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教学转型的背景意义出发,对教学转型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教学转型;自主学习;学习欲望
21世纪,生产和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信息技术及其他现代化教育手段早已成 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驱动力,成为影响教育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育观、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及教育管理体制在逐步被以学生探究为主、共享交互式、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行为所代替。新的时代,新的背景,新的挑战要求我们,转型乃当务之急,但是,怎么转,转成什么样,尤其是教学转型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
1.什么是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并使学生在过程中获得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形成“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判断”的思维模式,从而达到主动、创新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将学生由被动理解转变成主动思考,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进而通过内在的动力,促使他们把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去。这种“我喜欢、我愿意”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
2.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 建立教师教学的自主教育观,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明确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简单的说,就是教师要先有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然后通过方法实施,把这种观念真正转化为教学方法,从而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自学自励。”要让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仅是简单的接受教育,更重要的是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我们的基础课教学应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未来的社会中,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指导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确立他们的自主学习地位。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其次, 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方法,取代“唯师命是从”的死记硬背。 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会学生整个学期教育大纲所规定的课时内容,更重要的是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将枯燥的应试学习变成灵活的学习研究。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当他们在面对新事物时,知道运用自己已有的条件去挖掘、探索、揭开新事物的面纱,通过好奇等内在的动力自主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当他们在捞起“鱼网”时,会发现里面已装满了“鱼”。好的基礎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了多少。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一些方法,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这将是学生们一生受用的财富。
第三, 营造灵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传统的教学环境是压抑的,死板的,它不仅磨灭了学生的创造性,而且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激励他们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教师要创设具有“人文”特色的课堂硬环境,通过围绕“创新、欢乐”的主题,由学生自主设计,装扮一个和谐舒适的课堂。不仅如此,教师还要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应改善传统教育中所遵从的“严师重道”,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并进行角色转换,构建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优化课堂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第四,通过循序渐进,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好的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教师的目标不能强压给学生,他们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种脱离实际,单纯地,教条式的授课方式应该被取而代之。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建立恰当的目标,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发展规律,通过“跳一跳,够得着”逐步积累,让学生有机会动脑思维,自己领悟,逐步体会和享受其中的乐趣。
最后,要开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新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但是让学生带着什么问题学,问题由谁提出来,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传统教学中很多的问题是由教师首先提出来的,如果教师提出的思考题只是让学生在课文里找答案,那么,学生的思路就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只能在教师设计的框框里转,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就受到束缚。因此,要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不清楚的,然后让大家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学。这样,就转化成为“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解决”,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中学生的问题往往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来的,它们有的是表面肤浅的;有的比较有深度、有广度。此时,教师应加以梳理、组织,分别对待,逐个解决。所以,问题无论是教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教师都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结语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追求自主,脱离教学任务。有些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可以脱离教学任务异想天开,只要是主动探究,不管它是否有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好的。这种理解的结果只有教学失败。无规矩不成方圆,一旦教学任务被架空,自主学习就失去了灵魂,那学生还学什么呢? 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更应该有广博的社会文化科学素养,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坚持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善思、会思,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中英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李明汉 教师校本科研与教育叙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12月12期
[3]丁钢 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4]余丽 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 [D],华南师范大学 2003
关键词:教学转型;自主学习;学习欲望
21世纪,生产和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信息技术及其他现代化教育手段早已成 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驱动力,成为影响教育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育观、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及教育管理体制在逐步被以学生探究为主、共享交互式、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行为所代替。新的时代,新的背景,新的挑战要求我们,转型乃当务之急,但是,怎么转,转成什么样,尤其是教学转型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
1.什么是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并使学生在过程中获得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形成“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判断”的思维模式,从而达到主动、创新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将学生由被动理解转变成主动思考,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进而通过内在的动力,促使他们把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去。这种“我喜欢、我愿意”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
2.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 建立教师教学的自主教育观,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明确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简单的说,就是教师要先有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然后通过方法实施,把这种观念真正转化为教学方法,从而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自学自励。”要让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仅是简单的接受教育,更重要的是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我们的基础课教学应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未来的社会中,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指导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确立他们的自主学习地位。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其次, 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方法,取代“唯师命是从”的死记硬背。 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会学生整个学期教育大纲所规定的课时内容,更重要的是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将枯燥的应试学习变成灵活的学习研究。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当他们在面对新事物时,知道运用自己已有的条件去挖掘、探索、揭开新事物的面纱,通过好奇等内在的动力自主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当他们在捞起“鱼网”时,会发现里面已装满了“鱼”。好的基礎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了多少。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一些方法,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这将是学生们一生受用的财富。
第三, 营造灵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传统的教学环境是压抑的,死板的,它不仅磨灭了学生的创造性,而且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激励他们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教师要创设具有“人文”特色的课堂硬环境,通过围绕“创新、欢乐”的主题,由学生自主设计,装扮一个和谐舒适的课堂。不仅如此,教师还要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应改善传统教育中所遵从的“严师重道”,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并进行角色转换,构建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优化课堂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第四,通过循序渐进,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好的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教师的目标不能强压给学生,他们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种脱离实际,单纯地,教条式的授课方式应该被取而代之。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建立恰当的目标,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发展规律,通过“跳一跳,够得着”逐步积累,让学生有机会动脑思维,自己领悟,逐步体会和享受其中的乐趣。
最后,要开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新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但是让学生带着什么问题学,问题由谁提出来,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传统教学中很多的问题是由教师首先提出来的,如果教师提出的思考题只是让学生在课文里找答案,那么,学生的思路就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只能在教师设计的框框里转,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就受到束缚。因此,要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不清楚的,然后让大家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学。这样,就转化成为“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解决”,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中学生的问题往往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来的,它们有的是表面肤浅的;有的比较有深度、有广度。此时,教师应加以梳理、组织,分别对待,逐个解决。所以,问题无论是教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教师都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结语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追求自主,脱离教学任务。有些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可以脱离教学任务异想天开,只要是主动探究,不管它是否有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好的。这种理解的结果只有教学失败。无规矩不成方圆,一旦教学任务被架空,自主学习就失去了灵魂,那学生还学什么呢? 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更应该有广博的社会文化科学素养,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坚持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善思、会思,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中英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李明汉 教师校本科研与教育叙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12月12期
[3]丁钢 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4]余丽 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 [D],华南师范大学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