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估不同改性处理钛表面的细菌黏附情况和超声清除效果,为优化种植体表面改性技术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分别在纯钛试件表面进行机械抛光(机械抛光组)、TiO2纳米管制备(纳米管组)和喷砂酸蚀处理(喷砂酸蚀组),检测表面性能;分别将各组试件与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anus gingivalis,Pg)和唾液混合菌体外共培养1和5 d,检测黏附细菌活性;通过活/死菌染色实验观察超声清洗后各组钛试件表面剩余细菌情况(每组每种细菌每个时间点样本量为3)。
结果机械抛光组和喷砂酸蚀组表面呈微米结构,纳米管组表面呈纳米结构;喷砂酸蚀组表面粗糙度[(1.62±0.13)μm]显著大于机械抛光组[(0.81±0.10)μm]和纳米管组[(0.79±0.08)μm](P<0.05)。培养1和5 d时3组中机械抛光组Pg活性最低(1 829±210和13 811±3 110),Pg生物总量最低(A570值分别为0.80±0.35和1.56±0.30)。培养1 d时机械抛光组和纳米管组表面混合菌活性较低(63 943±6 990和69 860±5 555),机械抛光组混合菌生物总量最低(A570值为5.84±0.60)。培养5 d时3组混合菌活性及生物总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处理后纳米管组表面剩余细菌最少,呈零星分布;各组培养5 d后超声清洗的剩余细菌均多于培养1 d。
结论表面形貌和粗糙度是细菌早期黏附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其影响可能随着生物膜的成熟而减弱;表面形貌对材料表面生物膜的超声清除率起主要作用;纳米管涂层表面有较低的混合菌早期黏附量和更高的细菌超声清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