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仅在渤海湾地区,大连、沈阳也都“觊觎”通过打造东北亚金融中心实现金融产业突进。天津于家堡金融区如何聚集人气,谋求错位发展?
在很多人看来,滨海新区在林林总总的区域经济体中胜出的关键一步系在金融业。
滨海新区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拥有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先行先试权。2009年10月底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金融创新专项方案》,要求滨海新区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努力建设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和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
位于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核心地段的于家堡金融区,被视为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载体。按照规划,于家堡将投资2000亿元,拟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金融区。在去于家堡金融服务中心的路上,“中国于家堡,世界金融区” 的广告标语醒目可见。
于家堡高调面世,应者亦非寥寥。截至8月份,于家堡金融区累计完成入区注册企业65家,注册资金165亿元,业绩可谓不俗。然而,于家堡金融区的主事者们依然出语谨慎。
这与金融区所面临的众多国内同行的激烈竞争有关,暂且不论公认的国内金融中心上海和金融机构总部云集的北京,仅在渤海湾地区,大连、沈阳也都“觊觎”通过打造东北亚金融中心实现金融产业突进。于家堡金融区如何聚集人气,谋求错位发展?
“错位发展”困惑
对于金融中心的错位竞争,有人这样总结,“政策上把国际金融中心给了上海,把股权交易市场给了天津。”
滨海新区发改委改革法规处负责人杨建曾在滨海新区投融资发展局负责金融改革,他对《财经》记者表示,滨海新区的金融发展首先要服务于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产业结构要有支持推动作用,重点发展为产业经济服务的包括私募股权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股权交易市场,探索场外交易市场的改革创新,发展与产业结构高度相关的航运金融、科技金融、环境金融等“新金融”业务,“这是我们不同于上海浦东,也不同于北京的金融发展策略。”
相对于上海、深圳较成规模的本地金融机构,天津并不具备太多先发优势。迄今,天津本地仅有渤海银行较为引人注目,但因成立时间较晚,截至2009年年末,其资产规模为1175亿元左右,同期浦发银行此项数据为16220亿元、深发展银行为5878亿元,三者相差悬殊。
天津近年来比较引人注目的先行先试金融亮点是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为200亿元的该基金于2006年12月开业,是国内获准设立的第一只契约型人民币产业投资基金,也是第一个按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投资基金。
渤海产业投资基金首期募集60.8亿元,至2009年年底投资七个项目,基金总投资42亿元。外界对它的运作评价较为适中。不过至今,中信旗下的绵阳产业基金和上海的金浦产业基金相继设立,在融资规模上均有后来居上之势,令天津颇感压力。
原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研究员邵煜栋认为,滨海新区金融业发展重点应是引进创新型金融机构,发展创新型金融业务,以求明显区别于浦东新区建立的完备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运行制度的主要目标。
这对许多投资机构形成吸引,截至2009年年底,在天津注册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及基金管理企业122家,注册资金11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230个,投资额20多亿元。截至2010年3月底,在天津注册的股权投资基金及基金管理企业363家,其中基金188家,基金管理企业175家,注册资金726亿元。
而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深圳市共有私募基金企业300多家,管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总规模约为250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35%。
但无论是“服务于本地”,还是“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折射出的都是“缩水”后的金融雄心。2006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强调把金融改革创新列为“近期工作的首要任务”,指出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原则上可以安排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
作为这一意见的具体体现,2007年8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开展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试点的批复》,批准在天津滨海新区开展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试点,境内个人可在滨海新区通过相关渠道以自有外汇或购汇投资境外证券市场。
此一“相关渠道”所暗示的巨大商机,一时间令国内外金融机构趋之若鹜。然而时乖运蹇,受美国次贷危机累及,并在一些国内学者大声疾呼反对之下,“港股直通车”之议旋即叫停。天津当地人士至今耿耿于怀,认为如果不是遭此之变,整个滨海新区乃至天津的金融业态与今天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在外界看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已证明当时急刹车的必要性。
经此一役,滨海新区金融创新的热情与力度均大打折扣。滨海新区在金融领域“先行先试权”的实践性尴尬在于,凡是滨海新区能先行先试的,他处可畅行无阻,而别处无法越雷池一步者,滨海新区亦难贸然前行。
以天津颇为看重的排放权交易所为例,这个全国首家综合性环境权益交易机构,亦面临后来者的挑战——9月30日,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正式揭牌。
深圳方面人士认为,虽然不是国内最早推出排放权交易所的城市,但深圳推出排放权交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总裁、深圳排放权交易所董事长常进勇认为深圳拥有别处无可比拟的众多民间富裕资本及全国1/3以上的创投机构和各类基金。
此外,由于排放权产品实际上是一个政策性金融产品,总量控制目标是什么,重点行业的排放基准线如何设定,如何统计测量与监控等,许多工作必须在政府有立法有规划的前提下方可进行。而深圳具有立法权,或可率先推出实质性交易。
负责操盘滨海新区于家堡金融区运营建设和招商引资的天津新金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波坦承,“现在的投资者,尤其是金融机构,最看重你的政策环境,也就是你在金融创新方面能给的空间。”
“航运金融”挑战
在业内人士看来,通过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促金融中心发展,也不失为滨海新区因地制宜提升金融业的现实路径。
早在2003年,深谙金融的戴相龙任天津市市长之后,第一着棋就落在天津港,提出动员全市力量来支持港口发展。
目前天津港已发展成为货物吞吐量综合排名全国第三、世界第五的大港,俨然成为滨海新区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载体。
“天津一定会像伦敦和纽约那样走上一条从航运中心,到金融中心,再到经济中心的路程。”天津港董事长于汝民对《财经》记者表示。
事实上,从去年年底开始,天津就陆续围绕“航运题材”推出一系列金融创新方案并获批复。
2009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船舶产业投资基金组建方案的批复》,支持天津设立规模为200亿元的船舶产业投资基金;2010年3月,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在天津市开展融资租赁船舶出口退税试点的通知》,支持对融资租赁企业经营的所有权转移给境外企业的融资租赁船舶出口,在天津实行为期一年的出口退税试点。
然而,近年来在环渤海地区,航运中心竞争也到了白热化的地步。除了“老冤家”青岛、大连,“新对头”曹妃甸、黄骅、秦皇岛等也加入战团,都奔着“北方第一大港和物流中心”同一目标较劲,这无疑也对滨海新区的“航运金融”概念构成了不小的冲击。
天津市市长黄兴国曾坦陈,“与国内发达地区比,与国家对天津发展、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要求相比,我市金融业发展仍有不小差距,我市金融业的总量规模还比较小、占经济总量的份额偏低,中介服务不够发达,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不多,上市企业数量少,直接融资总量小等。”
本刊记者唐对此文亦有贡献
在很多人看来,滨海新区在林林总总的区域经济体中胜出的关键一步系在金融业。
滨海新区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拥有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先行先试权。2009年10月底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金融创新专项方案》,要求滨海新区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努力建设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和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
位于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核心地段的于家堡金融区,被视为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载体。按照规划,于家堡将投资2000亿元,拟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金融区。在去于家堡金融服务中心的路上,“中国于家堡,世界金融区” 的广告标语醒目可见。
于家堡高调面世,应者亦非寥寥。截至8月份,于家堡金融区累计完成入区注册企业65家,注册资金165亿元,业绩可谓不俗。然而,于家堡金融区的主事者们依然出语谨慎。
这与金融区所面临的众多国内同行的激烈竞争有关,暂且不论公认的国内金融中心上海和金融机构总部云集的北京,仅在渤海湾地区,大连、沈阳也都“觊觎”通过打造东北亚金融中心实现金融产业突进。于家堡金融区如何聚集人气,谋求错位发展?
“错位发展”困惑
对于金融中心的错位竞争,有人这样总结,“政策上把国际金融中心给了上海,把股权交易市场给了天津。”
滨海新区发改委改革法规处负责人杨建曾在滨海新区投融资发展局负责金融改革,他对《财经》记者表示,滨海新区的金融发展首先要服务于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产业结构要有支持推动作用,重点发展为产业经济服务的包括私募股权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股权交易市场,探索场外交易市场的改革创新,发展与产业结构高度相关的航运金融、科技金融、环境金融等“新金融”业务,“这是我们不同于上海浦东,也不同于北京的金融发展策略。”
相对于上海、深圳较成规模的本地金融机构,天津并不具备太多先发优势。迄今,天津本地仅有渤海银行较为引人注目,但因成立时间较晚,截至2009年年末,其资产规模为1175亿元左右,同期浦发银行此项数据为16220亿元、深发展银行为5878亿元,三者相差悬殊。
天津近年来比较引人注目的先行先试金融亮点是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为200亿元的该基金于2006年12月开业,是国内获准设立的第一只契约型人民币产业投资基金,也是第一个按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投资基金。
渤海产业投资基金首期募集60.8亿元,至2009年年底投资七个项目,基金总投资42亿元。外界对它的运作评价较为适中。不过至今,中信旗下的绵阳产业基金和上海的金浦产业基金相继设立,在融资规模上均有后来居上之势,令天津颇感压力。
原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研究员邵煜栋认为,滨海新区金融业发展重点应是引进创新型金融机构,发展创新型金融业务,以求明显区别于浦东新区建立的完备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运行制度的主要目标。
这对许多投资机构形成吸引,截至2009年年底,在天津注册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及基金管理企业122家,注册资金11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230个,投资额20多亿元。截至2010年3月底,在天津注册的股权投资基金及基金管理企业363家,其中基金188家,基金管理企业175家,注册资金726亿元。
而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深圳市共有私募基金企业300多家,管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总规模约为250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35%。
但无论是“服务于本地”,还是“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折射出的都是“缩水”后的金融雄心。2006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强调把金融改革创新列为“近期工作的首要任务”,指出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原则上可以安排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
作为这一意见的具体体现,2007年8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开展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试点的批复》,批准在天津滨海新区开展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试点,境内个人可在滨海新区通过相关渠道以自有外汇或购汇投资境外证券市场。
此一“相关渠道”所暗示的巨大商机,一时间令国内外金融机构趋之若鹜。然而时乖运蹇,受美国次贷危机累及,并在一些国内学者大声疾呼反对之下,“港股直通车”之议旋即叫停。天津当地人士至今耿耿于怀,认为如果不是遭此之变,整个滨海新区乃至天津的金融业态与今天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在外界看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已证明当时急刹车的必要性。
经此一役,滨海新区金融创新的热情与力度均大打折扣。滨海新区在金融领域“先行先试权”的实践性尴尬在于,凡是滨海新区能先行先试的,他处可畅行无阻,而别处无法越雷池一步者,滨海新区亦难贸然前行。
以天津颇为看重的排放权交易所为例,这个全国首家综合性环境权益交易机构,亦面临后来者的挑战——9月30日,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正式揭牌。
深圳方面人士认为,虽然不是国内最早推出排放权交易所的城市,但深圳推出排放权交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总裁、深圳排放权交易所董事长常进勇认为深圳拥有别处无可比拟的众多民间富裕资本及全国1/3以上的创投机构和各类基金。
此外,由于排放权产品实际上是一个政策性金融产品,总量控制目标是什么,重点行业的排放基准线如何设定,如何统计测量与监控等,许多工作必须在政府有立法有规划的前提下方可进行。而深圳具有立法权,或可率先推出实质性交易。
负责操盘滨海新区于家堡金融区运营建设和招商引资的天津新金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波坦承,“现在的投资者,尤其是金融机构,最看重你的政策环境,也就是你在金融创新方面能给的空间。”
“航运金融”挑战
在业内人士看来,通过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促金融中心发展,也不失为滨海新区因地制宜提升金融业的现实路径。
早在2003年,深谙金融的戴相龙任天津市市长之后,第一着棋就落在天津港,提出动员全市力量来支持港口发展。
目前天津港已发展成为货物吞吐量综合排名全国第三、世界第五的大港,俨然成为滨海新区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载体。
“天津一定会像伦敦和纽约那样走上一条从航运中心,到金融中心,再到经济中心的路程。”天津港董事长于汝民对《财经》记者表示。
事实上,从去年年底开始,天津就陆续围绕“航运题材”推出一系列金融创新方案并获批复。
2009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船舶产业投资基金组建方案的批复》,支持天津设立规模为200亿元的船舶产业投资基金;2010年3月,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在天津市开展融资租赁船舶出口退税试点的通知》,支持对融资租赁企业经营的所有权转移给境外企业的融资租赁船舶出口,在天津实行为期一年的出口退税试点。
然而,近年来在环渤海地区,航运中心竞争也到了白热化的地步。除了“老冤家”青岛、大连,“新对头”曹妃甸、黄骅、秦皇岛等也加入战团,都奔着“北方第一大港和物流中心”同一目标较劲,这无疑也对滨海新区的“航运金融”概念构成了不小的冲击。
天津市市长黄兴国曾坦陈,“与国内发达地区比,与国家对天津发展、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要求相比,我市金融业发展仍有不小差距,我市金融业的总量规模还比较小、占经济总量的份额偏低,中介服务不够发达,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不多,上市企业数量少,直接融资总量小等。”
本刊记者唐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