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平静与常态,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共同体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tyang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意在结合笔者参加陕西省2011年、2012年、2013年三次大型“校本研修”现场推进会的体会,结合自己在与一线1000多名教师校长座谈交流收集的情况,以及数十次在“国培计划”和“省培”项目给参训者做的专题研讨的情况和思考,拟对“校本研修”的问题规避与开展策略进行探讨。
  一、追求一个目标: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共同体
  笔者认为,“校本研修”严格地说应该属于学校文化建设的范畴。一所学校的实力和品质,是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具有终身学习能力、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科特点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队伍。从文化层面看,学校安静祥和,师生共同成长。所以,“校本研修”要构建的,首先是一个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教师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一旦形成,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产生十分巨大的规范和促进作用。作为组织层面,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校本研修”要达成的基本目标,就是形成这样的共同体。这一点毋庸置疑,其核心指向不容偏差。
  二、围绕两个主题: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教师学习能力习惯的养成
  1.课堂改变:基于学生的学习设计教学。课堂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是教师基本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基本土壤。“校本研修”的设计,就是基于这一草根性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对于基层课堂现在面临的是海量的经验和模式的学习和适应,但我们要求的是教师必须基于学生学习的目标设计和实施教师自己的教学活动。
  2.教师学习:在状态、在当下——技术追求,求远功,补元气——道的理解。在状态,就是用教育的眼光关注和思考一切的教育活动、教育现象。求远功,就是学习习惯和能力之下的教师生活的行走方式。我们要求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三、规避三个误区:确保“校本研修”活动的基本特质
  1.要明确显性的活动不是“校本研修”的全部,密度太大的活动会对“校本研修”形成伤害。“校本研修”的实质其实具有学术性质,是平台和阵地,是教师思考、研讨、合作探究的展开,是教师自发自为的自我提升改进的职业行走方式。因此,活动不宜多而提倡精当,活动应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话题是自下而上的,是留有老师思考和思考成果纸质化电子化的时间的,而且是呈现民主的研讨的论坛性质的。
  2.校本研修的指向就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以包罗万象。建议活动依据本体性的知识素养能力、条件性的知识素养能力、人文性的知识素养能力等三个方面安排,有分学科的,有全体的,有教研组的,有个体自主安排的。
  3.教师队伍建设是长期的,主要依赖个体成长,而不是组织培养。我们一直强调,理想的“校本研修”的样态呈现具有四个特征:安静、生长、个体、群体;我们必须清楚一个前提,教师的成长首先具有个体特征,是自我变异、曲线前行、螺旋上升的。基于学校、基于课堂的校本研修,前提是基于个人的点滴改进,线性提升。据此,更有必要明确和形成一个共识:不足与困是最好的“校本研修”资源;等待自我成长的时间最有效。
  四、突出四个原则:开展有效有品质的研修
  1.求真,开展真研修,不可以造秀场。第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不足”“困”就是真问题,就是“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教在该教处已成共识,研在该研处也是共识。第二,基于教情和学情,研修内容具有草根性,合理安排好每次校本研修活动。
  2.关注学科教学研究核心问题,有所取舍,形成突破。以小学语文为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订,学习策略的研讨,综合性课型的倡导,每一节课四个要素(内容、目标、能力、特点)。还有语用问题研究里,积累和理解的关系。这些都是2014年全国小语会上抛出来的问题。2010年大连会议就有谈及,2012年厦门会议具体为四句话,2014年桂林会议还在谈。没有解决,问题老而新,就是核心问题。
  3.突出网络元素,实现研修活动的翻转。乔布斯有一个世纪之问,互联网改变了各个行业,深入每个人的各个角落,影响着几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方式,他始终没有弄明白,为什么对教育的改变是微乎其微呢?三年过去了,微课、翻转课堂,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已经在教育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也就是说,“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在教育界已然凸显。
  4.激发教师个人成长愿望,创设合宜的成长环境。学校之所以有学困生,是一个个困惑的累积,并失去了改进弥补的时机;教师成为平庸者,也是一个个“不足”与“困”的累积,个人改进的愿望不够强烈;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解决一个个的困惑,搬掉一块块的石头。过程其乐无穷,累并快乐着。
  学校层面,应该把教师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并致力于教师群体和个体的发展。达成无非三个路径: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这是常识,把常识做成常规,就是为教师成长搭建好了合宜的平台。
  作者单位 陕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编辑 徐绒绒
其他文献
2014年9月我有幸参加陕西省高中英语省级学科带头人培训,感受颇多。反思在每个教师的日常工作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意义重大,它最终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水平,推动教师本人职业生涯上升到更高的水平。简言之,反思有利于教师积累经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其实纵观古今中外,很多仁人志士或名人大家都有关于反思的感悟。  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教学反思能
期刊
在信息技術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被广泛使用,这无疑给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实践证明,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使英语教学更加直观形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营造趣味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对于学习科目的兴趣,也就是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多媒体辅助教学恰恰能够通过把图、文、声、光结合,将课堂教学内容生动、形象、鲜明
期刊
對于班级里的孩子,我们数学老师总有一些针对个别学生的抱怨,这个不好,那个不行……但我们是否曾静下心来,细想那些让你愤恨的学生,他们仅仅只是一个几岁大的孩子。我们想想,自己在课堂教学当中,是否有些许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选择的教学方式,孩子是否乐于接受?我们选择的切入点,是不是降低了知识的学习难度?我们的互动方式,是不是孩子喜欢参与的……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都看看,或许这才能让我们真正了解,提高课
期刊
加强中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积极开展长期、规范、有效的体育教师继续培训已成为我国当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从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人手,通过剖析问题的根源,最后提出更新观念,重新认识继续教育;建立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和网络学习的具体对策。供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体育教师参考借鉴。  一、更新观念。重新认识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
期刊
案例:  无意中的一次,听到两位外专业老师的谈话。  甲:那个默默(化名)是不是有病呀?一个人总是爱自言自语。  乙:是的呀,他肯定是自闭症,我听说呀,自闭症幼儿就是不爱和别人沟通,喜欢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听到这样的对话,我也很担心,于是专门去和默默接触,时间久了,发现他确实会自言自语。但并不像那两位老师说的“有病、自闭症”。  笔者我认为,自言自语是儿童对自己而非某个特定的听者大声说出的言语。
期刊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已悄然走进了课堂。 在语文高效课堂中,新媒体魅力毕现、活力四射,令学生兴趣倍增,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使丰富的主题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绽放异彩,也是高效课堂的呼唤。对于这个“高效”,依我的理解: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生发的高效能。只有在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指导下的高效率的学生学习取得了
期刊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都加大了教科研工作力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社会期望尚有差距,文化落后的山区基层学校问题尤甚。  一、教科研工作中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虽然每个学校都设有教科研领导机构,指导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开展教科研活动,但不少学校的教科研活动呈现出“三多三少”的状况,即形式多内容少,布置多落实少,投入多产出少。教师被动应付,管理者顾此失
期刊
李老师:“同学们早上好。昨天让大家准备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纸片.都带来了?”  学生:“带来了!”  李老师:“那好。我们先拿出方形纸片,每个人尝试一下。如何将它2等分、3等分、4等分、6等分。”  在学生们尝试的尝试过程中,李老师一边巡视学生的折法.一边引导启发一些暂无头绪的学生。  李老师:“通过上面方形的折纸。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2等分、4等分,3等分、6等分,这两组,组内折法的相通之处。有什
期刊
新课改背景下,不少教育专家提出“知识放养”这一概念,旨在将学生从固定的课堂“圈养”中解放出来,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而少先队活动为语文教学的“放养”开展拓展了一片新天地。语文教学与少先队活动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语文作文教学与少先队活动融合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和视野有限,不少学生在作文写作
期刊
“认识厘米”是小学生对测量单位的第一次接触,教学要指向于“单位”意识的确立和培养,而基本的单位“1厘米”则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很多教者都是把“1厘米”与“长度单位”割裂开来教学,这样学生形成的认知便不是完整的,甚至会产生偏差。  一个前后呼应的提问引发的思考  执教二年级“认识厘米”的课初,在统一测量工具的时候,很多孩子都提到了直尺,于是教者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用老师这把长尺和同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