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建筑是凝固的乐章,但匆匆来去的游客们,又有多少愿意倾听外滩百年建筑凝聚而成的厚重和鸣呢?
亚细亚大楼始建于1913年,1916年竣工,原名为麦克倍恩大楼,后由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合资设立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并允许其在大楼的正门挂上“亚细亚”公司的标志,由此称呼渐渐被“亚细亚大楼”所替代。该楼被誉为“外滩第一楼”,由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初建时共7层,1939年加盖至8层,建筑面积11984平方米,占地1739平方米。大楼外观具有折中主义风格。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式。底段与上段均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建筑物平面呈回字形,使大楼犹如井壁,每层楼面外侧四面为办公室,内侧为宽敞走廊,安有2米高钢窗采光通风,使空气对流畅通光线明亮,这种回字形结构,是外滩建筑中仅见的。
1864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当时为英国总会所用,又叫上海总会,也称上海俱乐部。1905年,在原址重新建楼,1910年1月启用,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交场所。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2009年3月4日,希尔顿酒店集团正式宣布与上海久事公司及锦江国际(集团)合资的上海新联谊大厦有限公司签订管理合约,该建筑成为希尔顿集团旗下亚洲首家华尔道夫酒店。
该建筑由马海洋行承担设计,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室内装潢由马海洋行的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有“东洋伦敦”之称。
又称元芳大楼。原是一幢3层砖木结构的房子,建于1897年,后于1906年拆旧建新,为假4层砖木结构,大楼外观呈英国哥德式建筑风格。大楼第四层是尖券形的窗户,一、二层是典型歌特风格的花窗棂窗户,大门入口竖有罗马廊柱。原为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行址。1956年交由长江轮船公司使用。现今是汇丰银行外滩支行和富邦华一银行外滩支行的行址。
1921年,汇丰银行上海分行为了显示其强大实力,几乎动用了两年的赢利,在外滩建造了一座“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汇丰银行大楼。它被认为是中国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杰作,設计者是著名的英资建筑设计机构公和洋行建筑师威尔逊,造价为1000万两白银,占了当时外滩所有建筑造价总和的一半以上(当时上海海关新楼、沙逊大厦、中国银行未建)。
大楼开工时还专门延聘了中国风水师,从择日、破土、建运、坐向到内里布局,俱按中国传统循例而行,并在地基下埋设压胜钱及各国银币,同时在房梁、楼角等暗处也安放了特地铸造的“上梁钱”。大楼建成后,又将两尊专门从英国定制的青铜狮,安放于大楼正门前,一只张嘴吼叫,另一只则闭着嘴巴,一张一合也象征着银行业务的一进一出,当年的老上海人,一度还把汇丰银行称为“狮子银行”。
从1956年起,上海市政府进驻汇丰银行大楼,并将其易名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简称“市府大楼”。1997年,上海市政府迁移大楼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进驻大楼。大楼壁画也在翻新工程中被重新发现,壁画间有一圈美文,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江海关大楼位于外滩13号,和旁边的汇丰银行大楼建筑建成年代前后衔接,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之手,在民间有“姊妹楼”的说法。
历史上的江海关有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建筑,最早的海关楼建于1846年,建筑风格呈现庙宇式,牌坊上书“上海北关”4个大字,1857年被毁后按大体原样重建;1891年,庙宇式海关大楼被拆除,教堂式海关大楼开始兴建,并于1893年竣工,顶端有小型海关大钟一座,钟鸣之声全市可闻。
从1857年江海关重建开始,中国海关这把“国门钥匙”就落到了洋人的掌控之中。清朝海关制度虽然独立自主,但架构落后,官员无能。而洋人管理下的中国海关,采用当时先进的西方行政管理制度,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因此,清政府对于他们全权委托的海关总署非常满意。
1925年,江海关拆除教堂式海关大楼,税务司和海关监督决心重造一座全国最大、世界闻名的大钟。两年后,海关大钟和如今的海关大楼同时建成,当时吊装大钟至72米多高的钟楼时,外滩的行人无不驻足观看,啧啧称奇。直到现在,这座大钟依然在亚洲名列第一,是当之无愧的外滩“脸面”。
关于为何要安装大钟,有几种说法,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业务工作的需要。据史料记载,从19世纪开始,海关学习西方国家海关以天数计算船舶吨税办法,超过夜里12点钟就另加1天,由于进出口船舶来自世界各地,船舶自备时钟误差很大,经常引起争议,为了统一报时,皆以海关钟楼敲点为准。
1928年元旦凌晨1点,海关大钟敲响了第一声,由于解放前中国没有统一时间,当时上海时间比北京时间早一个小时。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1日零时,上海海关大钟拨慢一个小时,从此,上海进入“北京时间”。
1950年2月16日,江海关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
建于1940年,属近现代主义风格。建筑设计强调垂直的线条,外立面简洁明朗。底层外墙用黑色大理石贴面,庄严华贵。进门两侧有紫铜栏杆装饰的人造环形大理石扶梯,上到二楼大厅,满目红色,富丽堂皇。最初是英资企业宝顺洋行的产业,19世纪下半叶被德华洋行买下,后被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接管,并于1947年重建,是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座。1951年起,由上海市总工会进驻至今。
外滩1号 麦克倍恩大楼→亚细亚大楼
亚细亚大楼始建于1913年,1916年竣工,原名为麦克倍恩大楼,后由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合资设立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并允许其在大楼的正门挂上“亚细亚”公司的标志,由此称呼渐渐被“亚细亚大楼”所替代。该楼被誉为“外滩第一楼”,由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初建时共7层,1939年加盖至8层,建筑面积11984平方米,占地1739平方米。大楼外观具有折中主义风格。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式。底段与上段均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建筑物平面呈回字形,使大楼犹如井壁,每层楼面外侧四面为办公室,内侧为宽敞走廊,安有2米高钢窗采光通风,使空气对流畅通光线明亮,这种回字形结构,是外滩建筑中仅见的。
外滩2号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华尔道夫酒店
1864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当时为英国总会所用,又叫上海总会,也称上海俱乐部。1905年,在原址重新建楼,1910年1月启用,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交场所。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2009年3月4日,希尔顿酒店集团正式宣布与上海久事公司及锦江国际(集团)合资的上海新联谊大厦有限公司签订管理合约,该建筑成为希尔顿集团旗下亚洲首家华尔道夫酒店。
该建筑由马海洋行承担设计,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室内装潢由马海洋行的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有“东洋伦敦”之称。
外滩6号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长江轮船公司→顶级品牌旗舰店和高档餐饮场所
又称元芳大楼。原是一幢3层砖木结构的房子,建于1897年,后于1906年拆旧建新,为假4层砖木结构,大楼外观呈英国哥德式建筑风格。大楼第四层是尖券形的窗户,一、二层是典型歌特风格的花窗棂窗户,大门入口竖有罗马廊柱。原为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行址。1956年交由长江轮船公司使用。现今是汇丰银行外滩支行和富邦华一银行外滩支行的行址。
外滩12号 汇丰银行大楼→上海市政府大楼→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1921年,汇丰银行上海分行为了显示其强大实力,几乎动用了两年的赢利,在外滩建造了一座“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汇丰银行大楼。它被认为是中国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杰作,設计者是著名的英资建筑设计机构公和洋行建筑师威尔逊,造价为1000万两白银,占了当时外滩所有建筑造价总和的一半以上(当时上海海关新楼、沙逊大厦、中国银行未建)。
大楼开工时还专门延聘了中国风水师,从择日、破土、建运、坐向到内里布局,俱按中国传统循例而行,并在地基下埋设压胜钱及各国银币,同时在房梁、楼角等暗处也安放了特地铸造的“上梁钱”。大楼建成后,又将两尊专门从英国定制的青铜狮,安放于大楼正门前,一只张嘴吼叫,另一只则闭着嘴巴,一张一合也象征着银行业务的一进一出,当年的老上海人,一度还把汇丰银行称为“狮子银行”。
从1956年起,上海市政府进驻汇丰银行大楼,并将其易名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简称“市府大楼”。1997年,上海市政府迁移大楼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进驻大楼。大楼壁画也在翻新工程中被重新发现,壁画间有一圈美文,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外滩13号 江海关大楼→上海海关
江海关大楼位于外滩13号,和旁边的汇丰银行大楼建筑建成年代前后衔接,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之手,在民间有“姊妹楼”的说法。

历史上的江海关有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建筑,最早的海关楼建于1846年,建筑风格呈现庙宇式,牌坊上书“上海北关”4个大字,1857年被毁后按大体原样重建;1891年,庙宇式海关大楼被拆除,教堂式海关大楼开始兴建,并于1893年竣工,顶端有小型海关大钟一座,钟鸣之声全市可闻。
从1857年江海关重建开始,中国海关这把“国门钥匙”就落到了洋人的掌控之中。清朝海关制度虽然独立自主,但架构落后,官员无能。而洋人管理下的中国海关,采用当时先进的西方行政管理制度,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因此,清政府对于他们全权委托的海关总署非常满意。
1925年,江海关拆除教堂式海关大楼,税务司和海关监督决心重造一座全国最大、世界闻名的大钟。两年后,海关大钟和如今的海关大楼同时建成,当时吊装大钟至72米多高的钟楼时,外滩的行人无不驻足观看,啧啧称奇。直到现在,这座大钟依然在亚洲名列第一,是当之无愧的外滩“脸面”。
关于为何要安装大钟,有几种说法,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业务工作的需要。据史料记载,从19世纪开始,海关学习西方国家海关以天数计算船舶吨税办法,超过夜里12点钟就另加1天,由于进出口船舶来自世界各地,船舶自备时钟误差很大,经常引起争议,为了统一报时,皆以海关钟楼敲点为准。
1928年元旦凌晨1点,海关大钟敲响了第一声,由于解放前中国没有统一时间,当时上海时间比北京时间早一个小时。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1日零时,上海海关大钟拨慢一个小时,从此,上海进入“北京时间”。
1950年2月16日,江海关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
外滩14号宝顺洋行→德华银行→交通银行大楼→上海市总工会
建于1940年,属近现代主义风格。建筑设计强调垂直的线条,外立面简洁明朗。底层外墙用黑色大理石贴面,庄严华贵。进门两侧有紫铜栏杆装饰的人造环形大理石扶梯,上到二楼大厅,满目红色,富丽堂皇。最初是英资企业宝顺洋行的产业,19世纪下半叶被德华洋行买下,后被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接管,并于1947年重建,是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座。1951年起,由上海市总工会进驻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