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业工作就象一面镜子,可以发现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学生就业既是民生问题,也是职业教育的根本问题。关注学生就要关注就业。
关键词:就业;职业教育;措施;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40-02
现就就业工作的基本情况、主要措施、存在问题与大家交流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共同借鉴,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一、就业工作总体情况
2010年我系共有4个专业9个班共计286名毕业生,系总体就业率92.39%。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符合学院就业质量目标的要求。由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国家、自治区产业政策的调整,系总体就业率较去年下降了5.29%。但可喜的是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上届相比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增长了1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品德、业务素质、工作称职情况等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反映了同学们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就业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以商贸集教集团和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以呼包鄂、北京强势经济区域为主渠道,打造就业市场。
本年度职教集团和校外实习基地安置毕业生27名,占毕业生总数的9.4%。呼包鄂三区就业10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78%,北京就业1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6%。三项合计占毕业生总数的53.2%。占就业生总数的58.7%,成绩明显。
(二)积极开展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就业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
本年度帮扶困难毕业生15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3%。帮扶行动的主要做法有:1、实施“岗位推荐”倾斜政策,积极帮助困难毕业生推荐求职岗位。151个家庭困难毕业生中已有139人落实了就业岗位,家庭困难学生就业率达到92.1%;2、对困难毕业生在校期间给予适当补贴。困难毕业生可通过三级证明等材料,取得1000-5000元等不同程度困难补助,并为其提供勤工助学岗位;3、对特殊问题群体进行重点帮扶。我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三班杨孟同学,精神上受过刺激,通过心理疏导等手段,积极为推荐其工作,现已成功就业;4、对困难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辅导员针对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自卑、求职困惑等问题进行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三)以提高初次就业率为中心,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我们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专栏、网上就业指导等多种形式,在毕业生中进行就业形势、政策和程序的指导,同时加强了在需求信息、就业技巧和就业观念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积极做好就业前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四)积极推行曲线就业政策。鼓励学生专升本、参军入伍、三支一扶等。本年度专升本2人、参军入伍2人、三支一扶考取村官4人)。
(五)毕业生信息库、档案、派遣管理工作做到了及时、准确,不错、不漏。
三、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了准确反映毕业生质量,给就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于本学期初,再次对我系2010届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跟踪调查。在286名毕业生中,抽取了259名同学,抽样率达90.5%,符合数理统计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学生对就业难认识不足
就业率下降这一现象有深层的社会原因。近10年我国GDP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我国GDP对就业的拉动关系,也就是就业弹性,目前仅为0.1(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0.1个百分点)。高校扩招现象继续存在,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见图1)。但就业率却逐年走低。
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共同构成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庞大供给量,这种“三峰叠加”的态势给2011年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对于那些为大学教育付出高额成本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对于目前的就业形势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对我系259名毕业生的调查中,认为自己学历不高导致就业难有200人,专业不好的有9人,只有50人认为是人才需求不足。因此时刻关注就业政策,经常开展就业形势教育,指导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鼓励学生提前就业刻不容缓。
(二)就业性别比例和人才市场需求实际不一致
通过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和企业实际走访得知,由于计算机相关行业劳动的复杂性和艰苦性所决定,专业人才市场对男生的需求远远大于女生。但实际就业率(如图2显示)男生(26.74%)不如女生(66.65%)。如果进一步深入分析会发现,女生的专业对口率却远远低于男生。这也是导致我们专业对口率的低一个重要原因。直接的结果是就业质量并不太高,长此以往对我们的专业声誉势必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深层次的原因来说“男生危机”这一教育现象正在全世界漫延,对发展中国家冲击最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09全球教育摘要(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09)中显示,在当今世界的主要地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逐渐增大,在北美与西欧地区、拉美与加勒比海地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早在10年之前就超越了男性;在中亚地区、阿拉伯世界,妇女在高等教育机构中也已“顶起半边天”。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女性此项比例虽仍略低于男性,但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半壁江山”指日可待。
关键词:就业;职业教育;措施;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40-02
现就就业工作的基本情况、主要措施、存在问题与大家交流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共同借鉴,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一、就业工作总体情况
2010年我系共有4个专业9个班共计286名毕业生,系总体就业率92.39%。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符合学院就业质量目标的要求。由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国家、自治区产业政策的调整,系总体就业率较去年下降了5.29%。但可喜的是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上届相比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增长了1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品德、业务素质、工作称职情况等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反映了同学们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就业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以商贸集教集团和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以呼包鄂、北京强势经济区域为主渠道,打造就业市场。
本年度职教集团和校外实习基地安置毕业生27名,占毕业生总数的9.4%。呼包鄂三区就业10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78%,北京就业1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6%。三项合计占毕业生总数的53.2%。占就业生总数的58.7%,成绩明显。
(二)积极开展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就业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
本年度帮扶困难毕业生15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3%。帮扶行动的主要做法有:1、实施“岗位推荐”倾斜政策,积极帮助困难毕业生推荐求职岗位。151个家庭困难毕业生中已有139人落实了就业岗位,家庭困难学生就业率达到92.1%;2、对困难毕业生在校期间给予适当补贴。困难毕业生可通过三级证明等材料,取得1000-5000元等不同程度困难补助,并为其提供勤工助学岗位;3、对特殊问题群体进行重点帮扶。我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三班杨孟同学,精神上受过刺激,通过心理疏导等手段,积极为推荐其工作,现已成功就业;4、对困难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辅导员针对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自卑、求职困惑等问题进行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三)以提高初次就业率为中心,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我们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专栏、网上就业指导等多种形式,在毕业生中进行就业形势、政策和程序的指导,同时加强了在需求信息、就业技巧和就业观念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积极做好就业前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四)积极推行曲线就业政策。鼓励学生专升本、参军入伍、三支一扶等。本年度专升本2人、参军入伍2人、三支一扶考取村官4人)。
(五)毕业生信息库、档案、派遣管理工作做到了及时、准确,不错、不漏。
三、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了准确反映毕业生质量,给就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于本学期初,再次对我系2010届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跟踪调查。在286名毕业生中,抽取了259名同学,抽样率达90.5%,符合数理统计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学生对就业难认识不足
就业率下降这一现象有深层的社会原因。近10年我国GDP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我国GDP对就业的拉动关系,也就是就业弹性,目前仅为0.1(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0.1个百分点)。高校扩招现象继续存在,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见图1)。但就业率却逐年走低。
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共同构成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庞大供给量,这种“三峰叠加”的态势给2011年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对于那些为大学教育付出高额成本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对于目前的就业形势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对我系259名毕业生的调查中,认为自己学历不高导致就业难有200人,专业不好的有9人,只有50人认为是人才需求不足。因此时刻关注就业政策,经常开展就业形势教育,指导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鼓励学生提前就业刻不容缓。
(二)就业性别比例和人才市场需求实际不一致
通过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和企业实际走访得知,由于计算机相关行业劳动的复杂性和艰苦性所决定,专业人才市场对男生的需求远远大于女生。但实际就业率(如图2显示)男生(26.74%)不如女生(66.65%)。如果进一步深入分析会发现,女生的专业对口率却远远低于男生。这也是导致我们专业对口率的低一个重要原因。直接的结果是就业质量并不太高,长此以往对我们的专业声誉势必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深层次的原因来说“男生危机”这一教育现象正在全世界漫延,对发展中国家冲击最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09全球教育摘要(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09)中显示,在当今世界的主要地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逐渐增大,在北美与西欧地区、拉美与加勒比海地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早在10年之前就超越了男性;在中亚地区、阿拉伯世界,妇女在高等教育机构中也已“顶起半边天”。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女性此项比例虽仍略低于男性,但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半壁江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