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师范教育专业教学中,学生美术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执教生涯,影响其教学授课的实际效果。在现阶段的师范教育专业中,学生的美术素质参差不齐,各院校采取的培养方式也内容不一。为保障学生美术素质的培养效果,为我国教育事业地进行打好基础,以下分析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美术素质培养问题,探究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美术素质培养方法。
关键词:美术素质;培养;师范教育专业
引言:美术素质即学生对不同美术知识的理解、应用,以其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及能力。加强美术教育,将学生的美术素质培养重视起来,不仅能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也能提高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效果,为我国教育事业输送更多专业人才。在调查高职师范教育专业后,发现部分院校存在以下学生美术素质的培养问题。
一、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美術素质培养问题
(一)学生美术基础的不足,实践能力的欠缺
在高职院校中,普高毕业生是其主要生源,因此更多高职学生未经专门的美术训练及考试,则其美术基础一般十分薄弱。此外,在高职院校中,部分农村学生的美术素质相对更低。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在于,学生在义务教育中受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较大,且其学习条件会存在较大限制,因此对美术教育的接触及了解有限,则在对美术理论理解、美术技能实践及作品鉴赏上,均能力有限。
(二)美术课程设置不合理,影响美术教学效果
在高职院校中,师范教育专业应结合该专业的美术教学条件、人才培养方案,在彰显自身优势的前提上,对和本校相适宜的美术课标进行制定。而因侧重点的差异影响,则艺术技能、专业理论会存在比重关系的失调问题,美术教学内容的安排及选取也会存在不当。美术课标的定位问题,会影响专业学生的能力发展,使其反而出现轻理论、轻文化、重实践等不同状况,影响美术教学的效果。
(三)美术教学方式的单一,拉低课堂教学质量
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其开展美术教育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且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课堂步骤往往分为教师示范以及学生临摹的两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导致美术课堂较为枯燥。此外,部分教师在授课中与学生交流有限,对教学情境创设不够重视,种种问题都导致学生美术兴趣受到影响,导致课堂教学质量被拉低。
(四)教师的教学认识不足,影响课堂活动组织
在部分高职院校中,教师对美术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认识问题,例如部分教师由中职升格而来,因此将中职、高职的美术教育混为一谈,未将教学方案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此外,部分新进教师为美院学生,他们虽有着扎实专业基础,但对师范教育、美术教育的理解有限,缺乏实地调研等经验,在授课中往往对美术技能的讲解过于重视,未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忽视美术文化的传播,影响课堂活动的组织效果。
二、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素质培养方法
(一)对各类资源灵活利用,为学生组织多彩活动
美术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过程,美术素质受文化、社会及环境的影响,学生要在上述影响的熏陶下,逐步实现美术素质的逐步发展。而各学生的美术素质,又受其生活环境、兴趣爱好及文化教育等状况的不同而不同。基于此,在师范教育专业中,院校应对各类资源灵活利用,为学生组织丰富的美育活动,使其根据个人喜好、能力及兴趣参与不同活动,实现美术素质的培养。
(二)强化教师的教学认识,对美术课程合理优化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及组织者,因此应对师范教育专业认识全面,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资源条件,对美术课程深入学习,以系统、科学的美术课标建立,为选择授课内容、组织实施教学等活动提供依据,让美术教育更具可行性及针对性。各院校应将教师专业建设重视起来,以建设精品课程、研发校本课程等方式,完成美术教研活动,将各教师的专业认识提升。其次,院校可派遣各教师前往高校学习,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最后,院校应从专业教育特征、学生能力结构出发,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整合教学环境创设、美术知识等人文主题,将美术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突出,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创新美术教学的模式,创设适宜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的组织需要课堂的充分支持,课堂是教学任务落实的重要途径。首先,在参考美术课程特征后可知,美术课堂应保障理实一体化,教师应对学生心理、能力基础、知识基础等深入研究,对学生群体、个体的需求差异深度了解,在授课活动中,让学生不同需要能得到尽可能的满足,保障因材施教、组织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师应对个人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在授课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等方式,组织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为其实践提供指导。
同时,教师应重视教学创新,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应用,以此挖掘学生的不同潜能,在保障循序渐进的前提下,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次,教师应对先进的教学媒介灵活应用,并重视个人语言体态的丰富性,以此完成教学情境的创设,保障教学活动开展的创造性,实现轻松学习氛围的营造。最后,教师应结合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对信息化教学灵活应用,以此实现师生交流的加强。例如在互联网时代中,教师应对各社交软件灵活应用,以此为学生布置不同学习任务,向其提供更多课程资源。而慕课、微课等的应用,能带领学生对不同新知识积极探索,使其对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课后交流、课后巩固等环节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可以此为学生答疑解惑,利用不同途径,实现学习氛围的良好创设,打好美术教育基础,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
(四)完善教学评价的标准,构建多元化评价模式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能引导教师发掘学生更多的闪光点,将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提高,促进学生的不同能力发展,实现培养其美术素质的目标。在美术教育中,院校应对评价标准体系完善建立,在评价内容中,重视对学生美术技能、美术知识的关注,全面评价学生的想象、情感、审美或创造等能力。此外,在美术教育中,院校也应多元化丰富评价主体,避免让教师成为评价的唯一参与者,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及互相评价,并重视被评者、评价者两者间的沟通交流,以此引导学生愉快、主动的参与不同美术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其美术素质。最后,在美术评价中,教师应对以作品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制度进行改变,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提高重视,以此引导学生对学习问题及时发现,在逐一改进中,发展其美术素质。
结束语:结合以上,美术教育是发展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学生的美术素质,又直接影响其后续的职业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应对学生美术素质的培养提高重视,利用多方面的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美术素质发展的适宜环境。
关键词:美术素质;培养;师范教育专业
引言:美术素质即学生对不同美术知识的理解、应用,以其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及能力。加强美术教育,将学生的美术素质培养重视起来,不仅能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也能提高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效果,为我国教育事业输送更多专业人才。在调查高职师范教育专业后,发现部分院校存在以下学生美术素质的培养问题。
一、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美術素质培养问题
(一)学生美术基础的不足,实践能力的欠缺
在高职院校中,普高毕业生是其主要生源,因此更多高职学生未经专门的美术训练及考试,则其美术基础一般十分薄弱。此外,在高职院校中,部分农村学生的美术素质相对更低。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在于,学生在义务教育中受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较大,且其学习条件会存在较大限制,因此对美术教育的接触及了解有限,则在对美术理论理解、美术技能实践及作品鉴赏上,均能力有限。
(二)美术课程设置不合理,影响美术教学效果
在高职院校中,师范教育专业应结合该专业的美术教学条件、人才培养方案,在彰显自身优势的前提上,对和本校相适宜的美术课标进行制定。而因侧重点的差异影响,则艺术技能、专业理论会存在比重关系的失调问题,美术教学内容的安排及选取也会存在不当。美术课标的定位问题,会影响专业学生的能力发展,使其反而出现轻理论、轻文化、重实践等不同状况,影响美术教学的效果。
(三)美术教学方式的单一,拉低课堂教学质量
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其开展美术教育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且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课堂步骤往往分为教师示范以及学生临摹的两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导致美术课堂较为枯燥。此外,部分教师在授课中与学生交流有限,对教学情境创设不够重视,种种问题都导致学生美术兴趣受到影响,导致课堂教学质量被拉低。
(四)教师的教学认识不足,影响课堂活动组织
在部分高职院校中,教师对美术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认识问题,例如部分教师由中职升格而来,因此将中职、高职的美术教育混为一谈,未将教学方案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此外,部分新进教师为美院学生,他们虽有着扎实专业基础,但对师范教育、美术教育的理解有限,缺乏实地调研等经验,在授课中往往对美术技能的讲解过于重视,未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忽视美术文化的传播,影响课堂活动的组织效果。
二、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素质培养方法
(一)对各类资源灵活利用,为学生组织多彩活动
美术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过程,美术素质受文化、社会及环境的影响,学生要在上述影响的熏陶下,逐步实现美术素质的逐步发展。而各学生的美术素质,又受其生活环境、兴趣爱好及文化教育等状况的不同而不同。基于此,在师范教育专业中,院校应对各类资源灵活利用,为学生组织丰富的美育活动,使其根据个人喜好、能力及兴趣参与不同活动,实现美术素质的培养。
(二)强化教师的教学认识,对美术课程合理优化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及组织者,因此应对师范教育专业认识全面,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资源条件,对美术课程深入学习,以系统、科学的美术课标建立,为选择授课内容、组织实施教学等活动提供依据,让美术教育更具可行性及针对性。各院校应将教师专业建设重视起来,以建设精品课程、研发校本课程等方式,完成美术教研活动,将各教师的专业认识提升。其次,院校可派遣各教师前往高校学习,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最后,院校应从专业教育特征、学生能力结构出发,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整合教学环境创设、美术知识等人文主题,将美术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突出,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创新美术教学的模式,创设适宜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的组织需要课堂的充分支持,课堂是教学任务落实的重要途径。首先,在参考美术课程特征后可知,美术课堂应保障理实一体化,教师应对学生心理、能力基础、知识基础等深入研究,对学生群体、个体的需求差异深度了解,在授课活动中,让学生不同需要能得到尽可能的满足,保障因材施教、组织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师应对个人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在授课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等方式,组织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为其实践提供指导。
同时,教师应重视教学创新,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应用,以此挖掘学生的不同潜能,在保障循序渐进的前提下,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次,教师应对先进的教学媒介灵活应用,并重视个人语言体态的丰富性,以此完成教学情境的创设,保障教学活动开展的创造性,实现轻松学习氛围的营造。最后,教师应结合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对信息化教学灵活应用,以此实现师生交流的加强。例如在互联网时代中,教师应对各社交软件灵活应用,以此为学生布置不同学习任务,向其提供更多课程资源。而慕课、微课等的应用,能带领学生对不同新知识积极探索,使其对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课后交流、课后巩固等环节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可以此为学生答疑解惑,利用不同途径,实现学习氛围的良好创设,打好美术教育基础,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
(四)完善教学评价的标准,构建多元化评价模式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能引导教师发掘学生更多的闪光点,将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提高,促进学生的不同能力发展,实现培养其美术素质的目标。在美术教育中,院校应对评价标准体系完善建立,在评价内容中,重视对学生美术技能、美术知识的关注,全面评价学生的想象、情感、审美或创造等能力。此外,在美术教育中,院校也应多元化丰富评价主体,避免让教师成为评价的唯一参与者,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及互相评价,并重视被评者、评价者两者间的沟通交流,以此引导学生愉快、主动的参与不同美术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其美术素质。最后,在美术评价中,教师应对以作品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制度进行改变,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提高重视,以此引导学生对学习问题及时发现,在逐一改进中,发展其美术素质。
结束语:结合以上,美术教育是发展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学生的美术素质,又直接影响其后续的职业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应对学生美术素质的培养提高重视,利用多方面的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美术素质发展的适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