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源于义明的帮助,我和八位朋友到不丹静修。虽然不丹在地图上紧贴着西藏,但真的要到达这里,比一般隔山隔海的国家还不容易。当飞机升空时,我对自己说,不丹,我终于要靠近你了。
从筹备到真地启程前往不丹已经过了大半年,即使如此,临上飞机还得到有同修不能前去的消息。当然也有排除万难坚持前往的,像成都的杨姐,临走前突然身体不适,一直紧闭双眼在飞机上昏睡。
我们由泰国曼谷转机,搭乘不丹皇家航空公司航班飞往不丹王国西部重镇,海拔2280米的帕罗(PARO)—这儿有不丹唯一的国际机场。飞行途中有一个小小的插曲,飞机在机场降落,我们兴奋地去拿行李,但是义明微笑着对我们说,不要下飞机,这只是孟加拉的达卡机场。我们把行李放回互相打趣,好久没有这么急切的心情了。
大概有一个小时,飞机一直贴着山转弯飞行,好像在做飞行表演,机翼仿佛不经意就会擦向山上的树木。曾经认为去九寨黄龙机场的飞行是很需要技术的,和这相比似乎那就不算什么了。我刚好坐在窗边位置,感觉山上的树和房子都不断靠过来,触手可及。几分钟后,在飞机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声中,我们终于降落到帕罗机场。我立即被这个特殊的国度所吸引,纯粹自然的环境与纯粹自然的建筑结合在一起,我感到安然和喜悦的气息在空气中流动,很自然地让人安静下来。还没有见过这样镶嵌在山谷里的机场,湛蓝的天空漂浮着大团的白云,远处的绿林悠然矗立,传统的雕花装饰建筑簇拥着现代化飞行器,布局很有穿越色彩。
在乌金堪布的帮助下,我们非常顺利高效地通过海关,20分钟后,就看到一直在等候我们的司机和导游,他们都穿着本国传统服装,穿越的感觉就更浓厚了,感觉置身于时光隧道,就像进了桃花源一样。
酒店安顿好后的第一个活动是乌金堪布带我们去参拜顶果钦哲仁波切(H.H. Dilgo Khyentse Rinpoche)的故居。他在世时做过国王的老师,也被册封为不丹的国师,他以一生的修行传布和践行解脱道,以自身独特的魅力,让每一个接触过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关注和慈爱。由于对不丹的特殊贡献,他被尊称为顶果法王。顶果法王的居所很特别,在一个小山坡上,房间都很小,相互连通,串联在一起。满屋子供奉着神像,摆满图画和书籍。其中一间里放着一张与他真人等高的照片,我才惊奇地发现他是如此高大,身高两米,最令我动容的是他的卧室,一整面墙全是收藏的经书,以及他自己撰写的著作,紧靠着他床头的是一个书桌,堪布告诉我们顶果法王休息时一直坚持看书和写作。
顶果法王在年轻时曾闭关长达22年之久,我无法想象一个人22年在深山中闭关的场景。在这22年间他偶尔可以见到的人,是隔一段时间给他送粮食的哥哥,除此之外,就只有他一个人读经、思考。看着满墙的经书,我脑海中映出的是他安详阅读和写作的样子,这个卧室就有这种安详的气氛。
我没有机会面见这位大师,他在1991年示寂。在义明的帮助下,我们却获得机缘得见他的外孙雪谦冉江仁波切(Shechen Rabjam Rinpoche),现今的雪谦冉江仁波切是第七世的冉江仁波切。第二世的冉江仁波切创建了雪谦寺,后来成为西藏六大宁玛派寺院之一。
静修
我们有着极大的福分在雪谦冉江仁波切宅院里听他授课,庭院陈设简单,有镌刻藏文的石刻,有木刻的神灵。我们围坐着,四周草木的清香会被风送到鼻子里,在五天讲课里,大概有四天都在下雨,让安静的授课有了几分朦胧的禅意。每个人都安静地谛听,时不时两只小狗会跑来也听上一听。冉江仁波切剪着极短的黑发;慈颜善目,幽默风趣;双耳丰满,着传统僧袍,授课时始终盘膝打坐,犹如佛陀。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他授课时的样子,微闭着眼睛,声音潺潺而出。他讲的是藏语,但也会讲一些中文,在等堪布给我们翻译时,他会面向我们睁开眼睛,安静而祥和地微笑,而且他的目光会慢慢从每个人脸上扫过,含笑和你对视。那一瞬间,确实有种莲花绽放的安然,使你放松下来,忘记这是在一个陌生的国度。
冉江仁波切问我们:来闭关的目的是什么?你做一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沿着这个问题开始,仁波切讲解自己的观点。
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为了快乐,为了得到自己所要的满足。能否得到快乐和满足,会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比如,你吃到一些很好的食物,你完成一件自己很想完成的事情,你赚到很多钱……这些事情之所以能够让你快乐并不是因为这些事情本身,而是你自己觉得快乐和满足,你会发现快乐无法依靠外在而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来源于内心以及内心的改变。
仁波切提问时,我在心里默默回答。仁波切说出了上面的答案,让我内心很震动,因为我的答案是:人做任何一件事情是为了有价值、有意义。我之前从未想过,做一件事情是为了快乐。也许是责任感的缘故,也许是认知上认为价值贡献更重要一些,也许是认为快乐实在不容易获得。所以,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做事一定要有价值,一定要有意义,这是做事的目的,哪怕因此自己不快乐。当听到仁波切如此开示时,我的思想停顿了,忽然发现自己的局限性。仁波切的答案、让我明白了这里面的道理:以价值和意义来衡量一件事,就需要一个外在的评价标准;在我们看来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在别人看来并不一定如此,因为价值判断有非常强的取向性,每个人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快乐却是一种共同的感觉,如果一件事情的完成会让人快乐,那么这件事本身应该是好事,我惊讶自己之前从未这样想过。
每个人都需要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必须知道这件事情本身带来的快乐是什么,就如我现在需要先问自己为什么要闭关、打坐。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人跑步、练瑜伽、到健身房锻炼,大家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其目的是要获得健康的身体。但是没有人认真地想想,我们的心也是需要健康的,也需要一个专门的方法针对心的健康。因为身体的健康总会有一个限制,如果心的健康无法获得的话,人始终不会获得真正的健康。闭关、打坐的目的就是为了挑战自己,面对自己,清净自己,达到佛心,达成自性。这是一个让心健康的方式,脱离开日常的干扰,让心安静下来,纯粹的呼吸,单纯的作息,尽量简单的餐食,隔断与外界的联系,亦无外界的干扰。义明帮忙选择的酒店所具有的氛围,也使得静修获得了一个纯粹的空间:一切回归到最简单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 利他
仁波切开示:利于他人,帮助他人的想法是从世俗谛菩提心生发出来的,由“我”观察到明确“无我”。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我”找不到,平时我们看不起别人,这是幻象,如果“我”没有,又怎么会有“别人”?自己不喜欢痛苦要快乐,他人也是如此,如果别人的痛苦也是自己的痛苦,这样的心态就会发生:我身上的快乐,让众生统统得到。
听这部分内容让我想起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先生。稻盛先生是日本实业界一个传奇的人物,他创立了两家进入世界500强的日本企业,最令人钦佩的是他以78岁的高龄接掌日本航空,而此时的日航已经是完全亏损,同时全球航空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和持续经济低迷的挑战。稻盛先生用一年的时间创造了日本航空的奇迹,延续了他缔造两个世界500强企业的神话。用心聆听稻盛先生的观点就会发现,先生毕生所倡导并力行的仅仅是最简单的为人之道:爱人与利他。
我有机会聆听过稻盛先生的一次演讲。他介绍说他常常问自己,也常常问他的经营团队:“做人,何以为人?”他的成就来源于他内心的强大。稻盛先生2010年赤手空拳接手日航,一年多,日航就成为世界上赢利性最好的航空公司之一。稻盛凭什么?他不是航空专家,也不是财务专家,更不是航空经营专家。他知道,日航的没落是日航人一手造成的;日航的重新辉煌也只能由日航人的双手铸就。能量就在那里,他所要做的,就是果断走进日航人的内心,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释放能量,提升日航效益。他好像在说,兄弟姐妹,我这个78岁的老人准备好了,要与你们一起直面困难,垂直攀登。你们准备好了吗? 稻盛的切入,深深地从内外改变了日航的场阈。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热情被点燃了。“敬天爱人”这种根本性的思维方式,被充盈到组织的每一根末梢。
与日航在经营层面大刀阔斧的变革相比,稻盛先生对员工精神世界的改造可能对这家公司影响更为深远。“稻盛先生当会长以后,不是在具体的经营方针上做指导,而是用他的稻盛哲学在高层面上、意识形态方面,让大家明白,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或者是发生这样的事情谁来负责。原来大家都不是很明确,他用他的哲学让大家在精神层面上有一个新的认识。”横田惠三郎说。
稻盛先生一上任就给日航全体员工写信,传递他的“利他哲学”,鼓励日航员工更努力地工作,加上稻盛带头身体力行,日航员工的心态逐步发生深刻的变化。有一次突降大雨,旅客托运的行李在搬运过程中淋湿了,在行李转盘的出口处,两位日航的年轻女员工,拼命用干毛巾一件一件擦净行李的水迹,这样的情景自日航诞生以来“史无前例”。唤醒员工内在能量,确信用自己的双手一定可以创造奇迹,当稻盛先生身体力行地表达自己的理念,并贴近一线员工,在给日航成员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日航员工共同努力扭转亏损的决心和斗志,最终用一年的时间就创造了奇迹。
利他的能量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显现,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有相同的感受。我在一个小镇中长大,在这个地方能够考上大学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而在当时这是改变命运的最重要、或者可以说是唯一的途径。因此我和我的同学都很刻苦,都很努力。但是因为小镇偏远,没有什么学习资料和辅导资料,我们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能力,按照老师传授的知识来迎接这个改变命运的全国高考。受初中班主任的影响,我在整个中学学习过程中,都尽力超前自学,会在这个学期把下个学期的课程内容自学完,这样就能保证老师讲授的时候,我可以有更深入的呼应。自己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老师希望我把自己的作业笔记展示给同学看,自己非常听老师的话,很大方地、很自信地把自己的笔记全部都展示出来。也是因为要做这件事,结果更认真地写作业,也更加快了超前学习的速度,最后发现,展示作业最大的受益者是我自己。每天早上我会争取第一个到学校的教室,准备早上带领大家做晨读,冬天做这件事会很痛苦,气温在–35℃左右,早上去学校的路上非常寒冷,遇上风雪交加的天气,没有人愿意出门。记忆中自己还是早早地到教室,为晨读做准备。这些为同学所做的事情,带给自己巨大的回报,我如愿考上了重点大学,我们班的同学将近90%都考上了大学,这是这所中学和这个地区史无前例的成绩。
中学给予我的帮助延续到今天,使我拥有良好的利他习惯,以及丰富而快乐的性情。2012年8月全班同学决定从全国各地齐聚到母校欢聚,所有的同学都动了起来,出力的出力,出钱的出钱,没有任何人有所顾忌,每个同学都在尽着自己的努力,利他与分享成为我们这个班的习惯,中学这段日子已经深深地雕刻在我们每一个同学生命的时光里,让我们终生受益。
仁波切开示说:佛教说慈悲不是为了佛陀高兴,佛教讲的是因缘和合,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也一样有反照,帮助到自己。舍得给别人,吸收痛苦,这个善念会成长得越来越好,会自然而然地帮助别人,利他人的事做得越多,这辈子你也会得到越多帮助。比如,一个好人出现,人们会欢呼,会高兴。一个在平时不好的人在人群中出现,大家纷纷闪开。一个坏人死掉,人们会说“刚刚好”或者更难听的话,如果成为这样一个人,生活就没有意义。
仁波切讲的这个道理理解起来很容易,但现实中会遇到一些难题。课程讨论的时候,光如先生问了乌金堪布一个问题:我们在努力为别人着想,努力发善心,但遇到的多是恶心的人,发善心常常感到受欺负,或者失去各种各样的机会,甚至无法保持自己基本的位置,那又应该怎么办呢?乌金堪布回答得非常简单:你还是需要坚持多为别人着想,但是同时要运用智慧,不要让自己受到伤害,如果智慧不够,你可以选择离开,不要直接面对用恶心对你的人。
堪布的答案真好,光如先生问的问题,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小的事情,也许可以不必在意,但是有些时候你所遇到的恶意足以伤害到你的根本,甚至让你失去存活的机会,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智慧和能力,接受这样的挑战,并战胜它。如果实在是无法解决,堪布说你还是可以选择避开冲突,保护自己。真的是一个好的启示,这可以帮助到我们运用佛的方式来面对这些困顿和不公平,甚至不合理,使得生活可以单纯而又美好,使得我们不受环境的影响,而充满安定,我想这是修世俗谛菩提心的目的吧! 在一个竞争愈演愈烈的社会里,提升善心显得尤为重要,也尤为艰难。因为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困境,特别是在一个无法保持公平竞争的环境,一个动用不合理手段、伤害别人反而获得了机会的环境下,以善为本是需要极大毅力和智慧的。虽然需要面对这样的环境和现实,要依然坚持提升善心,帮助别人。短期来看,也许机会并没有眷顾你,但是从长期看,得到眷顾的一定是你。
仁波切说,能够做到帮助别人,与人相处好是很好的事,因此要学会世俗谛菩提心。有人会怀疑这样做,自己的好东西流出去了。事实上不会,因为自身的快乐是因果关系,快乐不会失去,而别人的痛苦也不会真的跑到你的身上,这个方法是为了让“我执”放下。你的家人真的生病,你用这个方法也不会马上帮助他,但是你会了这个方法,可以慢慢地帮助他。
做这个观修的时候,可以先从身边的人做起,如家人和朋友,先把他们的痛苦放在自己身上,把自己的快乐发愿到他们身上,再逐步扩大,尤其是扩大到自己不喜欢的人、自己的敌人身上。就用呼吸的方式来做,吸入所有众生的痛苦,呼出去的是自己身上的快乐,融入到众生身上。这样做,“我执”的观念就会弱下来,“利他”的观念会更强,我们的烦恼也会越来越少,这是一个正确的修行方法。
“呼”、“吸”互换的禅修方式,我还在慢慢体验,这个部分给我更多的启示,是在于对“因果”、“回报”的理解。因为相信轮回与来世,相信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以仁波切就更强调今天如何发善心,如何帮助别人,因为这一切努力都会在未来获得呈现,主观上你在帮助别人,客观上你一样也获得帮助。我想这样的观念,可以很好地让人接受,并给自己努力帮助别人一个持续依靠的理由,这是否可以说是佛对于人性自私的一个解决方案呢?
在现实生活中,从善恶的维度去看人性的情况比较少,从利己、利他的维度去看人性的情况会比较多。一方面因为这是一个考量经济利益的社会,另一方面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更多的是利己与利他之间的纠结。如果从人的自然属性来说,自利是一个人明显的特征,假设这是人性不完美的表现,那么这个不完美的人性才是人真实的表现,我想佛也会这样认为,因此才有修行之需求。虽然我没有能够很好地去理解佛法所要求的“呼”、“吸”互换的打坐体验,但是明白一个道理:今天善行、利他的付出,一定会投射回自己身上。这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因为这给了我更大的信心,坚持利他、提升善心。虽然我们微弱的力量还不足以让社会看到变化,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做出改变,不再担心利他是吃亏的事情,不再担心善行是否得到理解,不再惧怕面对痛苦,生活也就变得比以前更快乐一些,内心也会更安定一些。今天的开示,我真的非常开心,因为我座右铭中的一句就是:吃亏就是占便宜。我从日常体验中得到这个观念,并认定它是最重要的价值判断,因此将它定为自己的座右铭。今天之后,我的信念得到更加明确的支持,真是太好了。
仁波切在结束课程的时候讲了一段话,我特别喜欢,他说,平时为自己想的人,就好像把一把盐放在一杯水里,这杯水你自己也无法喝下去;为别人多想想,就是一把盐放在一桶水里,此时的水是可以喝的。的确,如果我们只是为自己,最后可能连一杯水都没有的喝,如果我们学会为他人,就会有一大桶水喝,多么简单的道理!
接到学生转来的一封邮件,里面附上了一个故事《84名乘客的生死表决》,这是一则惊心动魄且无比真实的故事。
1990年5月26日早上6:10,型号为BAC-1-1的英航5390班机和往常一样,从伯明翰机场准时起飞,它的目的地是西班牙马拉加机场。机长是拥有21年飞行驾驶经验的西蒙,副驾驶员则是刚来5390上班的阿拉史泰尔,除此之外,飞机上还有一名乘务长和3名空姐,以及84名乘客。
飞机起飞13分钟后,到达1.3万米的高空处,机长西蒙将飞机调到自动驾驶状态,然后起身想去弄杯饮料,可就在他刚站起来的那一刹那,只听见“嘭”的一声,西蒙左侧的一块挡风玻璃猛地一下被炸开了!之后,舱内舱外巨大的气压差一点将西蒙吸出机舱外。万幸的是,在被吸出机舱的过程中,西蒙本能地用一只脚死死地勾住了驾驶室里的一把椅子,然后又被随即赶来的乘务长和两名空姐死死拽住,这才没有被完全甩出去。
挡风玻璃一碎,舱外冰冷刺骨的狂风便以时速 390千米的速度朝舱内灌,飞机内的3个警报器都不停地响,并且和空管中心失去了联系。80多名乘客顿时惊慌失措,乱成一团。飞机开始快速朝下降落。作为副驾驶,对BAC-1-1还不太熟悉的阿拉史泰尔,只好临危受命,靠着直觉和以前的经验将飞机又拉升起来。
危险却远没有就此结束,由于舱内的气压失去原有的平衡,如果不能实时阻住炸裂开的进风口,舱内供乘客呼吸的氧气至多只能维持30分钟,之后,所有的人都将会因为缺氧而开始陷入昏迷,直到最终窒息而死。但是,机长西蒙还在机舱外,也就是说,如要阻住进风口,就必须要丢掉西蒙。看着趴在–20℃ 机舱外,已经被冻成毫无生息,仿佛是睡着了的机长,乘务长和空姐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中—他们实在不忍心放手,都希望奇迹能发生。按照英航的规定,飞机在空中遭遇事故时,机组人员有义务牺牲一切来确保乘客的安全,除非乘客不要他们那样做。因此,丢不丢下机长,只有问问乘客了。
在乘务长的授权下,一名空姐走到客舱内,她稳定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说,我们遭遇到了一点小麻烦,生死不明的机长被吊在寒冷的机舱外,丢不丢下他事关我们的生死,请大家考虑后表决,赞同丢掉机长的人请举手,举手的人超过半数,我们就将丢下机长。
空姐说完后,慌乱的场面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几秒后,有人迅速而果断地开始举手,2个、5个、10个、20个……看到这一状态,空姐努力地控制着自己悲伤的情绪,不让眼泪流下。她强迫自己数清每个举手的人,可就在她快要数到过半数的42个时,突然,有一个一直举着手的人,把手慢慢放了下来,紧接着,又有一个人把手放了下来,接下来是第三个、第四个……最终的结果是,举手的人竟然为零!
看着这突然的转变,空姐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哗地一下冲了出来。接下来,更好的消息传来,通过不懈的努力,副驾驶阿拉史泰尔终于和空管中心取得了联系,依靠他们的指挥和引领,在发生事故后的22分钟,飞机成功降落在6千米之外的英国南安普顿机场!机长西蒙也被随即赶来的救护车接走。让人不敢相信的是,受到巨大撞击和在极寒中被冰冻了20多分钟的机长西蒙,居然在医院里被救了过来,而且在3个月后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后来的调查表明,这场事故是由于机械维修师在更换飞机挡风玻璃时,粗心上错了螺母而引发的。更让人震惊的是,多亏当时没有丢下机长,因为一旦机长被丢下,他百分百会被卷入机翼上转动的引擎里,结果只能是机毁人亡,谁也救不了!
84名乘客改变表决结果,既拯救了机长,也在冥冥之中拯救了他们自身。
这就是利他所带来的价值,不要在意一时的得失,不要在意自己得到什么,而要在意自己为别人做了什么,如果可以这样去想、去做,不期然中我们已经帮助了自己。
从筹备到真地启程前往不丹已经过了大半年,即使如此,临上飞机还得到有同修不能前去的消息。当然也有排除万难坚持前往的,像成都的杨姐,临走前突然身体不适,一直紧闭双眼在飞机上昏睡。
我们由泰国曼谷转机,搭乘不丹皇家航空公司航班飞往不丹王国西部重镇,海拔2280米的帕罗(PARO)—这儿有不丹唯一的国际机场。飞行途中有一个小小的插曲,飞机在机场降落,我们兴奋地去拿行李,但是义明微笑着对我们说,不要下飞机,这只是孟加拉的达卡机场。我们把行李放回互相打趣,好久没有这么急切的心情了。
大概有一个小时,飞机一直贴着山转弯飞行,好像在做飞行表演,机翼仿佛不经意就会擦向山上的树木。曾经认为去九寨黄龙机场的飞行是很需要技术的,和这相比似乎那就不算什么了。我刚好坐在窗边位置,感觉山上的树和房子都不断靠过来,触手可及。几分钟后,在飞机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声中,我们终于降落到帕罗机场。我立即被这个特殊的国度所吸引,纯粹自然的环境与纯粹自然的建筑结合在一起,我感到安然和喜悦的气息在空气中流动,很自然地让人安静下来。还没有见过这样镶嵌在山谷里的机场,湛蓝的天空漂浮着大团的白云,远处的绿林悠然矗立,传统的雕花装饰建筑簇拥着现代化飞行器,布局很有穿越色彩。
在乌金堪布的帮助下,我们非常顺利高效地通过海关,20分钟后,就看到一直在等候我们的司机和导游,他们都穿着本国传统服装,穿越的感觉就更浓厚了,感觉置身于时光隧道,就像进了桃花源一样。
酒店安顿好后的第一个活动是乌金堪布带我们去参拜顶果钦哲仁波切(H.H. Dilgo Khyentse Rinpoche)的故居。他在世时做过国王的老师,也被册封为不丹的国师,他以一生的修行传布和践行解脱道,以自身独特的魅力,让每一个接触过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关注和慈爱。由于对不丹的特殊贡献,他被尊称为顶果法王。顶果法王的居所很特别,在一个小山坡上,房间都很小,相互连通,串联在一起。满屋子供奉着神像,摆满图画和书籍。其中一间里放着一张与他真人等高的照片,我才惊奇地发现他是如此高大,身高两米,最令我动容的是他的卧室,一整面墙全是收藏的经书,以及他自己撰写的著作,紧靠着他床头的是一个书桌,堪布告诉我们顶果法王休息时一直坚持看书和写作。
顶果法王在年轻时曾闭关长达22年之久,我无法想象一个人22年在深山中闭关的场景。在这22年间他偶尔可以见到的人,是隔一段时间给他送粮食的哥哥,除此之外,就只有他一个人读经、思考。看着满墙的经书,我脑海中映出的是他安详阅读和写作的样子,这个卧室就有这种安详的气氛。
我没有机会面见这位大师,他在1991年示寂。在义明的帮助下,我们却获得机缘得见他的外孙雪谦冉江仁波切(Shechen Rabjam Rinpoche),现今的雪谦冉江仁波切是第七世的冉江仁波切。第二世的冉江仁波切创建了雪谦寺,后来成为西藏六大宁玛派寺院之一。
静修
我们有着极大的福分在雪谦冉江仁波切宅院里听他授课,庭院陈设简单,有镌刻藏文的石刻,有木刻的神灵。我们围坐着,四周草木的清香会被风送到鼻子里,在五天讲课里,大概有四天都在下雨,让安静的授课有了几分朦胧的禅意。每个人都安静地谛听,时不时两只小狗会跑来也听上一听。冉江仁波切剪着极短的黑发;慈颜善目,幽默风趣;双耳丰满,着传统僧袍,授课时始终盘膝打坐,犹如佛陀。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他授课时的样子,微闭着眼睛,声音潺潺而出。他讲的是藏语,但也会讲一些中文,在等堪布给我们翻译时,他会面向我们睁开眼睛,安静而祥和地微笑,而且他的目光会慢慢从每个人脸上扫过,含笑和你对视。那一瞬间,确实有种莲花绽放的安然,使你放松下来,忘记这是在一个陌生的国度。
冉江仁波切问我们:来闭关的目的是什么?你做一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沿着这个问题开始,仁波切讲解自己的观点。
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为了快乐,为了得到自己所要的满足。能否得到快乐和满足,会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比如,你吃到一些很好的食物,你完成一件自己很想完成的事情,你赚到很多钱……这些事情之所以能够让你快乐并不是因为这些事情本身,而是你自己觉得快乐和满足,你会发现快乐无法依靠外在而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来源于内心以及内心的改变。
仁波切提问时,我在心里默默回答。仁波切说出了上面的答案,让我内心很震动,因为我的答案是:人做任何一件事情是为了有价值、有意义。我之前从未想过,做一件事情是为了快乐。也许是责任感的缘故,也许是认知上认为价值贡献更重要一些,也许是认为快乐实在不容易获得。所以,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做事一定要有价值,一定要有意义,这是做事的目的,哪怕因此自己不快乐。当听到仁波切如此开示时,我的思想停顿了,忽然发现自己的局限性。仁波切的答案、让我明白了这里面的道理:以价值和意义来衡量一件事,就需要一个外在的评价标准;在我们看来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在别人看来并不一定如此,因为价值判断有非常强的取向性,每个人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快乐却是一种共同的感觉,如果一件事情的完成会让人快乐,那么这件事本身应该是好事,我惊讶自己之前从未这样想过。
每个人都需要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必须知道这件事情本身带来的快乐是什么,就如我现在需要先问自己为什么要闭关、打坐。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人跑步、练瑜伽、到健身房锻炼,大家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其目的是要获得健康的身体。但是没有人认真地想想,我们的心也是需要健康的,也需要一个专门的方法针对心的健康。因为身体的健康总会有一个限制,如果心的健康无法获得的话,人始终不会获得真正的健康。闭关、打坐的目的就是为了挑战自己,面对自己,清净自己,达到佛心,达成自性。这是一个让心健康的方式,脱离开日常的干扰,让心安静下来,纯粹的呼吸,单纯的作息,尽量简单的餐食,隔断与外界的联系,亦无外界的干扰。义明帮忙选择的酒店所具有的氛围,也使得静修获得了一个纯粹的空间:一切回归到最简单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 利他
仁波切开示:利于他人,帮助他人的想法是从世俗谛菩提心生发出来的,由“我”观察到明确“无我”。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我”找不到,平时我们看不起别人,这是幻象,如果“我”没有,又怎么会有“别人”?自己不喜欢痛苦要快乐,他人也是如此,如果别人的痛苦也是自己的痛苦,这样的心态就会发生:我身上的快乐,让众生统统得到。
听这部分内容让我想起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先生。稻盛先生是日本实业界一个传奇的人物,他创立了两家进入世界500强的日本企业,最令人钦佩的是他以78岁的高龄接掌日本航空,而此时的日航已经是完全亏损,同时全球航空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和持续经济低迷的挑战。稻盛先生用一年的时间创造了日本航空的奇迹,延续了他缔造两个世界500强企业的神话。用心聆听稻盛先生的观点就会发现,先生毕生所倡导并力行的仅仅是最简单的为人之道:爱人与利他。
我有机会聆听过稻盛先生的一次演讲。他介绍说他常常问自己,也常常问他的经营团队:“做人,何以为人?”他的成就来源于他内心的强大。稻盛先生2010年赤手空拳接手日航,一年多,日航就成为世界上赢利性最好的航空公司之一。稻盛凭什么?他不是航空专家,也不是财务专家,更不是航空经营专家。他知道,日航的没落是日航人一手造成的;日航的重新辉煌也只能由日航人的双手铸就。能量就在那里,他所要做的,就是果断走进日航人的内心,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释放能量,提升日航效益。他好像在说,兄弟姐妹,我这个78岁的老人准备好了,要与你们一起直面困难,垂直攀登。你们准备好了吗? 稻盛的切入,深深地从内外改变了日航的场阈。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热情被点燃了。“敬天爱人”这种根本性的思维方式,被充盈到组织的每一根末梢。
与日航在经营层面大刀阔斧的变革相比,稻盛先生对员工精神世界的改造可能对这家公司影响更为深远。“稻盛先生当会长以后,不是在具体的经营方针上做指导,而是用他的稻盛哲学在高层面上、意识形态方面,让大家明白,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或者是发生这样的事情谁来负责。原来大家都不是很明确,他用他的哲学让大家在精神层面上有一个新的认识。”横田惠三郎说。
稻盛先生一上任就给日航全体员工写信,传递他的“利他哲学”,鼓励日航员工更努力地工作,加上稻盛带头身体力行,日航员工的心态逐步发生深刻的变化。有一次突降大雨,旅客托运的行李在搬运过程中淋湿了,在行李转盘的出口处,两位日航的年轻女员工,拼命用干毛巾一件一件擦净行李的水迹,这样的情景自日航诞生以来“史无前例”。唤醒员工内在能量,确信用自己的双手一定可以创造奇迹,当稻盛先生身体力行地表达自己的理念,并贴近一线员工,在给日航成员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日航员工共同努力扭转亏损的决心和斗志,最终用一年的时间就创造了奇迹。
利他的能量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显现,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有相同的感受。我在一个小镇中长大,在这个地方能够考上大学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而在当时这是改变命运的最重要、或者可以说是唯一的途径。因此我和我的同学都很刻苦,都很努力。但是因为小镇偏远,没有什么学习资料和辅导资料,我们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能力,按照老师传授的知识来迎接这个改变命运的全国高考。受初中班主任的影响,我在整个中学学习过程中,都尽力超前自学,会在这个学期把下个学期的课程内容自学完,这样就能保证老师讲授的时候,我可以有更深入的呼应。自己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老师希望我把自己的作业笔记展示给同学看,自己非常听老师的话,很大方地、很自信地把自己的笔记全部都展示出来。也是因为要做这件事,结果更认真地写作业,也更加快了超前学习的速度,最后发现,展示作业最大的受益者是我自己。每天早上我会争取第一个到学校的教室,准备早上带领大家做晨读,冬天做这件事会很痛苦,气温在–35℃左右,早上去学校的路上非常寒冷,遇上风雪交加的天气,没有人愿意出门。记忆中自己还是早早地到教室,为晨读做准备。这些为同学所做的事情,带给自己巨大的回报,我如愿考上了重点大学,我们班的同学将近90%都考上了大学,这是这所中学和这个地区史无前例的成绩。
中学给予我的帮助延续到今天,使我拥有良好的利他习惯,以及丰富而快乐的性情。2012年8月全班同学决定从全国各地齐聚到母校欢聚,所有的同学都动了起来,出力的出力,出钱的出钱,没有任何人有所顾忌,每个同学都在尽着自己的努力,利他与分享成为我们这个班的习惯,中学这段日子已经深深地雕刻在我们每一个同学生命的时光里,让我们终生受益。
仁波切开示说:佛教说慈悲不是为了佛陀高兴,佛教讲的是因缘和合,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也一样有反照,帮助到自己。舍得给别人,吸收痛苦,这个善念会成长得越来越好,会自然而然地帮助别人,利他人的事做得越多,这辈子你也会得到越多帮助。比如,一个好人出现,人们会欢呼,会高兴。一个在平时不好的人在人群中出现,大家纷纷闪开。一个坏人死掉,人们会说“刚刚好”或者更难听的话,如果成为这样一个人,生活就没有意义。
仁波切讲的这个道理理解起来很容易,但现实中会遇到一些难题。课程讨论的时候,光如先生问了乌金堪布一个问题:我们在努力为别人着想,努力发善心,但遇到的多是恶心的人,发善心常常感到受欺负,或者失去各种各样的机会,甚至无法保持自己基本的位置,那又应该怎么办呢?乌金堪布回答得非常简单:你还是需要坚持多为别人着想,但是同时要运用智慧,不要让自己受到伤害,如果智慧不够,你可以选择离开,不要直接面对用恶心对你的人。
堪布的答案真好,光如先生问的问题,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小的事情,也许可以不必在意,但是有些时候你所遇到的恶意足以伤害到你的根本,甚至让你失去存活的机会,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智慧和能力,接受这样的挑战,并战胜它。如果实在是无法解决,堪布说你还是可以选择避开冲突,保护自己。真的是一个好的启示,这可以帮助到我们运用佛的方式来面对这些困顿和不公平,甚至不合理,使得生活可以单纯而又美好,使得我们不受环境的影响,而充满安定,我想这是修世俗谛菩提心的目的吧! 在一个竞争愈演愈烈的社会里,提升善心显得尤为重要,也尤为艰难。因为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困境,特别是在一个无法保持公平竞争的环境,一个动用不合理手段、伤害别人反而获得了机会的环境下,以善为本是需要极大毅力和智慧的。虽然需要面对这样的环境和现实,要依然坚持提升善心,帮助别人。短期来看,也许机会并没有眷顾你,但是从长期看,得到眷顾的一定是你。
仁波切说,能够做到帮助别人,与人相处好是很好的事,因此要学会世俗谛菩提心。有人会怀疑这样做,自己的好东西流出去了。事实上不会,因为自身的快乐是因果关系,快乐不会失去,而别人的痛苦也不会真的跑到你的身上,这个方法是为了让“我执”放下。你的家人真的生病,你用这个方法也不会马上帮助他,但是你会了这个方法,可以慢慢地帮助他。
做这个观修的时候,可以先从身边的人做起,如家人和朋友,先把他们的痛苦放在自己身上,把自己的快乐发愿到他们身上,再逐步扩大,尤其是扩大到自己不喜欢的人、自己的敌人身上。就用呼吸的方式来做,吸入所有众生的痛苦,呼出去的是自己身上的快乐,融入到众生身上。这样做,“我执”的观念就会弱下来,“利他”的观念会更强,我们的烦恼也会越来越少,这是一个正确的修行方法。
“呼”、“吸”互换的禅修方式,我还在慢慢体验,这个部分给我更多的启示,是在于对“因果”、“回报”的理解。因为相信轮回与来世,相信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以仁波切就更强调今天如何发善心,如何帮助别人,因为这一切努力都会在未来获得呈现,主观上你在帮助别人,客观上你一样也获得帮助。我想这样的观念,可以很好地让人接受,并给自己努力帮助别人一个持续依靠的理由,这是否可以说是佛对于人性自私的一个解决方案呢?
在现实生活中,从善恶的维度去看人性的情况比较少,从利己、利他的维度去看人性的情况会比较多。一方面因为这是一个考量经济利益的社会,另一方面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更多的是利己与利他之间的纠结。如果从人的自然属性来说,自利是一个人明显的特征,假设这是人性不完美的表现,那么这个不完美的人性才是人真实的表现,我想佛也会这样认为,因此才有修行之需求。虽然我没有能够很好地去理解佛法所要求的“呼”、“吸”互换的打坐体验,但是明白一个道理:今天善行、利他的付出,一定会投射回自己身上。这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因为这给了我更大的信心,坚持利他、提升善心。虽然我们微弱的力量还不足以让社会看到变化,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做出改变,不再担心利他是吃亏的事情,不再担心善行是否得到理解,不再惧怕面对痛苦,生活也就变得比以前更快乐一些,内心也会更安定一些。今天的开示,我真的非常开心,因为我座右铭中的一句就是:吃亏就是占便宜。我从日常体验中得到这个观念,并认定它是最重要的价值判断,因此将它定为自己的座右铭。今天之后,我的信念得到更加明确的支持,真是太好了。
仁波切在结束课程的时候讲了一段话,我特别喜欢,他说,平时为自己想的人,就好像把一把盐放在一杯水里,这杯水你自己也无法喝下去;为别人多想想,就是一把盐放在一桶水里,此时的水是可以喝的。的确,如果我们只是为自己,最后可能连一杯水都没有的喝,如果我们学会为他人,就会有一大桶水喝,多么简单的道理!
接到学生转来的一封邮件,里面附上了一个故事《84名乘客的生死表决》,这是一则惊心动魄且无比真实的故事。
1990年5月26日早上6:10,型号为BAC-1-1的英航5390班机和往常一样,从伯明翰机场准时起飞,它的目的地是西班牙马拉加机场。机长是拥有21年飞行驾驶经验的西蒙,副驾驶员则是刚来5390上班的阿拉史泰尔,除此之外,飞机上还有一名乘务长和3名空姐,以及84名乘客。
飞机起飞13分钟后,到达1.3万米的高空处,机长西蒙将飞机调到自动驾驶状态,然后起身想去弄杯饮料,可就在他刚站起来的那一刹那,只听见“嘭”的一声,西蒙左侧的一块挡风玻璃猛地一下被炸开了!之后,舱内舱外巨大的气压差一点将西蒙吸出机舱外。万幸的是,在被吸出机舱的过程中,西蒙本能地用一只脚死死地勾住了驾驶室里的一把椅子,然后又被随即赶来的乘务长和两名空姐死死拽住,这才没有被完全甩出去。
挡风玻璃一碎,舱外冰冷刺骨的狂风便以时速 390千米的速度朝舱内灌,飞机内的3个警报器都不停地响,并且和空管中心失去了联系。80多名乘客顿时惊慌失措,乱成一团。飞机开始快速朝下降落。作为副驾驶,对BAC-1-1还不太熟悉的阿拉史泰尔,只好临危受命,靠着直觉和以前的经验将飞机又拉升起来。
危险却远没有就此结束,由于舱内的气压失去原有的平衡,如果不能实时阻住炸裂开的进风口,舱内供乘客呼吸的氧气至多只能维持30分钟,之后,所有的人都将会因为缺氧而开始陷入昏迷,直到最终窒息而死。但是,机长西蒙还在机舱外,也就是说,如要阻住进风口,就必须要丢掉西蒙。看着趴在–20℃ 机舱外,已经被冻成毫无生息,仿佛是睡着了的机长,乘务长和空姐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中—他们实在不忍心放手,都希望奇迹能发生。按照英航的规定,飞机在空中遭遇事故时,机组人员有义务牺牲一切来确保乘客的安全,除非乘客不要他们那样做。因此,丢不丢下机长,只有问问乘客了。
在乘务长的授权下,一名空姐走到客舱内,她稳定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说,我们遭遇到了一点小麻烦,生死不明的机长被吊在寒冷的机舱外,丢不丢下他事关我们的生死,请大家考虑后表决,赞同丢掉机长的人请举手,举手的人超过半数,我们就将丢下机长。
空姐说完后,慌乱的场面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几秒后,有人迅速而果断地开始举手,2个、5个、10个、20个……看到这一状态,空姐努力地控制着自己悲伤的情绪,不让眼泪流下。她强迫自己数清每个举手的人,可就在她快要数到过半数的42个时,突然,有一个一直举着手的人,把手慢慢放了下来,紧接着,又有一个人把手放了下来,接下来是第三个、第四个……最终的结果是,举手的人竟然为零!
看着这突然的转变,空姐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哗地一下冲了出来。接下来,更好的消息传来,通过不懈的努力,副驾驶阿拉史泰尔终于和空管中心取得了联系,依靠他们的指挥和引领,在发生事故后的22分钟,飞机成功降落在6千米之外的英国南安普顿机场!机长西蒙也被随即赶来的救护车接走。让人不敢相信的是,受到巨大撞击和在极寒中被冰冻了20多分钟的机长西蒙,居然在医院里被救了过来,而且在3个月后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后来的调查表明,这场事故是由于机械维修师在更换飞机挡风玻璃时,粗心上错了螺母而引发的。更让人震惊的是,多亏当时没有丢下机长,因为一旦机长被丢下,他百分百会被卷入机翼上转动的引擎里,结果只能是机毁人亡,谁也救不了!
84名乘客改变表决结果,既拯救了机长,也在冥冥之中拯救了他们自身。
这就是利他所带来的价值,不要在意一时的得失,不要在意自己得到什么,而要在意自己为别人做了什么,如果可以这样去想、去做,不期然中我们已经帮助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