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博弈

来源 :新海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xu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堂和地狱,原本只有一步之遥。”这句《北京人在纽约》里的台词,用来形容自由撰稿人竟是如此合适。他们可能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文学爱好者,也可能是身价上亿的知名作者,这一步的距离有多远,没有人比他们自己更清楚。身份自由,收入没自由;言论自由,发稿不自由⋯⋯自由撰稿人之路,大概就是这样,永远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摇摆。
  
  你还在按时上班每天为了既不迟到又能睡饱而与闹钟大战300回合吗?你还以每天走进格子间打开电脑为一天工作的起点吗?你还被迫活在Boss的淫威之下却无处伸张的悲惨当中吗?你是否曾羡慕过这样一类人,他们在你紧张工作的8小时之内,坐在你办公室外的阳光里喝咖啡,或者在逛街,甚至在非节假日里旅行。你曾纳闷过他们是做什么工作的,可以如此自由。他们这一类人叫自由撰稿人,光是听上去,就已经很自由了吧?
  
  自由相对论
  
  甭管你是朝九晚五还是晚六,自由撰稿人就是要和这种一成不变的沉闷生活彻底决裂!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床,再不用和闹钟斗气又无可奈何了。足不出户,照样养家糊口。一枝钢笔,一台电脑,是他们全部的武器。听,“终于不用每天在打卡机上按手指;终于不用绞尽脑汁地找借口、找理由去请假;终于离开了公司里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了;终于不用再看领导的脸色了!”这,就是一个自由撰稿人最直接的快乐!
  
  隐伏在各种媒体背后的自由撰稿人,被理所当然地贴上了时尚的标签,归入了SOHO一族,与弹性工作制、无纸化办公、休闲私生活和高薪酬阶层放在一起等同齐观。这个看上去呼风唤雨的厉害角色,可远远不如看上去那般时尚和光鲜亮丽。
  
  的确,他们很自由,他们能选择在别人工作的时候处理日常事务,而在别人睡觉的时候开始工作。但同时他们很无奈,所有与工作有关的设备都得自己配置,维护与修理也只能自己张罗。他们不用忍受领导的颐指气使,却仍要与不同的编辑多方面沟通;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却不得不花费时间精力从千万媒体中筛选出合适的报刊将稿件投递出去……从来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撰稿人也不例外。
  
  他们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将一天的新闻浏览个遍,以便及时掌握最新的社会动态和时事热点。只要电脑还在运行,他们就永远在线,阅读纷至沓来的电子邮件,与小报大杂志的各类编辑的即时聊天窗口几乎将屏幕铺满,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南征北战,纵横捭阖,才有机会频频向记者和作家的专利问鼎。
  
  听上去,自由撰稿人像是驰骋于文字领域的威武将军,但看上去,有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副情形:裹着还冒热气儿的被子蹲坐在电脑前,头发蓬乱,面泛油光,手边可能还放着一个堆满了烟头的烟灰缸,或者一只用到一半的牙刷。
  
  来看看一位普通自由撰稿人的一天吧:早上8点起床,上午,把前一天写好的稿件及附图,用电子邮件、传真等通讯方式发出去;随后进行收集、整理、研究资讯,或者写稿;下午则会有各种采访与应酬;倘若白天效率不高,晚上的写稿工作也避免不了。拥有极佳的文笔或许可以成为一名好的写手,但单独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容易使人陷入无规律的生活和强烈的孤独感中。没有健全的人格、过人的毅力和超强的生存和社交能力,自由撰稿人的自由只会苦涩大于甘甜。
  
  撰稿人的犀利和温柔
  
  据称,仅在北京,目前的流浪文人就有10万。尽管这个数字无从查考,但这的确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这个群体里,不乏有人一朝成名,成为各大媒体、出版社争相签约的作家,像哈利·波特之母J.K.罗琳,但更多人数年如一日地默默码字,除了对生活方式的自我坚持,他们还是一群追逐自由表达的理想主义者。
  
  美国《时代》杂志评论说:“现在被束缚在办公桌上的记者,梦想砸碎套在身上的镣铐、摆脱上司,根据自己的意愿计划写什么和怎么写。他们将充分发挥作为一个长期有组织的人被压抑了的创造性。”这不正是对自由撰稿人的高度认可吗?在发达国家,作家、记者、学者中自由撰稿人占相当的比例。
  
  正是有了他们天马行空的奇妙构思,我们才有机会进入J.K.罗琳创造的魔法世界;正是有了他们不畏强权毫不功利的勇气,我们才能一睹 《纽约时报》专栏作者痛快淋漓的批评;正是有了他们独具匠心的思想意识,我们对世界有了更加丰富的想像。古今中外,一批又一批自由撰稿人向我们诠释和证明着,他们的自由并不仅仅是一个追求,更是一种使命。
  
  英国诗人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就提出了这样的理念:“富于自由精神和天才的人,他们显然生来就宜于研究学问,而且是为着学术本身而爱好学术;他们不为金钱和其他的目的,而只为上帝和真理服务;他们追求一种流芳百世的声名和永垂不朽的赞誉。”
  
  这样的知识分子型自由撰稿人,可以排出一个长长的名单:何祚庥、司马南、陈丹青,以及台湾的李宗吾、柏杨、李敖等等。他们常常以“唱反调”的姿态出现,文字充满战斗力,向社会发问,向民族质疑,成为自由撰稿人中重要的骨干力量的同时,也开启了无数人的自由撰稿人之梦。众多文学爱好者不再把当作家作为自己的追求,而把能成为“自由撰稿人”作为一种荣耀。要知道,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狄更斯、马克·吐温,无一不是自由撰稿人出身。
  
  自由撰稿人的魅力,在于他们中既不乏暴风骤雨般的犀利锋芒,也不缺少潺潺流水般的柔和做派。他们对生活有着丰富的感悟,一部电影,一次奇遇,一场旅行,都能在他们的笔触下幻化成花。人生有太多酸甜苦辣以外的味道,你有时完全不知该怎么用言语形容,却被他们猜了个正着。或幽默,或细腻,或调侃,或严肃,文字风格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写不出。可能你在两个完全不同定位的杂志上看到两篇风格迥异的文章,其实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五味自由
  
  然而,这些才华横溢、别具文风的撰稿人在成为专业且有名气的作家之前,始终面临着一个窘境,即如何在凸显自我表达与遵循媒体要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开始会有些艰难:也许他们写作时最得意的几句神来之笔被斥为“与杂志定位不符”而直接删掉,也许他苦熬几个日夜出来的几千文字被编辑硬生生压缩到了几百。他想写的据说没人愿意看,而读者愿意看的他又不乐意写。这可真是一个无比纠结的过程,但好在纠结过后,有自由在等,便也是值了的!
  
  “自由撰稿人是一份充满挑战的职业,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人为他们承担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一位美国知名的自由撰稿人略带忧愁地说。在这个规章制度重重的社会里,自由的确充满了浪漫色彩,但不受约束的同时也意味着不稳定的生活。
  
  在那些新闻事业更发达的国家,出色的专栏作家都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收入也自然不菲,比如曾3次获得普利策最佳专栏奖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曼每篇稿费高达几千美元。美国报刊的稿费比较丰厚,但高低相差比较悬殊。如《哈泼氏》按字数计算,每个字0.5~1美元。妇女类杂志《好管家》,1000~2000字文章的稿酬为1500美元。《读者文摘》的一篇稿件,从3000美元起,按质和量计酬。但稿酬较低的杂志也不少,有些5000~6000字的小说只付给500美元;按字数计酬的,一个字5~20美分,而且常常好几个月才能拿到手。
  
  如果是一名女自由撰稿人,还会有一个不解的心结:养颜。写字是容易耗心血伤肝脾的苦事,电脑辐射更是美容大敌。咖啡、烟、酒、熬夜、穷思极虑、多坐少动都有些瓜葛。现在更有无数美眉为了写字花容失色、身材走形、两眼一抹黑。在时尚的盖头下,每个撰稿人都有一段甘苦自知的心灵体验。
  
  他们看起来像是神仙,逍遥自在无人拘束,但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有着自己的酸甜苦乐。面对数封退稿,他们是何等悲壮;看到被改得面目全非的选题,他们心里又是怎样不甘;收到自己的稿费后,他们是多么雀跃;看到读者来信,他们又是何等激动!他们可能文笔太嫩,缺乏必要的社会历练,尚不具备撰稿的“自由”,但仍旧顽强奋斗。也许这种不怕千万阻挡的坚持精神,才是自由之精髓吧。
  
  一个堆满了文集的书架,一台几乎24小时开机的电脑,再加上几张四散的稿纸、一把舒服的转椅,就是自由撰稿人的“全年战场”。
  
  他们常常以“唱反调”的姿态出现,文字充满战斗力,向社会发问,向民族质疑,成为自由撰稿人中重要的骨干力量的同时,也开启了无数人的自由撰稿人之梦。
  
  尽管自由撰稿人之间有着很多共性,但杂乱无章与干净整齐,桌面上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
  
  一部风靡全球的《欲望都市》,让人们对女主角凯莉,一个颇具独立精神的自由专栏作家有了具象的感性认识。她热爱生活,思想活跃,文笔犀利,对于两性关系有着深刻的见解。事实上,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分布着无数个像她这样的自由撰稿人,他们都是城市里狡猾又淘气的观察家。
  
  在俊男美女的爱情电影里,也不乏自由撰稿人的影子。在《You've Got Mail》里,梅格·瑞恩饰演的自由作家在网上误打误撞开始了一段浪漫有趣的爱情,邮件是他们互诉衷肠的主要工具。至于每天要查收大量邮件的自由撰稿人是否也藏有一个浪漫又多情的秘密,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其他文献
身在国外,病了怎么办?挺着还是自救、直接去医院还是提前预约、如何让医生了解你的痛苦和避免过敏等医疗事故发生,你想过吗?如果没有,或者不熟练,就让小编提供一些简单就医的方法吧!  预约篇  Good morning. This is Mr. Smith. I'd like to make an appointment to see the doctor this week.  早上好,我是
期刊
当我们看到墨西哥湾上漂浮着的狼藉油污时,当我们看到那原本悠闲自在栖息在海岸而今却不知所措的水鸟时,我们的内心不禁深深自责。人类在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深刻反思和检讨的同时,是时候重新审视这个“嗜石油成瘾”的社会所引发的巨大风险了。    人类文明的进步要以什么为代价?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造就了工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然而牺牲的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无止境地砍伐树木,消亡了大片的热带雨林;开采石油和煤矿
期刊
范士德  1962年生于北京,北京润德体育发展中心独立法人。国内首批获得国际足联资格认可的中国籍足球经纪人。    中国足球经纪人和足球经纪公司的发展良莠不齐,有制度因素制约,也有自身专业素质的限制。无论怎样,范士德希望中国足球经纪人和足球经纪公司可以迈开脚步,充分获得施展能力的机会和权利,成为中国运动员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者,而不仅仅是代理人的角色。国际上成功足球经纪人的案例比比皆是,范士德坚信,从
期刊
自1983年港澳游市场开放至今,我国的出境游市场已经走过了27个年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它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慢到快的发展过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中国公民可以以旅游团的形式到港澳及新加坡等地去探亲旅游,从此拉开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序幕。但这种有条件限制的出游并非真正意义的出境游,不是每个人都有海外关系,所以也限制了很多人。另外
期刊
早在公元13世纪,萨拉曼卡大学就已经被誉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学府。同时,萨拉曼卡也是欧洲最为著名的大学城之一,整个城市随处可见罗马、哥特、巴洛克以及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群,各种文化氛围融合在这个有着深厚艺术韵味和欣赏价值的城市。萨拉曼卡大学与这座历史名城一道,聚集了世界各地从事各学科研究的人才精英,成为了一所极为富有文化与历史的知名院校。     说到萨拉曼卡大学,就不得不说到它在西班牙教育界的元老
期刊
她曾作为殖民地被统治长达百年之久,却从未与贫穷、落后等字眼沾边,反而以惊人的辉煌成就令全世界为之赞叹;她曾身处东西方互不相容的冷战中,却从不曾迷失自己的方向,并以无比坚定的姿态向全世界证明她的独一无二。本刊此次特邀了启德留学的资深顾问田超,将香港留学一探究竟,细细品味这块中西文化碰撞了100多年之地的精华所在。    GA:香港学校在世界处于什么地位?排名如何?    田超:在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期刊
30多年前,还只是一个普通的乡间少年,没有人想到,他会在20年后谱写出令世界震惊的太阳能产业传奇,缔造出庞大的太阳能帝国。如今,年过五旬的他,仍旧文气儒雅,仍旧近乎清教徒般的崇拜“太阳”,仍旧在外界评价他“偏执”的岁月中我行我素。  黄鸣想要的不仅仅是中国业界领袖这个头衔,他还要成为国际太阳能学会的高层领导人,成为拥有全球话语权的商界领袖。     “写博文不是单纯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让博友在自
期刊
以投资额度来说,新加坡是几个热门移民目的国中最高的,但同时又是投资移民项目中人气最高的。在经历本刊与移民资深人士马翔的对话之后,你或许能够了解到这个巴掌大小的国家何以在短短几十年就跻身高度发达国家之列。当这个集聚了中西精华的文明社会正式进入灵活公民时代,叫人怎么不心向往之!    GA:新加坡被称为“富人的天堂”,调查也显示新加坡的富人比例全球居首,它吸引富豪的原因是什么?    马翔:如果要用一
期刊
2010年4月,北京车展上挂出一则吸引人眼球的移民广告,上面是这么说的:在北京买房?不如移民吧!  移民这个话题,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有过一次移民热,那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走出国门的中国人被国外的“花花世界”晃得眼花缭乱,于是第一批想“吃螃蟹”的人出去了,他们大多数人是想出国淘金。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又有一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梦想在西方找到渴望中的先进文
期刊
11月4日,环亚国际马球会在天津滨海高新区开业,并举行了首场马球会,这也是津门首场专业的马球揭幕战。该马球会拥有世界级的硬件和配套设施,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马球场地。     古老的新宠  马球,又称马上曲棍球,英文名为POLO,集智慧、速度、策略、技术、思考和团队合作精神于一体,是一项有着“运动之王”美誉的贵族运动项目。关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  一说是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
期刊