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良好校风以提高中等职校的核心竞争力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j74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处于竞争环境中的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打造本校的核心竞争力。良好的校风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凝聚成员的黏合力、积极向上的驱动力、职校组织的公信力,能使职校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校风具有价值性、独特性和延展性等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是竞争取胜的软实力,应着力打造。
  [关键词]中等职校管理 核心竞争力 校风
  [作者简介]胡永新(1954- ),男,浙江兰溪人,浙江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校教育管理。(浙江 杭州 310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社科2008年度规划课题“中等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8B47)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9-0057-02
  
  中等职业学校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学校规模与学生数量均已占据高中教育的半壁江山,其发展趋势将由粗放式的外延扩展转向集约式、精品式的内涵发展。职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胜出的品牌职校可以赢得社会各界的多方支持,实现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职校则会陷入“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困境,难逃关、停、转、并的厄运。职校管理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无不努力寻觅本校的核心竞争力。由于各职校的历史、地域、专业结构、办学条件等校情不同,竞争取胜所倚重的能力必有差异。良好的校风应属每所职校必备的核心竞争力,是支撑职校生存与持续发展的“灵魂”。
  
  一、核心竞争力的要义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其概念由美国管理学家普拉哈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于190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①它是企业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最根本的能力,企业要在长期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精心培养这种能力。
  核心竞争力理论诞生以来,国内外理论工作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不仅表现为关键技术、关键设备或运行机制,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贯通与融合;不仅来自有形资产,还来自企业文化、品牌等无形资产。因而也有学者将其分为“硬”核心竞争力和“软”核心竞争力两大类:硬核心竞争力是指以硬件优势、核心产品和核心技能为主要特征的核心竞争力;软核心竞争力是指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管理能力等为主要特征的核心竞争力。软核心竞争力虽然无形,却能量巨大,更加难以模仿与超越。
  核心竞争力在企业长期的实践中形成,蕴涵于企业内质之中,是企业可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三大特征③:一是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富有长期效用,它能为企业创造效益,同时也能给顾客提供实际利益。二是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本企业独自拥有,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替代。三是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相关领域延伸。
  在激烈竞争的当今时代,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组织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核心竞争力理论直面博弈取胜的关键因素,因而受到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现在政府部门、医疗机构、高等院校都将经营核心竞争力纳入战略管理的重点。中等职校该如何经营核心竞争力?这是当前职校管理者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二、校风是职校竞争取胜的软实力
  
  中等职校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与发展,适度的办学规模、必要的设备设施、实训基地是构成硬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而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校风,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无法量化表达,难以设置考核指标,却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物,每个师生都能切身感受到它的威力,是无处不在的影响力,是职校最具柔性的实力,也是竞争取胜中不可或缺的软核心竞争力。校风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行为的无形约束力。良好校风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的时空内对人的思想和言行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积极的、独特的校风,会于有形和无形之中、有意和无意之间,使成员意识到学校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批评什么。个体如果做出不符合学校主导价值观的行为,就会感受到被否定与排斥的巨大压力,觉得自己与所在群体的规范不相容,从而修正自己的行为。
  其次是潜移默化的感染力。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曾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意思是说,蓬草生长的丛麻之中,不需扶持就长得挺直;白沙和在黑泥里面就变黑。良好的校风能够使师生员工通过耳濡目染,产生感应,从而熏陶情操、铸造精神、净化心灵。感染是不由自主的顺从与适应过程,即个体将群体意识非证明、非逻辑地移植到自己的认知系统,并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好的校风有裹挟作用,不声不响地吸引学子奋勇前行。而不好的学风有如排污场的污秽之气会使一片天地受到熏染,天长日久便会使人受病中毒,危及身心。”④
  第三是凝聚成员的黏合力。良好的校风是一剂强力黏合剂,能维系人心,融洽关系,产生合力。好校风是全校师生员工齐心协力的结晶,它的正向效应可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由于每个人都是校风形成的参与者,因而会产生认同感。认同是外部规范为个体心理所接纳的表现。成员一旦对他人、团队、学校组织形成认同,就会与之融为一体,形成向心力。好的校风必然得到社会的赞誉,随之使成员产生集体荣誉感、自豪感,从而增强维护集体荣誉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共同的意愿,一致的目标,是职校凝聚师生员工力量的基础。
  第四是积极向上的驱动力。良好的校风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激励力量。踏实的工作学习态度,勤奋刻苦的气氛,尊师爱生的友好人际,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生动活泼的生活气息,清洁宁静的校园环境等,都能使人心情舒畅、欢欣鼓舞、振奋精神。使师生员工以一种朝气蓬勃、发奋向上、追求成功、追求卓越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与学习中去,以能为学校贡献力量为荣。
  第五是职校组织的公信力。职校公信力就是通过内部完善的科学管理,以良好的教学质量和优质服务,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教学质量是职校取得公信力的基础。在学校内部,学校管理者作风正派、务实进取,教师敬业爱岗,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成长,教辅人员的友好服务作风等,都是形成职校教育合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对外,校风又是学校整体素质的“形象大使”,是无边无际的宣传窗,是争取社会公信力最具影响力的活广告。职校风气不正,公信力低下,基础不稳,竞争力必弱,生存尚难,何论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校风是职校的安身立命之本。
  
  三、校风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首先是校风的价值性特征。价值是指客体所具有的促进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性质和能力,是指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正面意义。良好的校风对于职校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在职校内部,可以优化人际环境,催人进取,增强职校自身的免疫力和健康肌理的生成功能。对职校外部,能给职校的“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令家长放心。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能提高“产品”质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直接使服务对象受益。职校校风的价值性是职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其次是独特性。职校校风的形成,受学校地理位置、办学历史、传统承传、办学理念、专业设置、管理风格、教师素质与结构、学生来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各校的风气形成过程、途径、方式以及发展水平的差异,其特色风尚必不相同,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所风气完全相同的职校。它是职校物质与精神长期交互作用的产物,是长期积淀的结果。
  最后是延展性。良好的校风是一所职校的精神文化,其延展性非常明显,表现在空间范围上的全面性、时间上的持久性及影响的深刻性等方面。就职校组织而言,在好校风条件下,开展各项工作都可以卓有成效:用于决策,能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容易找到科学方案;用于教师管理,可寓管于不管之中;用于德育工作,可事半功倍;师生参加实习训练,企业备受欢迎。就其惠及学生个体而言,学生在优秀校风熏陶中形成的好品质、好习惯,可以延伸到校外,延伸到家庭生活中,乃至影响以后从事工作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方式。
  
  四、职校校风的培育
  
  首先是领导者着力营造。以校长为首的职校管理者首先要有明确的认识:硬件设施可购买,高学历、双师型的教师可以引进,但作为软核心竞争力的校风却必经“本土”化的培育。校风虽然由领导作风、教风、学风和服务作风四者融合而成。但它们之间不是平面关系,由于领导者所处的权位不同,对校风的定位、定向起着关键作用。职校管理者要身体力行,为营建良好校风树立榜样,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公正廉明、正派务实、勤恳敬业、亲近师生、以身作则、民主谦和等作风,都是带动良好教风的必要前提。同理,有教师的好教风,才有可能形成学生的好学风。学生的学风实际上是领导作风、教风、服务作风等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所以,抓校风应当把重心放在领导管理者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建设上。否则,将本末倒置,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其次是教育与引导。要通过会议报告、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宣传和强调良好校风的重大意义:好校风有利于获得政府部门对本校的重视,争取到公共资源的无偿供给;好校风容易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可以开发良好的生源,招收到较好素质的学生;好校风还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得升。使全校师生员工都以维护和营造好校风为己任。然后,要提出校风建设目标,校风目标确定之后,可以进行概括提炼,以校训的形式加以突显。校训是一种愿景希望和要求,对校风建设具有导向作用。要求全校成员按照训词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久而久之,会逐步形成的主流风气,由“应然”的校训,变为“实然”的校风。
  再次是规范日常管理。好校风缘于到位的日常管理。日常管理就是学校通过教育教学指挥系统,引导师生员工遵守相对稳定的日常活动程序和纪律,使师生生活、工作与学习有序化,是规范化、稳定化的职能活动。每一所职校都有适用本校实情的日常规范,这种规范包括无形规范和有形规范两种:无形的规范是一种心照不宣的“群体意识”倾向,是人们已习惯了的处事方式。有形的规范一般以规章制度条文的形式出现,如教师教学方面的规范有:职业操守要求,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实习、操作指导等刚性制度。对学生的规范主要有:作息制度、上课纪律、各项活动制度等。任何制度一旦公布,就要坚决执行,包括对违规违纪事件毫不含糊地、及时地进行纠正或处理,这是培育好校风的基础性工程。
  最后是优化校园环境。师生的精神风貌与良好的行为表现是一定环境条件作用的产物,校园环境是校风赖以生存的土壤。校园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1)物理环境,指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建筑设施等。漂亮美观的校容校貌,合理有序的建筑设施等,都能给人以美感、舒适感,能陶冶性情,引发爱校之情。(2)校园的心理环境是指在师生员工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情绪状态、人际关系体验等状态。良好的心理环境表现为人人积极进取、争先恐后、敬业乐群、诚信博爱、助人为乐等特征。优化心理环境需要强化思想教育工作,致力于精神品格的提升,让正气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注释]
  ①姜国祥.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1.
  ②杨静宗.如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
  ③吴照云.再造企业文化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3(13):60.
  ④姜立.谈校风在校园中的重要性[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4(3):33.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与高对抗的趋势对高校学生运动队“团队精神”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当前的大学新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入学后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为缩短大学新生团队打造的磨合时间,我们尝试在新生体育课教学中运用历奇辅导的训练方法打造新生运动队团队精神,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历奇辅导 高校 新生 团队精神  [作者简介]牛晓雷(1972- ),男,河南安阳
长春湖大桥为4孔45米钢筋混凝土钢架拱桥,施工最大水深12米,使用浮平台及浮吊等水上作业工具,本着"欲拆除先加固"的原则,在满足二级水源地环保要求的条件下,安全地完成了对桥梁
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反映了项目运作和项目管理的客观规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研究得出,同时又用来指导实践活动的规律。项目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公路工程项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与毛泽东诗词相关的歌曲创作开始兴起,并在六十年代形成创作及演唱高潮。时代的共性与创作的多样性都融合在这些作品中,一首诗词多种曲谱的现象是这种共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代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阐述了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开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以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职业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李丽君(1959- ),女,河北廊坊人,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黄惠云(1971-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
本文介绍了在新网络环境下大量博客网站采用信息聚合器(aggregator)来整合信息,为访问者提供了更为有效的访问体验,但这种模式容易导致侵犯著作权,而合理使用在此领域的应用还比较
高职院校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自身条件开展专业建设,就要以工学结合为核心进行资产结构调整,通过校企合作,优化学校的资产结构,为专业教学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优化人才培
从上海市教委获悉,今年上海市将在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7所职业院校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试点招生,这意味着考生将在完成中职阶段学习后可直接进人相关高职院校继续
[摘要]文章以分析探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影响因素为目的,对广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08~2009学年不同年级、不同学习形式、不同层次的在校生(共计7469人)进行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成教学生对专职教师的评价最高;成教学生对不同职称教师的评价没有差异;不同年级、不同学习形式、不同学习层次的成教学生对教学评价均存在不同的结果。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摘要]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上机考试已成为四、六级考试发展的重要趋势。文章分析了四级机考与传统四级考试的区别,探索了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新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四级机考 策略  [作者简介]王晓侠(1976- ),女,陕西韩城人,陕西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及英语教学。(陕西 西安 71002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