力之所持也,……精舍四周雕镂石壁,作如来在昔修菩萨行诸因地事,证圣果之祯祥,入寂灭之灵应,巨细无遗,备尽镌镂。伽蓝以外,南、北、左、右,各一石象……”将石窟的地理位置与窟内景物记录详细。赖此,阿旃陀在为历史湮没了若干个世纪之后,于1819年被英国人偶然发现后,英国的考古学者据《大唐西域记》之助得以将石窟确证下来,宣传至今。石窟皆由山石凿出,窟内大殿深入山腹,有的窟是殿内有殿,周壁有龛,佛像菩萨也都是一并凿出,工程浩大。最后一窟里,左壁雕出巨大的佛陀涅槃像,弟子们守在佛陀周围,伤心欲绝。然阿旃陀石窟的最珍贵处,还是遗存的大量壁画,描绘得真切现实,许多局部块面还很完整,绘画水平非常之高,观画则可以推及将近两千年前的情景,如此文化遗产堪称世界之最。
  埃洛拉石窟,建于公元七世纪初年至十四世纪,共三十四窟。在一条不太高的小山脉,顺着山脚由南向北延伸2.5公里。1—12窟是佛教石窟寺,13—29窟是印度教寺庙,30—34窟是耆那教神庙。这里的石窟寺都是把石山从上劈下,整体地凿出的,一些规模大的有如现代的大楼一样,几十米的宽度,上下三层,整齐的排廊,间隔留下石柱支撑上层,每层都有佛堂佛龛,四壁也有浮雕。从可以容纳的规模就能看出当年的兴盛景象。埃洛拉石窟里最宏伟的石窟寺,是印度教的“凯拉萨神庙”,于八世纪时开凿,历时100多年才完成。此座神庙外观是一幢耸立的高大建筑,然而它却是先从屋上的尖顶和神兽凿起,向下逐层凿出房屋的凹凸线脚、楼层和神佛雕刻。主殿前是难提殿,殿的上层还有天桥与主殿相连。主殿两侧各有一个广场,对称地矗立着两座高塔和两头巨大的石象。也都是由原来的山石凿留,而不是外面运过来建筑的。主殿周围凿出了通道,通道另一边的石壁也凿出了多层的楼窟。主殿外墙上布满了雕刻,表现的是湿婆的各种化身和法力的显示;还有表现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故事的大规模浮雕,这些故事雕刻呈横向带状连环画式,若连缀起来可达数十米。在神庙的基座部位,除了正面和两侧的前段外,雕刻了并排靠紧的大象,象头都朝外,有两米多高,雕满了一圈,感觉是由象群背负起了上面的巍巍神庙,此情景极其壮观。
  埃利芬达石窟,开凿于印度教兴起的公元450—750年。此石窟的雕刻尺幅较大,大型浮雕内容也复杂些。主窟供奉的湿婆神,是印度最大的湿婆头像,高可5—6米。这是三位一体的神像,即集创造之神、保护之神、毁灭之神与一身,一像三个头。正面是较标准的佛面,左侧是一个狰狞的面容,右侧却是一个姣好的女性面貌。石窟大厅中央有一个方型石室,里面供着湿婆的代表物—“林加”,石室四面都开门,每个门的两侧都有高达窟顶的巨大站立神像,比例舒适,姿态自然,形象优美。已掌握了成熟的雕刻技巧。
  
  卡久拉霍遗址,是一组神庙群。建于公元950—1050年间,印度教的全盛时期。原来在方圆10公里范围修建了85座印度教和耆那教神庙,现在尚存23座。这些神庙全是用石块砌建榫接,不用一点木料,也因此得以站立千年。神庙的形制是印度教的“锡克哈拉”风格,梵语中“锡克哈拉”意指“山峰”,因此寺庙的屋顶似尖塔外形,又似紧密闭合的莲花。此种神庙的外部墙面通体满布着石雕。在神庙的上部,包括塔顶、屋檐、栏杆、线脚等处,雕刻的是图案纹样,庙体中段是人物为主的雕刻,占据了大部的墙面。上下相叠着似楼层般有许多层,每层又紧密地排列着人物、神兽、法物等雕刻。这些雕刻的结构形式,是几乎接近圆雕的高浮雕,所以立体感非常强,加上雕刻得惟妙惟肖,真实感也非常强。最大的一座神庙上,曾有人细数墙上有着800多个人物。承载一个或几个人物或动物的石条就是一个建筑单元,整个庙宇就是这样砌建起来。有一些空白的石块,能看出是残损后修补换上的。
  
  卡久拉霍的雕刻是印度石雕艺术发展到了成熟时期的作品。人物形象生动逼真,体态准确自然,且饶有情趣。诸神的情态尤如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舞蹈、奏乐、耕作、战斗、梳妆、写信等等;有的如夫妻双双搂着腰并立,有的在化妆描眉,有的是拈着花微笑,有的则照镜子梳头,甚至有女子翻起脚底板挑刺的动作等等,极为丰富有趣,显示出了高超的雕刻技巧和艺术水准。人物多是女性形象,有着强烈的印度地域特征:丰乳肥臀细腰,妖娆多姿,身上戴着装饰首饰和花冠与项链,身体袒露,异常性感。印度教的教义中有生殖崇拜,墙上神像中的男女之间的亲密姿态与放肆的动作,如此大胆敞开地表现,在我们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神庙上的雕刻却是天成自然,袒露无遗。有些西方的游客把它当作了印度古老的《爱经》的演化。
  除了这些最著名的遗址外,规模小些的石窟、神庙遗址遍布印度各地,也还有许多非常精彩的石雕。然而,石雕的大规模的集中之地,是各处的博物馆,新德里的中央国家博物馆当然堪当首位。其他较大的博物馆,如加尔各答的印度博物馆,它冠以国名,可能是延续加尔各答在印度独立前,被英国殖民者将加尔各答作为印度的首都之故,收藏着许多石雕文物。再如桑吉和卡久拉霍遗址所在的中央邦首府博帕尔的国家博物馆,新建的馆舍,建筑是现代的,规模也大,是个综合性博物馆,也收集了大量的石雕作品。各个邦的首府都有国家的博物馆。此外,在许多文化遗址处也设有专门的博物馆,如在释迦牟尼的四大纪念圣地之一的传道圣地——鹿野苑的博物馆,所藏的石雕最最精彩,虽然数量不是最多,但有的作品尺度很大,佛像造型精美,雕刻精致,设计完整,特别是还藏有阿育王时建树的四狮石柱柱头,它是两千多年前的文物了,还被用作了印度的国徽标志,是印度的象征。它们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都极高,甚至更胜于德里中央国家博物馆。
  博物馆的大量石雕藏品,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从残存的头像到胸像、全身像、坐像、立像、群像,到整个佛龛;从浮雕、透雕到圆雕;从仅仅小可盈拳到大到在厅中顶天立地;雕刻手法从平滑简洁到细致繁复,人物动作各各不同,千姿百态。虽然都有着宗教的背景,反映出来的,则是从古至今历代的时代面貌和人民生活。以前,我较多关注中国的佛像雕刻,这回,看到了千年前的佛教艺术源流:印度早年所受到的罗马艺术、希腊艺术的影响,犍陀罗艺术的产生,佛像造型的演变,衣纹处理的逐步变化,菩萨形象的由来,面容的特征等等,对照着中国佛像造型历代的变化,找到了出处。佛教之外,对其他的印度宗教也有了些初步的了解。从大量的石雕上,可以读到好多好多的东西。
  
  在这些遍布印度各地的石雕上,承载着印度古老的历史与文化。
其他文献
沿岸输沙是沙质海岸产生变形的一个主要因素,而波浪引起的沿岸流是沿岸泥沙搬运的主要动力。对于波浪斜向入射引起的沿岸流与沿岸输沙率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
海州湾位于南黄海西部,我国自然地理南北分界线的东端。本区第四纪地质及海岸地貌的研究,对于我国东部沿海第四纪海陆变迁及南黄海与中国海的发育历史,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工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海洋学考察理事会(ICES)、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SCOR)和国际海洋物理学协会(IAPSO)共同组成的“海洋学常用表和标准联合专家小组(JPOTS)”
研究沉积物中的矿物组分,对于阐明沉积作用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说明沉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规律以及物质来源,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了解蚀源区的母岩成分及其矿物在
对泰语学习者来说,汉语结构助词“的”的泰译处理方法仍然是很难的事情。泰语学习者用泰语来对应“的”不正确。他们遇到“的”时往往翻译成泰语“kong”和“ti”这两个词。其
2008年,“我帮你”加盟热度不减,不断的有读者打来电话咨询新科公司的情况。现在,“我帮你”已经在全国发展了几千家连锁加盟店,许多人做起了现代化“鞋匠”。为了让读者更好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各个国家需要不断加强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人们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载体。新闻英语的翻译,是一种语言转化的过程,在
我们知道,有潮港口的海面高度ζ(t)是周期性变化的。如果规定一个时间间隔τ,并在高潮前后分别找到两个时刻t_1和t_2,使τ=t_-t_1,以及ζ(t_1)=ζ(t_2)=Z_h,则海面高度Z_h被
2000年前后,作为“新冷战史”研究朝着更加深入方向发展的结果,探讨美国的现代化理论与冷战政治关系的学术潮流兴起。相关学者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从国家安全和学术
英国自然环境调查研究委员会(NERC)所属的海洋科学研究所是使用侧扫声纳测绘海底地貌的先驱,最近在大西洋和墨西哥湾进行了一次连续六个月的科学调查,使用该所研制的远距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