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期盼“人性教育”
传统的德育教学一直以来强调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却往往忽略作为一个人、一个公民最起码的道德品质,盲目追求高尚的美德。一提到“德”就非常理想化地将“无私奉献”、“先人后己”、“为国为民做出巨大贡献”等所有美德集于一身,仿佛生来就是为别人而生。可我们见到的教学成果是:学生们渐渐地学会了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表面谦让有礼、一团和气,实际鸡肠小肚、明争暗斗、反目成仇。因此,越是良好的愿望,一旦脱离现实,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和真实需要进行教学,不仅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品格的人,而且越容易使人的发展走向另一个极端。
“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们传递生命的气息。”(泰戈尔语言)人——大自然数十亿年造化而成的具有高等智慧、高级情感的结晶。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无比优越的。“自爱是一种社会责任”,作为教育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从“人的自身”出发,敬畏生命,呵护生命!德育教学需要不断适应新情况,增强时代感,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突出创造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克服形式主义和脱离学生现实的倾向。德育“异化”,得到有效地遏止,德育教学过程从无视人本身的多重需要的“存天理,灭人性”到关注主体的自觉的自身利益和内在价值的追求;从“乌托邦”走上“太阳岛”;从“玄空”走向“真实”,德育教学才能真正找到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当然,目前的德育教学还没有完全摆脱旧的观念的顽固性与理论认识上的模糊性的影响。
二、走回“人性教育”
(一)善性教育
“仁心善性”是儒学传统中人性最根本的标志,在儒学意境中,人是伦理道德之人,人为此为标志才能区别于禽兽。“独善其身”、“与人为善”、“兼善天下”的德性,与今日的德育要求相结合,应该成为我们今天培育人性教育的主要目标。“人性向善”不是一个需要去证明的事实,而是一个价值承诺,一种有待实践的理想;是教育信念確立的基础与前提。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世界的美好;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丑陋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世界的阴暗。“人性向善”是说在人性中先验地存在着各种道德的萌芽,因而造就道德性的个体只需“培养”,使这种种子发扬光大。
(二)理性教育
把理性确认为人性本质主要是西方思想家的历史贡献。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的命题,其“理性”含有道德的意义,但更主要的是指人的认识能力,是人的求知本性。正因为人类高举理性旗帜,才能不断地认识事物、发现真理。包含相对原理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作为“社会遗传”,有力的拨开了人性中的蒙昧和遮蔽,是人性的力量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中普遍拓展,显示出人类自身的人性价值。培育人性的教育,不是一种“纯粹道德教育”,包含与德性教育有联系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对人性,特别是对人性中的理性培养有着决定性影响的教育内容因素。教学应该是教育者引导和辅佐学生建构真理的过程,真理只是我们可能拥有的视界的融合,应教会学生去“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
(三)诚信教育
孔明接受“托孤”为了一“诚”字,曾子杀猪为一“信”字,因而有了“诚信”二字。百年老店得以顾客盈门,无非是有了诚信;刘邦的约法三章也被传为千年美谈。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中,存在着许多“不诚不信”的现象。一些人在私利驱动下,缺斤少两、偷工减料、假冒伪劣、不讲信用、不履行合同、坑害消费者,这些全是不讲诚信的举动。“诚信”是人的内心状态,“诚”主要讲的是诚恳、诚实,不弄虚作假,“信”是讲信用、信任,不欺诈坑弱,做到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讲信用。显然,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优良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做人之道,将来能永立社会而奠定基础。
(四)权利教育
“人,生而自由、平等。”(卢梭语)人若没有这些表现为人性原则的“人权”,就缺少了人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也就不能成其为人。道德义务与人的基本权利是人性平衡、和谐过程中的一体两面,剥去了其中一面,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人”就无法站立。因此,德育教学中,我们应着力避免一味地片面强调“奉献”“牺牲”等,应积极引导和规范学生通过合理的地利他与利己,让德育教学更加贴近“大众道德”,增加实效性。
(五)宽容教育
人性的健全和精神世界的丰满,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臆与襟怀。正如不挑食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现,忌食过多则是生命力衰弱的前兆;宽容是人格强健的确证,而不宽容则是人格萎缩的表征。宽容,最重要的是对富于个性的人和富于个性的思想的宽容。个性就意味着差别和多样化,只有接纳多样化才能宽容个性。对于富有个性的人及富于个性的思想,仅仅宽容仍嫌不够,还应该努力发现并珍视这种个性中所包含的极其宝贵的因素。”!
(六)义务教育
义务,责任也!义务与权力是对等的。作为军人,保卫祖国是为了“大家”的安全,也是为了“小家”的安稳;作为工人,积极生产,是为了社会做贡献,但也是实现自己价值的需要;作为清洁工,努力工作是为环保出力,但也会因此得到相应的回报……军人、工人、清洁工,在努力利他的同时,也合理利己;相反,在得到相应报酬时,也应尽出自身的责任,即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三、回味“人性教育”
历史已经表明,“理”与“欲”的分裂严重阻滞了近代中国的人性发展,人性发展的阻滞,又造成了社会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有鉴于此,在坚决抵制“人权高于主权”的西方霸权话语的同时,守护人性原则,确立人权意识,应成为今日培育人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固本清源,人性教育本就是我们思想教育之本,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冲破樊篱,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去关照、呵护、锤炼,教学中,力避空洞说教、“两层皮”现象,让每个学生都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凸现人性价值。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德育教育,怎能不培养出具有“真正人性”的“人”呢?
传统的德育教学一直以来强调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却往往忽略作为一个人、一个公民最起码的道德品质,盲目追求高尚的美德。一提到“德”就非常理想化地将“无私奉献”、“先人后己”、“为国为民做出巨大贡献”等所有美德集于一身,仿佛生来就是为别人而生。可我们见到的教学成果是:学生们渐渐地学会了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表面谦让有礼、一团和气,实际鸡肠小肚、明争暗斗、反目成仇。因此,越是良好的愿望,一旦脱离现实,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和真实需要进行教学,不仅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品格的人,而且越容易使人的发展走向另一个极端。
“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们传递生命的气息。”(泰戈尔语言)人——大自然数十亿年造化而成的具有高等智慧、高级情感的结晶。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无比优越的。“自爱是一种社会责任”,作为教育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从“人的自身”出发,敬畏生命,呵护生命!德育教学需要不断适应新情况,增强时代感,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突出创造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克服形式主义和脱离学生现实的倾向。德育“异化”,得到有效地遏止,德育教学过程从无视人本身的多重需要的“存天理,灭人性”到关注主体的自觉的自身利益和内在价值的追求;从“乌托邦”走上“太阳岛”;从“玄空”走向“真实”,德育教学才能真正找到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当然,目前的德育教学还没有完全摆脱旧的观念的顽固性与理论认识上的模糊性的影响。
二、走回“人性教育”
(一)善性教育
“仁心善性”是儒学传统中人性最根本的标志,在儒学意境中,人是伦理道德之人,人为此为标志才能区别于禽兽。“独善其身”、“与人为善”、“兼善天下”的德性,与今日的德育要求相结合,应该成为我们今天培育人性教育的主要目标。“人性向善”不是一个需要去证明的事实,而是一个价值承诺,一种有待实践的理想;是教育信念確立的基础与前提。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世界的美好;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丑陋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世界的阴暗。“人性向善”是说在人性中先验地存在着各种道德的萌芽,因而造就道德性的个体只需“培养”,使这种种子发扬光大。
(二)理性教育
把理性确认为人性本质主要是西方思想家的历史贡献。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的命题,其“理性”含有道德的意义,但更主要的是指人的认识能力,是人的求知本性。正因为人类高举理性旗帜,才能不断地认识事物、发现真理。包含相对原理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作为“社会遗传”,有力的拨开了人性中的蒙昧和遮蔽,是人性的力量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中普遍拓展,显示出人类自身的人性价值。培育人性的教育,不是一种“纯粹道德教育”,包含与德性教育有联系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对人性,特别是对人性中的理性培养有着决定性影响的教育内容因素。教学应该是教育者引导和辅佐学生建构真理的过程,真理只是我们可能拥有的视界的融合,应教会学生去“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
(三)诚信教育
孔明接受“托孤”为了一“诚”字,曾子杀猪为一“信”字,因而有了“诚信”二字。百年老店得以顾客盈门,无非是有了诚信;刘邦的约法三章也被传为千年美谈。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中,存在着许多“不诚不信”的现象。一些人在私利驱动下,缺斤少两、偷工减料、假冒伪劣、不讲信用、不履行合同、坑害消费者,这些全是不讲诚信的举动。“诚信”是人的内心状态,“诚”主要讲的是诚恳、诚实,不弄虚作假,“信”是讲信用、信任,不欺诈坑弱,做到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讲信用。显然,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优良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做人之道,将来能永立社会而奠定基础。
(四)权利教育
“人,生而自由、平等。”(卢梭语)人若没有这些表现为人性原则的“人权”,就缺少了人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也就不能成其为人。道德义务与人的基本权利是人性平衡、和谐过程中的一体两面,剥去了其中一面,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人”就无法站立。因此,德育教学中,我们应着力避免一味地片面强调“奉献”“牺牲”等,应积极引导和规范学生通过合理的地利他与利己,让德育教学更加贴近“大众道德”,增加实效性。
(五)宽容教育
人性的健全和精神世界的丰满,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臆与襟怀。正如不挑食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现,忌食过多则是生命力衰弱的前兆;宽容是人格强健的确证,而不宽容则是人格萎缩的表征。宽容,最重要的是对富于个性的人和富于个性的思想的宽容。个性就意味着差别和多样化,只有接纳多样化才能宽容个性。对于富有个性的人及富于个性的思想,仅仅宽容仍嫌不够,还应该努力发现并珍视这种个性中所包含的极其宝贵的因素。”!
(六)义务教育
义务,责任也!义务与权力是对等的。作为军人,保卫祖国是为了“大家”的安全,也是为了“小家”的安稳;作为工人,积极生产,是为了社会做贡献,但也是实现自己价值的需要;作为清洁工,努力工作是为环保出力,但也会因此得到相应的回报……军人、工人、清洁工,在努力利他的同时,也合理利己;相反,在得到相应报酬时,也应尽出自身的责任,即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三、回味“人性教育”
历史已经表明,“理”与“欲”的分裂严重阻滞了近代中国的人性发展,人性发展的阻滞,又造成了社会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有鉴于此,在坚决抵制“人权高于主权”的西方霸权话语的同时,守护人性原则,确立人权意识,应成为今日培育人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固本清源,人性教育本就是我们思想教育之本,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冲破樊篱,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去关照、呵护、锤炼,教学中,力避空洞说教、“两层皮”现象,让每个学生都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凸现人性价值。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德育教育,怎能不培养出具有“真正人性”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