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这种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潜质,导致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沧州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不断进行探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作为沧州师范学院的唯一一个工科学院,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采用“做中学”方式进行“项目化”教学,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完成来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主动实践能力,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现场工程师,有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一、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创新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课程主要由“通识教育”、“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模块组成。在这三个模块中,通识教育占据相当大比重,然而在教育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课程之间缺乏连贯性和交叉性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是相当不利的。
2、创新环境建设比较缓慢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实验室或者实习基地中来完成,然而一些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并没有专用的场所;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利用率不高;创新人才的选拔只限于自己专业;学校在鼓励学术科技活动方面的管理办法和鼓励政策尚不到位;专业老师课程压力较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缺少专业指导老师,技术含量不足,活动氛围不浓;缺少经费支持,很多活动只能匆匆收场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学生的创新热情不高,严重制约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
3、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如何选拔合适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但就目前的一些高校而言,一方面很多同学参与活动并不是主动参与,而是简单的为了获得课外活动学分,导致参与活动的盲目性,在参与过程中未能与所学专业知识充分结合,对学生本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利用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另一方面是只看重结果而淡化过程,看中专业的发展而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这都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大障碍。
4、课外科技活动开展力度不够
一些高校课外科技活动开展局限于专业领域,缺乏持续性、创新性、综合性,导致学生的创新教育过程不连续、不全面。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自身兴趣爱好、专业基础、所处环境等因素制约,在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时,主要集中在一些难度系数不高的小项目上,而对于一些专业基础较高、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项目参与程度相对较低。
二、引入“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应用型学校的实验实习的条件不断提高,各级各类的技能大赛如火如荼,这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全国“三菱电机杯”全国大学生电气与自动化大赛,从简单机械手搬运、传送、分拣等子课题的练习,再到综合课题的训练和调试,这就是一个项目,并且哪一部分都离不开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而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知识与技能进行重新建构,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面对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而言,学生会因为形象、生动富有吸引力的项目化教学被吸引而投入,因为投入而认真,因为认真而得到实践成果和自我肯定,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以“项目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项目化教学首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教育
由于一个项目的实施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尽管对学生提出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但会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对知识点的遗忘等等客观因素,很难达到要求的理想状态。因此,“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使用基本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说:“三菱电机杯”大赛,既涉及到硬件也涉及到软件,但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需要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又需要这些知识的相互融合、优化,并加以创新。所以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越多、工具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创新思维越活跃。
2、项目化教学要注重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
项目化教学主要是学生主持或参与各种形式的科技项目,学生在完成每一个项目时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其中许多内容是课堂上没有讲授的,这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这个项目的开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实现“做中学”。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主动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性、复合型人才。通过项目的开展与完成使学生了解、熟悉项目各主要环节的要求和规范,为独立开展相应的创新活动奠定基础。
3、项目化教学要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在人才选拔方面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从大一入学开始,对有意向的同学通过选拔机制,成立创新小组,大学四个年级 “老带新” 形成梯队。对于创新思维较好的学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比赛,不但可以获得第二课堂学分,比赛获奖还可以抵消相关实践教学学分;对于创新思维一般的同学,可以根据项目的大小、完成的質量确定项目对应的学分,参与的学生根据对项目的贡献分获不同学分。
4、项目化教学要注重创新环境建设
充分利用学院机电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实践平台,发挥“挑战杯”、“三菱电机杯”、“无碳小车”等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的引导作用,鼓励同学们申请各种项目。并为每个项目配备1~2 名专业教师作为指导老师。每个项目都需要2~5个同学的合作来完成,通过项目多学科的协作,不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项目化教学体现了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锻炼与培养更为显著。项目化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玉玲. “项目制”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探索 [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11.01
[2]赵仲飚. 实验室开放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J].管理观察,2016.06.25
[3]李伟,邓姣华. 基于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J]. 美术大观,2011.05.15
一、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创新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课程主要由“通识教育”、“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模块组成。在这三个模块中,通识教育占据相当大比重,然而在教育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课程之间缺乏连贯性和交叉性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是相当不利的。
2、创新环境建设比较缓慢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实验室或者实习基地中来完成,然而一些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并没有专用的场所;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利用率不高;创新人才的选拔只限于自己专业;学校在鼓励学术科技活动方面的管理办法和鼓励政策尚不到位;专业老师课程压力较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缺少专业指导老师,技术含量不足,活动氛围不浓;缺少经费支持,很多活动只能匆匆收场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学生的创新热情不高,严重制约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
3、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如何选拔合适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但就目前的一些高校而言,一方面很多同学参与活动并不是主动参与,而是简单的为了获得课外活动学分,导致参与活动的盲目性,在参与过程中未能与所学专业知识充分结合,对学生本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利用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另一方面是只看重结果而淡化过程,看中专业的发展而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这都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大障碍。
4、课外科技活动开展力度不够
一些高校课外科技活动开展局限于专业领域,缺乏持续性、创新性、综合性,导致学生的创新教育过程不连续、不全面。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自身兴趣爱好、专业基础、所处环境等因素制约,在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时,主要集中在一些难度系数不高的小项目上,而对于一些专业基础较高、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项目参与程度相对较低。
二、引入“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应用型学校的实验实习的条件不断提高,各级各类的技能大赛如火如荼,这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全国“三菱电机杯”全国大学生电气与自动化大赛,从简单机械手搬运、传送、分拣等子课题的练习,再到综合课题的训练和调试,这就是一个项目,并且哪一部分都离不开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而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知识与技能进行重新建构,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面对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而言,学生会因为形象、生动富有吸引力的项目化教学被吸引而投入,因为投入而认真,因为认真而得到实践成果和自我肯定,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以“项目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项目化教学首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教育
由于一个项目的实施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尽管对学生提出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但会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对知识点的遗忘等等客观因素,很难达到要求的理想状态。因此,“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使用基本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说:“三菱电机杯”大赛,既涉及到硬件也涉及到软件,但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需要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又需要这些知识的相互融合、优化,并加以创新。所以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越多、工具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创新思维越活跃。
2、项目化教学要注重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
项目化教学主要是学生主持或参与各种形式的科技项目,学生在完成每一个项目时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其中许多内容是课堂上没有讲授的,这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这个项目的开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实现“做中学”。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主动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性、复合型人才。通过项目的开展与完成使学生了解、熟悉项目各主要环节的要求和规范,为独立开展相应的创新活动奠定基础。
3、项目化教学要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在人才选拔方面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从大一入学开始,对有意向的同学通过选拔机制,成立创新小组,大学四个年级 “老带新” 形成梯队。对于创新思维较好的学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比赛,不但可以获得第二课堂学分,比赛获奖还可以抵消相关实践教学学分;对于创新思维一般的同学,可以根据项目的大小、完成的質量确定项目对应的学分,参与的学生根据对项目的贡献分获不同学分。
4、项目化教学要注重创新环境建设
充分利用学院机电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实践平台,发挥“挑战杯”、“三菱电机杯”、“无碳小车”等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的引导作用,鼓励同学们申请各种项目。并为每个项目配备1~2 名专业教师作为指导老师。每个项目都需要2~5个同学的合作来完成,通过项目多学科的协作,不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项目化教学体现了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锻炼与培养更为显著。项目化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玉玲. “项目制”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探索 [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11.01
[2]赵仲飚. 实验室开放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J].管理观察,2016.06.25
[3]李伟,邓姣华. 基于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J]. 美术大观,2011.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