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江苏视察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转方式、调结构、上台阶的重要内容。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我们要下决心实现我们对人民的承诺”。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市情实际,坚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重要结合点和重大突破口,以规划为龙头、统筹为手段、改革为动力、项目为支撑、镇村示范为突破,牢牢把握方向,遵循发展规律,坚持科学布局,加强工作部署,积极探索符合盐城实际的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之路。
优化布局形态,加快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城镇体系。我们通过编制规划,明确了“一核三轴多节点”的总体空间布局,形成以大市区为核心,以“沿路”(沿204国道)、“沿海”(沿临海高等级公路)、“沿线”(沿西部边界一线)为三轴,以一批重点镇、一般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多节点的市域城乡空间结构。着力提升大市区首位度。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市建成区人口规模达到160万左右,远期目标200万左右。在提升内涵的基础上适当扩张外延,实施大市区区划调整,扩大市区在全市的占比份额,提升大市区的首位度。坚持大市区与县(市)城的联动发展,积极放大“同城效应”,发挥大市区在产业引领、功能延伸、商贸带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集中打造“三轴”城镇带。东部沿海新兴城镇发展轴,抓住用好沿海开发重大机遇,依托资源禀赋,统筹考虑沿海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以现代港城建设为重点,加快沿海城镇带建设,为盐城沿海地区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全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示范。中部沿204国道城镇发展轴,依托县城辐射带动,以及204国道、连盐铁路、沈海高速、通榆河形成的人流、物流、经济流带动,打造南北呼应、沿路沿河的经济廊道,加快隆起中部经济高地。西部沿边城镇发展轴,加强战略部署,开展“门户行动”,提升环境品质和整体形象,增强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和吸纳能力。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乡村发展关系,抓紧做好农村新型社区规划,近期先规划建设200个新型农村社区和3000个村庄居民点。加强社区规划的指导统筹,在模式选择上,鼓励因地制宜发展,根据村庄分布特点和农民意愿,科学设定社区建设模式,努力建设人民群众幸福美好家园。
强化产业支撑,全力筑牢新型城镇化根基。一是积极塑造产业特色。坚持“四化联动”,加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厚实产业土壤,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大市区重点抬高产业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围绕“两区两城”建设,加快构建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按照打造汽车名城的定位提升发展汽车产业,推动乘用车整车制造、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汽车服务业四个领域的发展;按照打造烟气治理之都的定位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规模集聚并提高发展层次;按照高端导向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推动新能源装备产业规模发展和机械装备产业振兴发展;按照现代商业都市标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信息产业、智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在城市集聚发展,建设智慧城市。二是稳步提高农业水平。致富农民、发展农业关键是解决土地问题,解决土地效益问题。大力推广联耕联种模式,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并向联耕联管、联耕联营拓展,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土地效益和农民收入双提高。有序推进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推行集中连片流转,加快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以建设国家沿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目标,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三大载体”,拉长增粗农业产业链条,积极推进种养规模化、装备现代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流通外向化。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三是加快突破镇村经济。鼓励就地就近,把镇村建设与工业园区、专业市场、乡村旅游业结合起来,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减轻农民外出务工负担,减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鼓励全民创业,积极推动120万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支持各类主体投身农村创业主战场。鼓励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特色,做到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打破镇域村组界限,促进多村一业、连片发展、形成特色,调动千军万马,促进各路丰收。四是全面提升园区载体。深入开展“载体建设年”活动,大市区重点抓“两区两城”建设,打造创新发展和城市转型的标志性高地。其他各级各类园区加快提档升级,完善园区规划,提升目标定位,强化服务功能,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临港产业基地化发展。
突出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坚持立足实际,顺应人民群众期盼,集中力量重点解决好六大问题。基本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坚持把城乡饮水安全作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首要任务,深入开展通榆河等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双源供水”,加快推进城乡区域供水一体化,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力争2015年底基本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扎实解决快速出行问题,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体系,积极争取并推进连盐铁路、加快徐宿淮盐和盐城至海安客运专线、盐宁高速和城际铁路建设,形成连接北京、上海、南京的快速通道,提升盐城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认真解决控排截污问题,建立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严把新增项目“排放关”,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大力实施减排工程,加快推进污水、废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十二五”减排目标。倾力解决基层卫生医疗问题,积极推进公共卫生资源向农村倾斜,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骨干、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加快镇村医疗卫生机构达标建设和全科医生培养,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提高农村医疗公共服务能力,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着力解决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坚持把教育布局纳入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系,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扩张优质教育、促进人口集聚。致力解决社会养老问题,在发挥居家养老功能的基础上,着力培育民营养老机构,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力争2015年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占到40%以上,让更多老人享受社会化、专业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彰显质量特色,着力打造秀美城市和田园乡村。夯实造林绿化基础,围绕建设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大力实施生态文明规划和生态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扎实推进 “露水增绿”绿化造林工程,加大农村沿河、沿路、沿庄、沿田“四沿”植树造林力度,加快沿海5个万亩林场建设,持续增加城乡绿量,不断提高绿化品位,着力提升环境质态,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绿色家园。深入实施市区沟河整治三年规划,坚持“一河一策”,加快农村河道河塘疏浚整治,完善管护长效机制,确保河道水清通畅、河面堤坡整洁、功能正常发挥,让老百姓见到一汪碧水。加强空气环境治理,巩固“江苏好空气、盐城连夺冠”成果,把盐城空气作为一个品牌来打造,建立健全空气治理长效机制,实行控排、防尘、禁烧等综合施策,进一步优化环境空气质量。优化城乡建设形态,坚持低碳生态环保理念,让低碳生态环保成为城市底色、发展主色。旧城改造对历史街区、村落、建筑给予足够尊重,新区建设注重融合传统元素、体现现代特征,打造文化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以丰富的文化遗存为基底,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的城镇和乡村,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
(作者系中共盐城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金 雯
优化布局形态,加快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城镇体系。我们通过编制规划,明确了“一核三轴多节点”的总体空间布局,形成以大市区为核心,以“沿路”(沿204国道)、“沿海”(沿临海高等级公路)、“沿线”(沿西部边界一线)为三轴,以一批重点镇、一般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多节点的市域城乡空间结构。着力提升大市区首位度。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市建成区人口规模达到160万左右,远期目标200万左右。在提升内涵的基础上适当扩张外延,实施大市区区划调整,扩大市区在全市的占比份额,提升大市区的首位度。坚持大市区与县(市)城的联动发展,积极放大“同城效应”,发挥大市区在产业引领、功能延伸、商贸带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集中打造“三轴”城镇带。东部沿海新兴城镇发展轴,抓住用好沿海开发重大机遇,依托资源禀赋,统筹考虑沿海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以现代港城建设为重点,加快沿海城镇带建设,为盐城沿海地区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全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示范。中部沿204国道城镇发展轴,依托县城辐射带动,以及204国道、连盐铁路、沈海高速、通榆河形成的人流、物流、经济流带动,打造南北呼应、沿路沿河的经济廊道,加快隆起中部经济高地。西部沿边城镇发展轴,加强战略部署,开展“门户行动”,提升环境品质和整体形象,增强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和吸纳能力。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乡村发展关系,抓紧做好农村新型社区规划,近期先规划建设200个新型农村社区和3000个村庄居民点。加强社区规划的指导统筹,在模式选择上,鼓励因地制宜发展,根据村庄分布特点和农民意愿,科学设定社区建设模式,努力建设人民群众幸福美好家园。
强化产业支撑,全力筑牢新型城镇化根基。一是积极塑造产业特色。坚持“四化联动”,加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厚实产业土壤,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大市区重点抬高产业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围绕“两区两城”建设,加快构建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按照打造汽车名城的定位提升发展汽车产业,推动乘用车整车制造、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汽车服务业四个领域的发展;按照打造烟气治理之都的定位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规模集聚并提高发展层次;按照高端导向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推动新能源装备产业规模发展和机械装备产业振兴发展;按照现代商业都市标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信息产业、智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在城市集聚发展,建设智慧城市。二是稳步提高农业水平。致富农民、发展农业关键是解决土地问题,解决土地效益问题。大力推广联耕联种模式,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并向联耕联管、联耕联营拓展,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土地效益和农民收入双提高。有序推进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推行集中连片流转,加快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以建设国家沿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目标,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三大载体”,拉长增粗农业产业链条,积极推进种养规模化、装备现代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流通外向化。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三是加快突破镇村经济。鼓励就地就近,把镇村建设与工业园区、专业市场、乡村旅游业结合起来,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减轻农民外出务工负担,减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鼓励全民创业,积极推动120万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支持各类主体投身农村创业主战场。鼓励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特色,做到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打破镇域村组界限,促进多村一业、连片发展、形成特色,调动千军万马,促进各路丰收。四是全面提升园区载体。深入开展“载体建设年”活动,大市区重点抓“两区两城”建设,打造创新发展和城市转型的标志性高地。其他各级各类园区加快提档升级,完善园区规划,提升目标定位,强化服务功能,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临港产业基地化发展。
突出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坚持立足实际,顺应人民群众期盼,集中力量重点解决好六大问题。基本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坚持把城乡饮水安全作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首要任务,深入开展通榆河等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双源供水”,加快推进城乡区域供水一体化,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力争2015年底基本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扎实解决快速出行问题,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体系,积极争取并推进连盐铁路、加快徐宿淮盐和盐城至海安客运专线、盐宁高速和城际铁路建设,形成连接北京、上海、南京的快速通道,提升盐城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认真解决控排截污问题,建立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严把新增项目“排放关”,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大力实施减排工程,加快推进污水、废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十二五”减排目标。倾力解决基层卫生医疗问题,积极推进公共卫生资源向农村倾斜,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骨干、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加快镇村医疗卫生机构达标建设和全科医生培养,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提高农村医疗公共服务能力,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着力解决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坚持把教育布局纳入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系,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扩张优质教育、促进人口集聚。致力解决社会养老问题,在发挥居家养老功能的基础上,着力培育民营养老机构,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力争2015年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占到40%以上,让更多老人享受社会化、专业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彰显质量特色,着力打造秀美城市和田园乡村。夯实造林绿化基础,围绕建设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大力实施生态文明规划和生态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扎实推进 “露水增绿”绿化造林工程,加大农村沿河、沿路、沿庄、沿田“四沿”植树造林力度,加快沿海5个万亩林场建设,持续增加城乡绿量,不断提高绿化品位,着力提升环境质态,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绿色家园。深入实施市区沟河整治三年规划,坚持“一河一策”,加快农村河道河塘疏浚整治,完善管护长效机制,确保河道水清通畅、河面堤坡整洁、功能正常发挥,让老百姓见到一汪碧水。加强空气环境治理,巩固“江苏好空气、盐城连夺冠”成果,把盐城空气作为一个品牌来打造,建立健全空气治理长效机制,实行控排、防尘、禁烧等综合施策,进一步优化环境空气质量。优化城乡建设形态,坚持低碳生态环保理念,让低碳生态环保成为城市底色、发展主色。旧城改造对历史街区、村落、建筑给予足够尊重,新区建设注重融合传统元素、体现现代特征,打造文化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以丰富的文化遗存为基底,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的城镇和乡村,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
(作者系中共盐城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金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