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兰:师情师意,如蕙如兰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434jkhg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兰

  无论是云光法师花落成雨的传说,抑或是氤氲着革命者英灵的历史,雨花台由古及今始终潜藏着一种诲人底色。这层底色浸润了前人的汗与血,随着历史慢慢延展、沉淀,化作了一种无形的力量,润物无声。坐落在雨花台腹地的南京市雨花台中学,便深深沉浸在涟漪的中央。
  要读懂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的精神,就要回溯这片土地上的历史。邓兰曾是这里的学生,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她又成为这里的历史老师,三十余年来,她用自己的体悟,书写了一篇长长的教书育人赋。

用变化回应变化


  立秋以来,天色稍亮,邓兰便早早来到了班上。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她秉持“一日之计在于晨”的观点,督促着一帮少年晨读。书声琅琅,有时会让悄悄站在教室后的她感觉回到了当年读书的时光。彼时的教室简陋不已,写试卷时因桌面不平总要垫一张塑料书写垫。而眼前的雨中教室宽敞舒适、明亮洁净,学生们在现代教学氛围中学习。这些变化,就是一所学校的历史。作为一名历史老师,邓兰明白,学校的变化也是国家发展史的浓缩。
  因为读懂历史,所以才紧跟历史。邓兰会用全新的教学软件,带领学生们感受学科异彩缤纷的内容。她常常听到学生们说:“邓老师的历史课,是我们来调调胃口、开开眼界的。”当教育无声成为孩子们生活、学习的调味剂,那么他们一定不再感到枯燥和乏味。邓兰的努力化作了成功。
  邓兰最近一节课讲的是《人民解放战争》。上课后,她關灯,打开投影仪,学生们一下就被图片吸引了。渡江战役先头部队冲进空无一人的总统府,大大的办公桌上翻开着一张日历,“4月23日”非常醒目,一下就把知识点带入到学生们的视野中。“你们知道,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发生了什么?”与学生们互动之后,邓兰缓缓说起南京解放的那段历史……远在北平的毛泽东听到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的消息,平静地接过电报,缓慢地转身进屋,等他出来时,一幅行云流水的书法平摊在书桌上:“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亲笔书写的《七律》图片缓缓打开。
  下课铃响了,刚刚上完历史课的学生仿佛还沉浸在那段往事中,意犹未尽。邓兰说:“我比较喜欢营造历史的情境感,努力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所以他们上课时总是很投入。”
  “她引导学生领略上下五千年的风云、纵横百万里的画卷,让学生既有穿越唐宋的新奇,更有人文自由的浸染。”这是学生在2021年开学时写给邓兰的一段话,寥寥数句却让她感动不已。用心教学,用爱带班,一点点引导学生们学习历史,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句歌词唱出了教师最大的光荣。邓兰清楚地记得十年前毕业的夏天,班上的孩子们用这首歌表达对母校和老师们的情感。“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班里当年填报师范类院校的孩子就有好几个,其中还有两个选择了历史专业。他们现在都毕业了,成长为不错的老师。其中一个就在金陵中学岱山校区任教历史,教研活动时我们还一起讨论教学呢。”这不,在新进校的教师队伍中,邓兰又看到了熟悉的身影——2014年高中毕业的戴静伟读完师范回到母校执教。邓兰和学生们愿意走一样的路,成为现实版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样的传承和接力,意义胜过千言万语。
  作为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邓兰会用母亲般的情感对待自己的学生,希望班级能给学生们家的感觉。家正是每个人的归宿,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在寻觅的就是归宿。不管是法师弘道,或是烈士殉道,他们都在给人普及归宿的价值和意义。身在和平年代的邓兰,同样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学生寻找这种价值和意义。除了对普通学生的照顾,邓兰更体恤一些家庭特殊的孩子,“我不仅仅是班主任,更是一名母亲,我能够与孩子们共情,特别是那些得不到家庭温暖或者异地求学的孩子,他们对于关怀的需要很朴素。中秋节,我会给他们塞块月饼;端午节,我会给他们带个粽子;元宵节,我会给住校的孩子们煮汤圆……”没有什么大事,但年复一年,桩桩件件,邓兰慢慢走进了学生们的生活,贴近了学生们的心。

师生情,双向爱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拥有未来的无限可能,可对于教师、班主任来说,三年复三年,他们守望的轮回却是相似的景致。有人感到疲惫转身离开,也有人勉强坚守却力不从心,但邓兰却做得越发快乐,“尽管教师的个人发展确实能够一眼看到底,有时还面临教育成果迟迟不开花的窘境,让人备受折磨想要放弃。但是静心想一想,我的学生都是那么单纯可爱的孩子呀。”办公桌旁的隔板上贴着几张小纸条,“老师辛苦了”“老师注意休息”“老师你会低血糖,记得带块巧克力”……每个字都暖暖的。邓兰说:“有时候当我嗓子不舒服,一翻书就会看到一粒润喉糖,一身的疲惫就都消散了。”
  学生们喜爱邓兰,邓兰更关爱学生们。这种双向的爱构筑起了邓兰对待教育的信念,也成为她多年在班主任岗位上矢志不渝工作的动力源泉。曾有人抱怨班主任工作的艰辛,邓兰也不否认班主任确实比普通任课老师多做很多工作,但她想告诉大家,这份辛苦是值得的。“当班级有一点点进步时,当孩子们毕业后回到母校寻找当年的班主任时,就是班主任幸福感爆棚的时刻。”回忆起自己带的第一届毕业生回母校看老师的场景,邓兰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多年来,邓兰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班主任、市(区)优秀班主任、教学先进等表彰,但她最珍惜的却是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称号。对于深耕讲台多年的她来说,得到学生的认可,胜过人间无数。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邓兰再次被学生们选为“最喜爱的老师”。颁奖典礼上,雨花台中学校长赵光辉说道:“希望雨中校园因为师生之间和谐共进更加温暖有力。”这不仅是一份寄语,也可以说是对邓兰教育生涯的精炼总结。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
  编辑 文心
其他文献
几十年前的一个冬日,大雪方停,山舞银蛇,上下一白。  那年他10岁,焦急的目光搜寻着来接他放学的爷爷。终于在人群中出现了一头颤动的白发,他一路小跑过去,踩出一串“吱吱”的声响。  “爺爷!爷爷!”“哎呀,我的小宝贝儿!慢点儿,小心别跌了。”爷爷轻轻地拉起他的小手,粗糙的大手温暖了纤嫩的小手。严寒中,爷孙俩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家走去。  忽地,一阵清香循着冷气钻进他的鼻孔,他仰头仔细嗅了嗅,原来是梅花糕
期刊
报纸惨案  伦敦的早晨向来是雾蒙蒙的,我醒来时,天并不亮,福尔摩斯的房门已经打开了。我朝里望了望,猜测他出去散步了。  正当我想折回房间时,福尔摩斯推门而入,手里拿着一张报纸,看起来心事重重。我瞥了一眼报纸,看到上面用红墨水写了一个大大的“NO”字,还有一张模糊的照片。  福尔摩斯一边快速收拾东西,一边焦急地对我说:“华生,准备去火车站。”我虽然一头雾水,但还是迅速地拎起包,和福尔摩斯以最快的速度
期刊
“爸,你说老家的竹子长得这么旺,怎么就没有熊猫呢?”  “傻丫头,这些都是毛竹,熊猫吃冷箭竹。”爸爸握紧方向盘,朝前方蜿蜒的山路按了几声喇叭。  雨刷在眼前不停地来回摆动,后座的妈妈已在颠簸中睡着了。还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无聊地揉了揉眼睛。  “爸,陪我说说话吧。”  “那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曾祖母的故事。”  1.  一年春天,小雨下得正欢,滴答,滴答,像小孩在屋檐跳跃,在竹梢起舞。19岁的曾祖
期刊
屋里,阳光不倚不斜地反射到老人明亮的镜片上。镜片后的目光坚定又平和,专心注视着眼前剔透的白瓷瓶。沾墨,勾勒,上色,手指轻舞,笔锋在瓶身回转,描绘着老人心中的一方山水。  这位老人就是我的外公。外公毕生的爱好就是画瓷,他说,在望见那一方山水时就已决定要把一生托付给这青瓷,并且一托就是半个世纪。  对于外公画瓷的事情,家人们一直都不以为然。用我爸爸的话来说,画瓷磨时间,又不能发财,做这个有什么用。我对
期刊
顾城诗歌里的小巷,朦胧而充满灵性,她曾牵起我的回忆,带我到远方重温心灵童年里温暖而恬静的情愫,久久不能醒来……  老巷,我们总是这样称呼她,在这被岁月淘洗得熠熠闪光的巷子里,有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歌谣。巷子很窄,路径很曲折,幽深的远方似乎藏着不可告知的秘密,吸引着年幼的我。高高的围墙,雕花的屋檐,风雨磨损了老巷当年的模样,可历史仍在,记忆依旧,无法抹去。  童年的说书人  小巷青青的石板刻下
期刊
什么是教育?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育,  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老师的循循善诱。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幸运,  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出现好老师,  未来就有更多希望。  本期“总编策划”采访了四位女教师,  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  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  一起看看她們用微光照亮学生的故事。
期刊
2049年,我从牛津大学火星分校毕业后,成为颇有些名气的科学家。我工作的地方在银河系之外,任务是探索宇宙,寻找火星人、月球人之外的新型生命体。因工作繁忙,我已有好多年没有回过家。今年国庆节,我央求领导给我放了假,回到了地球,回到了我的家乡重庆。  坐上前往重庆的宇宙列车,机器讲解员介绍说:“本车是由数十台超光速马达驱动的,既快速又安全。”很快,列车就从几百光年外来到了我的家乡。  刚下车,我就看见
期刊
找到一个好朋友  “大家起床喽,快起床!”小蚂蚁亮亮正在香甜的睡梦中,忽然被吵醒。“做蚂蚁真累,天天都要集体出去干活,天不亮就要起床。”亮亮不情愿地打了个滚,还没睁开眼睛,就被领头的蚂蚁摇晃了几下:“别偷懒,今天要搬家。”亮亮努力爬起来,跟在队伍后面。实在困得难受,它不知不觉就掉队了,独自落在后面。  迷迷糊糊中,他看见前面有一座山,眼皮像一块沉重的铅,他爬到山上,一下就睡着了。  亮亮从饥饿中醒
期刊
英国历史学家保罗·约翰逊在《知识分子》一书中,用充满怀疑的眼光把十一位知识分子的人生重新检视一遍,特别是他们的私生活,看看他们是否配得上头上的光环。于是,卢梭、雪莱、海明威、罗素等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惊诧不已,瞠目结舌。《纽约邮报》评论说:“任何人一拿起这本书就难以再放下。”  而我最近读了作家柯平的《都是性灵食色》时,不禁感叹,这不就是东方版的《知识分子》吗?  《都是性灵食色》是
期刊
1995年,安托瓦内特·福克在《两性》一书中,以精神分析為切入点,界定了女性真正的身份,确立了女性的真正价值,深入探讨了何为女性学,以及这一学科的未来。这本书也成为继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之后法国女性问题研究的旗帜性著作。  福克出生于1936年,父亲是“人民阵线”的活跃分子,母亲是目不识丁却很有才华的家庭妇女。福克出生前,母亲曾梦见即将出生的孩子没有脚。仿佛一语成谶,福克在17岁时患上多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