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的中国传统音乐学校传承体系建构刍议

来源 :中国音乐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eda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初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建立至今,无论是普通音乐教育还是专业音乐教育,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教育内容都处于从属地位,这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中本民族音乐文化占据学校教育主体地位的潮流相悖。为了改变这种不正常的局面,一些学校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成功经验。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惯性,以及各种观念、体制性障碍,这种境况至今未有全局性的根本改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为了守护和光大我们自己的音乐文化之根,更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勇敢承担起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责任。
其他文献
期刊
历史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的魅力,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然,最主要的、最重要的原因当首推如下三点:1."神秘性";2."历史的合力";3."内外一体"。虽然笔者对努力揭开"历史的魅力"做了种种大胆的思考,但笔者深知:作为史家的我们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我们的研究充其量不过是历史本真的注脚罢了。尽管如此,我们仍要竭尽全力去实现历史魅力的"最大化"—理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而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最优化"—历
1.引言2021年12月11日至12日,第三届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年会暨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全国近百所院校的200余名外语学科专家相聚云端,凝聚外语学科建设的时代共识,探讨外语学科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本文在梳理归纳会议内容的基础上,阐述相关理念,以期为新时代坐标上的外语学科发展提供一定启示。2.大会致辞与主旨报告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致开
期刊
音乐民族志写作是通过田野考察对所观察的音乐事项进行描述。然而,教育的普及使得写作成为每个人都具有的普适性能力,局内人也可以对自己的音乐事项进行描述,且对材料的掌握比民族音乐学家更全面。民族音乐学家怎样在自己的民族音乐志写作中突出学科的独特性?本文认为,由客观描述到主观陈述,再到学者"自反",这一发展过程是教育普及后民族志描述丧失其价值后而选择的再发展之举。学术写作本应就是构造思想的过程,而民族音乐
期刊
引言语言学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早在古希腊、古印度和中国的先秦时期,语言学就伴随着哲学、宗教学和经学应运而生。中国语言学虽然历史悠久,但直到1898年《马氏文通》的出版,才标志着进入现代语言学时期。古代中国语言学因其研究对象和思维方式的独特性,而具有与西方语言学风格迥异的语言学研究范式及逻辑结构。近现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以及国外语言学理论的引进,中国传统语言学的领域逐渐
会议
文章论述了乐器定名对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探讨了影响我国西洋乐器本土化定名工作的因素,归纳出乐器定名工作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论文还分析了当前少数民族乐器定名上存在的难题。提出参考西洋乐器本土化定名原则,挖掘前人在少数民族乐器定名上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传媒,多管齐下逐步解决少数民族乐器定名混乱问题。
作为世界性现象,聆听是音乐的基本行为和存在依凭,聆听方式取决于音乐存在与传播形态。纵观历史,音乐聆听方式呈现出两次转变、三种方式的历史规律,即古代的集会式聆听、近代的剧场式聆听和现代的文本式聆听,当下正经历第三次转变和第四种方式即云端式聆听。音乐史以文本聆听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代,后文本聆听时代本质是媒介聆听,云端式聆听是其极端表现。历时地看,音乐聆听作为人的感知方式表现出私人化和虚拟化趋向,内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