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组织是在信息与通信技术支持下组织合作的一种新方式。它克服了制约单个组织发展的资源和能力限制,降低了组织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风险,促进了知识的创新与传播。网络组织是个自组织自适应的生态系统,具有内在的演化发展机制。
【关键词】网络组织;经济;竞争;知识
目前,对网络组织的研究已经成了经济与管理学的一个热点。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网络组织能更加快速灵活地适应市场的需要,从而显示出巨大的竞争力。它把单个组织的经济活动纳入到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去,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要“练好内功”,而且要协调好与其它成员的关系,兼顾到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一、网络组织的概述
网络组织是网络化的组织或组织的网络化。历史上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过程,从泰罗的直线制到法约尔的职能制,到事业部制再到矩阵制,都是企业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指出:“未来的世界并非充满完全独立的单体企业,而是在单体企业之上存在‘网络组织’。它比市场节约交易成本,比科层制节约管理成本;既优于传统的企业,也胜过无组织的市场,因此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德鲁克也曾说过,人类在迈入网络社会,企业也正在研究和实践网络组织这种21世纪的组织模式。由于借助信息通信技术,使得网络组织运作可以超越结点边界、时间和空间限制。网络组织主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专业化核心能力、较快的创新速度和较高的创新成功率、资源整合能力、学习共享机制。
二、网络组织的主要类型模式
在现实经济实践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企业网络组织已经遍及经济领域的各个角落。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种模式:
(1)浙江中小企业集群式网络组织。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的地理集聚体。浙江产业集群的特点是一个或几个乡镇集中生产同一类产品,它由一些专业乡镇、专业村所集聚着的成千上万的家庭工场组成。网络内部存在着密切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细致的产业分工降低了新进入者的启动资金门槛,这样可以弥补创业初期民间资本不足的缺陷。(2)硅谷的高新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由企业、大学或其研究机构、政府、金融部门等联合而成的网络组织,是硅谷的显著特征。可以说,作为全球高新技术创新主要基地硅谷从产业组织上来说其诞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与创新网络结构密不可分的。首先,它得益于周围的世界名校斯坦福大学和它与政府军事科研订货密切的联系。(3)香港的国际商品链“协调中间人”角色。当香港的加工工业在大规模地向内地尤其是邻近的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之后,香港企业实际上成了国际下包体系的“中间商”,将营销、商品的分配与信息收集等活动集中在香港,而将生产活动放在大陆,从而充分利用了两地的比较优势。香港企业所执行的这一重要功能,与當今广泛关注的“虚拟组织”概念十分相近。即企业将大部分职能都外部化出去,通过外购的方式实现,公司只保留很小的一个“总部”,对整个生产、营销等方式进行协调和控制。“总部”在这里实际上是一个“中间人”,通过现代化的通讯和信息处理技术来组织、协调和监督生产。(4)日本的王国式网络组织。日本经济的成功崛起的发展动力是与日本产业组织独特的制度特征相联系的,企业之间长期关系合约形成的网络组织是理解日本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日本,经济产业组织中以大企业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层级式企业间长期关系网络是在下包制度形成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下包制度是日本企业确保持续地获得高质量、低成本的生产制度安排。
三、网络组织形成的动因
网络组织是一个前瞻性的概念、是未来企业组织结构发展的方向。既然我们说网络组织是网络经济下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向、企业组织必然要采取一些措施在结构上向网络组织过渡,或者说建立具备网络组织的某些特征的新的组织结构。
(1)组织层级的减少。我国大多数企业组织结构属于典型的层级组织,企业不论大小自上而下自成体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种组织垂直一体化程度相当高,所有权集中,在发生冲突时,较多采用行政命令来解决冲突,组织边界层次分明、固定、刚性,典型的静态连接或联合。应该说,我国企业的传统组织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但在网络经济时代,其弊端愈来愈明显。我们不能希望企业组织结构从传统的直线职能制直接变革为网络组织结构,但是,减少组织层次,是我国企业目前能够做到的,也是必须要做到的。(2)基于信息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能够恰当地进行沟通,沟通幅度合理。而合理有效的沟通幅度取决于信息是否能在上下级之间通畅地传递,雇员的意见是否能被上传并得到及时反馈。每个雇员都应明白组织对自己的期望与自身应负的责任,并确信自己能够完成任务,达成组织目标。网络经济时代,所有的企业都将经历从控制经营走向自由经营的历史性的转变,人们将有更多的机会选择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在自己服务的领域更具创造性。(3)以流程为导向的工作团队的建立。在流程变革的基础上,组织需要建立工作团队,也就是将过去以功能分工的组织方式改变为以“流程”、“网络”为导向的工作小组。过去分散于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由一个小组结合起来,各组成小组构成了一个非中心化的联合体网络,这样不但可以避免传统企业内部广泛存在的“官僚主义”所导致的管理低效率,而且也使各组成小组的界限不再严格地局限于功能和层次。当组织职务是围绕小组而不是个人来进行设计时,结果就组成了任务团队。(4)内部市场化。内部市场化即是在企业网络化的基础上,让组织内部的各个单元(节点)形成自己的利润中心,这些单元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市场环境选择与组织内部或者外部的其他企业进行交易,如购买原材料、产品或服务以及对外部单位进行投资等,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机制。当然,组织内部单元的这种市场化行为必须与组织的发展目标相适应。
四、网络组织对我国企业发展的挑战
网络对现代企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和深刻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组织还会继续再创新活动中展示其巨大的推动力量。但是,网络组织为我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网络经济收益递增的规律使得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竞争将更为残酷。如果我国企业不注意利用网络技术改造自己,固守传统的制造模式,我国企业将失去越来越多的顾客;如果我国企业的流程和组织还不能够适应用户动态的需求,则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可能会有很大的麻烦。
目前我国的网络经济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和规模上都存在着较大差距。我国的网络化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网络的速度不快,电子商务安全认证系统尚待开发等,这些都制约了我国网络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与现实的其他发展要素相比,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管理组织形式创新方面基本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或者说相差不远。这就意味着,我国在管理组织方面有着更多的组织和技术的创新空间。我国正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避免盲目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鉴于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产生规模收益的现状,改革的办法之一就是大企业兼并小企业,通过内部重组整合把企业做大做强;另一个办法就是强强联合,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汪国银.企业组织结构演变趋势:层级制还是网络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周立新:“基于价值链协调的家族企业网络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6(5)
[3]张延锋,田增瑞,司春林.“基于价值网络的创业网络组织模式分析”[J].《科技导报》.2006(1)
【关键词】网络组织;经济;竞争;知识
目前,对网络组织的研究已经成了经济与管理学的一个热点。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网络组织能更加快速灵活地适应市场的需要,从而显示出巨大的竞争力。它把单个组织的经济活动纳入到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去,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要“练好内功”,而且要协调好与其它成员的关系,兼顾到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一、网络组织的概述
网络组织是网络化的组织或组织的网络化。历史上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过程,从泰罗的直线制到法约尔的职能制,到事业部制再到矩阵制,都是企业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指出:“未来的世界并非充满完全独立的单体企业,而是在单体企业之上存在‘网络组织’。它比市场节约交易成本,比科层制节约管理成本;既优于传统的企业,也胜过无组织的市场,因此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德鲁克也曾说过,人类在迈入网络社会,企业也正在研究和实践网络组织这种21世纪的组织模式。由于借助信息通信技术,使得网络组织运作可以超越结点边界、时间和空间限制。网络组织主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专业化核心能力、较快的创新速度和较高的创新成功率、资源整合能力、学习共享机制。
二、网络组织的主要类型模式
在现实经济实践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企业网络组织已经遍及经济领域的各个角落。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种模式:
(1)浙江中小企业集群式网络组织。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的地理集聚体。浙江产业集群的特点是一个或几个乡镇集中生产同一类产品,它由一些专业乡镇、专业村所集聚着的成千上万的家庭工场组成。网络内部存在着密切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细致的产业分工降低了新进入者的启动资金门槛,这样可以弥补创业初期民间资本不足的缺陷。(2)硅谷的高新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由企业、大学或其研究机构、政府、金融部门等联合而成的网络组织,是硅谷的显著特征。可以说,作为全球高新技术创新主要基地硅谷从产业组织上来说其诞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与创新网络结构密不可分的。首先,它得益于周围的世界名校斯坦福大学和它与政府军事科研订货密切的联系。(3)香港的国际商品链“协调中间人”角色。当香港的加工工业在大规模地向内地尤其是邻近的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之后,香港企业实际上成了国际下包体系的“中间商”,将营销、商品的分配与信息收集等活动集中在香港,而将生产活动放在大陆,从而充分利用了两地的比较优势。香港企业所执行的这一重要功能,与當今广泛关注的“虚拟组织”概念十分相近。即企业将大部分职能都外部化出去,通过外购的方式实现,公司只保留很小的一个“总部”,对整个生产、营销等方式进行协调和控制。“总部”在这里实际上是一个“中间人”,通过现代化的通讯和信息处理技术来组织、协调和监督生产。(4)日本的王国式网络组织。日本经济的成功崛起的发展动力是与日本产业组织独特的制度特征相联系的,企业之间长期关系合约形成的网络组织是理解日本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日本,经济产业组织中以大企业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层级式企业间长期关系网络是在下包制度形成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下包制度是日本企业确保持续地获得高质量、低成本的生产制度安排。
三、网络组织形成的动因
网络组织是一个前瞻性的概念、是未来企业组织结构发展的方向。既然我们说网络组织是网络经济下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向、企业组织必然要采取一些措施在结构上向网络组织过渡,或者说建立具备网络组织的某些特征的新的组织结构。
(1)组织层级的减少。我国大多数企业组织结构属于典型的层级组织,企业不论大小自上而下自成体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种组织垂直一体化程度相当高,所有权集中,在发生冲突时,较多采用行政命令来解决冲突,组织边界层次分明、固定、刚性,典型的静态连接或联合。应该说,我国企业的传统组织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但在网络经济时代,其弊端愈来愈明显。我们不能希望企业组织结构从传统的直线职能制直接变革为网络组织结构,但是,减少组织层次,是我国企业目前能够做到的,也是必须要做到的。(2)基于信息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能够恰当地进行沟通,沟通幅度合理。而合理有效的沟通幅度取决于信息是否能在上下级之间通畅地传递,雇员的意见是否能被上传并得到及时反馈。每个雇员都应明白组织对自己的期望与自身应负的责任,并确信自己能够完成任务,达成组织目标。网络经济时代,所有的企业都将经历从控制经营走向自由经营的历史性的转变,人们将有更多的机会选择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在自己服务的领域更具创造性。(3)以流程为导向的工作团队的建立。在流程变革的基础上,组织需要建立工作团队,也就是将过去以功能分工的组织方式改变为以“流程”、“网络”为导向的工作小组。过去分散于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由一个小组结合起来,各组成小组构成了一个非中心化的联合体网络,这样不但可以避免传统企业内部广泛存在的“官僚主义”所导致的管理低效率,而且也使各组成小组的界限不再严格地局限于功能和层次。当组织职务是围绕小组而不是个人来进行设计时,结果就组成了任务团队。(4)内部市场化。内部市场化即是在企业网络化的基础上,让组织内部的各个单元(节点)形成自己的利润中心,这些单元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市场环境选择与组织内部或者外部的其他企业进行交易,如购买原材料、产品或服务以及对外部单位进行投资等,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机制。当然,组织内部单元的这种市场化行为必须与组织的发展目标相适应。
四、网络组织对我国企业发展的挑战
网络对现代企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和深刻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组织还会继续再创新活动中展示其巨大的推动力量。但是,网络组织为我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网络经济收益递增的规律使得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竞争将更为残酷。如果我国企业不注意利用网络技术改造自己,固守传统的制造模式,我国企业将失去越来越多的顾客;如果我国企业的流程和组织还不能够适应用户动态的需求,则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可能会有很大的麻烦。
目前我国的网络经济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和规模上都存在着较大差距。我国的网络化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网络的速度不快,电子商务安全认证系统尚待开发等,这些都制约了我国网络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与现实的其他发展要素相比,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管理组织形式创新方面基本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或者说相差不远。这就意味着,我国在管理组织方面有着更多的组织和技术的创新空间。我国正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避免盲目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鉴于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产生规模收益的现状,改革的办法之一就是大企业兼并小企业,通过内部重组整合把企业做大做强;另一个办法就是强强联合,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汪国银.企业组织结构演变趋势:层级制还是网络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周立新:“基于价值链协调的家族企业网络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6(5)
[3]张延锋,田增瑞,司春林.“基于价值网络的创业网络组织模式分析”[J].《科技导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