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物业管理机构作为城市基层治理的主体之一,对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基于物业管理主体性视角,运用公共物品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物业管理融入社区治理的理论逻辑,进一步结合案例研究,提出我国物业管理融入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路径,即通过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组织创新和科技创新四个维度提升物业管理效能和物业服务水平,发挥物业管理机构在服务提供与参与治理方面的作用,实现社区治理的社会性与公共性
【机 构】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业管理机构作为城市基层治理的主体之一,对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基于物业管理主体性视角,运用公共物品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物业管理融入社区治理的理论逻辑,进一步结合案例研究,提出我国物业管理融入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路径,即通过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组织创新和科技创新四个维度提升物业管理效能和物业服务水平,发挥物业管理机构在服务提供与参与治理方面的作用,实现社区治理的社会性与公共性的良性互动。
其他文献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正面临新旧动力的转换,医疗、教育和交通等地方公共服务逐渐取代传统的招商引资成为城市吸引要素集聚的关键驱动因素。在分析地方公共服务影响本地要素集聚的直接机制和邻近地区的溢出机制基础上,选取我国2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地方公共服务对要素集聚的影响。结果发现:教育、医疗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均对本地要素集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地方公共
空间生产理论通过将空间对象化以及揭示空间的多重属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来解释中国的发展。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和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发展出一个解释当代中国空间的"结构化"的理论框架。将中国的空间生产解释为"中央政府(权力结构)—地方政府—工具性空间(革命性空间)"三元辩证的结构化的过程。一般资本通过这一"空间结构化"的过程作用于既有的空间上,它叠加、修改着既有的空间,从而构成了当代中国空间演进
工业用地在深圳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快速的工业化以及城市化之下,大量归属于村集体的工业用地成为承载城市产业功能的主体。随着深圳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发展空间有限,一方面,存量用地尤其是工业用地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管理的思路也经历了从放开到收紧的几次转变。另一方面,深圳的城市更新是高度市场化推动的,工业用地的管理思路转型势必引发城市更新领域的市场反馈;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在新型城镇化和国土空间存量规划的时代背景下,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已成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优化用地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城市更新的必由之路。基于福州市旧城镇、旧厂矿、旧村庄三类城镇低效用地的调查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在街道和镇域尺度上定量分析福州市城镇低效用地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城镇低效用地表现出面状集聚、多核心的空间分布特点,形成盖山镇、鼓山镇、新店镇三大分布热点区,在鼓山镇西部和盖
尝试对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协作网络展开评估,构建以灵活适应、分散式信息管理、双边协作、应急协作行动四种能力为维度的评估框架,选取响水"3·21"爆炸事故作为研究案例,基于全网数据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对城市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中的协作网络结构进行描述并展开研究,为构建高效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协作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城市更新将成为我国城市未来发展的常态,必然从物质空间更新转向综合性更新。因此,借鉴国外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研究城市更新的相关理论是国内研究的必然路径。租差理论是尼尔·史密斯在研究美国的绅士化和城市更新时提出的,在梳理其主要内涵基础上,归纳了我国城市更新的特殊属性,建立了我国城市更新特征与租差理论关键变量——潜在地租之间的关联。在此基础上,将租差分解为折旧租差、发展租差、规则租差,并阐释了三部分租
新时期国家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方法、理念、视角不断拓展、创新。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落实新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新要求,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名城体检评估制度建立。结合柳州名城保护规划实践,针对当前名城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探索新时期名城保护规划方法和路径,分别从凝聚共识,建立基于历史文化价值的再认知的遗产名录;整体保护,构建基于大山水环
探讨国家级新区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采用广义合成控制法评估其政策效应大小,运用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对其作用机理展开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级新区总体显著地驱动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设立于东部地区、正厅局级以及2013年以前的国家级新区政策效应更加明显。国家级新区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效应不存在时滞性,且通常拥有8年的政策时效性。中介效应分析进一步表明,相较于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事实与政府追求“充分就业”的价值目标在思维上产生悖论.理论上,从技术层次讲,制造业转型升级在长短时效上会产生就业增减的不同现象;从产业层次讲,转型升级方向差异会产生就业增减的不同结果.实践上,泉州企业发展也有所谓的悖论现象产生,很明显地反映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劳动的替代和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替代,以及旧岗位的消失和新岗位的产生导致就业岗位总量消长.悖论的解决要求劳动者相应提高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发育成熟,完善就业制度与政策引导,因此政府、社会、劳动者等相关方在产业转型升级时应把握好就业创
工伤认定案件所引发的循环行政诉讼,是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研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对同一案件适用的审查标准不同,导致工伤认定在不同程序中呈现的结果不同;行政和司法不同的程序设计带来了工伤认定举证责任的事实转移,令认定结果出现偏差;行政诉讼中,司法对行政的尊让和司法权力本身的有限性,使得工伤认定案件中撤销并重做判决的拘束力不足.适当调整工伤认定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适用方式、考虑判决中的变更权,有助于在利用现有体制资源的范围内,以行政和司法的良性互动机制,实质性解决循环诉讼问题,而体制框架性变革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