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开始实施,近7000种商品将按商定时间表降税。这意味着一个拥有17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为1.2万亿美元大市场的历史性开局。中国在加入WTO以后重视区域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是最重要的一步。
2000年,朱镕基总理在新加坡首先提出创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动议。随后,中国与东盟联合专家组于2001年递交了研究报告,提出用10年时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计划进入前期筹备阶段。
考虑到东盟一些国家对建立与中国自由贸易区的担心,双方首先启动的是“早期收获”(Early Harvest)计划,即在达成自由贸易区协定之前,先期给予东盟国家一些现实的贸易利益,不对等地开放农产品贸易,使东盟国家感到与中国建立紧密经济关系以及开放市场大有裨益,以减少东盟诸国的疑虑。
应该说,“早期收获”计划是对传统自由贸易区的一个创新。
泰国是第一个与中国订立“早期收获”计划的东盟国家,马来西亚、菲律宾也随后加入。“早期收获”计划从2003年开始实施,为期四年。“早期收获”计划选择对东盟400种农产品实行零关税,而不要求互惠让步——这在发展中国家是没有先例的。
到2004年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货物贸易谈判完成。货物产品开放分为两步:第一是对较发达国家,用不到10年时间实现大部分产品零关税;第二是对欠发达的东盟新成员,给予三至五年的过渡期。由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时间为2010年至2012年。
实际上,在自由贸易协定安排下,7000种产品绝大部分将实现零关税,而部分敏感产品则将分步进行。开放的产品约占目前中国和东盟贸易产品总额的95%。
产品开放将带来积极的效应,这会进一步改善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整体贸易氛围,加强经济联系。尽管在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中,资源产品和中间产品占的比例很大,它们的实际税率已很低——自由贸易区将大大减少管理成本;同时,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需求增长,将使双方既有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近几年东盟对中国出口增长迅速,年平均增幅在30%以上,自由贸易区会加强这种势头。同时,这会为中国对东盟的出口提供新机遇。目前中国在与东盟的贸易中处于大量逆差,且呈上升趋势。但东盟市场仍是有机会和有潜力的,中国企业可利用零关税和低成本优势加大对东盟市场进入的力度。另外,亦可利用东盟内部的自由贸易区,到东盟投资生产。
中国对东盟出口产品的主要优势,一是零关税,二是低成本。东盟市场结构不仅在很多方面适应中国,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整体市场,东盟内部存在自由贸易区,到东盟投资生产可利用零关税使产品在所有成员国市场进行销售。
国内企业过去一直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东南亚太穷,不在其出口扩大战略考虑之列。实际上,东盟每个国家都可能是某一类消费产品的大市场。以柬埔寨为例,中国制造的摩托车,21、25英寸彩电有着现实的需求。东盟国家不同的发展状态,恰恰为不同档次的同类产品提供了商机。东南亚放开市场可能为中国某些面临倒闭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带来机遇,小批量、技术含量偏低的产品将找到自己的市场。
货物贸易谈判结束后,将是投资和服务类谈判。投资谈判有三个重点:一是开放保护领域;二是投资保护;三是贸易便利条件。
这方面的谈判仍在进行准备,估计需要1年时间。开放投资领域意义重大,有些国家对电信业限制较多,有的则对某些制造业过度保护,还有的对当地资源进行投资的存在股权比例和投资规模等限制。投资谈判主要是为促进投资创造一个更有利的环境。过去东盟到我国投资较多,今后中国到东盟的投资亦会大幅增加。
服务领域涵盖广泛,包括劳务、运输和金融等。一旦谈判完成,此前已有合作协议的旅游业也将实现更大自由度,比如我国可多方开办旅游公司,直接办理旅游业务。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最重要的特点是中国把东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发展与东南亚关系是中国周边战略中最重要一环,同时涵盖政经领域。同时,把东南亚作为一个整体市场,也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作为离中国最近的一个市场,东南亚便于国内生产能力转移及资源开发。此外,东南亚也将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个能源供应地。
在政治上,中国希望通过密切经济关系改善与东南亚整体关系。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如印尼、越南、柬埔寨等过去有很多冲突,如今通过密切经济关系来改善政治关系,效果非常明显。
總体看来,区域合作是一个大趋势,与全球化具有互补关系。我国对自由贸易安排采取了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的战略,东盟亦吻合这一思路。现在货物贸易自由区安排开始生效了,现实的利益和未来的潜力都很大,亟需把握。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
2000年,朱镕基总理在新加坡首先提出创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动议。随后,中国与东盟联合专家组于2001年递交了研究报告,提出用10年时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计划进入前期筹备阶段。
考虑到东盟一些国家对建立与中国自由贸易区的担心,双方首先启动的是“早期收获”(Early Harvest)计划,即在达成自由贸易区协定之前,先期给予东盟国家一些现实的贸易利益,不对等地开放农产品贸易,使东盟国家感到与中国建立紧密经济关系以及开放市场大有裨益,以减少东盟诸国的疑虑。
应该说,“早期收获”计划是对传统自由贸易区的一个创新。
泰国是第一个与中国订立“早期收获”计划的东盟国家,马来西亚、菲律宾也随后加入。“早期收获”计划从2003年开始实施,为期四年。“早期收获”计划选择对东盟400种农产品实行零关税,而不要求互惠让步——这在发展中国家是没有先例的。
到2004年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货物贸易谈判完成。货物产品开放分为两步:第一是对较发达国家,用不到10年时间实现大部分产品零关税;第二是对欠发达的东盟新成员,给予三至五年的过渡期。由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时间为2010年至2012年。
实际上,在自由贸易协定安排下,7000种产品绝大部分将实现零关税,而部分敏感产品则将分步进行。开放的产品约占目前中国和东盟贸易产品总额的95%。
产品开放将带来积极的效应,这会进一步改善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整体贸易氛围,加强经济联系。尽管在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中,资源产品和中间产品占的比例很大,它们的实际税率已很低——自由贸易区将大大减少管理成本;同时,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需求增长,将使双方既有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近几年东盟对中国出口增长迅速,年平均增幅在30%以上,自由贸易区会加强这种势头。同时,这会为中国对东盟的出口提供新机遇。目前中国在与东盟的贸易中处于大量逆差,且呈上升趋势。但东盟市场仍是有机会和有潜力的,中国企业可利用零关税和低成本优势加大对东盟市场进入的力度。另外,亦可利用东盟内部的自由贸易区,到东盟投资生产。
中国对东盟出口产品的主要优势,一是零关税,二是低成本。东盟市场结构不仅在很多方面适应中国,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整体市场,东盟内部存在自由贸易区,到东盟投资生产可利用零关税使产品在所有成员国市场进行销售。
国内企业过去一直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东南亚太穷,不在其出口扩大战略考虑之列。实际上,东盟每个国家都可能是某一类消费产品的大市场。以柬埔寨为例,中国制造的摩托车,21、25英寸彩电有着现实的需求。东盟国家不同的发展状态,恰恰为不同档次的同类产品提供了商机。东南亚放开市场可能为中国某些面临倒闭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带来机遇,小批量、技术含量偏低的产品将找到自己的市场。
货物贸易谈判结束后,将是投资和服务类谈判。投资谈判有三个重点:一是开放保护领域;二是投资保护;三是贸易便利条件。
这方面的谈判仍在进行准备,估计需要1年时间。开放投资领域意义重大,有些国家对电信业限制较多,有的则对某些制造业过度保护,还有的对当地资源进行投资的存在股权比例和投资规模等限制。投资谈判主要是为促进投资创造一个更有利的环境。过去东盟到我国投资较多,今后中国到东盟的投资亦会大幅增加。
服务领域涵盖广泛,包括劳务、运输和金融等。一旦谈判完成,此前已有合作协议的旅游业也将实现更大自由度,比如我国可多方开办旅游公司,直接办理旅游业务。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最重要的特点是中国把东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发展与东南亚关系是中国周边战略中最重要一环,同时涵盖政经领域。同时,把东南亚作为一个整体市场,也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作为离中国最近的一个市场,东南亚便于国内生产能力转移及资源开发。此外,东南亚也将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个能源供应地。
在政治上,中国希望通过密切经济关系改善与东南亚整体关系。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如印尼、越南、柬埔寨等过去有很多冲突,如今通过密切经济关系来改善政治关系,效果非常明显。
總体看来,区域合作是一个大趋势,与全球化具有互补关系。我国对自由贸易安排采取了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的战略,东盟亦吻合这一思路。现在货物贸易自由区安排开始生效了,现实的利益和未来的潜力都很大,亟需把握。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