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典型性格与典型环境是分不开的。人们说到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就一定会想起水泊梁山;说到孔乙己,就一定会想起咸亨酒店;说到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就一定会想起大观园。所以曹雪芹把少男少女们写进大观园,真是聪明极了。但是大观园的建筑风格到底是南方的呢还是北方的呢?园子里的水系是从东北往西南流呢还是从西北往东南流呢?是一个中央大湖呢还是一个曲折迂回的河道呢?怡红院和潇湘馆谁在左谁在右呢?大观楼究竟应该座落在园子的后部呢还是前部呢?这些使人困惑的问题,细细品来却饶有意趣。
一、殷勤人世筑奇观——山洞和鸟窝
《红楼梦》第十七回,贾政带着众清客和贾宝玉去参观刚刚竣工的大观园。贾政命人把园门关上,“只见正门五间,上面桶瓦泥鳅脊,那门栏窗槅,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草花样。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桶瓦泥鳅脊”是古代建筑的一种典型样式,屋脊上边的瓦如圆桶状,像泥鳅背一样,所以叫作“桶瓦泥鳅脊”。“粉墙”、“虎皮石”南方很多,在北京就很少见了。
南北方建筑最大的不同是色彩。为什么呢?因为南方四时花草不断,所以南方建筑本身的颜色不用太重,靠自然的花草就可以映衬出来,所以一般都用粉墙。粉墙就是白墙,看上去十分简约。苏州的一些园林,如拙政园、沧浪亭、网师园等,基本上都是这个样子。粉墙黑瓦放到北方就不好看了。因为四时花草随时令变化,到了冬天更是满目萧索。如果建筑本身再很素净的话,就不好看了。所以北方的建筑多为雕梁画栋、浓抹重彩,无论是私家花园还是皇家苑囿,基本上都是这样,用色彩来解决四时花草不足的问题。这就是南北方建筑的一个很大的差异。
从建筑风格来说,南北方也截然不同。北方的建筑很像是从山洞发展来的,前面有门有窗,后面没窗。因为冬天刮西北风,为御寒计,北墙例不开窗。与北方规规矩矩的建筑风格不同,南方的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很像是从鸟窝发展来的,空灵且多不对称。南方因为天气暖和,所以四面皆可开窗。如大观园里的滴翠亭,四面邻水处都有窗户。南方建筑开窗,不单是为了采光或透气,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借景。凡开窗之处,必有景可借,将无限意境引入有限空间。
在《红楼梦》里,北方建筑是制度的象征,宁国府、荣国府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北方建筑。而大观园则多是典型的南方园林建筑,象征着等级森严的封建宗法秩序下罕见的一个自由空间。
二、多情最是无情水——水系、河道、中央大湖
水在园林的景观构成中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因素。如果说大观园中的山起的是分隔景点的作用,那么水则起到了连接各个景点的作用。
关于大观园的水系流向问题,书里写得很清楚,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经沁芳闸,至稻香村,再往西南引了一个岔道,分别流入怡红院、潇湘馆、沁芳亭,几路水汇总在这一处泻出园去。也就是说,整个水系大的方向应该是从东北到西南。
现在看到的大观园图,基本上都是中央大湖。皇家苑囿多用中央大湖,如颐和园的昆明湖。中央大湖的好处是有气派,缺点是一览无余。皇家苑囿中亦有不用中央大湖的,如圆明园。虽然圆明园有一个福海,但福海比颐和园的昆明湖小多了。整个水系则是曲折迂回的河道,其移步换景之妙远不是中央大湖所能比拟的。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济南的大明湖。大明湖早年也是一个盘桓往复的河道,可惜后来被挖成了一个烟波浩淼的大湖。大则大矣,反而失去了当初的意境和韵味。
展读《红楼梦》,在描写大观园水系的文字里,从来没有出现过“湖”字,写到的只是“河”或者“池”。可以想见,大观园的水系也应该是一个迂回曲折的河道。书中写道贾母和刘姥姥从荇叶渚上船,过了港洞,到蘅芜苑下船,旁边没能坐船的人都“沿河随行”,可见河两边都是可以走人的。如果是中央大湖,人如何跟船?
非常可惜的是,北京大观园和上海大观园为旧见所囿,都建成了中央大湖,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三、左玉右颦谁笑痴——怡红院和潇湘馆的相反布局
自《红楼梦》一出,各种各样的大观园图迭相问世。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在故宫的文华殿,还展出了制作精美的大观园模型。二十年后,上海、北京更相继建成了两座实景大观园。
细味众图,便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布局相反。即,有的图把怡红院、栊翠庵画在左边,把潇湘馆、稻香村画在右边;有的图则完全反过来,把潇湘馆、稻香村画在左边,把怡红院、栊翠庵画在右边。
那么,究竟谁对呢?
首先从水系看,水系清楚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既然是从东北角引水进来,最先进的是稻香村,那么稻香村一定在东边了,也就是图的右边。水从稻香村向西南流去,流经怡红院后汇成一股流出园外,则怡红院应在西边,亦即图的左边无疑。而栊翠庵与怡红院为一侧,即左边;潇湘馆与怡红院相对,应在稻香村一侧,即右边。
再从三次大的游园路线看,即“试才题对额”、“省亲”、“两宴大观园”,都是先到潇湘馆。我们知道,观景的时候讲究“小景静观,大景动观”。看小景,比如看盆景的时候,要静观;看大景的时候则一定要走起来看。西方人游园习惯像打桥牌,顺时针往左边走;而中国人的游园习惯则像打麻将,顺大襟往右边走。根据这样的游园习惯,三次游园第一个到的地方都是潇湘馆,那么潇湘馆就应该在一进园门的右手边。
由此看来,北京大观园可以称得上差强人意了。
四、含芳缀锦隔前重——刘姥姥游园是从何处开始的
《红楼梦》第四十回游园之前,刘姥姥先跟李纨一起到了大观楼,看李纨命人从大观楼上往下搬高几。在大观楼会齐贾母之后,大家一起开始游园。还是顺大襟往右边过去,第一个到的地方是潇湘馆。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所有的大观园图,包括北京、上海的实景大观园,大观楼这组建筑都是在园子的最里面,正殿之后,含芳阁和缀锦阁分别建在两边。那么,刘姥姥、李纨在大观楼会齐了贾母,大家又从大观楼直退回到进园门处,再从潇湘馆游起,岂不荒唐?或者刘姥姥一干人等是不是走的后门?似乎也不合理。试想,大家从后门进来会齐以后,一路上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说,先往前门走,走到前面,再转身开始正式游园。毋庸多说,这断断乎没有可能。
那么,大观楼的位置是不是错了?二十三年前的一天晚间这个想法忽然袭来。
再看正文,第十七回“试才题对额”,宝玉跟着贾政进了园门,沿“曲径通幽处”进入石洞,“再行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揆度这个位置,右手边是潇湘馆,左手边是怡红院,正前方是沁芳亭,背后是一带翠嶂。那么,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是什么建筑?《红楼梦》里没有“泛泛语”,之所以这样写一定是因为有建筑在这个地方。那么这是什么建筑?难道这里就是大观楼?难道这里就是含芳阁和缀锦阁?难道这里就是刘姥姥游园前随李纨先到的地方?贾母进园,也是先到此处与刘姥姥等人会齐,然后往右手边转过去,到了潇湘馆……。想到此处,豁然开朗。之前亦有人以这段描写指雪芹自相抵牾,其实哪里是雪芹不通,分明是因为没有读懂雪芹的文字。把大观楼和含芳、缀锦二阁与省亲别墅建筑群脱离,挪至翠障一带,则三次游园路线豁然贯通。
当时的兴奋是无以言表的,不禁夤夜诣周汝昌先生府上,把这个想法告诉他。那时正值中央电视台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开拍在即,周汝昌先生担任顾问,我忝居编剧之列。周先生亦很兴奋,雪夜围炉,指章摘句,娓娓然终夜不倦。翌日接到先生赠诗五首,其一云:“胸竹无亏文尽合,心光未爽画方难。周郎一旦开柴塞,功拟疏河导百澜”。
然而,先生嘱我写的关于大观园的文章,初因忙于剧本,复以琐务丛脞,辗转至今亦未能交稿。虽然每以忙碌自我辩解,其实真的很惶愧的。
一、殷勤人世筑奇观——山洞和鸟窝
《红楼梦》第十七回,贾政带着众清客和贾宝玉去参观刚刚竣工的大观园。贾政命人把园门关上,“只见正门五间,上面桶瓦泥鳅脊,那门栏窗槅,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草花样。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桶瓦泥鳅脊”是古代建筑的一种典型样式,屋脊上边的瓦如圆桶状,像泥鳅背一样,所以叫作“桶瓦泥鳅脊”。“粉墙”、“虎皮石”南方很多,在北京就很少见了。
南北方建筑最大的不同是色彩。为什么呢?因为南方四时花草不断,所以南方建筑本身的颜色不用太重,靠自然的花草就可以映衬出来,所以一般都用粉墙。粉墙就是白墙,看上去十分简约。苏州的一些园林,如拙政园、沧浪亭、网师园等,基本上都是这个样子。粉墙黑瓦放到北方就不好看了。因为四时花草随时令变化,到了冬天更是满目萧索。如果建筑本身再很素净的话,就不好看了。所以北方的建筑多为雕梁画栋、浓抹重彩,无论是私家花园还是皇家苑囿,基本上都是这样,用色彩来解决四时花草不足的问题。这就是南北方建筑的一个很大的差异。
从建筑风格来说,南北方也截然不同。北方的建筑很像是从山洞发展来的,前面有门有窗,后面没窗。因为冬天刮西北风,为御寒计,北墙例不开窗。与北方规规矩矩的建筑风格不同,南方的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很像是从鸟窝发展来的,空灵且多不对称。南方因为天气暖和,所以四面皆可开窗。如大观园里的滴翠亭,四面邻水处都有窗户。南方建筑开窗,不单是为了采光或透气,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借景。凡开窗之处,必有景可借,将无限意境引入有限空间。
在《红楼梦》里,北方建筑是制度的象征,宁国府、荣国府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北方建筑。而大观园则多是典型的南方园林建筑,象征着等级森严的封建宗法秩序下罕见的一个自由空间。
二、多情最是无情水——水系、河道、中央大湖
水在园林的景观构成中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因素。如果说大观园中的山起的是分隔景点的作用,那么水则起到了连接各个景点的作用。
关于大观园的水系流向问题,书里写得很清楚,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经沁芳闸,至稻香村,再往西南引了一个岔道,分别流入怡红院、潇湘馆、沁芳亭,几路水汇总在这一处泻出园去。也就是说,整个水系大的方向应该是从东北到西南。
现在看到的大观园图,基本上都是中央大湖。皇家苑囿多用中央大湖,如颐和园的昆明湖。中央大湖的好处是有气派,缺点是一览无余。皇家苑囿中亦有不用中央大湖的,如圆明园。虽然圆明园有一个福海,但福海比颐和园的昆明湖小多了。整个水系则是曲折迂回的河道,其移步换景之妙远不是中央大湖所能比拟的。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济南的大明湖。大明湖早年也是一个盘桓往复的河道,可惜后来被挖成了一个烟波浩淼的大湖。大则大矣,反而失去了当初的意境和韵味。
展读《红楼梦》,在描写大观园水系的文字里,从来没有出现过“湖”字,写到的只是“河”或者“池”。可以想见,大观园的水系也应该是一个迂回曲折的河道。书中写道贾母和刘姥姥从荇叶渚上船,过了港洞,到蘅芜苑下船,旁边没能坐船的人都“沿河随行”,可见河两边都是可以走人的。如果是中央大湖,人如何跟船?
非常可惜的是,北京大观园和上海大观园为旧见所囿,都建成了中央大湖,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三、左玉右颦谁笑痴——怡红院和潇湘馆的相反布局
自《红楼梦》一出,各种各样的大观园图迭相问世。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在故宫的文华殿,还展出了制作精美的大观园模型。二十年后,上海、北京更相继建成了两座实景大观园。
细味众图,便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布局相反。即,有的图把怡红院、栊翠庵画在左边,把潇湘馆、稻香村画在右边;有的图则完全反过来,把潇湘馆、稻香村画在左边,把怡红院、栊翠庵画在右边。
那么,究竟谁对呢?
首先从水系看,水系清楚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既然是从东北角引水进来,最先进的是稻香村,那么稻香村一定在东边了,也就是图的右边。水从稻香村向西南流去,流经怡红院后汇成一股流出园外,则怡红院应在西边,亦即图的左边无疑。而栊翠庵与怡红院为一侧,即左边;潇湘馆与怡红院相对,应在稻香村一侧,即右边。
再从三次大的游园路线看,即“试才题对额”、“省亲”、“两宴大观园”,都是先到潇湘馆。我们知道,观景的时候讲究“小景静观,大景动观”。看小景,比如看盆景的时候,要静观;看大景的时候则一定要走起来看。西方人游园习惯像打桥牌,顺时针往左边走;而中国人的游园习惯则像打麻将,顺大襟往右边走。根据这样的游园习惯,三次游园第一个到的地方都是潇湘馆,那么潇湘馆就应该在一进园门的右手边。
由此看来,北京大观园可以称得上差强人意了。
四、含芳缀锦隔前重——刘姥姥游园是从何处开始的
《红楼梦》第四十回游园之前,刘姥姥先跟李纨一起到了大观楼,看李纨命人从大观楼上往下搬高几。在大观楼会齐贾母之后,大家一起开始游园。还是顺大襟往右边过去,第一个到的地方是潇湘馆。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所有的大观园图,包括北京、上海的实景大观园,大观楼这组建筑都是在园子的最里面,正殿之后,含芳阁和缀锦阁分别建在两边。那么,刘姥姥、李纨在大观楼会齐了贾母,大家又从大观楼直退回到进园门处,再从潇湘馆游起,岂不荒唐?或者刘姥姥一干人等是不是走的后门?似乎也不合理。试想,大家从后门进来会齐以后,一路上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说,先往前门走,走到前面,再转身开始正式游园。毋庸多说,这断断乎没有可能。
那么,大观楼的位置是不是错了?二十三年前的一天晚间这个想法忽然袭来。
再看正文,第十七回“试才题对额”,宝玉跟着贾政进了园门,沿“曲径通幽处”进入石洞,“再行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揆度这个位置,右手边是潇湘馆,左手边是怡红院,正前方是沁芳亭,背后是一带翠嶂。那么,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是什么建筑?《红楼梦》里没有“泛泛语”,之所以这样写一定是因为有建筑在这个地方。那么这是什么建筑?难道这里就是大观楼?难道这里就是含芳阁和缀锦阁?难道这里就是刘姥姥游园前随李纨先到的地方?贾母进园,也是先到此处与刘姥姥等人会齐,然后往右手边转过去,到了潇湘馆……。想到此处,豁然开朗。之前亦有人以这段描写指雪芹自相抵牾,其实哪里是雪芹不通,分明是因为没有读懂雪芹的文字。把大观楼和含芳、缀锦二阁与省亲别墅建筑群脱离,挪至翠障一带,则三次游园路线豁然贯通。
当时的兴奋是无以言表的,不禁夤夜诣周汝昌先生府上,把这个想法告诉他。那时正值中央电视台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开拍在即,周汝昌先生担任顾问,我忝居编剧之列。周先生亦很兴奋,雪夜围炉,指章摘句,娓娓然终夜不倦。翌日接到先生赠诗五首,其一云:“胸竹无亏文尽合,心光未爽画方难。周郎一旦开柴塞,功拟疏河导百澜”。
然而,先生嘱我写的关于大观园的文章,初因忙于剧本,复以琐务丛脞,辗转至今亦未能交稿。虽然每以忙碌自我辩解,其实真的很惶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