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阶段是人生步入知识的重要阶段,而这个时期又是音乐学习的最佳时期,它对形成人生丰富情感,产生乡音乡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应从小抓起,民族音乐更应从小学音乐开始。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引入本土音乐,是民族音乐复兴的根本。
[关键词] 民族音乐 本土音乐 小学音乐教育 接龙打击乐
随着民族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凸显,教育部《新课标》是出了“为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体现各地区音乐教学的特色,各地可自选乡土教材,其比例可占教学内容总量的20%。”本文以重庆小学本土音乐教育选用“接龙吹打”教材为例,通过教材和教法的分析,着重论述小学本土音乐教学对本土音乐教育成败的重要作用。
民族音乐是由各地本土音乐为基根构建起来的参天大树,鉴于这株大树的基根正日夜遭到不同程度浸蚀,学者们呼吁要象关注母语学习一样,把民族音乐作为第二母语学习,无疑这就给学校的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教学理念。
小学阶段是人生步入知识的关键时期,如果说之前还处于懵懂和幼稚,那么这个时期则是渐醒和渴望求知的转折阶段。人的认知此逐渐形成,它分为各个不同的阶段和方向,对于感知、记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音乐是开启它们的钥匙同时又是情感、个性、兴趣形成的催化剂。人类对于知识的获取主要是听觉器官,促进这个器官发展的因素主要是语言和音乐,调查表明人生听觉发展阶段:2-4岁接受音乐教育的绝对音高92%:4-6岁为68.4%:7—9岁为41.9%,14岁为6.5%。由此可知人的感知器官听觉,小学阶段的学生6-12岁,他们的音高听觉成迅速递减趋势。在记忆方面,日本音乐教育家玲木的实验表明,10岁以下的学生接受其教育法都能获得惊人的音乐记忆能力。在思维方面,音乐离不开想象,而想象又是小学生产生联想,获取快乐的重要途径,其事例不胜枚举。
音乐对于人的个性方面诸如需要、动机、意志、理想乃至世界观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这些方面验证,可从平时观察儿童有意和无意的歌唱中得到证实。音乐对人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从古至今均有记载《论语》记有孔子听到《昭》三月不知肉味,列宁言有没有人类的情绪就不会有人类对真理的探求:心理学家捷普洛夫:用最直截了当的意思来说,感情和心绪是音乐的内容。
再如《大开门》是由旋律与三个打击乐组合的曲牌,全曲整体速度缓慢旋律声部音域控制在一个八度内,打击声部中堂鼓节奏变化较大,附点音符、切分音符和休止较多:饺子和大锣两个声部相对简单,两者一前一后形成问答似的对话,它们与堂鼓形成的节奏对位使得打击音响产生丰富的音响色彩。教学中注意旋律声部的音准与节奏变化,更多精力应集中于三个打击声部自身的变化,以及与旋律声部的统一性。
教学中除向学生传授吹打乐的基本技艺之外,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灌输民间音乐中的淳朴与民俗特性,拉近学生与本土音乐的距离,使之融合于本土音乐之中。
感受和表现是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与核心,小学本土音乐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自发的音乐积极性,使受教者能主动地融入本土音乐的学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选用轻松活泼,诙谐幽默,且便于学习的曲牌,营造创设诱发学习氛围,并注意谨慎地维护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的学习,主要以纯打击乐曲牌为主,注意乐曲节奏的选用,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随着年级的增加和学习程度的深入逐渐选入技巧较难的曲牌。
在接龙吹打中有一类古老的曲牌《将军锣鼓》其历史可追寻到巴渝乐舞和竹枝词,该乐种极具强烈的震撼力和表现力,演奏时更能增加学生的感受,发挥学生的表现欲望。演奏乐器以盆鼓为主,配以打锣、钹锣、马锣、包锣等打击乐器。该种类在接龙吹打击乐中难度最大,不易学习。如旋律与打击乐组合的多声部《懒龙翻身》。全曲速度偏快,旋律声部除注意曲调的流畅外,还应注意七度、五度等音程的跳进。四个打击声部中各部,除大鼓节奏变化较大,其余三个声部较为简单,教学中应注意四个打击声部的组合,特别是大鼓的附点节奏同时还应注意乐曲整体的节奏,突出小快板内在的活跃性。
将军令中的各类曲牌均属于纯的打击乐曲,有的学者把它称为“清锣鼓”,它与川剧锣鼓同出一辙音响也非常相似。这类组合由于没有旋律声部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且难度较大,一旦掌握又会觉得非常有趣,演奏起来非常带劲,最能体现打击音乐色彩。如将军令中的《各打各》这是一首五个打击声部组成的乐曲,乐曲中除包锣、大马锣节奏单一外,其余各声部节奏变化均有不同程度难度,其中大钹连续交替出现的十六分音符与休止和后面的八分音符与休止学习起来难度系数就非常大,教学中应把速度放慢让学生通过慢练。
除上述注意事项外,更要懂得民间打击乐的学习方法,运用背诵锣鼓经的方法由口如心,最终变成手上动作。
音乐教育应从小抓起,民族音乐更应从小学音乐开始。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引入本土音乐,是民族音乐复兴的根本,抓住民族音乐教育复苏的大好时机,整合各地本土音乐资源,切实地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深入做好本土音乐教学,让民族音乐透过学校音乐教育生根于华夏大地,深入民族子孙,这是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和任务。
[关键词] 民族音乐 本土音乐 小学音乐教育 接龙打击乐
随着民族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凸显,教育部《新课标》是出了“为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体现各地区音乐教学的特色,各地可自选乡土教材,其比例可占教学内容总量的20%。”本文以重庆小学本土音乐教育选用“接龙吹打”教材为例,通过教材和教法的分析,着重论述小学本土音乐教学对本土音乐教育成败的重要作用。
民族音乐是由各地本土音乐为基根构建起来的参天大树,鉴于这株大树的基根正日夜遭到不同程度浸蚀,学者们呼吁要象关注母语学习一样,把民族音乐作为第二母语学习,无疑这就给学校的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教学理念。
小学阶段是人生步入知识的关键时期,如果说之前还处于懵懂和幼稚,那么这个时期则是渐醒和渴望求知的转折阶段。人的认知此逐渐形成,它分为各个不同的阶段和方向,对于感知、记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音乐是开启它们的钥匙同时又是情感、个性、兴趣形成的催化剂。人类对于知识的获取主要是听觉器官,促进这个器官发展的因素主要是语言和音乐,调查表明人生听觉发展阶段:2-4岁接受音乐教育的绝对音高92%:4-6岁为68.4%:7—9岁为41.9%,14岁为6.5%。由此可知人的感知器官听觉,小学阶段的学生6-12岁,他们的音高听觉成迅速递减趋势。在记忆方面,日本音乐教育家玲木的实验表明,10岁以下的学生接受其教育法都能获得惊人的音乐记忆能力。在思维方面,音乐离不开想象,而想象又是小学生产生联想,获取快乐的重要途径,其事例不胜枚举。
音乐对于人的个性方面诸如需要、动机、意志、理想乃至世界观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这些方面验证,可从平时观察儿童有意和无意的歌唱中得到证实。音乐对人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从古至今均有记载《论语》记有孔子听到《昭》三月不知肉味,列宁言有没有人类的情绪就不会有人类对真理的探求:心理学家捷普洛夫:用最直截了当的意思来说,感情和心绪是音乐的内容。
再如《大开门》是由旋律与三个打击乐组合的曲牌,全曲整体速度缓慢旋律声部音域控制在一个八度内,打击声部中堂鼓节奏变化较大,附点音符、切分音符和休止较多:饺子和大锣两个声部相对简单,两者一前一后形成问答似的对话,它们与堂鼓形成的节奏对位使得打击音响产生丰富的音响色彩。教学中注意旋律声部的音准与节奏变化,更多精力应集中于三个打击声部自身的变化,以及与旋律声部的统一性。
教学中除向学生传授吹打乐的基本技艺之外,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灌输民间音乐中的淳朴与民俗特性,拉近学生与本土音乐的距离,使之融合于本土音乐之中。
感受和表现是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与核心,小学本土音乐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自发的音乐积极性,使受教者能主动地融入本土音乐的学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选用轻松活泼,诙谐幽默,且便于学习的曲牌,营造创设诱发学习氛围,并注意谨慎地维护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的学习,主要以纯打击乐曲牌为主,注意乐曲节奏的选用,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随着年级的增加和学习程度的深入逐渐选入技巧较难的曲牌。
在接龙吹打中有一类古老的曲牌《将军锣鼓》其历史可追寻到巴渝乐舞和竹枝词,该乐种极具强烈的震撼力和表现力,演奏时更能增加学生的感受,发挥学生的表现欲望。演奏乐器以盆鼓为主,配以打锣、钹锣、马锣、包锣等打击乐器。该种类在接龙吹打击乐中难度最大,不易学习。如旋律与打击乐组合的多声部《懒龙翻身》。全曲速度偏快,旋律声部除注意曲调的流畅外,还应注意七度、五度等音程的跳进。四个打击声部中各部,除大鼓节奏变化较大,其余三个声部较为简单,教学中应注意四个打击声部的组合,特别是大鼓的附点节奏同时还应注意乐曲整体的节奏,突出小快板内在的活跃性。
将军令中的各类曲牌均属于纯的打击乐曲,有的学者把它称为“清锣鼓”,它与川剧锣鼓同出一辙音响也非常相似。这类组合由于没有旋律声部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且难度较大,一旦掌握又会觉得非常有趣,演奏起来非常带劲,最能体现打击音乐色彩。如将军令中的《各打各》这是一首五个打击声部组成的乐曲,乐曲中除包锣、大马锣节奏单一外,其余各声部节奏变化均有不同程度难度,其中大钹连续交替出现的十六分音符与休止和后面的八分音符与休止学习起来难度系数就非常大,教学中应把速度放慢让学生通过慢练。
除上述注意事项外,更要懂得民间打击乐的学习方法,运用背诵锣鼓经的方法由口如心,最终变成手上动作。
音乐教育应从小抓起,民族音乐更应从小学音乐开始。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引入本土音乐,是民族音乐复兴的根本,抓住民族音乐教育复苏的大好时机,整合各地本土音乐资源,切实地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深入做好本土音乐教学,让民族音乐透过学校音乐教育生根于华夏大地,深入民族子孙,这是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